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分为60%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A组,n=5)、30%小体积肝移植组(B组,n=5)和30%小体积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C组,n=5)。各组动物于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 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C组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80%,A、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2天开始,A、C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乳酸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30 m in,B组平均门静脉压明显高于A、C组。再灌注后30 m in、3 h,病理观察结果显示,B组出现严重肝窦淤血、片状肝实质细胞空泡变性。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加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小体积移植物的近期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门静脉血流的分流和压力下降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肝移植受体特别是恶性终末期肝病受体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且随访记录完整的受体99例,收...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肝移植受体特别是恶性终末期肝病受体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且随访记录完整的受体9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肝移植受体的原发病分为良性组(54例)和恶性组(45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受者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将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和恶性组10项指标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受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至2009年10月,生存64例,死亡35例,受体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8%、57%、53%、53%。良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78%、70%、61%、61%,恶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0%、46%、46%、46%。两组术后各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良性组的存活时间为(35.8±3.0)个月,恶性组的存活时间为(28.7±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优势比1.21,95%可信区间1.05~1.39,P<0.01)和无肝期时间(优势比2.28,95%可信区间1.26~4.13,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10项指标中,术前甲胎蛋白水平(优势比5.94,95%可信区间2.49~14.16,P=0.001)和肿瘤微卫星灶(优势比3.40,95%可信区间1.50~7.74,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前APACHEⅡ评分和术中无肝期时间是影响受体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和有肿瘤微卫星灶则是影响恶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受体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分为60%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A组,n=5)、30%小体积肝移植组(B组,n=5)和30%小体积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C组,n=5)。各组动物于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 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C组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80%,A、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2天开始,A、C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乳酸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30 m in,B组平均门静脉压明显高于A、C组。再灌注后30 m in、3 h,病理观察结果显示,B组出现严重肝窦淤血、片状肝实质细胞空泡变性。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加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小体积移植物的近期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门静脉血流的分流和压力下降有关。
文摘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肝移植受体特别是恶性终末期肝病受体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且随访记录完整的受体9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肝移植受体的原发病分为良性组(54例)和恶性组(45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受者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将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和恶性组10项指标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受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至2009年10月,生存64例,死亡35例,受体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8%、57%、53%、53%。良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78%、70%、61%、61%,恶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0%、46%、46%、46%。两组术后各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良性组的存活时间为(35.8±3.0)个月,恶性组的存活时间为(28.7±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优势比1.21,95%可信区间1.05~1.39,P<0.01)和无肝期时间(优势比2.28,95%可信区间1.26~4.13,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10项指标中,术前甲胎蛋白水平(优势比5.94,95%可信区间2.49~14.16,P=0.001)和肿瘤微卫星灶(优势比3.40,95%可信区间1.50~7.74,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前APACHEⅡ评分和术中无肝期时间是影响受体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和有肿瘤微卫星灶则是影响恶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受体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