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抽动秽语综合征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近况与展望
1
作者 刘潇 郭祥发 +3 位作者 李晓陵 王杨 高胜兰 魏泽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0,192,共7页
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GTS)属于儿童期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少数病例延至成年期;GTS典型征象包括不自主运动及发声抽动,多伴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GTS起病多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or... 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GTS)属于儿童期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少数病例延至成年期;GTS典型征象包括不自主运动及发声抽动,多伴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GTS起病多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CSTC)环路功能异常关联。目前,基于MRI对GTS发病、先兆冲动、抽动程度及社会认知诸方面的机制研究,已逐渐成为业内热点;结构和功能MRI对GTS感觉、运动、情感、认知等相关脑区的激活及网络改变,能够予以揭示。笔者围绕近年内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不同模态成像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疾病早期识别及后续的深入探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的5.0 T眼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宋庆博 郑慧 +3 位作者 张玉珍 桂婷 覃智威 汪登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智能深度重建(DeepRecon)技术下的5.0 T超高场眼眶高分辨磁共振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0 T眼眶磁共振图像,并进行不同强度的DeepRecon重建.将图像分为3组:无DeepRecon重建组、中等强度DeepR...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智能深度重建(DeepRecon)技术下的5.0 T超高场眼眶高分辨磁共振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0 T眼眶磁共振图像,并进行不同强度的DeepRecon重建.将图像分为3组:无DeepRecon重建组、中等强度DeepRecon重建组及高强度DeepRecon重建组.收集35例用于对比不同强度DeepRecon重建的3 mm常规层厚T1WI及T2WI图像质量,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分.收集20例用于对比无DeepRecon重建组3 mm常规层厚T2WI及不同强度重建2 mm层厚的薄层T2WI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SNR及CN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结果:DeepRecon重建的3 mm层厚T1WI及T2WI图像的SNR、CNR和主观评分均高于无DeepRecon重建的图像.T2WI-2 mm图像有助于眼球筛板的显示,但T2WI-2 mm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较于无DeepRecon重建的T2WI-3 mm并未体现出优势.结论:DeepRecon技术提高了图像的SNR和CNR,并可以助力薄层T2WI对小病灶及细微结构的显示,有助于5.0T高分辨磁共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重建 眼眶 视网膜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放射学在颈静脉球瘤术前应用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范国平 俞炬明 +1 位作者 钟伟兴 朱铭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1期1211-1213,共3页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在颈静脉球瘤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本组9例颈静脉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于术前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检查,对其中7例患者行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及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以了解Willis′环功能。...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在颈静脉球瘤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本组9例颈静脉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于术前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检查,对其中7例患者行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及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以了解Willis′环功能。结果:9例颈静脉球瘤患者术前造影及7例供血动脉栓塞均获成功,肿瘤切除术中出血明显减少;6例通过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术中施行颈内动脉结扎术,术后随访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及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是安全可靠的,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颈静脉球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放射学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评价
4
作者 范国平 俞炬明 +1 位作者 钟伟兴 朱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术前应用。方法分析13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病例,对6例副神经节瘤行术前栓塞,对9例行球囊阻断试验,了解Willis环功能。结果6例颈部副神经节瘤术前造影及部分供血动脉栓塞均获成功,术中出血明显减少,9...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术前应用。方法分析13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病例,对6例副神经节瘤行术前栓塞,对9例行球囊阻断试验,了解Willis环功能。结果6例颈部副神经节瘤术前造影及部分供血动脉栓塞均获成功,术中出血明显减少,9例颈动脉阻断(测定Willis环功能)试验全部成功,在术中施行颈动脉结扎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结论颈部的副神经节瘤术前栓塞及术前球囊阻断试验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术前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栓塞 球囊阻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儿科介入放射学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欧阳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1期724-726,共3页
儿科介入放射学是介入放射学与儿科放射学的重要分支,因疗效显著和创伤较小而深受临床医师与患儿家长的欢迎。但该学科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开展。本文评述我国儿科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现状,临床诊治过程中的特殊性,以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儿童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元昊 蔺艳军 +1 位作者 傅宏亮 孟舒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0-1258,共9页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14例)和STDP组(15例),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STDP治疗;分析各组患者主诉、血生物化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12~1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和IR+STDP组(STDP灌胃),每组5只,采用ELISA测定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硫黄素-S荧光密度法测定心脏组织微血管阻塞情况,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探寻IR组与IR+STDP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MVD组比较,MVD组血浆瘦素水平增高[(9.89±2.42)μg/L vs (4.76±1.02)μg/L,P<0.01],脂联素水平下降[(5.02±1.30)pg/mL vs (7.19±1.76)pg/mL,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9.20±2.03)μg/L vs (5.70±1.32)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与微循环阻力呈正相关(r=0.8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血浆瘦素水平判断MVD的AUC值为0.855,最佳临界值为>9.395 μg/L,灵敏度为0.714,特异度为0.867。MVD患者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基础治疗组,STDP组主诉胸闷、胸痛症状改善率较高[73.3%(11/15) vs 21.4% (3/14)],血浆瘦素、IL-6、TNF-α水平均降低[(11.36±0.54)μg/L vs (12.12±0.85)μg/L、(3.96±1.76)pg/mL vs (8.65±1.29)pg/mL、(24.82±3.07)ng/mL vs (32.45±3.32)ng/mL,均P<0.05]。在动物实验中,与IR组相比,IR+STDP组小鼠IR术后无回流面积减少45%(P<0.01)、低回流及无回流面积减少23%(P<0.05),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378.25±19.66)pg/mL vs (457.32±32.01)pg/mL、(289.71±47.62)pg/mL vs (371.28±41.05)pg/mL,均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IR+STDP组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IR组,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亦提示IR+STDP组vWF及ICAM-1蛋白质表达较IR组下调(均P<0.01)。结论 MVD患者存在脂肪因子代谢异常,血浆瘦素水平较高。STDP治疗可改善MV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瘦素水平和炎症指标,机制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 麝香通心滴丸 瘦素 脂肪因子代谢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病理分级及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酶9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顾希来 刘欢欢 +3 位作者 李金凝 储彩婷 管雯斌 汪登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582,共7页
目的:探索双能量CT (DECT)参数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及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酶9 (CA9)表达的预测价值,旨在筛选不良预后的高风险人群,以辅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肾肿瘤术前DECT... 目的:探索双能量CT (DECT)参数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及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酶9 (CA9)表达的预测价值,旨在筛选不良预后的高风险人群,以辅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行肾肿瘤术前DECT检查的患者共42例,其中术后证实为ccRCC 38例。基于ccRCC患者术前DECT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对肿瘤边缘血供最丰富的部位和肿瘤整体进行测量,获得肿瘤边缘碘浓度值(IC)、相对于主动脉标准化碘浓度比值(NICA)、相对于正常肾皮质标准化碘浓度比值(NICC)、肿瘤整体IC及灌注指数(PI)。纳入术后预后相关病理指标,包括病理分级(WHO/ISUP)及缺氧病理指标CA9平均免疫组化光密度值(AO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低级别组与高级别ccRCC组间DECT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ECT参数对预测ccRCC预后相关病理指标的价值。结果:CA9 AOD在低级别肿瘤及高级别肿瘤间具有统计学差异(t=2.584,P=0.01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T1a期肿瘤中(直径≤4 cm),低级别及高级别组PI具有统计学差异(t=-4.514,P<0.001),AUC为1.00,PI与CA9 AOD之间具有负相关性(r=-0.427,P=0.002)。结论:基于DECT后处理参数PI可区分肿瘤分级和有效预测T1a期ccRCC的缺氧情况,预测T1a期ccRCC的预后,为临床制订ccRCC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双能量CT 碘密度图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侧脑室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4例
8
作者 冯佳琪 王馨瑶 +3 位作者 包磊 管雯斌 周亚兵 王晓强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5-660,共6页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临床少见且预后不良,多位于幕下或皮层下方,发生于侧脑室较为罕见且预后极差,目前国内仅有6例侧脑室AT/RT相关报道。本文报道4例儿童侧脑室AT/RT患儿的诊疗经过,并...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临床少见且预后不良,多位于幕下或皮层下方,发生于侧脑室较为罕见且预后极差,目前国内仅有6例侧脑室AT/RT相关报道。本文报道4例儿童侧脑室AT/RT患儿的诊疗经过,并通过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 侧脑室 MRI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和病理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文华 金惠明 +2 位作者 张忠德 孙莲萍 杨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4-196,共3页
目的: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s)的影像学表现复杂,肿瘤可发生囊变、坏死、出血,与幕下髓母细胞瘤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3例(男7例,女6例)儿童幕上PNETs患者的CT、MRI和病... 目的: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s)的影像学表现复杂,肿瘤可发生囊变、坏死、出血,与幕下髓母细胞瘤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3例(男7例,女6例)儿童幕上PNETs患者的CT、MRI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4例肿瘤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颞叶,2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跨居额顶叶区,1例位于枕叶。13例肿瘤中囊实性11例,囊性2例。肿瘤实性部分CT扫描呈略高密度,1例见点状钙化,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9例)或高低等混合信号(4例),增强后均呈明显强化。肿瘤的囊壁CT扫描呈等密度,MRI呈等信号,1例囊壁增强后无强化。13例中,8例有瘤周水肿,5例无水肿。结论:儿童幕上PNETs多呈囊实性混合密度或信号肿块,实性部分CT扫描呈略高密度,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或高低等混合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肿瘤易发生囊变、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颅神经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纹肌肉瘤的影像诊断和病理分析比较 被引量:23
10
作者 金彪 祝明洁 +3 位作者 薛建平 朱礼华 李玉华 朱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92-594,共3页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对34例(男26例,女8例)横纹肌肉瘤的B超、CT、MRI和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起源于泌尿生殖道12例,腹腔和后腹膜8例,头面颈部6例,四肢6例,躯干2例。B超肿瘤表现为...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对34例(男26例,女8例)横纹肌肉瘤的B超、CT、MRI和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起源于泌尿生殖道12例,腹腔和后腹膜8例,头面颈部6例,四肢6例,躯干2例。B超肿瘤表现为实质性均匀或混杂回声团块影。CT肿块表现为强化的等低密度、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有或无局部侵润。MRIT1加权像表现为和软组织等信号或接近等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强化。病理学上,34例中胚胎型30例,腺泡型2例,多形型2例。结论: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反映其病理改变,但缺乏特异性,在诊断和鉴别中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等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通气辅助超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探讨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鲁 李惠民 +3 位作者 舒锦尔 潘江峰 周绍斌 徐义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生理通气辅助超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简称G-方案),提高对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灶(f GGO)的细节显示。方法:临床低剂量肺癌筛查中检出的连续20例f GGO患者(男9例,女11例,35~74岁,平均53±11岁)纳入研究,前10例对病... 目的:探讨生理通气辅助超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简称G-方案),提高对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灶(f GGO)的细节显示。方法:临床低剂量肺癌筛查中检出的连续20例f GGO患者(男9例,女11例,35~74岁,平均53±11岁)纳入研究,前10例对病灶范围进行常规超高分辨率靶扫描和G-方案扫描,后10例利用筛查原始数据对病灶范围进行回顾性1024矩阵靶重建和G-方案扫描。2位高年资医生共同评价所得图像,评价指标包括:图像细节显示清晰度主观评价、病灶和周围肺野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方案扫描图像上磨玻璃灶细节显示清晰度明显优于常规超高分辨率扫描和回顾性重建,病灶所在区域背景肺野CT值明显低于常规超高分辨率扫描(P〈0.05)。病灶与背景之间的密度差(即相对密度值)在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理通气辅助帮助背景肺过度充气,结合超高分辨率CT扫描可以增加磨玻璃灶的细节显示能力,进而提高f GGO的诊断准确率。相对密度值可能更适合磨玻璃结节的密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通气 1024矩阵 CT 靶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惠民 虞崚崴 +2 位作者 丁茗 刘明 薛建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种冠脉异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中发现的2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资料,其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9.9)岁,中位59岁。双源CT扫描层厚0.75mm...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种冠脉异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中发现的2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资料,其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9.9)岁,中位59岁。双源CT扫描层厚0.75mm,双筒注射器注射350I对比剂平均约70ml,生理盐水45ml冲刷,完成舒张期重建,分别观察横断面、正交MPR、MIP以及VR图像。结果:16例见右冠脉圆锥支供血,20例左冠脉供血,其中17例相当于左圆锥支位置;双侧性供血15例。病灶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显著强化的血管网,其中仅3例形成较为明显的小动脉瘤,20例可见明确的"射血征",全部位于肺动脉瓣上方。4例异常血管网可疑与支气管动脉交通。结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并不少见,但绝大多数较小,没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该瘘有典型CTA表现,多起自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在肺动脉起始段表面形成血管网,有典型"射血征"。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位置和形式较为固定,可能有独立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肺动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7
13
作者 贺文广 任刚 +3 位作者 蔡嵘 唐文 倪婧 陈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CT表现特征及CT在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8例儿童腹部NB和31例GNB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1个月,GNB...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CT表现特征及CT在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8例儿童腹部NB和31例GNB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1个月,G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7个月。118例NB患者中,64例(54.2%)出现远处转移,80例(68.0%)肿瘤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60例(50.8%)肿瘤跨越中线生长,62例(52.6%)肿瘤边界不清晰,78例(66.0%)可见肿瘤内钙化,形态为粗大、不定型钙化,101例(86.0%)肿瘤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85例(72.0%)包绕周围血管生长,27例(22.9%)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器官。31例GNB患者中,4例(12.9%)出现远处转移,28例(90.0%)肿瘤边界清晰,25例(80.0%)表现为形态规则肿块,21例(68%)可见肿瘤内钙化,4例(12.9%)肿瘤包绕血管生长。结论:NB与GNB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NB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跨越中线生长,包埋邻近血管,粗大不定型钙化是其特征性CT表现,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常伴局部脏器浸润。GNB多呈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对周围大血管及组织器官以推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腹部 神经母细胞瘤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系结石成分的体内双源双能量CT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凃备武 周洁 +1 位作者 李惠民 耿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体内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10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共113结石纳入研究,全部完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于工作站(syngo)上完成结石成分分析,全部结石取出后完成红外线光谱分析确定成分。结果: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体内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10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共113结石纳入研究,全部完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于工作站(syngo)上完成结石成分分析,全部结石取出后完成红外线光谱分析确定成分。结果:全部病人均顺利完成体内结石成分分析,以红外线光谱分析为参照标准,双源CT双能量分析显示尿酸、草酸钙和磷灰石成分分别得到准确性97.3%、92.9%、38.1%,灵敏度88.2%、100%、9.6%,特异度99.0%、66.7%、90.0%,阳性预测值93.8%、91.7%、63.6%,以及阴性预测值97.9%、100%、35.3%。胱氨酸盐均为假阳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分析体内泌尿系结石成分是可行的,对尿酸和草酸钙的定性有很高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 结石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晓蓉 王文安 +3 位作者 刘振国 李玉华 程洁 陈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9-722,共4页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研究脑梗死亚急性期病灶不同区域间各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55例发病在3-5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定位病灶,然后运用^1H-MRS对病灶侧梗死灶的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周围区1、...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研究脑梗死亚急性期病灶不同区域间各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55例发病在3-5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定位病灶,然后运用^1H-MRS对病灶侧梗死灶的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周围区1、周围区2和正常区组织以及病灶对侧(对照侧)相应部位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等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进行波谱分析,同时计算比较不同部位代谢产物的相对浓度(rNAA、rCr、rCho)和Lac/Cho。结果与对照侧相应区域比较,病灶侧NAA由正常区至核心区逐步下降,Lac则逐步增高。病灶侧各区域间rNAA、Lac/Cho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r和Cho的减低以核心区为主,内、外缘区则略有降低。结论DWI结合1H-MRS对代谢产物的定位分析,推测脑梗死亚急性期缺血灶周边仍有持续低灌注区域,可能存在血脑屏障受损和血管源性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CT血管造影的低kV技术评价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玉华 柏梅 +2 位作者 李惠民 冯赟 陆建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采用低kV扫描可以明显降低CT的X线辐射。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采集头颈部血管造影的数据,研究其中的低kV采集的数据图像质量,进一步分析低kV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的20例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病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3岁(44... 目的:采用低kV扫描可以明显降低CT的X线辐射。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采集头颈部血管造影的数据,研究其中的低kV采集的数据图像质量,进一步分析低kV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的20例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病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3岁(44~75岁),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DSCT机,行双能量扫描;回顾性重建高千伏、低千伏以及融合双能量图像,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水平的动脉和胸锁乳突肌的CT值,并记录标准差(SD)作为噪声值,计算血管造影的图像对比度、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当低kV图像噪声较高时,回顾性重建低通滤过图像进行比较。上述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重建,比较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优秀、良好、差)。统计采用两两配对t检验。结果:低kV图像能获得最好的血管强化程度和对比度,但图像噪声较高,SNR、CNR以及血管三维图像总体较好。低通滤过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t=8.36,P<0.01)。结论:低kV扫描结合低通滤过可以获得优秀的头颈部CT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低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婴幼儿及成人蜗神经管、内耳道及蜗神经影像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慧 李玉华 +3 位作者 曹雯君 李惠民 虞崚崴 张忠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测量正常婴幼儿和成人蜗神经管(CNC)、内耳道(IAC)及蜗神经(CN)的正常值并观察两组之间有无差异,为婴幼儿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CI)提供必要依据。方法:选择婴幼儿及成人各30名,均行颞骨HRCT扫描,另选择婴幼儿及成人各20名,均行内... 目的:测量正常婴幼儿和成人蜗神经管(CNC)、内耳道(IAC)及蜗神经(CN)的正常值并观察两组之间有无差异,为婴幼儿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CI)提供必要依据。方法:选择婴幼儿及成人各30名,均行颞骨HRCT扫描,另选择婴幼儿及成人各20名,均行内耳道MRI FIESTA序列扫描,所有病例均排除内耳疾患。在HRCT图像上分别测量CNC宽度及IAC最大径,在MRI图像上测量CN直径,各测量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各测量指标均进行婴幼儿及成人组间比较。结果:正常婴幼儿和成人CNC宽度、IAC最大径及CN直径测量结果分别如下:CNC宽度(1.92±0.25)mm、(1.84±0.19)mm;IAC最大径(4.92±0.69)mm、(5.04±0.59)mm;CN直径(1.06±0.08)mm、(1.02±0.11)mm。以上各测量指标婴幼儿及成人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婴幼儿CNC、IAC及CN大小与成人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婴幼儿期开展CI是可行的。同时本研究所得到的测量值为蜗神经发育不良(CND)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神经 耳道 耳蜗植入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股骨头覆盖率评估儿童发育性髋脱位Salter手术疗效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煜 陈挺 +2 位作者 王秋艳 张玉珍 张永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分析CT股骨头覆盖率在儿童发育性髋脱位(DDH)Salter手术前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行Salter手术的单侧DDH患儿,Salter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骨盆正位X线摄片及髋关节螺旋CT扫描,计算并比较X线片股骨头覆盖率及CT股骨头覆盖率。... 目的分析CT股骨头覆盖率在儿童发育性髋脱位(DDH)Salter手术前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行Salter手术的单侧DDH患儿,Salter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骨盆正位X线摄片及髋关节螺旋CT扫描,计算并比较X线片股骨头覆盖率及CT股骨头覆盖率。以38个儿童正常髋关节为对照组。结果DDH组术前X线片股骨头覆盖率高于CT股骨头覆盖率(P<0.01)。对照组CT股骨头覆盖率前部最高,中后部相对较低。DDH组术前CT股骨头覆盖率低,前部更加显著;术后CT股骨头覆盖率接近正常。结论CT股骨头覆盖率能立体反映髋臼与股骨头的发育状况,并对Salter手术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脱位 股骨头覆盖率 CT Salter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许晓琴 汪登斌 +4 位作者 王丽君 罗冉 刘欢欢 章华元 尹冬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48-2252,共5页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目的探讨DCIS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DCIS患者(35侧)的病理分级、MRI特征[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病灶形态学和病灶动态增强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病理分级:低级别4例,中~高级别31例。BI-RADS分类:3类1例、4A类2例、4B类5例、4C类12例、5类15例。病灶形态学:肿块型DCIS 6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中,节段性强化15例、区域性强化5例、线样强化4例,成簇小环形强化15例、集簇状强化5例。病灶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0例、Ⅱ型TIC 15例、Ⅲ型TIC 10例;早期缓慢强化4例,早期中度强化2例,早期快速强化29例。ADC值<1.2×10^-3 mm^2/s 19例,≥1.2×10^-3 mm^2/s 16例。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病灶形态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形式、内部强化类型、TIC类型、早期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 MR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又以节段性、区域性、线样强化,成簇小环形强化和集簇状强化多见,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受侵,增强时导管周围基质和导管壁强化。MRI表现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能提示病理分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DCIS是否伴有浸润及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以调整活检及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鉴别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5
20
作者 阮玫 汪登斌 +4 位作者 陈文辉 柴维敏 严福华 韩志江 杨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腋窝MR扫描的4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MRI表现,包括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情况、DWI信号、强化方式...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腋窝MR扫描的4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MRI表现,包括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情况、DWI信号、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并绘制的ROC曲线分析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者24例(24/44,54.55%),无淋巴结转移者20例(20/44,45.45%),两者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是否消失、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DWI信号、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及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65、0.848、0.749。结论 MRI在鉴别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中有重要价值,皮质厚度大于0.54cm高度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腋窝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