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孙瑛 许文音 +3 位作者 胡洁 许文妍 白洁 张马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七氟醚诱导和维持麻醉下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90例,根据手术结束前输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0.1 mL/kg生理盐水)、曲马多组(手术结束前30 ... 目的研究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七氟醚诱导和维持麻醉下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90例,根据手术结束前输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0.1 mL/kg生理盐水)、曲马多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1 mg/kg曲马多)和曲马多+丙泊酚组(手术结束前30 min注入1 mg/kg曲马多,联合手术结束即刻注入1 mg/kg丙泊酚)。记录各组术后拔管时间和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入PACU即刻进行小儿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改良Aldrete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各组间术后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及改良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PACU即刻的PAED评分为对照组>曲马多组>曲马多+丙泊酚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马多组和曲马多+丙泊酚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曲马多组最高,曲马多+丙泊酚组显著低于曲马多组(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可减少和减轻七氟醚麻醉下手术患儿的术后躁动,并降低应用曲马多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扁桃体切除术 曲马多 丙泊酚 术后躁动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悦 陈煜 +3 位作者 杭燕南 白洁 孙瑛 周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瑞芬太尼对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及术后对拔管时间和ICU逗留时间的影响,以评价瑞芬太尼在心脏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20例患儿,ASAⅠ~Ⅱ级,择期行房间隔缺损(ASD)或单纯室间隔缺损(VS... 目的通过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瑞芬太尼对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及术后对拔管时间和ICU逗留时间的影响,以评价瑞芬太尼在心脏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20例患儿,ASAⅠ~Ⅱ级,择期行房间隔缺损(ASD)或单纯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所有患儿诱导前30min口服咪达唑仑糖浆,入室后予咪达唑仑、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静注诱导插管。术中机械通气应用PCV模式,O2-N2O—ISO吸入,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持续输注,根据患儿或手术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分别记录各时点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及其他用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其中10例患儿,分别于其中5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本组患儿瑞芬太尼平均诱导剂量为(2.83±0.62)μg/kg,体外转流前维持剂量为(2.02±0.41)μg·kg^-1·min^-1,体外转流后维持剂量(1.56±0.34)μg·kg^-1·min^-1。与基础值比较,诱导后患儿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与诱导后比较,气管插管后1、3、5min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变化(P〉0.05)。麻醉维持过程中,患儿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基础值。与诱导后比较。插管后5min、锯胸骨后5min、体外转流开始前及术毕的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无显著升高(P〉0.05)。术后拔管时间(53±57)min,重插管率0%,术后ICU逗留时间(15±8)h。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ASD或单纯VSD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后能早期拔管等特点,适用于婴幼儿心脏快通道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心脏快通道麻醉 心内直视手术 血流动力学 应激激素 婴儿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和增殖体切除术的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黄悦 陈煜 +1 位作者 杭燕南 周泓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增殖体切除术 全凭静脉麻醉 复合丙泊酚 雷米芬太尼 扁桃体 小儿 恢复情况 吸入麻醉 氧化亚氮 异氟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悦 陈煜 +2 位作者 杭燕南 张马忠 周泓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41-743,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意识消失(LOC)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EC)变化,了解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 45例患儿择期接受手术.年龄3~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S_1、S_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儿麻醉诱导期意识消失(LOC)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EC)变化,了解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 45例患儿择期接受手术.年龄3~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S_1、S_2组分别输注舒芬太尼0.01、0.02 μg·kg^(-1)·min^(-1);C 组,生理盐水持续输注。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术前药,入室后开放静脉,稳定5 min 后分别输注舒芬太尼或生理盐水。输注30min 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所有患儿的丙泊酚起始 EC 设定为 1 μg/ml,以后再逐渐递增至2、3、4 μg/ml。分别于基础时点、舒芬太尼输注30 min 后、丙泊酚每次达到预设 EC 稳定1 min 后以及 LOC 即刻记录 BIS、丙泊酚 EC、OAA/S 评分、HR、SBP及 MAP。结果患儿 LOC 时 S_1组丙泊酚 EC_(50)[1.28 μg/ml,95%可信区间(CI):0.99~1.53μg/m1]和 S_2组丙泊酚 EC_(50)(0.98 μg/ml,95%CI:0.52~1.33 μg/ml)均显著低于 C 组(2.02 μg/ml,95%CI:1.70~2.28 μg/ml)(P<0.05),S_2组 BIS_(50)(83,95%CI:78.7~92.9)明显高于 C 组(74,95%CI:70.2~79.8)(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可以降低患儿意识消失所需要的丙泊酚效应窒浓度,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舒芬太尼可以加强丙泊酚的镇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小儿麻醉 靶控输注 药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罩通气道在儿科应用的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怡绮 许文音 +2 位作者 许文妍 季晨松 陈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喉罩(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症。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 kg),Ⅱ组(10~20 kg)和Ⅲ组(20~30 kg),每组40例。所... 目的观察喉罩(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症。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 kg),Ⅱ组(10~20 kg)和Ⅲ组(20~30 kg),每组40例。所有患儿在插入LMA后,保留自主呼吸,然后给予外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脊髓麻醉或局部麻醉。记录围术期生命体征和相关并发症,包括LMA置入过程中发生体动,气道反应活跃,憋气、呛咳、喉痉挛以及多次操作;通气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低氧(SpO_2<95%)和P_(ET)CO_2升高(>45 mm Hg);手术过程中LMA移位以及拔除LMA后低氧、舌下坠或喉痉挛等。结果插入LMA时体动、气道反应活跃以及多次操作等情况在各组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中一过性低氧(12.5%)以及P_(ET)CO_2升高(37.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发生LMA移位(10%),另两组中无发生。拔除LMA后,舌下坠、气道梗阻等情况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低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除LMA后共有5例发现血迹,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 kg以下患儿使用LMA时并发症相对较多,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与麻醉处理过程中应十分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法 气管内/副作用 喉面罩 呼吸 人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栓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孙瑛 许文音 +2 位作者 胡洁 王燕婷 白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2-844,共3页
目的通过双氯芬酸钠栓在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的应用,观察其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组1在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组2在手术结束即刻给... 目的通过双氯芬酸钠栓在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的应用,观察其对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吸割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组1在手术前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组2在手术结束即刻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对照组手术前后均不给予双氯芬酸钠栓。记录所有患儿的拔管时间和恢复室滞留时间;进入恢复室后进行改良Aldrete评分和疼痛评分;于入恢复室后10、20、30min分别进行儿童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结果各组拔管时间和恢复室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恢复室后10min,组1的PAED评分显著低于组2和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恢复室后20和30min,组1和组2的PAE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入恢复室即刻的改良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和组2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患儿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 双氯芬酸纳栓 术后躁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先心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瑞冬 陈锡明 +3 位作者 白洁 周泓 张剑蔚 陈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8-880,共3页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预处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540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ASAⅡ—Ⅲ级,年龄1月-14岁,体质量4—65kg。患儿随机分成9组(n=60),分别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 3^4)接...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预处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540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ASAⅡ—Ⅲ级,年龄1月-14岁,体质量4—65kg。患儿随机分成9组(n=60),分别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 3^4)接受利多卡因预处理,安排四因素各三水平分别给药。结果经利多卡因1.5mg/kg预处理后,芬太尼麻醉诱发的呛咳发生率最低,为56.1%。首剂芬太尼以5、7.5和10μg/kg诱导,呛咳发生率分别为55.0%、66.1%和72.2%;以10、20、30s推注芬太尼,呛咳发生率分别为75.0%、68.9%、49.4%。结论利多卡因1.5mg/kg预处理,在30S内缓慢静注首剂芬太尼5μg/kg,是先心病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导时减轻呛咳反应较好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利多卡因 呛咳 小儿麻醉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麻醉诱发先心病患儿呛咳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瑞冬 陈锡明 +1 位作者 白洁 张剑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芬太尼麻醉诱发先心病患儿呛咳的影响因素。方法540例先心病择期手术的患儿,ASAⅡ或Ⅲ级,年龄1月~14岁,体重4~65kg,随机分为九组,每组60例。每组患儿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34)分别给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患儿的月龄、性别、... 目的探讨芬太尼麻醉诱发先心病患儿呛咳的影响因素。方法540例先心病择期手术的患儿,ASAⅡ或Ⅲ级,年龄1月~14岁,体重4~65kg,随机分为九组,每组60例。每组患儿按照正交实验设计表(L934)分别给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患儿的月龄、性别、体重、身高、体表面积、先心病类型、利多卡因预处理剂量、利多卡因预处理时间、芬太尼首剂剂量和芬太尼推注时间等可能影响呛咳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体表面积、利多卡因预处理剂量、芬太尼首剂剂量和芬太尼推注时间是芬太尼诱发呛咳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体表面积和芬太尼首剂剂量是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危险因素;而女性、利多卡因预处理剂量和芬太尼推注时间是芬太尼诱发呛咳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小儿 呛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术的麻醉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瑞冬 陈煜 +3 位作者 白洁 周泓 马家骏 陈锡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42-642,共1页
关键词 胸腹联体婴儿 联体婴儿分离术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麻醉 分离手术 同时进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心室小儿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瑞冬 张马忠 +1 位作者 陈锡明 刘锦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35-1338,共4页
单心室生理是指一侧心室发育不良或缺如,由发育良好的一侧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随着对单心室生理了解的深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单心室患儿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该文就姑息术前、术中和术后单心室解剖、单心室生理以及手术麻醉的... 单心室生理是指一侧心室发育不良或缺如,由发育良好的一侧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随着对单心室生理了解的深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单心室患儿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该文就姑息术前、术中和术后单心室解剖、单心室生理以及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心室 小儿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2例小儿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分析
11
作者 陈煜 黄悦 +1 位作者 胡洁 顾洪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4-124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142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34kg。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糖浆,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后... 目的探讨小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142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34kg。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糖浆,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术中分次静注芬太尼和持续输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并辅以02-ISO吸入。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等,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停转流后通过控制气道压力、输血补液及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处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幂142例患儿中140例在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46.28±48.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42±30.54)min;127例心脏自动复跳(89.44%),电击除颤复跳15例(10.56%)。术后早期死亡23例(16.2%),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全组无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和较高水平的右房压,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体循环阻力以维持心排量和循环功能,是小儿改良Fontan手术麻醉尤其是体外循环后麻醉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NTAN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麻醉管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上下法实验数据确定儿童右美托咪定半数有效量
12
作者 许文音 黄贞玲 +5 位作者 黄咏磊 张瑞冬 王璐 张莺 白洁 郑吉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探索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上下法临床实验数据,以确定儿童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_(50))的可行性。方法·对22例2~12岁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儿采用右... 目的·探索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上下法临床实验数据,以确定儿童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_(50))的可行性。方法·对22例2~12岁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诱导睡眠并实施气道镜检查(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DISE)。患儿静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同时开始静脉输注预设剂量右美托咪定10 min,如置入内镜时无体动和/或呛咳并完成DISE检查视为镇静成功,反之为镇静失败。根据上下法确定右美托咪定剂量,初始剂量1.0μg/kg(剂量间隔1.2倍)。10 min后开始DISE检查。Dixon-Massey公式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用于计算ED_(50)。结果·9例OSA患儿镇静成功,13例患儿失败。Dixon-Massey公式计算的右美托咪定ED_(50)值1.9μg/kg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值2.0μg/kg相似。引入异速生长方程模型拟合效果显著改善(P<0.05),将成人体质量标准化为70 kg后,儿童ED_(50)和ED_(95)值分别为5.76×(体质量/70)μg/kg和11.5×(体质量/70)μg/kg,量效关系的斜率为4.25。结论·上下法实验数据可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基于异速生长方程拟合。相比Dixon-Massey公式的优点是可同时确定药物ED_(50)、ED_(95)以及量效关系的斜率,且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协变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右美托咪定 非线性混合效应 异速生长 上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丁晨 胡洁 +2 位作者 许文音 孙瑛 张马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9-562,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前30min分别给予M1组和M2组患儿分别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和0.75 mg/kg,口服10%葡萄糖混合液5ml。吸入8%七氟醚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醚及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患儿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麻醉苏醒谵妄量表(PAED)评分和FLACC疼痛评分,并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滞留PACU时间。结果 C组患儿的分离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最高PAED评分、FLACC疼痛评分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2组滞留PACU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0.5mg/kg或0.75mg/kg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分离焦虑,但不能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咪达唑仑0.75mg/kg会延长PACU滞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醒期躁动 七氟醚 咪达唑仑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灌注指数监测小儿全身麻醉期间伤害性刺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配配 郑吉建 +2 位作者 白洁 张马忠 孙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期间牵拉刺激下的变化,探讨PI监... 目的·观察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期间牵拉刺激下的变化,探讨PI监测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复术的患儿30例。应用芬太尼、丙泊酚诱导,插入喉罩后七氟醚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_0)、牵拉疝囊前(T_1)、牵拉即刻(T_2)、牵拉后1 min(T_3)和牵拉后5 min(T_4)共5个时点的PI、BIS、HR、SBP和RR。结果·与T_0时点相比,T_1、T_3和T_4时点PI增高(P=0.000,P=0.033,P=0.000),T_1至T_4时点的BIS、HR、SBP降低(均P=0.000)。与T_1时点比较,T_2和T_3时点PI下降(P=0.000,P=0.025),T_2时点HR增快(P=0.033),T_3和T_4时点SBP增高(P=0.000,P=0.011),T_2、T_3时点RR增快(均P=0.000)。以PI标准判断应激反应阳性的构成比(93.3%)高于HR(33.3%)、SBP(10.0%)和RR(43.3%)增幅为阳性的构成比(均P=0.000)。结论·PI可迅速、灵敏地反映牵拉疝囊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伤害性刺激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颅症儿童颅骨修补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
15
作者 姜静 卞勇 +1 位作者 郑吉建 黄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3-458,共6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择期行开放性颅骨修补手术的狭颅症(颅缝早闭)患儿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断为颅缝早闭,并择期行开放性颅骨修补术患儿的临... 目的·分析和探讨择期行开放性颅骨修补手术的狭颅症(颅缝早闭)患儿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断为颅缝早闭,并择期行开放性颅骨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长、体质量、早闭颅缝类型、早闭颅缝数量、既往颅面部手术史、症状持续时间、家族史、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制品输注量、术中输液量以及止血药物使用等。根据术中出血量是否超过其自身循环总血容量的20%分为大出血组(≥20%)和非大出血组(<20%)。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239例患儿,其中大出血组215例、非大出血组2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身长、术中最低体温、早闭颅缝类型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大出血组患儿年龄、体质量、身长、术中最低体温均低于非大出血组(均P<0.05),大出血组患儿术中红细胞悬液输入量高于非大出血组(P<0.05)。其余临床资料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体质量(B=−0.24,OR=0.79,95%CI 0.64~0.96,P=0.018)是儿童开放性颅骨修补术中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9(95%CI 0.57~0.81)。进一步计算约登指数为0.392,对应的体质量界值为10.45 kg。结论·狭颅症择期行颅骨修补术患儿体质量越小,术中发生大出血的风险越大,特别是体质量小于10.45 kg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儿童 颅骨修补手术 大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肺切除术患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昌娥 张儒舫 +1 位作者 魏嵘 张马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患儿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胸腔镜肺切除术56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34例,女232例,年龄≤6岁,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术后7 d内是否发生PPCs分为两组:PPCs组和非PPCs组。将单因素分析中... 目的分析患儿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胸腔镜肺切除术56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34例,女232例,年龄≤6岁,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术后7 d内是否发生PPCs分为两组:PPCs组和非PPCs组。将单因素分析中P≤0.2以及临床认为可能有意义的协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有123例(21.7%)发生PPC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肺通气时间长、单肺通气时呼吸频率快、手术医师经验不足是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最大PEEP升高(最大为7 cmH2O)是保护因素。预测模型为Logit(P)=-4.410+0.006×单肺通气时间+0.063×单肺通气呼吸频率+0.569×手术医师经验不足(赋值为1)-0.160×最大PEEP值,该模型预测患儿胸腔镜肺切除术PPCs发生率的AUC为0.682(95%CI 0.631~0.734),敏感性76.4%,特异性69.6%。结论单肺通气时间长、单肺通气时呼吸频率快、手术医师经验不足是患儿胸腔镜肺切除术PPCs的危险因素,术中最大PEEP升高是PPCs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单肺通气 胸腔镜 肺切除术 术后肺部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被引量:5
17
作者 钱淑雯 郭旋 +1 位作者 沈耘 张马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方法选择择期在鼻咽通气道下完成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38例,年龄≥65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患者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目的探讨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方法选择择期在鼻咽通气道下完成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38例,年龄≥65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患者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3 min后静脉注射瑞马唑仑,2 min后置入鼻咽通气道。首例患者给予瑞马唑仑0.2 mg/kg,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下一例患者瑞马唑仑的剂量,若前一例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时出现以下任意一种阳性反应(摇头、呛咳、体动、HR增快幅度>基础值的20%、SBP或DBP升高幅度>基础值的20%),则下一例麻醉诱导时瑞马唑仑剂量增加0.01 mg/kg,反之则减少0.01 mg/kg,直到出现7次折返后停止。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_(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_(50)为0.193 mg/kg(95%CI 0.191~0.195 mg/kg),ED95为0.209 mg/kg(95%CI 0.205~0.213 mg/kg)。结论复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鼻咽通气道置入反应的ED_(50)为0.193 mg/kg(95%CI 0.191~0.19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半数有效剂量 鼻咽通气道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脑氧去饱和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思园 陈瑜 +3 位作者 孙梦莲 何晓敏 黄坚鹄 沈南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3-848,共6页
目的 探索≤1岁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脑氧去饱和事件(CDEs)发生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至6月体外循环下行CHD矫治术的≤1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DEs分为发生CDEs组和未发生CDEs组,比较两组间临床... 目的 探索≤1岁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脑氧去饱和事件(CDEs)发生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至6月体外循环下行CHD矫治术的≤1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DEs分为发生CDEs组和未发生CDEs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与CDEs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397例行CHD矫治术的患儿,术后发生CDEs者67例(16.9%),男39例、女28例,中位年龄4.0(3.1~5.6)个月;未发生CDEs者330例(83.1%),男177例、女153例,中位年龄4.5(3.2~7.7)个月。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较高的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中较高的红细胞比容(Hct)是CDE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以及中、深度低温体外循环方案为CD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SpO2、术中Hct、体外循环时间对CDEs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6,P<0.05)。结论 ≤1岁CHD患儿术后CDEs发生率较高,通过术后SpO2、术中Hct、体外循环时间与体外循环方案可能预测该年龄段CHD患儿术后CDE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瑛 朱明 +3 位作者 张剑蔚 许文音 白洁 张马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和预处理复合后处理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室间隔缺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整个麻醉过程中不应用吸入麻醉药)、预处理组(主动脉阻断前吸...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和预处理复合后处理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室间隔缺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整个麻醉过程中不应用吸入麻醉药)、预处理组(主动脉阻断前吸入1.5 MAC的七氟醚20 min)、后处理组(主动脉开放后吸入1.5 MAC的七氟醚20 min)和预处理+后处理组(主动脉阻断前后分别吸入1.5 MAC的七氟醚20 min),每组15例。记录和比较各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和入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C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2)和体外循环后1 h(T3)、6 h(T4)、12 h(T5)、24 h(T6),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质量浓度。结果各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入C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CICU滞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2~T6时点的血浆cTnⅠ、Mb和CK-MB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T0时点(P<0.05);预处理组、后处理组和预处理+后处理组T3~T5时点的血浆cTnI、Mb和CK-MB质量浓度均较相应时点的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七氟醚各处理组间相应时点的血浆cTnI、Mb和CK-MB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减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但两者合用并无明显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损伤标志物 七氟醚 预处理 后处理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大隐静脉穿刺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7
20
作者 卞勇 白洁 +3 位作者 黄延辉 郑吉建 张马忠 黄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累计和分析方法(CUSUM)探讨超声用于传统穿刺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在外周静脉穿刺中学习曲线的变化。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3岁,根据CHD类型分为两组:紫绀组和非紫绀组,每组30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累计和分析方法(CUSUM)探讨超声用于传统穿刺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在外周静脉穿刺中学习曲线的变化。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3岁,根据CHD类型分为两组:紫绀组和非紫绀组,每组30例。由一位穿刺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师通过超声引导行大隐静脉穿刺。主要指标为大隐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CUSUM设定接受及无法接受的失败率分别为20%及40%。次要指标为首次穿刺时间及首次穿刺调整方向次数。记录大隐静脉直径、大隐静脉深度以及首次穿刺成功患儿累计比例。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结果紫绀组与非紫绀组大隐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9例(63%)及24例(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绀组在30次穿刺后CUSUM值在决定线之间,无法判断操作者穿刺技术掌握。非紫绀组在28次穿刺后CUSUM值穿过可接受的失败率边界,提示操作者能掌握穿刺技术。紫绀组及非紫绀组首次穿刺时间分别为(61.2±24.8)s和(65.6±26.5)s,首次穿刺调整方向次数分别为3(2~6)次和3(2~6)次,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紫绀组大隐静脉直径明显短于非紫绀组(P<0.05),大隐静脉深度明显深于非紫绀组(P<0.05)。两组首次穿刺成功患儿累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USUM法对于评估超声辅助技术外周静脉穿刺能力的掌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超声辅助技术对于非紫绀型心脏病患儿的外周穿刺具有学习曲线周期较短,较易掌握的特点,而紫绀型心脏病患儿的穿刺则需要更长的学习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大隐静脉 学习曲线 累计和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