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徐鹏 方勇 +3 位作者 俞为荣 倪涛 顾钏 李晓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74-1476,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体液复苏联合乌司他丁(UTi)治疗对严重烧伤早期患者急性肺组织损伤(ALI)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TBSA)或Ⅲ度烧伤面积≥20%TBSA患者(不含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69例患者中,接受常... 目的探讨常规体液复苏联合乌司他丁(UTi)治疗对严重烧伤早期患者急性肺组织损伤(ALI)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TBSA)或Ⅲ度烧伤面积≥20%TBSA患者(不含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69例患者中,接受常规体液复苏治疗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液体复苏联合乌司他丁治疗33例(UTi组)。根据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 iO2)、呼吸频率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进行AL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ALI评分和ALI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的AL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治疗后第3天和第5天的AL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Ti组和对照组的ALI发生率分别为45.6%和63.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体液复苏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能降低严重烧伤早期ALI的发生率,对患者的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乌司他丁 肺损伤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医学与组织修复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敏 方勇 王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51-1454,共4页
激光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在组织修复方面,弱激光可通过生物刺激作用促进细胞生长;激光经光致聚合封闭创面,并通过光致氧化作用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点阵式激光能够促进瘢痕重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激光在组织修复... 激光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在组织修复方面,弱激光可通过生物刺激作用促进细胞生长;激光经光致聚合封闭创面,并通过光致氧化作用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点阵式激光能够促进瘢痕重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激光在组织修复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组织修复 光医学 创面感染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早期氧化损伤与抗氧化治疗 被引量:9
3
作者 傅秀军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81-1485,共5页
严重烧伤早期由液体丢失及液体复苏而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应激而发生的神经、体液变化可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氧化损伤,是导致多器官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就严重烧伤后活性氧对机体的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烧伤 氧化损伤 抗氧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光的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宁 姚敏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4-1556,1562,共4页
蓝光可杀灭多种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蓝光在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和痤疮。近来人们发现,蓝光对... 蓝光可杀灭多种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蓝光在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和痤疮。近来人们发现,蓝光对过敏性皮炎和银屑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综合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介绍蓝光在基础及临床医学上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 抗菌作用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通路在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调控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晓光 方勇 +3 位作者 姚敏 胡孝辉 徐鹏 俞为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在对数生长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MCSF和(或)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在对数生长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MCSF和(或)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进行干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D98059组、GMCSF组及PD98059+GMCSF组。收集各组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VEGF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分泌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PD98059组比较,GMCSF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VEGF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质量体积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在GMCSF+PD98059组中,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相应指标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GMCSF组(P<0.05)。结论 GMCSF可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VEGF表达,ERK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P物质诱导高糖条件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MCP-1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贾志刚 方勇 +4 位作者 姚敏 俞为荣 徐鹏 贾一韬 倪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02-130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诱导高糖培养环境中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同一浓度(10 nmol/L)SP孵育不同时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诱导高糖培养环境中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同一浓度(10 nmol/L)SP孵育不同时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IκBα(p-IκBα)和磷酸化NF-κB亚单位p65(p-NF-κBp65)的表达,免疫荧光方法观测细胞p-NF-κBp65表达和转位情况。将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SP组和SP+NF-κB抑制剂(MG132)组(以MG132预处理细胞60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内p-NF-κBp65的表达,ELISA方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的浓度。结果随着SP作用时间的延长,成纤维细胞IκBα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IκBα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p-NF-κBp65的表达量在SP作用后显著增加(P<0.05),并保持递增趋势;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SP作用后细胞胞核内p-NF-κBp65表达增强。与SP组比较,SP+MG132组细胞p-NF-κBp65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CP-1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SP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MCP-1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核因子κ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0nm可见光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大肠埃希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鹏高 王川 +4 位作者 王宁 徐鹏 俞为荣 方勇 姚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1-1005,共5页
目的探讨460 nm可见光(蓝光)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方法自烧伤病房采集大肠埃希菌标本,经细菌鉴定仪鉴定;分别采用不同能量的460 nm可见光照射浮游状态大肠埃希菌,分别采用平板划线法、活/死菌染色法评价460 nm可见光... 目的探讨460 nm可见光(蓝光)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方法自烧伤病房采集大肠埃希菌标本,经细菌鉴定仪鉴定;分别采用不同能量的460 nm可见光照射浮游状态大肠埃希菌,分别采用平板划线法、活/死菌染色法评价460 nm可见光的杀菌效果。制作大肠埃希菌生物膜模型,FM 1-43及结晶紫鉴定后给予240 J/cm2和360 J/cm2的460 nm可见光照射,活/死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内细菌的存活情况。以未经照射处理的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大肠埃希菌标本经60 J/cm2及以上剂量的460 nm可见光照射后,与对照组比较,平板划线后的菌落数明显减少,并呈剂量效应关系;240 J/cm2和360 J/cm2的460 nm可见光照射后,生物膜内各层细菌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460 nm可见光具有高效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大肠埃希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60 nm可见光(蓝光) 生物膜 大肠埃希菌 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0~650nm光照射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毛和水 姚敏 +4 位作者 俞为荣 杨鹏高 王宁 卢化祥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09-1214,共6页
目的探讨弱激光疗法(630~650nm可见光照射)对糖尿病小鼠创面炎症反应及愈合的影响。方法20只BKS.Cg-m+/+Lepr^dbNJU小鼠背部以脊柱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各制备直径为8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左侧实验组与右侧对照组,n=20)。... 目的探讨弱激光疗法(630~650nm可见光照射)对糖尿病小鼠创面炎症反应及愈合的影响。方法20只BKS.Cg-m+/+Lepr^dbNJU小鼠背部以脊柱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各制备直径为8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左侧实验组与右侧对照组,n=20)。实验组予以630~650nm光照射处理,对照组用普通LED灯照射。分别于创面制备后(伤后)第1、3、7、10、14和21天,观察两组动物创面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测定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从伤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创面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在伤后第1、3、7天时明显增多,在伤后第7、14和21天时则显著减少;伤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创面组织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630~650nm可见光照射能加速糖尿病小鼠创面的炎症反应进程,避免炎症反应的迁延,对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激光疗法 630~650 nm可见光 创面愈合 炎症反应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小鼠不同程度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卢化祥 贾一韬 +2 位作者 俞为荣 姚敏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6-630,共5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 min和180 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 min和180 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照组和治疗组,共六组(n=10)。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均于缺血结束后再灌注前即刻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6 IU/g,相应对照组于缺血结束再灌注前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 h后于下腔静脉采血。观察小肠黏膜的大体损伤情况;采用Chiu氏评分法对小肠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检测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正常,其余各组小鼠均有明显肠黏膜损伤,并伴有黏膜MPO活性增加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模型1治疗组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显著加重,Chiu氏评分显著升高(P<0.01);但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小肠损伤明显减轻,Chiu氏评分显著降低(P<0.01)。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其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可减轻严重肠I/R损伤但加重轻度肠I/R损伤,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孝辉 杨鹏高 +1 位作者 高丰厚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70-1473,共4页
目的利用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毛囊干细胞,取经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pGC FU-GFP-Lentiviru)标记后第4代毛囊干细胞接种于去细胞羊膜上;负载后第7天,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 目的利用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毛囊干细胞,取经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pGC FU-GFP-Lentiviru)标记后第4代毛囊干细胞接种于去细胞羊膜上;负载后第7天,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生长情况。于18只C57BL/6裸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实验组(将负载毛囊干细胞的去细胞羊膜植入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去细胞羊膜移植+干细胞注射组(将去细胞羊膜覆盖创面后羊膜下注射5×106毛囊干细胞)和去细胞羊膜移植组(去细胞羊膜单独移植),每组6只。分别于移植后第7、14、21、28天,测量各组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收缩率。移植后第28天,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组织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新生皮肤结构特征。结果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后第7天,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连接成片状覆盖于去细胞羊膜表面。实验组和去细胞羊膜移植+干细胞注射组移植后各时点的创面收缩率均显著小于去细胞羊膜移植组(P<0.05)。移植后第28天,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创面表皮层GFP表达阳性;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创面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有类似毛囊样结构生成。结论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可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干细胞 羊膜 皮肤缺损 毛囊干细胞 羊膜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银波 卢化祥 +2 位作者 姚敏 方勇 顾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83-1586,159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外源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BKS糖尿病基因小鼠随机分为MCP-1组和对照组(n=30)。在小鼠背部正中制作1 cm×1 cm大小创面,沿深筋膜去除全层皮肤。MCP-1组和对...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外源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BKS糖尿病基因小鼠随机分为MCP-1组和对照组(n=30)。在小鼠背部正中制作1 cm×1 cm大小创面,沿深筋膜去除全层皮肤。MCP-1组和对照组小鼠创面局部分别予以MCP-1(50 ng/d)和等体积PBS,持续3 d,于伤后第3、5、7、10、14天,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创面胶原蛋白标志性成分羟脯氨酸(OHP)含量、新生血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从伤后第5天起,MCP-1组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CP-1组各观察时相点创面组织中OH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5、7天,MCP-1组和对照组创面每高倍视野新生血管数分别为5.25±0.83和3.2±0.52及7.46±0.69和4.8±0.8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第5、7、10天,MCP-1组创面VE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外源性MCP-1可加快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其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及胶原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新生 胶原合成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损伤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和前列腺素E2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秀军 石有振 +2 位作者 方勇 姚敏 王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损伤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前列腺素E2(PGE2)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为损伤组、NADPH氧化酶(NOX)抑制剂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PI)预处理组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 目的探讨机械损伤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前列腺素E2(PGE2)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为损伤组、NADPH氧化酶(NOX)抑制剂氯化二亚苯基碘鎓(DPI)预处理组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组,三组细胞经划痕法建立体外机械损伤细胞模型,以未建模的HaCaT细胞作为对照组。于建模后不同时点收集损伤组、DPI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及各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分别采用荧光探针技术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和NOX活性,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的质量浓度。结果建模后各时点,损伤组和DPI预处理组细胞内ROS生成和NO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DPI预处理组建模后各时点细胞内ROS生成和NOX活性均显著低于损伤组(P<0.05或P<0.01)。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质量浓度的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各时点,损伤组、DPI预处理组和NAC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PI预处理组和NAC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机械损伤后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PGE2分泌量增加,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生成增加和NOX活性升高所介导的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机械损伤 氧化应激 前列腺素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CSF通过JNK/c-Jun通路介导成纤维细胞MMP2/MMP9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宇星 严敏 +3 位作者 彭银波 俞为荣 姚敏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2/MMP9)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ELISA法和明胶酶谱检测不同GM-CSF浓度(0、10、50、100和500 ng/m L)刺激下成纤... 目的探讨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2/MMP9)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ELISA法和明胶酶谱检测不同GM-CSF浓度(0、10、50、100和500 ng/m L)刺激下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内MMP2/MMP9的浓度及活性;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分别用于检测GM-CSF或SP600125+GM-CSF处理组成纤维细胞后MMP2/MMP9/JNK/p-JNK/c-Jun/p-c-Jun的蛋白水平以及MMP2/MMP9的mRNA水平;ELISA法检测GM-CSF或SP600125+GM-CSF处理成纤维细胞不同时间(6、12、24和48 h)后细胞上清内MMP2/MMP9的浓度。结果 GM-CSF可以显著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MMP2/MMP9的表达与分泌(P〈0.05),且分泌的MMP2/MMP9浓度及活性与GM-CSF浓度呈正相关;GM-CSF处理成纤维细胞后,JNK及c-Ju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MMP2/MMP9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若经SP600125预处理,GM-CSF诱导的c-Jun磷酸化水平则显著被抑制(P〈0.05),且MMP2/MMP9的mRNA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GM-CSF诱导成纤维细胞MMP2/MMP9的表达在24 h时达到最高值,24-48 h逐渐降低(P〈0.05);若将SP600125与GM-CSF共处理成纤维细胞,MMP2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MMP9的表达水平却略高于对照组。结论 GM-CSF能够通过活化JNK/c-Jun信号通路来诱导成纤维细胞MMP2/MMP9的表达和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JNK/c-Jun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应用油酸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14
作者 张永军 方勇 +3 位作者 俞为荣 卢化祥 彭银波 姚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油酸对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和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 84只C57BL/6小鼠经链脲霉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1个月于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根据创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小鼠分为油酸组(30mmol/L油酸溶...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油酸对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和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 84只C57BL/6小鼠经链脲霉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1个月于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根据创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小鼠分为油酸组(30mmol/L油酸溶液)和对照组(使用等体积溶剂代替油酸溶液),每组各42只。以数码照相获取图像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采集创面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像软件计数创面内中性粒细胞(PMN)和巨噬细胞(Mφ);利用ELISA法测定创面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从伤后5 d起,油酸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油酸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7.2±2.6)d和(19.5±1.9)d(P<0.05)。油酸组伤后12、24 h的创面PMN计数和伤后3、5 d的创面Mφ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10、15 d时创面PMN计数和Mφ计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油酸组伤后3 d时创面TNF-α表达及伤后12、24 h和3 d时创面IL-6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伤后10 d时创面TNF-α和IL-6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油酸能够在创伤早期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早期炎症反应进程,在后期避免炎症反应的持续,从而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糖尿病 炎症反应 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化学组织黏附技术修复兔眼睑创口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沈琼 姚敏 杨鹏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探讨光化学组织黏附技术(PTB)在修复兔眼睑创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兔眼上睑皮肤做横行、纵行和斜行(45°)皮肤全层切口,分别采用PTB技术(PTB组)和缝合(缝合组)封闭创口。PTB组照射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 J/cm2,辐射度均为0.25... 目的探讨光化学组织黏附技术(PTB)在修复兔眼睑创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兔眼上睑皮肤做横行、纵行和斜行(45°)皮肤全层切口,分别采用PTB技术(PTB组)和缝合(缝合组)封闭创口。PTB组照射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 J/cm2,辐射度均为0.25 W/cm2。以非处理和激光照射(100 J/cm2)创口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泄露压和皮肤抗张力,观察术后第1、3和7日创口周围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PTB组各亚组(25、50和100 J/cm2,0.25 W/cm2)泄露压与缝合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亚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PTB组创口皮肤抗张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1周后,各组间皮肤抗张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缝合组比较,PTB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第1日,PTB组创口周围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轻(P<0.05)。结论 PTB技术在修复眼睑创口的应用中可达到与缝合相当的抗张力效果,且具有操作更简便和术后炎症反应轻微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组织黏附技术 修复 眼睑 创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碳酸氢钠溶液用于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护理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盛菊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50-52,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碳酸氢钠溶液用于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重度吸入性损伤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0例.患者伤后第3天开始行气道冲洗,持续至伤后2周.常规组采用1.25...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碳酸氢钠溶液用于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重度吸入性损伤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0例.患者伤后第3天开始行气道冲洗,持续至伤后2周.常规组采用1.2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气道,观察组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气道,每2小时1次,每次用量3~5 mL,无菌技术吸痰,痰液增多或氧饱和度下降时增加冲洗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主观感觉气道舒适度、痰液稀释度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痰培养真菌阳性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气道可有效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引出,提高患者气道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吸入性损伤 碳酸氢钠 气道冲洗 痰培养 气道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