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4
1
作者 韩逸超 郑丹丹 +4 位作者 戴尔宽 史玮炀 刘洋 李敏 郑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目的了解2005-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CLSI 2015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55 155株非重复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占35.8%,革兰阴性菌占64.2%。分离居前5位分... 目的了解2005-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CLSI 2015年版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55 155株非重复菌株中革兰阳性菌占35.8%,革兰阴性菌占64.2%。分离居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0%)、铜绿假单胞菌(14.0%)、鲍曼不动杆菌(11.9%)、肺炎克雷伯菌(11.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0.2%(3 967/5 650)和83.2%(4 997/6 00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共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5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株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0.4%(5 843/8 300)、53.5%(3 500/6 539)和44.1%(557/1 263)。2012年首次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0.6%(4/656),2015年升至30.1%(142/472)。2015年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0%(16/787),其余年份几乎为0。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9.1%(2 566/6 556)和4.0%(308/7 704)。189株产气肠杆菌中共检出9株广泛耐药株。结论 2005-2015年该院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多重耐药及广泛耐药菌株增多使临床治疗尤为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广泛耐药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某医院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段忠亮 秦娟秀 +1 位作者 李敏 关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人患者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4年1-9月该医院成人患者分离的非重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 目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人患者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4年1-9月该医院成人患者分离的非重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其克隆特点;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种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米诺环素)的敏感性;PCR检测4种主要毒力基因(Stmpr1,Stmpr2,smf-1,Smlt3773locus);采用半定量生物膜形成试验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同时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结果共收集7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6株来自外科监护室,其余较为分散。检出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7.9%(53/78),在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之前都有抗菌药物应用史,62.8%患者使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MLST分析检测出38种新的ST型,命名为STnew1-STnew3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型别较为分散,较多的ST23型只有6株,克隆流行传播趋势不明显。PFGE显示78株菌株分成58个簇群,无明显聚集的簇群。78株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6%(2/78)、10.3%(8/78),所有菌株对米诺环素均敏感。Stmpr1、Stmpr2、smf-1和Smlt3773locus毒力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9.5%(62/78)、93.6%(73/78)、94.9%(74/78)和48.7%(38/78)。生物膜形成试验结果显示:生物膜形成能力平均值为D_(492)=0.51±0.44,不同性别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患者以男性居多,感染患者大多有抗菌药物应用史,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未发现同一科室明显的克隆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3
作者 杨亚 丁佳燕 +8 位作者 黄妹 陆峰 沈瑞红 秦娟秀 周文琴 傅小芳 班海群 邓羽霄 郑军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14-1519,共6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特征,为有效防控肝移植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发病率、发病趋势、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监测3762例肝移... 目的分析肝移植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特征,为有效防控肝移植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发病率、发病趋势、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监测3762例肝移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133例次,发病率为2.82%,例次发病率为3.54%,各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监护病房2周内,占85.85%;感染部位主要包括血液系统(26.32%)、呼吸系统(22.56%)和手术部位(19.55%);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插管和呼吸机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85.77%、70.58%、40.8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病率分别为0.54‰、0.33‰、1.84‰。共检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8.17%,革兰阳性菌占29.77%,前三位病原体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5.27%)、屎肠球菌(11.45%)、鲍曼不动杆菌(9.16%)。结论应针对肝移植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病特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细菌耐药,减少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目标性监测 病原体 耐药性 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浦东部分地区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俊 汪雅萍 +2 位作者 应春妹 郑冰 张灏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分析2004—2010年上海市浦东部分地区尿路感染患者最常见的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10年9月上海市浦东部分社区医院住院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部住院... 目的分析2004—2010年上海市浦东部分地区尿路感染患者最常见的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10年9月上海市浦东部分社区医院住院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部住院及门诊患者临床分离的尿路感染病原菌,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并分析其耐药性,采用WHONET 5.3软件和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从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4 415株细菌,大肠埃希菌1 968株(45.6%),粪肠球菌736株(16.7%)。耐药率比较:浦东地区社区医院住院患者>仁济医院住院患者>仁济医院门诊患者。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逐年下降,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逐年下降,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先升后降;粪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先升后降。结论尿路感染最常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临床经验用药不同可导致耐药性差异;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能改善耐药性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 粪肠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磺胺甲唑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复方磺胺甲唑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 李敏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7-506,共10页
1背景复方磺胺甲唑是由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和磺胺甲唑(sulfamethoxazole,SMZ)以固定剂量(1∶5)组成的复方制剂。TMP-SMZ属于上个世纪50年代研发的抗菌药物,仍广泛用于特定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机制涉及到细菌的叶酸合成... 1背景复方磺胺甲唑是由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和磺胺甲唑(sulfamethoxazole,SMZ)以固定剂量(1∶5)组成的复方制剂。TMP-SMZ属于上个世纪50年代研发的抗菌药物,仍广泛用于特定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机制涉及到细菌的叶酸合成途径。SMZ的结构与细菌合成叶酸所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叶酸合成的中间产物二氢蝶酸的产生。TMP是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直接竞争性抑制剂,抑制DHFR活性,中止四氢叶酸的合成。四氢叶酸是细菌合成DNA和蛋白质所需嘌呤的来源,其缺乏会导致细菌的死亡。因此,TMP-SMZ的协同作用机制是将DHPS和DHFR作为阻断叶酸和蛋白质合成的两个重要靶点,从而起到杀菌作用[1]。TMP-SMZ抗菌谱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寄生虫等(表1),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磺胺甲唑 临床应用 治疗药物监测 专家共识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腰椎动静力不稳山羊模型用于椎间盘退变研究
6
作者 陈致介 周志 +2 位作者 田子扬 王震炜 李展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6-383,共8页
目的:建立有应用价值的腰椎动静力不稳的山羊模型,模拟人体局部因素的影响和病理生理的应力负荷对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作用。方法:通过腰椎动静力不稳手术(lumbar dynamic and static instability,LDSI... 目的:建立有应用价值的腰椎动静力不稳的山羊模型,模拟人体局部因素的影响和病理生理的应力负荷对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作用。方法:通过腰椎动静力不稳手术(lumbar dynamic and static instability,LDSI)破坏山羊脊柱的后柱结构,包括离断竖脊肌、背阔肌、腰最长肌、棘肌等破坏腰椎动态力学稳定,离断腰椎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破坏腰椎静态力学稳定,使腰椎产生动态力和静态力的失衡,造成脊柱后柱稳定性的丧失。以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突破点,而不破坏椎间盘结构的完整性,建立腰椎动静力不稳的山羊模型,并通过52周的术后随访,利用腰椎X线片、磁共振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技术手术评估山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Pfirrmann MRI分级和Masuda组织学评分等。结果:LDSI组山羊腰椎的DHI在术前0周(0.184±0.015),术后26周(0.105±0.006)和术后52周(0.075±0.007)存在差异(0周vs.26周,P<0.05;26周vs.52周,P<0.05)。LDSI组山羊腰椎的Pfirrmann分级在术前0周(1.167±0.408),术后26周(2.333±0.516)和术后52周(3.667±0.817)存在差异(0周vs.26周,P<0.05;26周vs.52周,P<0.05)。LDSI组山羊腰椎的Masuda组织学评分在术前0周(3.500±0.577),术后26周(6.250±0.957)和术后52周(8.000±0.816)存在差异(0周vs.26周,P<0.05;26周vs.52周,P<0.05)。结论:LDSI能够造成山羊椎间盘高度降低、终板边界模糊和含水量降低,在不破坏椎间盘结构完整的基础上模拟了人体长期反复劳损而导致的IVDD,更符合人体实际,有助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山羊模型 腰椎动静力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侯盼飞 应春妹 +2 位作者 汪雅萍 叶杨芹 张灏旻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共80株,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mi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IRAB)50...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共80株,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mi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IRAB)50株,亚胺培南敏感株(imipenem sensitiv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ISAB)3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上述细菌对13种抗菌药的MIC,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EDTA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检测OXA-23、OXA-24、OXA-51、OXA-58、AmpC、IMP-1、IMP-4、VIM-2编码基因。结果 50株IRAB中MIC50>128mg/L的抗菌药有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西丁、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MIC50在32~128mg/L的抗生素有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MIC50<8mg/L的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和多黏菌素B。对30株ISAB,MIC50<8mg/L的药物有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多黏菌素B。IRAB和ISAB中AmpC酶表型阳性的分别为42株(84%)和9株(30%),金属酶表型检测全部阴性。IRAB中PCR检测到36株OXA-23阳性(72%)、45株AmpC阳性(90%),ISAB中PCR检测到4株OXA-23阳性(13.3%)、20株AmpC阳性(66.7%),IRAB与ISAB相比,OXA-23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mp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OXA-51均为阳性。结论 OXA-23是我院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主要β内酰胺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 Β内酰胺酶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秦娟秀 马硝惟 +3 位作者 戴颖欣 王亚楠 刘倩 李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1-766,共6页
目的初歩研究上海仁济医院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的分子流行特征,为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的监控提供证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222份炎症性肠病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检测和厌氧培养。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 目的初歩研究上海仁济医院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的分子流行特征,为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的监控提供证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222份炎症性肠病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检测和厌氧培养。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型,传统PCR方法检测其毒素基因,琼脂稀释法检测艰难梭菌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在病房进行环境中艰难梭菌检测。结果222份粪便标本中艰难梭菌的检出率为13.5%(30/222),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艰难梭菌检出率为15.7%(22/140)和9.8%(8/82),病房环境共检出4株艰难梭菌。MLST分型22株艰难梭菌为14种ST型,主要型别为ST54型。PCR检测毒素基因显示;TaM+raffl+菌株为主(72.7%,16/22),未检出二元毒素。22株艰难梭菌对氯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甲硝唑、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对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为63.6%,8株对莫西沙星耐药。结论炎症性肠病腹泻患者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以TcdA+TcdB+型为主,菌株克隆以ST54型为主,该型菌株在病房环境中也有检出。应当密切监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的感染毒素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炎症性肠病 药敏试验 多位点序列分型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白介素-6在诊断克罗恩病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状态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马继荣 沈薇 +2 位作者 顾怡 沈文艳 周景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36,共6页
目的·探讨粪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诊断克罗恩病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讨粪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诊断克罗恩病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克罗恩病患者52例。根据消化道内镜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黏膜未损伤组和黏膜损伤组,比较2组之间的临床特征。通过流式微球分析技术法检测IL-6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层析技术检测粪便中FC含量,通过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全血中CRP含量。患者在入院24 h内检测外周血IL-6、CRP,72 h内检测FC;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黏膜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判断IL-6、CRP、FC及联合指标对于判断黏膜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52例患者中黏膜未损伤组21例,黏膜损伤组3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蒙特利尔分型中仅疾病行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损伤组患者的IL-6、CRP、FC水平分别为11.1(3.67,17.54)pg/mL、8.02(2.13,30.96)mg/L、448.4(212.90,639.50)μg/g,均显著高于黏膜未损伤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仅有FC是克罗恩病患者消化道黏膜受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6,P<0.05)。IL-6、CRP和FC单项指标判断消化道黏膜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1、0.88和0.85(均P<0.05);FC+CRP和FC+IL-6双项联合检测时AUC分别为0.91和0.84(均P<0.05);FC+IL-6+CRP三项联合检测时AUC为0.92(P<0.05)。通过比较双项联合检测与三项联合检测的ROC曲线发现,FC+CRP与FC+IL-6+CRP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C+IL-6与FC+IL-6+CR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同时,FC+CRP与FC+IL-6+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分别为77%和100%。结论·FC和CRP联合检测,以及FC、IL-6和CRP联合检测均能有效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情况,诊断价值相当;基于简便性及检测成本,临床上更推荐使用FC和CRP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粪钙卫蛋白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纪伟 杜鹏 +2 位作者 杨宝仁 崔龙 应春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85-1287,1300,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肠道准备 细菌易位 内毒素类 厌氧菌 双歧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应春妹 应骏 +3 位作者 罗柳林 汪雅萍 叶杨芹 张灏旻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型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PA,用K-B法检测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12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用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R法检测外膜孔蛋...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型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PA,用K-B法检测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12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用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基因。结果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其他12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在14.8%~42.3%。经ERIC-PCR分析后共有11个基因型。其中A型为11株:A1型9株,A2型2株;B型为5株:B1型2株,B2型2株,B3型1株;C型3株;D型2株;E^K型各1株。PCR检测到OprD2基因仅4株,其缺失率为85.7%,28株PA中检测到1株VIM基因,经测序证实为VIM-2型。结论本院耐亚胺培南PA的主要耐药机制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在外科和高干病房中出现多种基因型的耐亚胺培南PA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亚胺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孔蛋白 金属Β内酰胺酶 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7
12
作者 姚冬婷 应春妹 +3 位作者 张纪伟 汪雅萍 杨海慧 张灏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Mueller-Hinton培养基,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比较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Mueller-Hinton培养基,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比较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39株,其中草绿色链球菌23株(59.0%),是主要的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为13.0%,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为30.4%。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81.8%,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54.5%。草绿色链球菌所占比例由2005—2008年间的66.7%下降至52.3%,而葡萄球菌所占比例由2005—2008年的11.1%上升至2009—2012年的42.9%。草绿色链球菌对各类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均有下降趋势。结论密切关注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致病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晶 应春妹 +2 位作者 汪雅萍 郑冰 张灏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54-1757,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科室分布情况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比较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2010年9月临床分离的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分别通过头孢...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科室分布情况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比较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2010年9月临床分离的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分别通过头孢西丁纸片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acA基因筛选MRSA,用琼脂稀释法检测MRSA和MSSA对11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者耐药性的差异。结果 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筛选出46株MRSA,检出率为57.50%;经PCR检测mecA基因,筛选出45株MRSA,检出率为56.25%。MRSA检出率前3位科室是神经外科(17/45,37.78%)、普外科(7/45,15.56%)和留院观察室(5/45,11.11%)。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MRSA与MSSA对其余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A检出率及耐药率均较高,应引起临床各科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的高度重视,以避免由其引发的大规模院内感染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低抑菌浓度 MECA基因 耐药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倩 张美玉 +4 位作者 季萍 汪佳远 王树军 刘帅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8-594,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以及ICAM-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①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以及ICAM-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①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就诊的SLE患者50例(SLE组)及仁济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60例(健康对照组,即H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组样本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2组样本血清中可溶性ICAM-1(soluble ICAM-1,sICAM-1)含量。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α-CD3/28激活于24、48、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sICAM-1含量。③将健康人CD4^(+)T细胞-B细胞体外共培养,分别设立对照组、刺激组、阻断抗体处理组,12 d后采用ELISA检测3组培养上清液中IgG含量。结果·①SLE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sICAM-1含量均较HC组升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血清sICAM-1含量与抗双链DNA抗体、IgG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②健康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和上清液中sICAM-1含量随着α-CD3/28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③共培养后,刺激组上清液中IgG含量较对照组升高,而阻断抗体处理组较刺激组下降(均P<0.05)。结论·ICAM-1分子促进CD4^(+)T细胞-B细胞相互作用后IgG的产生,可作为SLE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4^(+)T细胞 B细胞 抗体产生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DI Sepsityper^(TM) Kit和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两种前处理方法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病原菌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11
15
作者 秦娟秀 黄芊 +3 位作者 高倩倩 谢乙慧 李敏 张灏旻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551,共6页
目的比较MALDI Sepsityper^(TM) Kit和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两种前处理方法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病... 目的比较MALDI Sepsityper^(TM) Kit和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两种前处理方法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有效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6年4-6月血培养仪报警的非重复血培养瓶138个,以传统培养鉴定的方法为金标准,同时采用以上两种前处理方法处理阳性标本,再进行MALDI-TOF MS鉴定。结果本次共收集非重复的血培养阳性标本138份,排除6个假阳性血瓶,鉴定出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70株(53.03%)、革兰阳性菌57株(43.18%)、真菌3株和2例复数菌。MALDI Sepsityper^(TM)Kit和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两种前处理方法的血培养快速鉴定病原菌准确率分别为91.67%和84.09%,种鉴定准确率分别为83.33%和61.36%。两种前处理方法处理后,革兰阴性菌的准确率分别为98.57%和95.71%,革兰阳性菌的准确率分别为87.72%和78.59%,两者鉴定所需时间为40 min/样本和25 min/样本。结论虽然MALDI Sepsityper^(TM)Kit比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鉴定准确率稍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67%对84.09%,P>0.05),与MALDI Sepsityper^(TM) Kit相比,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是一种快速、易获得、低廉的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病原菌的前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Sepsityper^TM KIT 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 血培养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应春妹 汪雅萍 +2 位作者 张灏旻 陈小颖 于嘉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00-1401,共2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患者痰液、灌洗液、胸水和尿液等标本,分别作涂片检测(萋纳染色和荧光染色)和FQ-PCR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率。结果169例标本中,萋纳染色阳性共7例(4.1%),38例疑似标本...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患者痰液、灌洗液、胸水和尿液等标本,分别作涂片检测(萋纳染色和荧光染色)和FQ-PCR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率。结果169例标本中,萋纳染色阳性共7例(4.1%),38例疑似标本中荧光染色阳性共15例,FQ-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共17例(10.1%),FQ-PCR与荧光染色符合率为88.2%。结论涂片检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较低,FQ-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率高于涂片法,可列入结核分枝杆菌实验诊断的常规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抗酸染色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7
作者 侯盼飞 应春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3,共6页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葡萄糖的革兰阴性球杆菌,近年来临床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是医院内感染中分离的重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由于其生存力强、耐药谱广及耐药率高的特点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葡萄糖的革兰阴性球杆菌,近年来临床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是医院内感染中分离的重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由于其生存力强、耐药谱广及耐药率高的特点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增强。该文对鲍曼不动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机制,尤其是对外膜孔蛋白和主动外排系统机制进行了详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损伤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惠清 钟明康 +3 位作者 张洁 倪培华 陈晓宇 李继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以及在NASH和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n=15)和NASH模型组(高脂饮食,n=25),第20、22周时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以及在NASH和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n=15)和NASH模型组(高脂饮食,n=25),第20、22周时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RT-PCR法检测肝组织ICAM-1 mRNA表达。结果第20周时,模型组大鼠未出现明显肝纤维化;而第22周时,模型组大鼠大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肝纤维化,部分出现早期肝硬化。第20、22周时,血清ALT、TC和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0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ICAM-1 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第22周时,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22周时,ICAM-1 mRNA表达与血清ALT、TC和LDL-C成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炎症和纤维化加剧,NASH大鼠的ICAM-1 mRNA表达逐渐增强,提示ICAM-1 mRNA的表达强弱与肝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RT—PCR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应春妹 何澄 +2 位作者 汪雅萍 叶杨芹 张灏旻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临床分离119株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检出率,并分析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型。方法用药敏纸片法(K-B法)对119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抗菌药敏试验,并作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对其中产ESBLs菌用PCR方法检测... 目的了解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临床分离119株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检出率,并分析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型。方法用药敏纸片法(K-B法)对119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抗菌药敏试验,并作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对其中产ESBLs菌用PCR方法检测TEM、CTX-M-1组、CTX-M-2组、CTX-M-9组和SHV5种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119株奇异变形杆菌ESBLs确证试验阳性率为20.2%,产ESBLs菌株对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克洛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率均为100%,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5.5%、95.2%和86.4%。24株表型确证试验产ESBLs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70.8%,CTX-M-1组基因检出率为54.2%,CTX-M-2组基因检出率为33.3%,未检测到CTX-M-9组和SHV基因。经DNA测序,17株产TEM型ESBLs奇异变形杆菌均属于TEM-1型基因,13株CTX-M-1组和8株CTX-M-2组奇异变形杆菌分别为CTX-M-3型和CTX-M-2型基因,未检测到TEM型ESBLs菌株。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产ESBLs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对血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检测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宏 张伟明 +7 位作者 杨海慧 王咏梅 张斌 蒋蓉 应春妹 严玉澄 倪兆慧 钱家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87,共5页
目的比较各种培养基在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血液透析用水的细菌检出率,探索临床上合适的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检测方法。方法2012年1—12月随机采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用水样本共152份。分别接种在血培... 目的比较各种培养基在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血液透析用水的细菌检出率,探索临床上合适的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检测方法。方法2012年1—12月随机采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用水样本共152份。分别接种在血培养基、胰蛋白酶大豆琼脂(TSA)、Reasoner’2A琼脂(R2A)和胰蛋白胨葡萄糖浸膏琼脂(TGEA)的4种培养基,分别在20℃、30℃和35℃培养48~168h。培养结束时对每个培养皿进行细菌菌落计数。结果血培养基组透析用水细菌菌落计数和细菌检出率最低,与TGEA和R2A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R2A在20℃环境下培养168h,细菌检出率较血培养35℃培养48h显著增加(67.1%vs43.4%,P〈0.01)。Bland.Ahman分析显示,R2A培养基20℃培养168h与TGEA培养基30℃培养120h两组细菌检出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使用R2A或TGEA培养基较血培养基显著提高透析用水细菌菌落计数和细菌检出率。临床上适合选用R2A培养基20℃、168h或TGEA培养基30℃、120h方法对血液透析用水进行细菌菌落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培养 血液透析 培养基 透析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