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27
1
作者 翁子毅 杨明 +3 位作者 杜鹏 杨宝仁 陈卫 崔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897-289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10例CRC,以年龄为界划分为3组: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5岁)和老年组(>65岁),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CR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CRC中位年龄为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10例CRC,以年龄为界划分为3组: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5岁)和老年组(>65岁),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CR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CRC中位年龄为19~92(67.00±12.86)岁,老中青患者分别占53.1%、44.9%和2.0%。中老年组肿瘤≥3cm者分别占74.1%和76.2%,较青年组明显增多(P=0.039)。青年组浸润型肿瘤占44.4%,老年组溃疡型达57.4%,各组肿瘤形态有明显不同(P=0.000)。青年组中、低分化肿瘤分别占55.6%和38.8%,远高于其他两组(P=0.008)。各组肿瘤发生部位(P=0.000)和分期(P=0.007)亦存在明显差异,青年组远端结肠癌占55.6%,且Duke′sB期和C期分别达到38.9%和44.4%。青年组血清CEA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38)。结论:不同年龄组CRC的肿瘤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细胞分化、临床分期以及血清CEA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青年组CRC确诊时往往临床分期较晚、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病理类型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年龄因素 病理学 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纪伟 杜鹏 +2 位作者 杨宝仁 崔龙 应春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85-1287,1300,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肠道准备 细菌易位 内毒素类 厌氧菌 双歧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22活化STAT3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庭玉 崔龙 +2 位作者 刘辰莹 梁中林 李金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究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阐明其信号通路机制。方法:Real-time 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SW620中IL-22受体1(IL-22 receptor 1,IL-22R1)mRNA的表达;采用不同质量浓度IL-22(0、1、5、10 ng... 目的:探究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阐明其信号通路机制。方法:Real-time 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SW620中IL-22受体1(IL-22 receptor 1,IL-22R1)mRNA的表达;采用不同质量浓度IL-22(0、1、5、10 ng/ml)处理结直肠癌细胞,MTT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L-22对SW480和SW620细胞增殖的影响;IL-22处理SW480和SW620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STAT3、AKT、ERK、JNK、P38蛋白磷酸化的情况;观察特异性STAT3磷酸化抑制剂LLL12处理是否影响IL-22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的促增殖效应。结果:IL-22R1 mRNA在结直肠癌SW480、SW620细胞中均有表达。IL-22剂量依赖性地促进SW480和SW620细胞增殖,10 ng/ml IL-22作用后,SW480与SW620细胞增殖倍数均明显增高[(5.18±0.212)vs(2.64±0.27),(8.14±0.61)vs(6.08±0.096);均P<0.01];且IL-22可提高SW480与SW620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克隆数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1 680.67±124.05)vs(730±64.29),(2 668±116.37)vs(1 294±171.61);均P<0.01]。Western blotting证实IL-22能显著活化STAT3通路,而对AKT、ERK、JNK、P-38通路影响不明显;STAT3抑制剂LLL12处理后,IL-22对SW480和SW620细胞的促增殖效应明显减弱。结论:IL-22通过活化STAT3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SW620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白介素22 STAT3通路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成员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子树明 高军 +2 位作者 杨明 来代莉 崔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异常活化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66例结肠癌组织标本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组织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主要蛋...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异常活化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66例结肠癌组织标本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组织中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主要蛋白SHH、PTCH1、Gli1、SuFu等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结肠癌组织中SHH和Gli1强阳性表达,而PTCH1、SuFu弱表达(表达率分别为64%、36%、72%及20%);在癌旁组织中,SHH、PTCH1弱表达,而Gli1、SuFu无表达。PTCH1和Gli1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深度有关(P=0.023,P=0.040),而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无关,SHH和SuFu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无关。结论:结肠癌高表达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HEDGEHOG 免疫组化 SHH PTCH1 GLI1 SUF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dgehog信号通路蛋白在结直肠黑变病及癌肿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翁子毅 子树明 +3 位作者 杨明 杜鹏 崔龙 于恩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92-1194,共3页
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活化在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检测正常结直肠黏膜、MC和CRC等组织中Hh信号通路蛋白SHH、PTCH和GLI1的表达。结果: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HH、... 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活化在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检测正常结直肠黏膜、MC和CRC等组织中Hh信号通路蛋白SHH、PTCH和GLI1的表达。结果: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HH、PTCH和GLI1蛋白不表达或轻度表达。MC中,SHH呈中到重度表达,PTCH为轻度到中度表达,而GLI1不表达或轻度表达。CRC中,SHH和PTCH多呈中到重度表达,GLI1则为轻到中度表达。不同结直肠病变的SHH(P=0.000)、PTCH(P=0.001)和GLI1(P=0.02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h信号通路在MC和CRC组织中存在相似不同程度的异常活化,提示MC可能是潜在的CRC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结肠黑变病 SHH PTCH GL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肿瘤5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徐佶 李金明 +2 位作者 来代莉 杨明 于恩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3,5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原发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6例(11.8%),恶性肿瘤45例(88.2%)。恶性肿瘤中术后病理类型为腺癌20例,淋巴瘤14例,间质瘤10例,类癌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原发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6例(11.8%),恶性肿瘤45例(88.2%)。恶性肿瘤中术后病理类型为腺癌20例,淋巴瘤14例,间质瘤10例,类癌1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47.1%。45例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46.7%(21/45),其中37例获随访患者中,22例已死亡,平均生存期(30±14)个月。结论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肠肿瘤 回顾性分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肠肿瘤体会 被引量:6
7
作者 戚睿飞 王永强 胡旭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结肠肿瘤术中应用结肠镜定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1月16例结肠肿瘤行腹腔镜下结肠肿瘤切除术中,因病灶未侵及浆膜层或位于侧腹壁,腹腔镜下不能明确部位及切除范围,术中经肛门行结肠镜定位,利用"透光法...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结肠肿瘤术中应用结肠镜定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1月16例结肠肿瘤行腹腔镜下结肠肿瘤切除术中,因病灶未侵及浆膜层或位于侧腹壁,腹腔镜下不能明确部位及切除范围,术中经肛门行结肠镜定位,利用"透光法"明确病灶部位后行根治性切除。结果 16例在结肠镜下均找到病灶,在腹腔镜下标记后切除,无中转开腹,无漏切、误切。手术时间(112.5±31.0)min,术中出血(22.8±11.2)ml。术前9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中,术后6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4例为中分化腺癌,1例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灶区癌变,1例为中分化腺癌,部分黏液腺癌。15例术后12~14 d痊愈出院,1例因吻合口漏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16例,肠镜检查未发现复发。结论腹腔镜下结肠肿瘤切除术中因病灶部位不能明确,在结肠镜下定位,明确病灶部位,避免漏切、误切的风险,有优势互补的作用,增加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范围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肠镜 结肠肿瘤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术前MRI对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欢欢 汪登斌 +4 位作者 沈伟 崔艳芬 张财源 崔龙 傅佶泓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MRI对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的MR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直肠癌MR征象与异时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MRI对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的MR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直肠癌MR征象与异时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91例患者中69例(23.7%)发生异时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1)、mrT分期(P=0.037),mrN分期(P<0.001)和环周切缘状态(mrCRM)(P<0.001)与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升高(P<0.001)、mrN2期(P=0.013)和mrCRM(P=0.001)受侵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mrN0患者,mrN1和mrN2期患者发生异时远处转移的危险比值比(OR值)分别为1.93和2.60。病理结果亦证实N分期为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术前mrN分期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从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以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肠肿瘤 淋巴结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周Paget病伴肝转移一例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崔龙 陈卫 +2 位作者 徐佶 杨一朋 陈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4-244,F0003,共2页
关键词 PAGET病 转移 乳腺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基因改造大肠杆菌DH5α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宏华 周辉 +6 位作者 张纪伟 莱代莉 子树明 徐佶 杜鹏 杨宝仁 崔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162-2165,共4页
目的:利用"与"门(AND gate)方法对缺氧敏感的甲酸脱氢酶基因操纵子、能感知细胞密度差异的lux基因转录启动子、白喉毒素基因等基因进行构建,导入NTG诱导的减毒营养缺陷型DH5α大肠杆菌(Ecoli DH5α),注射入荷瘤鼠,观察其对结... 目的:利用"与"门(AND gate)方法对缺氧敏感的甲酸脱氢酶基因操纵子、能感知细胞密度差异的lux基因转录启动子、白喉毒素基因等基因进行构建,导入NTG诱导的减毒营养缺陷型DH5α大肠杆菌(Ecoli DH5α),注射入荷瘤鼠,观察其对结肠癌肝转移灶的作用。方法:先构建质粒,然后导入诱变后DH5α大肠杆菌,注射入10只裸鼠体内,观察其毒性。后对20只结肠癌肝转移的荷瘤鼠注射后观察疗效。结果:注射野生型DH5α大肠杆菌10只裸鼠均死亡,而注射营养缺陷型DH5α大肠杆菌只有1只死亡,与未转染质粒的营养缺陷型DH5α大肠杆菌相比,注射含质粒的营养缺陷型DH5α大肠杆菌荷瘤鼠的癌转移灶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含"与"门质粒的营养缺陷型DH5α大肠杆菌安全,对结肠癌肝转移荷瘤鼠有明显趋向性及治疗作用,可为临床治疗做一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肿瘤 肿瘤转移 亚硝基胍 “与”门 DH5Α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型切割缝合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结直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宝仁 张纪伟 +1 位作者 杨明 崔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评价弧型切割缝合器双吻合器技术在结直肠吻合术,尤其是低位结直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应用弧型切割缝合器双吻合器技术行结直肠吻合术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直... 目的评价弧型切割缝合器双吻合器技术在结直肠吻合术,尤其是低位结直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应用弧型切割缝合器双吻合器技术行结直肠吻合术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直肠闭合和吻合进程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2.4%),直肠阴道瘘2例(1.2%),吻合口出血3例(1.8%),均经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型切割缝合器双吻合器技术有助于完成以往手法缝合不易完成的低位结直肠吻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前切除术 直肠结肠吻合术 双吻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佶 于恩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0-682,共3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mesenteric ischemia,MI)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肠管受累范围及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华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 目的探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mesenteric ischemia,MI)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肠管受累范围及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华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26例MI患者包括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14例,其中存在肝硬化9例;肠系膜动脉栓塞(MAO)10例,其中既往合并脑梗死5例、合并房颤3例。结果剧烈腹痛是MI的共同表现。出现Bergan三联症的患者中66.7%预后不佳;发病12 h内出现腹膜炎体征者病死率为57.1%。本组病例中仅空肠受累者全部存活,回肠受累者病死率为43.8%,累及结肠者病死率为66.7%。手术治疗24例,所有保留回盲瓣的肠切除患者均无短肠综合征发生。16例治愈出院的患者中,3例失访,2例死亡(死因分别为短肠综合征及呼吸衰竭),其余11例生存至今,无复发,无营养障碍。结论 MI是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个肠道均可受累,肠管受累范围越靠远端,病死率越高。手术时机和方式的把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在避免短肠的基础上切除足够范围的病变肠管,在保证肠管生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回盲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缺血 栓塞 血栓形成 急腹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肝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
13
作者 杜鹏 杨明 +1 位作者 翁子毅 全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66-1268,共3页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HT-29裸鼠肝转移模型,检测肝脏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30只,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麻醉,经脾脏注入人结肠癌HT-29细胞悬液,并切除脾脏,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处死动物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HT-29裸鼠肝转移模型,检测肝脏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30只,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麻醉,经脾脏注入人结肠癌HT-29细胞悬液,并切除脾脏,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处死动物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作病理学检查;采用RT-PCR方法检测裸鼠肝脏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结果30只裸鼠均发生人结肠癌肝转移,肝转移率100%,病理学证实肝转移发生,肝脏组织中hTERTmRNA表达阳性。结论脾种植HT-29细胞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肝脏组织中hTERTmRNA阳性表达,提示hTERT在结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治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端粒酶逆转录酶 肝转移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8例分析
14
作者 杨明 杜鹏 +1 位作者 子树明 翁子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9-600,共2页
目的:探讨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MMPCCR)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8例MMPCCR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发生MMPCCR病例占同期收治所有结直肠癌的1.3%... 目的:探讨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MMPCCR)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8例MMPCCR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发生MMPCCR病例占同期收治所有结直肠癌的1.3%(8/608),平均间隔时间3.75年,均经肠镜随访发现,7例行根治性切除,1例行姑息手术,再发癌以DukesB期多见。结论:MMPCCR临床病理学特点突出,应注意重视纤维肠镜检查,加强手术后随访有助于MMPCCR的发现和诊断,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 多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5
作者 罗晨 沈玲 +4 位作者 王传伟 顾佳妮 王瑾 赵黎 黄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1-1210,共10页
目的·了解腹腔镜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和普外科的腹腔镜CRC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 目的·了解腹腔镜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和普外科的腹腔镜CRC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24 h、48 h、72 h采用床旁询问患者和查看电子病历系统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手术、术后相关资料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277例患者,术后24 h内有47例患者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率仅为16.97%;这47例患者术后24 h内的步行距离为55.46(18.28,145.60)m,最小距离2.60 m,最大距离803.68 m。术后24 h内、>24~48 h、>48~72 h的Brown平均下床活动评分分别为2(0,4)分、8(0,10)分、8(8,10)分,分别属于低活动水平、中等活动水平、中等活动水平。早期下床组与未早期下床组患者的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麻醉时长、留置导管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早期下床组相比,早期下床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下床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未早期下床组术后有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7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麻醉时长长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腹腔镜CRC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显著加快术后康复,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况有待改善。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麻醉时长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下床活动 结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现状、挑战和出路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天池 贾为国 +1 位作者 赵荣华 崔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67-978,共12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3位、病死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现有的临床治疗主要以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这些方法对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的疗效欠佳。近期发展起来的免疫疗法在某些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3位、病死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现有的临床治疗主要以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这些方法对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的疗效欠佳。近期发展起来的免疫疗法在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相关的试验也在CRC中开展,但除PD-1抑制剂在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型CRC中的效果显著外,大部分的临床试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着重介绍CRC不同亚型的免疫表型,总结现有CRC免疫疗法的相关进展,并探讨目前免疫疗法治疗CRC疗效低下可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耐受 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TEAD4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经略 崔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7-822,共6页
TEA转录因子4(TEAD4)是Hippo信号通路中转录共激活子YAP/TAZ下游最重要的转录因子TEAD家族的成员之一。近年来,TEAD4的促癌作用被逐渐发现,其可与YAP形成转录复合体或不依赖于YAP独立调控下游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在胃肠道肿瘤、肝癌、肺... TEA转录因子4(TEAD4)是Hippo信号通路中转录共激活子YAP/TAZ下游最重要的转录因子TEAD家族的成员之一。近年来,TEAD4的促癌作用被逐渐发现,其可与YAP形成转录复合体或不依赖于YAP独立调控下游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在胃肠道肿瘤、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人类实体肿瘤中发挥促癌作用,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并且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标志。此外,靶向TEAD4及以阻断YAP-TEAD4结合为靶点的药物在多种肿瘤的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中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提示TEAD4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本文就目前TEAD4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及展望,以期为TEAD4的后续研究及以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转录因子4(TEAD4) YAP转录因子 肿瘤 Hippo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三甲基转移酶SETD2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昂 崔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3,共5页
SETD2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组蛋白H3K36的特异性三甲基转移酶,它的编码基因位于第三号染色体的3p21.31区域。SETD2蛋白是一个230 k D、含有SET结构域的蛋白,最早是由人造血干细胞分离的,也被认为是与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它是生物转... SETD2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组蛋白H3K36的特异性三甲基转移酶,它的编码基因位于第三号染色体的3p21.31区域。SETD2蛋白是一个230 k D、含有SET结构域的蛋白,最早是由人造血干细胞分离的,也被认为是与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它是生物转录延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RNA聚合酶Ⅱ的最大亚基Rbp1结合,参与基因的转录延伸。SETD2还能通过编码区的去乙酰化抑制转录起始的频率以保证基因转录的高保真度,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同时SETD2也能激活转录因子p53及下游凋亡靶基因发挥抑癌作用。SETD2在DNA修复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错配基因修复和人同源基因修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中SETD2均发生了突变,包括肾透明细胞癌、小儿晚期神经胶质瘤、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对某些特定肿瘤的分期和预后也有显著影响。本文将介绍SETD2在人体内的多种功能,并对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D2 转录 肿瘤 肿瘤发生 肿瘤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