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楔状缺损充填材料对口腔微生物滞留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沈一吟 陆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8-60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的楔状缺损充填材料对患牙龈上菌斑和龈沟液内微生物滞留的影响。方法将57例单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组,n=19)、聚羧酸改性复合树脂(PMCR组,n=20)和光固化复合树脂... 目的观察不同的楔状缺损充填材料对患牙龈上菌斑和龈沟液内微生物滞留的影响。方法将57例单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组,n=19)、聚羧酸改性复合树脂(PMCR组,n=20)和光固化复合树脂(CR组,n=18)进行修复。分别于修复前和修复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各组患牙充填物表面菌斑内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及龈沟液内革兰阳性(G+)厌氧杆菌和革兰阴性(G-)厌氧杆菌进行菌落计数,以自身对侧同名牙作为对照组。结果修复前,RMGI组、PMCR组和CR组与相应对照组的龈上菌斑和龈沟液中菌落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3个月和6个月,RMGI组治疗后龈上菌斑内黏性放线菌菌落计数以及CR组龈沟液内G-厌氧杆菌菌落计数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GI和CR修复楔状缺损后对患牙龈上菌斑和龈沟液内微生物滞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提示以PMCR修复楔状缺损,在抗龋性和减少牙周组织损伤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材料 楔状缺损 口腔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白斑患者黏膜上皮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巍 魏本娟 +1 位作者 陆群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OLK)患者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骨桥蛋白(OPN)表达情况。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0例OLK患者作为研究对象(OLK组),其中伴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分别为9、8、3例。采集OLK病损局部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OLK)患者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骨桥蛋白(OPN)表达情况。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0例OLK患者作为研究对象(OLK组),其中伴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分别为9、8、3例。采集OLK病损局部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黏膜上皮细胞OPN表达。以因外伤或美容需要而接受口内黏膜手术的20例非OLK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对照组口腔黏膜组织未见或仅见极少量上皮细胞胞质内呈现OPN阳性染色;OLK组伴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OPN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于上皮全层。半定量分析显示,在伴有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的OLK患者,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8%、100.0%、100.0%,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结论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OLK患者病损局部OPN表达阳性率较高。提示OPN可能参与OLK的发生和癌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斑 骨桥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黏膜上皮细胞骨桥蛋白的表达
3
作者 魏本娟 赵亦非 +1 位作者 陆群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方法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LP患者40例,其中17例伴轻度异常增生;充血糜烂型15例,网纹/斑块型2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病损部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PN表达。以40...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方法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LP患者40例,其中17例伴轻度异常增生;充血糜烂型15例,网纹/斑块型2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病损部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PN表达。以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OLP及伴轻度异常增生OLP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4%和82.4%,与正常对照的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血糜烂型和网纹/斑块型OLP病损局部黏膜上皮细胞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和60.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但OLP二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N表达在OLP患者病损局部明显增加,提示OPN可能参与了OLP疾病的发生和癌变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骨桥蛋白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充填材料修复对楔状缺损患牙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沈一吟 陆群 魏本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充填材料修复上颌前磨牙(54︱45)楔状缺损对患牙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54︱45楔状缺损患者共16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离子(GI)、树脂改性玻璃离子(RMGI)、聚酸改性复合树脂/复合体(PMCR)和光固化复合树脂... 目的观察不同充填材料修复上颌前磨牙(54︱45)楔状缺损对患牙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54︱45楔状缺损患者共16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离子(GI)、树脂改性玻璃离子(RMGI)、聚酸改性复合树脂/复合体(PMCR)和光固化复合树脂(CR)分别对同一患者的不同患牙的楔状缺损进行修复并分组。于修复前和修复后1周、1个月和6个月检测各组患牙牙周相关生化指标,包括龈沟液量及龈沟液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修复前比较,修复后各组楔状缺损患牙龈沟液量明显增加,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修复前和修复后1周,各项牙周生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个月和6个月,GI组各项牙周生化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PMCR组各项牙周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临床常用的四种充填材料修复54︱45楔状缺损均可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其中玻璃离子修复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材料 楔状缺损 龈沟液 天冬氨酸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PG转染对大鼠BMSCs及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轶珺 刘显 +2 位作者 魏本娟 柳娜 罗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目的:研究体内、体外人骨保护素(hOPG)基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功能和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方法:构建含hOPG的重组腺病毒,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OPG蛋白功能表达。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形态差别,茜... 目的:研究体内、体外人骨保护素(hOPG)基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功能和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方法:构建含hOPG的重组腺病毒,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OPG蛋白功能表达。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形态差别,茜素红S染色鉴定转染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建立大鼠股骨干骺端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植入种植体前,实验组于植入体窝注入10μL的病毒悬浮液;对照组注入10μL的PBS。4周后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定量分析。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PG在蛋白水平高表达;茜素红S染色转染组和未转染组都出现了较多散在的致密圆形矿化结节,萃取染色后分光光度检测两者无明显差异;体内实验显示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成骨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pDC316-hOPG-EGFP成功转染大鼠BMSCs,转染hOPG基因的BMSCs能持续稳定的高表达hOPG。转染不影响BMSCs的成骨活性。种植体周围注射hOPG具有促进种植体周围成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 基因转染 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组织侧貌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唐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骀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