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xp3^+调节性T细胞分化发育及其功能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启航 梁瑞 +1 位作者 李丹 李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80,共10页
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是一类能抑制免疫系统攻击机体自身组织的一类CD4^+T细胞亚群,其关键性表型特征在于表达Forkhead家族转录因子Foxp3。Foxp3在CD4^+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Foxp3蛋... 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是一类能抑制免疫系统攻击机体自身组织的一类CD4^+T细胞亚群,其关键性表型特征在于表达Forkhead家族转录因子Foxp3。Foxp3在CD4^+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Foxp3蛋白水平变化导致的调节性T细胞功能稳定性改变与人类多种重大免疫相关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肿瘤发生与转移、移植排斥等密切相关。研究Foxp3+调节性T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稳定性的分子机制,将为相关免疫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FOXP3 翻译后修饰 表观遗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拮抗剂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高晓珺 解骏 +5 位作者 肖涟波 刘超 高华利 黄新星 赵良春 李宁丽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8-464,共7页
目的建立模拟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CIA大鼠模型,明确TNF-α拮抗剂对CIA大鼠关节局部骨破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II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10只);... 目的建立模拟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CIA大鼠模型,明确TNF-α拮抗剂对CIA大鼠关节局部骨破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II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10只);②灭菌用水治疗组(10只);③TNF-α拮抗剂治疗组(10只)。每只大鼠均在炎症分值达到两分及以上时开始治疗,分别在治疗4周和8周后,取胫骨上段做硬组织切片,观察胫骨上段骨小梁变化及骨量变化情况。结果 TNF-α拮抗剂具有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周围骨量丢失的作用,且其抑制骨量减少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小梁数量减少来实现的,与抑制骨小梁宽度丢失关系较小。结论 TNF-α拮抗剂能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侵蚀及关节周围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拮抗剂 骨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 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B1和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天疱疮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桂菊 张勇 +2 位作者 朱海琴 王颖 潘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48-951,共4页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天疱疮的遗传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地区的58例天疱疮患者(病例组)和89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PCR-SSP)对两组HLA-DRB1和H...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B1和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天疱疮的遗传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地区的58例天疱疮患者(病例组)和89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PCR-SSP)对两组HLA-DRB1和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组间比较,以等位基因频率的比值比(OR)评价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共检测到13种HLA-DRB1等位基因和5种HLA-DQB1等位基因。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HLA-DRB1*14和HLA-DQB1*0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24%和1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9%(P=0.000,P值的校正值Pc<0.05,OR=12.150)和6.74%(P=0.001,Pc<0.05,OR=3.238);病例组HLA-DQB1*06等位基因频率为1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0%(P=0.003,Pc<0.05,OR=0.411)。结论 HLA-DRB1*14和HLA-DQB1*05可能是上海地区天疱疮患者的易感基因,而HLA-DQB1*06则可能是保护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抗原-DRB1 白细胞抗原-DQB1 等位基因 天疱疮 易感基因 保护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对于诊断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价值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勤 沙巍 +3 位作者 桂徐蔚 曾维宏 肖洋炯 肖和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评价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LST)对确定因何种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14例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发生超敏反应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超敏反应组,同期人院的96例抗结... 目的评价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LST)对确定因何种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14例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发生超敏反应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超敏反应组,同期人院的96例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未发生超敏反应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各抽取外周静脉血10ml进行DLST,并与“金标准”药物激发试验(DPT)结果相比较,计算DLST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114例超敏反应组共发生了127例次超敏反应,其中药物性皮疹37例次,药物性肝损伤65例次,药物热25例次。DLST对诊断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INH、RFP、EMB、PZA)引起超敏反应的敏感度分别为64.5N(20/31)、48.3N(28/58)、54.2N(13/24)和31.6N(6/19),特异度分别为93.3%(167/179)、94.7%(144/152)、97.3N(181/186)和98.4N(188/191),假阳性率分别为6.7%(12/179)、5.3%(8/152)、2.7%(5/186)和1.68(3/191),假阴性率分别为35.5%(11/31)、51.7%(30/58)、45.aN(11/24)和68.4N(13/19)。结论DLST对于诊断因何种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较低的敏感度,对于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药物疗法 抗结核药 药物过敏 淋巴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半胱氨酸61在人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洋 陈骏 +2 位作者 李宁丽 汪蓓青 陈向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8-470,共3页
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又称为CCNI)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家族关键成员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基质调节因子.调控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黏附、迁移与增殖,诱导血管发生,参与炎症反应、伤口愈合和组织重塑等过程。近年来... 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又称为CCNI)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家族关键成员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基质调节因子.调控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黏附、迁移与增殖,诱导血管发生,参与炎症反应、伤口愈合和组织重塑等过程。近年来.Cyr61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61 恶性肿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在3种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骏 刘洋 +2 位作者 陈向东 李宁丽 傅祥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8,共3页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人体内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皮肤中主要表达1型内皮素,即ET-1~[1]。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合成和分泌出不同浓度的ET-1,并与黑素细胞胞膜上具有高亲和性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人体内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皮肤中主要表达1型内皮素,即ET-1~[1]。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合成和分泌出不同浓度的ET-1,并与黑素细胞胞膜上具有高亲和性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并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从而使黑素的合成增加~[2-4]。这个机制与许多紫外线相关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基底细胞 鳞状细胞 黑色素瘤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孕妇和子前期患者胎盘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伟 林其德 王树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16-1620,共5页
目的分析正常孕妇和子前期患者胎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HPH)mRNA的表达,探讨子前期胎盘缺氧的发生与滋养叶细胞氧敏感性的关系。方法行剖宫产分娩或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孕妇共66名,分为早孕组(n=13)、中孕组(n=9)、晚孕组(... 目的分析正常孕妇和子前期患者胎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HPH)mRNA的表达,探讨子前期胎盘缺氧的发生与滋养叶细胞氧敏感性的关系。方法行剖宫产分娩或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孕妇共66名,分为早孕组(n=13)、中孕组(n=9)、晚孕组(n=13,作为子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的对照)、子前期组(n=20)和妊娠期高血压组(n=11)。采用原位杂交和Real-Time PCR技术对胎盘或绒毛组织中HPH-1、-2、-3 mRNA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检测。结果 HPH-1、-2、-3 mRNA主要在胎盘滋养叶细胞的细胞质内表达,HPH-1 mRNA在绒毛外滋养叶细胞的细胞质内呈强特异性表达。随着妊娠进展,HPH-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r=0.616,P<0.001)。子前期组HPH-1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HPH-1 mRNA表达量也低于晚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前期组患者胎盘质量与HPH-1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457,P<0.05)。结论子前期患者滋养叶细胞氧敏感性降低(HPH-1 mRNA低表达)是导致胎盘缺氧表现(缺氧反应途径过度激活)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前期 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 滋养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19例mTORC1信号通路活性检测及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贺影忠 李松 +1 位作者 姚如恩 王纪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评估监测结节性硬化(TSC)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mTORC1信号通路活性,以及雷帕霉素血药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就诊的19例TSC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细胞mTORC1信号通路活性,检测雷帕霉素血药... 目的评估监测结节性硬化(TSC)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mTORC1信号通路活性,以及雷帕霉素血药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就诊的19例TSC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细胞mTORC1信号通路活性,检测雷帕霉素血药浓度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儿,男11例、女8例,年龄8个月~13岁(中位年龄6岁),检测TSC基因,4例TSC 1变异、12例TSC 2变异;其中无义变异6例,移码变异4例,错义变异4例,剪切位点变异2例。19例患儿的mTORC1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使用雷帕霉素治疗后,血药浓度3.0~10.7ng/mL,平均浓度为(6.87±2.01)ng/mL。用药后随访半年以上,12例患儿惊厥控制,7例患儿惊厥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血药浓度和惊厥控制无相关性。通过监测外周血中mTORC1活性调整用药剂量,发现惊厥控制患儿6例血药平均浓度在6.87ng/mL以下。结论雷帕霉素血浓度变化波动大,单纯依靠血浓度变化调整剂量不能满足个体化精准用药方案,结合患儿mTORC1活性变化、用药后惊厥控制情况、药物不良反应调整用药剂量,对有效控制发病并避免不良反应提供一种思路,有望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 癫痫 雷帕霉素 mTORC1活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