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放射学院(ACR)偶发病变委员会白皮书简介 被引量:4
1
作者 居胜红 宋彬 +2 位作者 张惠茅 赵心明 严福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14,共2页
项目背景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日趋显著,以及CT图像质量的逐渐提升,低剂量CT检查被列入体检项目中,导致偶然发现某种病变的概率大幅度提高。偶然发现(incidental findings)是指患者在健康体检或进行针对临床阳性指征的影... 项目背景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日趋显著,以及CT图像质量的逐渐提升,低剂量CT检查被列入体检项目中,导致偶然发现某种病变的概率大幅度提高。偶然发现(incidental findings)是指患者在健康体检或进行针对临床阳性指征的影像检查时,发现与检查目的无关的占位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病变 偶发瘤 胰腺囊肿 肾脏肿块 肝脏病灶 肾上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肝脏偶发病灶管理--美国放射学院(ACR)偶发病变委员会白皮书 被引量:2
2
作者 Richard M.Gore Perry J.Pickhardt +11 位作者 Koenraad J.Mortele Elliot K.Fishman Jeanne M.Horowitz Claus J.Fimmel Mark S.Talamonti Lincoln L.Berland Pari V.Pandharipande 宋彬 严福华 杨正汉 叶惠义 姜慧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22,共8页
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偶发病变委员会(Incidental Findings Committee,IFC)发布了关于肝脏CT偶发病灶的管理建议。这些建议是对ACR 2010年胰腺、肾上腺、肾脏及肝脏偶发病变管理白皮书中肝脏部分的更新。该... 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偶发病变委员会(Incidental Findings Committee,IFC)发布了关于肝脏CT偶发病灶的管理建议。这些建议是对ACR 2010年胰腺、肾上腺、肾脏及肝脏偶发病变管理白皮书中肝脏部分的更新。该方案由肝脏亚组委员会(包括5位腹部影像学专家,1位肝病学专家和1位肝胆外科医生)制定。这些建议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及专家意见,并最终达成专家共识。该方案主要基于患者特征及影像学特征对肝脏病灶进行分类,评估终点为某种良性诊断或具体的随访建议。该方案适用于大多数病理或临床情况,但并非所有情况均适用。该方案旨在通过提供肝脏偶发病灶管理意见以提升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病变 肝囊肿 血管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转移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陆勇 潘自来 +5 位作者 黄文冕 黄蔚 金佳斌 凌卓彦 马鑫 陈克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1期61-63,共3页
目的对各附属医院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使用前后教学流程和效果进行比较,以分析PACS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取2001年和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建立PACS前影像教学工作指标进行比较:①教学课件:平均制作... 目的对各附属医院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使用前后教学流程和效果进行比较,以分析PACS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取2001年和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建立PACS前影像教学工作指标进行比较:①教学课件:平均制作时间、第一版使用时间、年更新率、课件所选图像的成像与使用时间差;②见、实习教学图像采集耗时;③读片考试资料准备时间和人员数量以及实习生读片考核平均分。结果①教学课件利用PACS后平均制作时间由4.5月降至2.5月,第一版教学课件使用时间由3.2年降至1.5年;课件年更新率增加21%,课件图像平均成像时间与制作时间差异由10.8年降至2.3年(P<0.001)。②见、实习教学图像在PACS应用前均为传统胶片读片,现有资料则全部数字化并实现计算机管理,其中85%为近3年的资料。图像采集耗时由12.4天降为12 m in;③相同内容和题量的读片考核准备时间由4周降为2天;人员数量由3人降为1人;④实习生读片考核平均分提高10.1分。结论在影像教学中应用PACS可极大减少人力资源投入,显著提高准备效率和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医学影像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忠敏 陈克敏 +3 位作者 金冶宁 贡桔 伍超贤 郑云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对21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作了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采用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对21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作了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采用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采用^125I粒子活度为O.5—0.8mCi/颗,相隔1.0~1.5cm植入,避开血管和胰管等周围重要脏器。结果:2004年12月至2007年10月全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0~89岁,中位年龄67岁。肿瘤平均直径为5.9cm。治疗后随访2~25个月,平均术后2~5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2例,无变化(NC)5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61.9%。全组中位生存期为8.7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71.4%、28.6%;其中Ⅱ+Ⅲ期粒子植入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6个月、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55%;IV期粒子植入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0%、0。12例患者CA19-9升高,术后1~3个月复查CA19—9降低8例,其中6例CA19—9水平下降超过50%。1例患者术后随访发现2颗粒子迁移到肝脏内。在随访过程中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胰瘘及放射性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忠敏 黄钢 +4 位作者 陈克敏 陆健 贡桔 郑云峰 张丽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技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4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作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植入的125I粒子数目、空间分布...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技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4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作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植入的125I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采用125I粒子活度为0.5~0.8 mCi/颗,相隔1.0 cm植入,避开血管和胰管等周围重要脏器。放射性粒子的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60~140 Gy。中位植入粒子36颗(18~68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粒子质量验证。术后1周10例患者给予吉西他滨和5-Fu动脉灌注化疗,3~4个疗程。结果全组肿瘤平均直径为4.9 cm。治疗后随访2~28个月,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Karnofsky评分显著提高(P<0.05)。平均术后2~5 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0例,无变化(NC)14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57.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Ⅱ、Ⅲ、Ⅳ期粒子植入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7、10.9及7.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88%、62%和70%、41%、0。其中5例合并肝转移患者,则同时行动脉栓塞治疗。3例患者术后随访发现4颗粒子迁移到肝脏内。在随访过程中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胰瘘及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近期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微创治疗方法,粒子治疗后联合化疗药物动脉灌注治疗,有望提高疗效,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CT引导 125I粒子 内照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质和蓝斑的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鉴别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6
作者 刘雨 贺娜英 严福华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共6页
目的 运用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NM)-MRI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的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和蓝斑(locus coeruleus,LC)的NM退变情况。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 目的 运用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NM)-MRI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的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和蓝斑(locus coeruleus,LC)的NM退变情况。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被试(包括38例PD患者、38例MSA患者和3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第一部分基于脑模板自动检测方法,分割出双侧SN,并测量SN相对对比度、体积以及个体校正后体积(即SN体积除以其颅内总体积)。第二部分基于人工手动标注的方法,测量出LC相对对比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Bonferroni校正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SN和LC的NM指标的组间差异。最后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将SN和LC的NM测量指标建模。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单个NM测量指标以及逻辑回归模型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 与HC相比,PD和MSA患者的SN体积及校正后体积、SN相对对比度、LC相对对比度均减低(Bonferroni校正,P均<0.001)。值得注意的是,与PD患者相比,MSA患者的SN体积(Bonferroni校正,P<0.001)、SN校正后体积(Bonferroni校正,P<0.001)、LC相对对比度(Bonferroni校正,P<0.001)减低。SN校正后体积对区分MSA和HC、PD和HC的AUC分别达到0.981和0.950,结合SN和LC的NM测量指标的逻辑回归模型对区分MSA和PD的AUC达到0.817。结论 基于NM-MRI的SN体积测量以及SN和LC对比度测量为PD和MS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定量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磁共振成像 神经黑色素 黑质 蓝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Dixon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头颅CT图像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赵洪飞 董海鹏 +5 位作者 黄琼 曲源 刘克明 毋晓萌 尚雨蓉 陈锡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8-432,438,共6页
目的基于颅脑磁共振Dixon多对比度图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CT图像,并与原始CT图像比较评估重建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7名健康志愿者头颅CT和MRI图像,使用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 目的基于颅脑磁共振Dixon多对比度图像,采用深度学习方法重建CT图像,并与原始CT图像比较评估重建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7名健康志愿者头颅CT和MRI图像,使用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集62名,测试集15名,基于Dixon的4种对比图像及其不同组合共7种模型进行CT图像重建。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Pearson相关系数、颅骨区域戴斯相似性系数评估图像重建效果。结果7种Dixon图像组合模型训练重建CT图像与原始CT图像均呈较强相关性(R>0.75,P<0.05),采用4通道模型重建CT图像与真实CT值最相近[平均绝对误差为147.516±30.802,均方误差为(8.648±3.403)×104],相关系数最大(R为0.796±0.055),颅骨区域相似性系数最高(戴斯相似性系数为0.800±0.036)。结论通过Dixon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可实现头颅CT图像重建,且Dixon 4种对比图像组合可提高CT图像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头部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WI与QSM评估帕金森病黑质燕尾征的对照研究
8
作者 师小凤 贺娜英 +7 位作者 张有敏 靳志嘉 刘方韬 闵佶华 张小兵 张慧慧 程增辉 严福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49-955,共7页
目的:分别采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及真性SWI(tSWI)两种方法评估帕金森病(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黑质燕尾征的显示情况,对比两种方法基于燕尾征消失评估P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将2018年10月-2020年4月在本院行头颅MRI检查的健康志愿者(... 目的:分别采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及真性SWI(tSWI)两种方法评估帕金森病(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黑质燕尾征的显示情况,对比两种方法基于燕尾征消失评估P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将2018年10月-2020年4月在本院行头颅MRI检查的健康志愿者(HC)和PD患者各100例纳入本研究。MRI检查序列包括全脑T 2-FLAIR、DWI、两个翻转角(24°和6°)的3D-GRE、以及扫描范围为中脑的磁化转移对比(MTC)-GRE序列。基于两个翻转角的GRE序列的每一个回波采集的幅度及相位数据经后处理可得到T 2*WI、QSM及tSWI图,以MTC-GRE序列幅度图作为神经黑色素(NM)图。首先,由两位高年资神经影像方向的放射科医师基于每例受试者T 2*WI、NM、QSM及tSWI图像评估燕尾征,分析燕尾征消失对PD的诊断效能,以此评估结果作为燕尾征是否存在的临床金标准。另由放射科医师A和B分别基于每例受试者的QSM和tSWI图进行燕尾征评估,采用ICC分析两位医师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医生A和B(相对于临床金标准)的评估准确性,使用ROC曲线对比分析基于QSM和tSWI两种图像上燕尾征消失对PD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两位高年资神经影像方向的放射科医师评估燕尾征消失征象鉴别PD与HC的效能:敏感度为61.0%,特异度为92.0%,符合率为76.5%。医生A和B分别基于QSM及tSWI图像评估燕尾征的ICC值为0.832和0.909。相对于临床金标准,医生A基于QSM及tSWI图像评估燕尾征的的符合率分别为65.0%和91.0%;医生B分别为60.0%和90.5%。综合医生A和B的诊断结果,基于tSWI评估燕尾征消失诊断PD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QSM(AUC:0.830 vs.0.705,Z=3.897,P<0.001)。结论:对于PD患者,基于tSWI图较QSM图能更好地评估黑质燕尾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燕尾征 神经黑色素图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宋琦 刘玉 +3 位作者 王忠敏 黄蔚 陆健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和空载粒子(8只)。粒子植入后,每4天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称裸鼠体重,裸鼠处死后称量瘤体重。瘤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 125I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而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重分别约(2.68±0.70)g和(4.68±1.45)g,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抑瘤率约42.66%。粒子植入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裸鼠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仅有少许坏死。TUENL法检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3.2±1.9)%和(8.1±1.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49.8±1.8)%和(82.2±2.4)%,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无明显放射性炎症表现。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并且125I粒子植入瘤体内对周围脏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短距离放疗 胰腺癌 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 免疫组织化学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危险程度的评估价值
10
作者 黎鑫乐 伏秋燚 +2 位作者 孙琨 夏冰清 柴维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归纳总结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磁共振成像特征,评估术前危险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手术病理为乳腺SPC(其中原位癌45例,浸润癌89例)的临床、磁共振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浸润癌肿块直径(中位数)大于原位癌(2.3 cm vs 1.2 cm... 目的:归纳总结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磁共振成像特征,评估术前危险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手术病理为乳腺SPC(其中原位癌45例,浸润癌89例)的临床、磁共振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浸润癌肿块直径(中位数)大于原位癌(2.3 cm vs 1.2 cm,P<0.001)。浸润癌相对原位癌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对应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低信号]者所占比例更高(56/60 vs 12/19,P=0.001)。原位癌肿块以均匀强化为主,浸润癌肿块以不均匀强化为主(P=0.001)。浸润癌肿块伴周围非肿块强化较原位癌更多见(P=0.037)。表现为非肿块强化的浸润癌相对原位癌病灶T2呈高信号者所占比例更高(19/29 vs 10/26,P=0.047)。原位癌均无淋巴结转移,7例浸润癌伴淋巴结转移(2例前哨淋巴结转移,5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内乳淋巴结转移)。所有乳腺SPC均是Luminal分型。结论:肿块大小、病灶DWI高信号(对应ADC图低信号)、肿块的强化方式、肿块伴非肿块强化、非肿块T2W高信号、淋巴结转移阳性等是评估乳腺SPC危险程度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磁共振成像 Luminal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价值
11
作者 潘桂海 陈克敏 +3 位作者 周飞 胡佳慧 邸小青 陈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了13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DWI、T2WIfs和T1WI序列抽取关联的影像学特征,联合CE-T1... 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特征在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了13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从DWI、T2WIfs和T1WI序列抽取关联的影像学特征,联合CE-T1WIfs及临床数据特征,并通过方差阈值方法、相关性筛选及单变量逻辑回归法筛选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特征构筑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对模型效能开展评估。结果:单因素预测模型中,各序列预测能力不一,其中由DWI构筑的模型评估效能最好,其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60、80.0%和100.0%;在多序列联合模型中,由T2WIfs联合DWI构筑的模型评估效能最好,其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59、87.5%和75.0%;在单序列联合增强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数据模型中,两者的预测效能较单因素构建模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T1WI联合CE-T1WIfs及DWI联合病灶最大直径这2个模型预测效能最高,两者测试集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34、70.4%及85.2%和0.969、96.0%及88.0%。结论:MRI不同序列组学特征所构筑模型均能不同程度地预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危险性分级,其中DWI序列展示出优秀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危险性分级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云在放射诊断质控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侃敏 潘自来 +1 位作者 宋琦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1-405,共5页
探索一种"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全新质控模式,提升上海放射诊断质控的管理效率和整体水平。利用云技术,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放射诊断质控云平台,用信息化的手段优化质控工作,实现质控数字化、质控平台化、质控智能化、数据标准... 探索一种"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全新质控模式,提升上海放射诊断质控的管理效率和整体水平。利用云技术,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放射诊断质控云平台,用信息化的手段优化质控工作,实现质控数字化、质控平台化、质控智能化、数据标准化。将质控标准电子化、指标化,将传统的手工质控模式转变成平台质控模式,有助于标准的统一、完善,质控体系的完整性,检查结果的公正透明,将督查专家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利用质控云平台,完善数据采集方式,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质控分析评价体系。并对质控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反馈,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有效防范医疗质控安全风险,进而提高全市放射诊断乃至整体医疗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云 人工智能 放射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MRI重建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述评
13
作者 严福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共2页
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算法逐步成熟,已经成为MRI图像重建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随着DLR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模型泛化性的提升,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在优化临床流程、提升图像质量以及疾病的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算法逐步成熟,已经成为MRI图像重建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随着DLR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模型泛化性的提升,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在优化临床流程、提升图像质量以及疾病的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DLR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图像噪声、减少甚至消除运动伪影、缩短扫描时间,提供更高的对比度,优化诊断效能。随着各类DLR算法的不断开发和成熟,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以往的2D序列拓展到3D序列,从结构成像到功能成像,逐步展现其潜在的优势,一定会助力MRI疾病诊断能力的提升。本文对MRI DLR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种欢欢 沈哲涵 严福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0-576,共7页
肝细胞癌(HCC)的预后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影响HCC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病理分子亚型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但对这些因素的评估都是基于术后的病理结果,无法在术前进行在体、无创性评估。随着影像学技术... 肝细胞癌(HCC)的预后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影响HCC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病理分子亚型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但对这些因素的评估都是基于术后的病理结果,无法在术前进行在体、无创性评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有较多文献报道了影像学无创性评估HCC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结果,以期为术前在体评估HCC的侵袭性和预测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手段。本文对HCC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生物学行为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微血管侵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弹性成像横观各向同性模型参量估计
15
作者 马盛元 张爱丽 +4 位作者 孙青芳 刘军 严福华 杨广中 冯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8-238,共1页
目的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技术能够无创测量人体软组织的力学特性。尽管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各向同性模型,但针对脑白质和肌肉等横观各向同性组织,尚缺乏高效的参数估计方法。本研究采用行波分解模型,为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 目的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技术能够无创测量人体软组织的力学特性。尽管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各向同性模型,但针对脑白质和肌肉等横观各向同性组织,尚缺乏高效的参数估计方法。本研究采用行波分解模型,为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闭式解析解,并在仿真和实验中验证了其有效性。方法从行波分解模型出发,结合横观各向同性模型中波的偏振和波速与传播方向以及纤维方向的关系,获得了横观各向同性参数和波场以及纤维方向的直接关系,并得到参数的直接解析解。并设计了前置低通滤波器做预处理,以及多频率多测量的融合,最终得到稳定的横观各向同性参数估计方法。结果本文通过异质性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在参数估计和异质性结构识别的准确性。牛肉弹性成像和动态流变测试进一步证实了算法的可靠性,本方法结果与离体测试结果相符。在人脑磁共振弹性成像中,该方法准确恢复了白质区域的力学参数分布。结论本研究从行波分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模型反演方法。仿真和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估计异质性复杂纤维组织的各向异性力学参数,为深入理解生物组织的力学特性及相应疾病的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弹性成像 横观各向同性 弹性模型 纤维方向 纤维组织 分解模型 脑白质 参量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b值不同信号激励次数对直肠癌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周慧赟 李纪强 +4 位作者 董海鹏 夏益涵 王康宁 吴梦雄 丁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当扫描时间一定时,高、低b值不同信号激励次数(NEX)的设置对于弥散加权图像(DWI)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直肠MR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8例,其中包括2种NEX的不同设置但... 目的:探讨当扫描时间一定时,高、低b值不同信号激励次数(NEX)的设置对于弥散加权图像(DWI)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直肠MR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8例,其中包括2种NEX的不同设置但扫描时间一致的2种DWI,即DWI22 (b=0 s/mm^(2)和1 000 s/mm^(2)时NEX均为2)和DWI13 (b=0 s/mm^(2)时NEX为1,b=1 000 s/mm^(2)时NEX为3)以及ADC图。2名医生分别对2种DWI高、低b值的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无论高b值或低b值,弥散图像的信噪比(SNR)在2名放射科医师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名医生测量的DWI13的高b值图像的SNR均明显高于DWI22者(P<0.05)。同时,相较于NEX为2的高b值图像,NEX为3时的图像的形变及伪影更小、锐利度及病灶的清晰度更高(P<0.05)。DWI13对应的ADC图的变形和伪影较DWI22明显。结论:当扫描时间固定时,较大的NEX用于高b值图像的采集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高b值图像,但可能导致ADC图像出现变形和伪影,需要根据临床实际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激励次数 弥散加权成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多尺度脑生物力学
17
作者 马盛元 孔令晗 +12 位作者 金巍 金慧京 赵培钧 邱苏豪 索倩 张爱丽 孙青芳 冯西桥 汤耀辉 刘军 严福华 杨广中 冯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4-194,共1页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负担。当前针对AD的诊断和评估主要采用对脑脊液中Aβ蛋白开展穿刺化验,或用注射核素采用PET成像方法对葡萄糖代谢或特异蛋白开展检测,尚...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负担。当前针对AD的诊断和评估主要采用对脑脊液中Aβ蛋白开展穿刺化验,或用注射核素采用PET成像方法对葡萄糖代谢或特异蛋白开展检测,尚缺乏无创简便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方法。研究表明,脑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与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在不同尺度下采用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对AD的进展开展相关机制和表征开展研究,有助于AD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在组织层面,采用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技术对早期认知障(MCI)碍患者的脑生物力学特性开展在体测量,分析组织黏弹力学特性及其全脑分布的网络特征对MCI的诊断效能。在微观细胞层面,对Aβ蛋白影响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神经元细胞的力学特性变化开展测量,并基于显微成像的细胞骨架特征开展细胞力学建模,并针对Aβ蛋白诱导的力学变化开展机制分析。结果脑组织剪切模量在老年组显著下降,且MCI患者的脑组织弹性模量对比健康老年人也具有显著下降特征。全脑弹性模量的分布呈现小世界属性,对比健康对照其图网络结构在MCI患者中具有显著变化。神经元细胞在Aβ蛋白诱导下也呈现出软化特征,其细胞骨架结构也呈现空间分布的差异。神经元细胞的力学模型分析表明Aβ蛋白诱导的骨架变化是其总体力学特性变化的重要原因。结论生物力学特性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下可以作为AD的生物标记,并揭示其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Β蛋白 神经元细胞 生物力学特性 神经退行性疾病 葡萄糖代谢 生物标记 多模态 小世界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在抑郁症中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吕世盟 钟霞 +7 位作者 黄雨非 马浩腾 路亦桐 张光恒 衣云昊 马月香 滕晶 魏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06-3012,共7页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上以SSRIs等西药治疗为主,但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全面干预及整体调节的优势,在抑郁症的治疗上有巨大的发挥空间。线粒体自噬在抑郁症病理发生、发展中扮演...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上以SSRIs等西药治疗为主,但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全面干预及整体调节的优势,在抑郁症的治疗上有巨大的发挥空间。线粒体自噬在抑郁症病理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控线粒体自噬成为干预抑郁症的潜在关键措施,但目前尚未发现对线粒体自噬在抑郁症中的作用以及中药干预的总结性综述。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梳理线粒体自噬与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并讨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后续抑郁症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抑郁症 线粒体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高分辨率CT分析
19
作者 董莱 李慧 +2 位作者 王晗琦 管鑫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征,探讨胸部HR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于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LAM中医特色专科门诊就诊的PLAM患者的HRCT资料,总结其典型的CT表现,包括弥漫囊样... 目的:分析并总结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征,探讨胸部HR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于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LAM中医特色专科门诊就诊的PLAM患者的HRCT资料,总结其典型的CT表现,包括弥漫囊样影及不同表现的肺间质病变等。结果:50例确诊的PLAM患者HRCT影像显示双肺弥漫性囊状影及肺间质病变的不同表现,部分病例出现胸腔积液、气胸病史、肺部感染及支气管扩张征象。结论:胸部HRCT检查所提供的影像学表现在PLAM干预中具有显著价值,可为疾病的后续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欢 潘自来 +4 位作者 宋琦 杜联军 凌华威 丁蓓 陈克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CT在术前分期中的作用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经胃镜证实的31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所有患者在空腹或禁食4h后行MSCT检查。平扫后进行动态三期...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CT在术前分期中的作用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经胃镜证实的31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所有患者在空腹或禁食4h后行MSCT检查。平扫后进行动态三期增强。术前MSCT检查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法进行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重建。结果MSCT对于胃癌T分期的总体判断准确率为80.0%,其中T1期准确率65.8%、T2期61.5%、T3期88%和T4期85%。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2.2%,其中N075.0%、N168.7%和N272.3%。对总体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5.0%。MSCT对远处转移判断准确率为92.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2%和97.6%。对胃癌TNM总体判断准确率为63.4%。结论动态三期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较准确地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对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做出较为准确的TNM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TNM分期 多层螺旋CT 术前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