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患病情况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1
作者 张丽帆 陈艳 +20 位作者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张志毅 吴华香 陈盛 李鸿斌 朱平 武丽君 齐文成 刘毅 张缪佳 刘花香 周宝桐 侍效春 阮桂仁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550例。估算RD患者的ATB患病率,并按照RD病种、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550例调查对象中,105例合并ATB,其中,48例(45.7%)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表现;在病原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ATB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5.3%(12/34);在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0.8%(8/26)。累及肺外部位的结核病有41例(39.0%),其中单纯肺外结核28例(68.3%),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13例(3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患者ATB患病率最高,为1915/10万(13/679,95%CI:881/10万~2948/10万),其次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002/10万,58/5789,95%CI:745/10万~1259/10万)。RD患者中16~34岁组ATB患病率最高,为1162/10万(43/3700,95%CI:817/10万~1508/10万),男性ATB患病率为919/10万(30/3264,95%CI:592/10万~1247/10万),明显高于女性(729/10万,75/10286,95%CI:565/10万~894/10万)。结论:中国RD患者中亚临床结核病、肺外结核及结核病播散负担较高,ATB患病率在不同RD患者病种、年龄、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风湿性疾病 共病现象 患病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丽帆 马亚楠 +19 位作者 邹小青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吴华香 武丽君 李鸿斌 张志毅 陈盛 朱平 张缪佳 齐文成 刘毅 刘花香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715例。应用T-SPOT.TB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体质量指数、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病既往史,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风湿免疫病诊断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3715例研究对象T-SPOT.TB检测阳性者有672例(18.1%,95%CI:16.9%~19.3%)。不同风湿免疫病病种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3,P<0.001),白塞综合征患者检测阳性率最高(44.4%,32/7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阳性率最低(8.9%,4/45)。男性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23.6%(168/711),明显高于女性(16.8%,504/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3,P<0.001)。不同年龄组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9,P<0.001),51~6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24.8%,143/577),16~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8.1%,13/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aOR=1.81,95%CI:1.48~2.23),吸烟≥21支/d(aOR=1.66,95%CI:1.15~2.40),有结核病既往史(aOR=3.88,95%CI:2.71~5.57),患白塞综合征(aOR=3.00,95%CI:1.70~5.28)是T-SPOT.TB检测阳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大剂量激素(aOR=0.67,95%CI:0.47~0.96)或生物制剂(aOR=0.55,95%CI:0.36~0.84),淋巴细胞计数偏低(aOR=0.39,95%CI:0.25~0.62),低蛋白血症(aOR=0.72,95%CI:0.52~0.99),以及患多发性肌炎/皮肌炎(aOR=0.54,95%CI:0.29~0.99)、系统性红斑狼疮(aOR=0.75,95%CI:0.57~0.99)是T-SPOT.TB检测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总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各病种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明显。当患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低蛋白血症,以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警惕假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分枝杆菌 结核 感染 免疫学技术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治疗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慧 孔莉 陈晓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由炎症驱动的关节功能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僵直,严重者导致身体的残疾,同时增加罹患关节外疾病的风险。康复治疗技术是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干预措施,包括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以... 类风湿关节炎(RA)是由炎症驱动的关节功能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僵直,严重者导致身体的残疾,同时增加罹患关节外疾病的风险。康复治疗技术是药物治疗之外的辅助干预措施,包括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以及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方式在改善RA症状和缓解炎症方面的有效性逐渐得到证实。运动疗法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改善心理健康等。作业疗法可以使患者适应患病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萌萌 蔡斌 +4 位作者 张朝阳 闫凝慧 张雪靓 陈盛 郭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接受托法替布治疗的RA患者65例纳入研究,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相... 目的探讨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接受托法替布治疗的RA患者65例纳入研究,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随访时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计算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DAS28-ESR)和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结果共45例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4周、12周、24周,患者DAS28-ES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3例(6.67%),包括感染2例,头痛1例。治疗后24周,使用生物制剂失败组患者DAS28-ESR为3.18±0.98,未使用生物制剂组患者DAS28-ESR为3.12±0.73,两组患者DAS28-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结论托法替布治疗RA安全有效,既往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并不影响托法替布对RA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托法替布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姝玉 胡大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ON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高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方法对32例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抽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SLE患者作对照,分为股骨头坏死组和...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ON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高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方法对32例SLE合并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抽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SLE患者作对照,分为股骨头坏死组和非股骨头坏死组,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脏器累及、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等特点。结果合并有ONF的SLE患者比无ONF组在临床上以网状青斑与雷诺现象更常见,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激素的起始剂量、每日最高剂量、累积用量与ONF发病无明显相关,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与ONF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血脂水平、SLEDAI积分、有无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均与ONF发生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以血管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其脉管系统对激素敏感性增加,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容易并发O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抗心磷脂抗体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桂梅 陈顺乐 +4 位作者 沈南 戴岷 郭燕姿 郑林 郭强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 目的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s的表达;设立正常对照组(n=12)。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14例行肾活检患者肾脏组织中pDCs的分布;设立正常对照(n=4)。结果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pDCs表达的百分数为0.039±0.052,显著低于缓解期的0.168±0.174和正常对照组的0.134±0.079(均P<0.01)。正常对照肾脏组织未见pDCs浸润,而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肾小球pDCs呈高水平表达,在Ⅳ型狼疮肾炎的肾脏组织中,pDCs呈局灶节段分布于系膜区。pDCs表面可见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结论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可能与其肾组织趋化因子受体水平上调,增强了外周血中pDCs向肾组织的迁移能力有关。外周血pDCs的变化可作为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趋化因子受体 流式细胞术 免疫荧光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感染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明姝 鲍春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然转归差,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长久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在血清学、病毒基因组学、实验动物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均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然转归差,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长久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在血清学、病毒基因组学、实验动物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均有研究证明EBV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易感群体发病。文章就EBV感染与SLE发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EPSTEIN-BARR病毒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脱落氨肽酶调控因子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晓云 沈南 +3 位作者 崔慧娟 邓筠 钱晓霞 王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中1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脱落氨肽酶调控因子(ARTS-1)的表达和调节作用。方法对AS患者(n=61)和正常对照者(n=40)分别抽提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通过RT-PCR法定量分析其ARTS-1的表达水平。以Bath强直性...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中1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脱落氨肽酶调控因子(ARTS-1)的表达和调节作用。方法对AS患者(n=61)和正常对照者(n=40)分别抽提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通过RT-PCR法定量分析其ARTS-1的表达水平。以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标作为病情评估标准:≤4分为病情稳定,≥5分为病情活动。结果AS组的ARTS-1 mRNA表达水平为0.83±0.7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5±0.40(P=0.0011);但病情活动患者与病情稳定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9),病情稳定患者有增高趋势。结论ARTS-1 mRNA的表达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与病情转归;而病情活动患者与病情稳定患者ARTS-1表达差异不明显,可能与ARTS-1在稳定体内TNF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的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1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脱落氨肽酶调控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生物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皮病患者手指高分辨率MR血管成像的研究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薇 许建荣 +2 位作者 路清 叶霜 刘晓晟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3D-TOFMR血管成像在硬皮病患者手指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30例硬皮病患者(平均年龄35.4±8.9岁,平均发生雷诺现象时间3.2±2.7年),7例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30.7±3.5岁),在3.0T磁共振机器上进行...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3D-TOFMR血管成像在硬皮病患者手指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30例硬皮病患者(平均年龄35.4±8.9岁,平均发生雷诺现象时间3.2±2.7年),7例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30.7±3.5岁),在3.0T磁共振机器上进行高分辨率3D-TOF序列扫描并进行血管重建(TR/TE=19/4.4ms,FA=15°,层厚=1mm),扫描时间为8分22秒。两名高年资磁共振医师对成像效果、血管显影数量和血管横断面积进行测量和评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MRA对硬皮病患者血管成像的价值,并对硬皮病患者的血管受累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我们评价了除外大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两侧的共8支指动脉,硬皮病(SSc)组的总的血管显示率为47.58%,第5支指动脉是最少受累的血管,总的显示率为70.97%。统计学分析显示:第1支血管(P=0.058)和第3支血管(P=0.093)的动脉直径在两组对照中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MRA手指血管成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来评价硬皮病患者手指动脉的受累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MR微血管成像 多层面重建 3D-TOF 指固有动脉 硬皮病 雷诺氏征 血管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诊断及活动性评价中国专家调查 被引量:6
10
作者 戴晓敏 董智慧 +20 位作者 陈盛 程永静 达展云 戴生明 董静 侯勇 李芬 刘晓兵 梅轶芳 青玉凤 施春花 史伟浩 舒强 王勇 温鸿雁 徐健 徐胜前 薛静 叶霜 朱剑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诊断 疾病活动性 中国 专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链DNA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宝景 黄新芳 +2 位作者 沈南 陈顺乐 王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3-706,共4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单链DNA(ssDNA)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SLE患者(SLE组)外周血ssDNA表达阳性的PBMC细胞百分比(ssDNA阳性率),设立正常对照组(n=17)和其他结缔组织病(CTD)对照组(n=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单链DNA(ssDNA)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SLE患者(SLE组)外周血ssDNA表达阳性的PBMC细胞百分比(ssDNA阳性率),设立正常对照组(n=17)和其他结缔组织病(CTD)对照组(n=7)。结果 SLE组、正常对照组和CTD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ssDNA阳性率分别为(0.906±0.838)%、(0.216±0.371)%和(0.270±0.311)%。统计学分析表明,SLE组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ssDNA阳性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1,P<0.05);SLE组内有与无狼疮肾炎患者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ssDNA阳性率分别为(1.228±0.259)%和(0.510±0.4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和狼疮肾炎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患者外周血表达ssDNA的B淋巴细胞异常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gG4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该病的眼部表现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慧敏 王晓栋 +3 位作者 叶霜 华静 王琴 李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71-1876,共6页
目的评价血清IgG4浓度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并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眼部表现。方法收集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29例,血清IgG4浓度升高的其他疾病患者161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47例,急性胰腺炎15例,原发性肾小球病及肾功能不全61... 目的评价血清IgG4浓度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并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眼部表现。方法收集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29例,血清IgG4浓度升高的其他疾病患者161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47例,急性胰腺炎15例,原发性肾小球病及肾功能不全61例,炎症性肠病38例),正常对照190例;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G4和IgG浓度,比较各疾病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以所有患者的血清IgG4浓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IgG4浓度的诊断价值,并确定其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的最佳临界值。同时对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进行眼科检查,评估其眼部表现。结果 IgG4相关性疾病组血清IgG4浓度与原发性肾小球病及肾功能不全组、炎症性肠病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急性胰腺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ROC曲线分析,当IgG4为2.37 g/L时,Youden指数最大,该诊断界值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4.3%,曲线下面积为0.939。29例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中,2例有眼眶占位性病变,其余患者眼部表现无特异性。结论血清IgG4浓度对于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仅能作为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的依据之一,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的可能;该病眼部表现无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IgG4 诊断价值 眼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网络技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颖丹 沈晓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0,共4页
回顾国内外文献关于移动网络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形式、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移动网络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移动互联网 疾病管理 健康信息 自我管理 社交媒体平台 应用程序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