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沼气超临界压力低温脱碳-液化耦合流程研究
1
作者 何婷 张开 +2 位作者 林文胜 陈利琼 陈家富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8-425,共8页
大力发展沼气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重要途径,但是沼气中CO_(2)含量高达20%以上,严重影响热值和储运。沼气脱碳后制LNG可显著提高热值和储运便捷性。本研究提出一种沼气超临界压力低温脱碳-液化耦合流程,以解决现有沼气低温脱碳技... 大力发展沼气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的重要途径,但是沼气中CO_(2)含量高达20%以上,严重影响热值和储运。沼气脱碳后制LNG可显著提高热值和储运便捷性。本研究提出一种沼气超临界压力低温脱碳-液化耦合流程,以解决现有沼气低温脱碳技术中精馏易冻堵、低压凝华能耗高的难题。采用HYSYS软件和遗传算法对所提出的流程进行了建模和优化,结果表明,沼气在8.5 MPa下冷却到-131℃时可将CO_(2)脱除至0.5%。当CO_(2)含量在10%~30%时,系统比功耗为0.5295~0.6149 kWh/kg LNG,系统㶲效率为57.5%~62.1%。与基于双塔精馏、化学吸收、低压凝华等的工艺相比,在LNG密度仅降低11.9%时,可实现比功耗降低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 二氧化碳 甲烷 液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储粮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罗会龙 王如竹 +3 位作者 代彦军 吴静怡 沈家敏 张彬彬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2,共3页
低温储粮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及实用价值的科学储粮方法。从降低低温储粮能耗的角度出发,设计与建造了一种用于低温储粮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热水子系统、吸附式制冷机、冷却塔及风机盘管单元构成。在中央贮... 低温储粮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及实用价值的科学储粮方法。从降低低温储粮能耗的角度出发,设计与建造了一种用于低温储粮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热水子系统、吸附式制冷机、冷却塔及风机盘管单元构成。在中央贮备粮某直属库对该系统进行了实验运行,测试分析了其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太阳能制冷系数约为0.1~0.13,电制冷系数约为2.0~2.77。与传统的谷物冷却机相比,该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吸附式制冷系统 性能测试 低温储粮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斯特林制冷机的氦气氛高低温箱深冷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永华 承磊 +4 位作者 吴静怡 许煜雄 陆紫生 张良俊 徐世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09-1314,共6页
为了模拟航天产品试验所需极端温度环境和测试航天产品在较大升降温速率条件下的耐受能力,研制了区别于传统热真空罐的氦气氛高低温试验箱,其净空间尺寸为2m×2.2m,可以通过强制对流与辐射换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升降温速率.同时,... 为了模拟航天产品试验所需极端温度环境和测试航天产品在较大升降温速率条件下的耐受能力,研制了区别于传统热真空罐的氦气氛高低温试验箱,其净空间尺寸为2m×2.2m,可以通过强制对流与辐射换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升降温速率.同时,以液氮和四缸两级斯特林制冷机为双冷源,对高低温箱的降温性能进行测试,考察了高低温箱内空间的降温极限以及达到多个目标温度的降温速率等.结果表明,在液氮与斯特林制冷机共同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氦气的强制对流、再将氦气抽除的技术手段,可使热沉温度降至-21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温试验箱 液氮降温 斯特林制冷机 氦气氛 快速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环保工质HP-1物性和高温热泵应用特性研究
4
作者 欧阳洪生 张董鑫 +5 位作者 岑淑婷 燕鸿飞 严丽霞 胡斌 郭智恺 韩晓红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HP-1是新一代环保HFOs制冷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和环保性能,且其临界参数和饱和蒸气压均与R245fa性质接近,具有替代高GWP的R245fa用于高温热泵等领域的潜力。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对HP-1的可燃性、溶油性和材料相容性等关键物... HP-1是新一代环保HFOs制冷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和环保性能,且其临界参数和饱和蒸气压均与R245fa性质接近,具有替代高GWP的R245fa用于高温热泵等领域的潜力。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对HP-1的可燃性、溶油性和材料相容性等关键物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P-1可燃极限为9.75%~16.10%,与MK220润滑油高温下互溶性良好,与高温热泵系统材料相容性良好。HP-1应用高温热泵机组,在蒸发温度为50~70℃时,机组冷凝温度均可达125℃,制热量为99.27~153.14 kW,COP为2.25~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制冷剂替代 HFOs制冷剂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箱电池包直冷热管理系统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鑫盛 贾腾 +2 位作者 赵耀 姜山 代彦军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112,共8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以及高功率快充技术的发展,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吹胀式冷板构建了一种多箱电池包直冷热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5 C倍... 随着锂离子电池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以及高功率快充技术的发展,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吹胀式冷板构建了一种多箱电池包直冷热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5 C倍率充电工况下,压缩机转速为2400 r/min时,系统的平均性能系数(COP)可达到5.83,冷板的最大无量纲压力损失系数为6.27%,冷板间最大温差为1.90℃。冷板间的温差随着压缩机转速升高和冷板热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冷板间的最大温差为3.99℃。系统COP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升高而降低,系统COP最高可达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系统 直冷 多箱电池包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金属网幕泡破压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林奕霖 王晔 +3 位作者 陈成成 蔡爱峰 杨光 吴静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8-636,共9页
网幕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具有稳定、高效等优点,在未来低温推进剂的在轨贮存管理系统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提高网幕的泡破压力以适应低温流体的低表面张力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单层网幕的泡破压力提升受到材料强度、输运效率等限制,目... 网幕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具有稳定、高效等优点,在未来低温推进剂的在轨贮存管理系统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提高网幕的泡破压力以适应低温流体的低表面张力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单层网幕的泡破压力提升受到材料强度、输运效率等限制,目前面临瓶颈.对此,提出通过真空扩散焊接形成多层网幕以提升网幕泡破压力.以双层网幕为例,开展泡破压力测量实验,并与单层网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泡破压力在双层网幕上平均有10%~20%的提升,最大可达25%.该现象是双层网幕特征孔径的减小和Jamin效应两个因素导致的.针对不同双层网幕层间角度与泡破压力的关系展开实验,结果表明层间角度对泡破压力没有明显影响.这将为网幕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泡破压力 优化设计 分离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过载下多孔隔板对液氧贮箱蓄液性能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曹庆泰 郭松源 +5 位作者 李建强 蒋赞 汪彬 耑锐 吴静怡 杨光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7-229,共13页
以典型运载器的液氧贮箱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体积(VOF)法构建了监测气液界面的三维CFD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不同孔板布置情况、不同初始液面状态、不同负过载程度下液氧流动行为进行模拟,对比了各工况液氧离开贮箱底部和气体下潜两种... 以典型运载器的液氧贮箱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体积(VOF)法构建了监测气液界面的三维CFD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不同孔板布置情况、不同初始液面状态、不同负过载程度下液氧流动行为进行模拟,对比了各工况液氧离开贮箱底部和气体下潜两种行为特性。多孔隔板可以有效降低液氧离开贮箱底部的流量,-0.20g负过载条件下流量减少95.63%;且该流量与负过载程度呈正相关。气体下潜速度受气泡形态与负过载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当推进剂填充率为50.18%且发生10°倾斜的贮箱受到-0.20g负过载时,会形成气液循环通道使气泡迅速长大,有效下潜速度可达0.317 m/s,甚至大于负过载为-0.40g但贮箱不倾斜时的气体下潜速度。因此设计孔板位置时应综合考虑推进剂余量、箭体姿态和负过载程度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 负过载 多孔隔板 气体下潜 流体动力学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上升段含多孔板液氧贮箱增压输运数值研究
8
作者 郭松源 周晓庆 +6 位作者 缪五兵 汪彬 耑锐 曹庆泰 陈成成 杨光 吴静怡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74,共13页
为了研究火箭上升段含多孔板贮箱中低温推进剂的反馈增压过程,建立三维多相流多组分模型并使用NASA氦气增压液氢罐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对多孔隔板等比缩小计算多组流速下液氧的压降特性并进行拟合获得渗透率与压力跃变系数耦合到数值模... 为了研究火箭上升段含多孔板贮箱中低温推进剂的反馈增压过程,建立三维多相流多组分模型并使用NASA氦气增压液氢罐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对多孔隔板等比缩小计算多组流速下液氧的压降特性并进行拟合获得渗透率与压力跃变系数耦合到数值模型中。上升段过载变化过程中不同高度液体经过多孔板流阻不同造成界面弯曲。过载增大在扩散型入口下端形成高温射流导致界面处液相区分层厚度在过载指向侧更厚。上升过程中,72 s前界面处相变以蒸发为主,之后以冷凝为主。多孔板的存在阻碍贮箱内热自然对流使得最终相变量减少17.68%,同时使得出口平均压强增加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 组分输运 相变 热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233zd(E)高温热泵实验研究与应用分析
9
作者 吴迪 胡斌 姜佳彤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7-383,共7页
R1233zd(E)作为一种新型HCFOs类热泵工质,有着较高的临界温度(166.5℃)和较低的临界压力(3.62 MPa),十分适合于高温和高温热泵工况下应用。因此设计了R1233zd(E)高温热泵系统并搭建了热泵样机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40~65℃的蒸发温度... R1233zd(E)作为一种新型HCFOs类热泵工质,有着较高的临界温度(166.5℃)和较低的临界压力(3.62 MPa),十分适合于高温和高温热泵工况下应用。因此设计了R1233zd(E)高温热泵系统并搭建了热泵样机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40~65℃的蒸发温度范围内,R1233zd(E)高温热泵样机可以稳定地实现120~145℃的超高温供热。在冷凝温度不变的情况下,R1233zd(E)高温热泵样机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其功耗、制热量和COP都会升高。并且在蒸发温度为65℃,冷凝温度为145℃的工况下,R1233zd(E)高温热泵样机的功耗为43.2 kW,制热量为96.8 kW,COP为2.24。将该余热源高温热泵应用在热处理生产线中,供应120℃的高温热水,取代了原来的高温蒸汽进行加热,机组的制热量为104 kW,功耗为31 kW,COP可以达到3.4,系统能效十分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233zd(E) 高温热泵 实验验证 热力学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CO_(2)喷射器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影响研究
10
作者 龙俊安 潘美娜 +1 位作者 施骏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利用已验证的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锥半角对喷射器升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存在最优的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参数组合使喷射器的升压性能最高。两者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具有强相关性:当混合室足够长... 利用已验证的CFD模型研究不同工况下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锥半角对喷射器升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工况下,存在最优的混合室长度和扩压室角度参数组合使喷射器的升压性能最高。两者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具有强相关性:当混合室足够长时,掺混较为充分,混合流扩压时不易发生流动分离,扩压室锥半角在0.5°~3°变化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混合室较短时,扩压室壁面附近容易产生湍流损失,扩压室角度的影响较大。此外,最优结构参数受到运行工况的影响,随喷嘴入口压力和温度降低,最优混合室长度增加,最优扩压室角度减小。在研究工况和喷嘴配置下,喷射器最优混合室长度约为38 mm,最优扩压室锥半角为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CO_(2)喷射器 混合室 扩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热转换功能型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1
作者 刘纹佳 杜如雪 +1 位作者 王思齐 李廷贤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85-3196,共12页
热能在终端用能形式中占比高达50%以上,热能脱碳对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节能减排至关重要,高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气化供热是实现热能脱碳的重要途径。目前,亟需探究先进的储能技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供能与终... 热能在终端用能形式中占比高达50%以上,热能脱碳对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节能减排至关重要,高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气化供热是实现热能脱碳的重要途径。目前,亟需探究先进的储能技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供能与终端用能的时空不匹配矛盾。相变储热技术具有高储热密度和恒温输出特性,将电-热直接转化与相变储热结合可显著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本文聚焦相变储热材料的电-热转换特性与机制,分析了电-热转换与储热性能的关键影响参数。考虑到相变材料(PCM)本征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需要引入高导电、高导热的添加物以制备电、热性能更优的复合相变材料。探讨了添加物不同的分布形式(离散、连续、定向连续)和尺寸效应对相变储热材料的电-热转换性能、有效热导率及电导率的强化影响机制,总结了电-热转换相变储热材料的应用场景,探讨了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电-热转换 热传导 传热 电导率 储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直接空气捕集用TVSA与S-TVSA循环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赵俊德 郑家乐 +1 位作者 周爱国 葛天舒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并构建了吸附式直接空气捕集系统,选用伯胺嫁接类离子交换树脂CO_(2)吸附剂,在采用相同吸附床工况下,针对变温真空吸附(TVSA)和蒸汽辅助吸附(S-TVSA)两种典...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并构建了吸附式直接空气捕集系统,选用伯胺嫁接类离子交换树脂CO_(2)吸附剂,在采用相同吸附床工况下,针对变温真空吸附(TVSA)和蒸汽辅助吸附(S-TVSA)两种典型的热力循环开展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0~32℃时,两种循环模式均可实现大于50%的CO_(2)捕集率,并获得纯度(物质的量分数)高于90%的CO_(2)产品气。在100~120℃、水蒸气以1 m3/h持续通入的脱附条件下,S-TVSA循环的CO_(2)生产率可达0.33 kg/(kg·d),远高于TVSA循环(再生温度70℃,真空压力为3 kPa)的生产率(0.15 kg/(kg·d))。S-TVSA循环的再生能耗远低于TVSA循环,每产出1 t CO_(2),S-TVSA循环的再生能耗为3.56 GJ,仅为TVSA循环的1/6。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选固态胺吸附剂时,在相近环境条件和相同循环周期内,S-TVSA循环的传热传质效率更高,脱附过程相对彻底,吸附剂的吸附潜能充分发挥,相比TVSA循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直接空气捕集 吸附 脱附 循环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降温过程的数值研究
13
作者 魏对红 宋英恺 +1 位作者 谢龙 张鹏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4,共9页
为提高发动机试车系统可靠性,降低发动机试验中由于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温度不均匀造成的试验误差,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分析并讨论了储罐内推进剂在不同导热油入口流速下降温过程中的温度... 为提高发动机试车系统可靠性,降低发动机试验中由于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温度不均匀造成的试验误差,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储罐内低冰点推进剂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分析并讨论了储罐内推进剂在不同导热油入口流速下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平均换热功率等。结果表明: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储罐内推进剂存在明显的温差,当入口流速为0.2 m/s时,储罐中顶部和底部温差最大可达到16.47℃;随着温度的降低,推进剂的自然对流换热减弱,且靠近盘管壁面的推进剂会发生凝固,导致推进剂与导热油间的换热热阻增加,降低了推进剂的降温速率;导热油和盘管内表面之间的强制对流换热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与0.05 m/s的入口速度相比,入口速度0.1 m/s和0.2 m/s工况下的平均功率分别增加了约50%和96.67%,但储罐内推进剂的温差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冰点推进剂 盘管换热器 温度均匀性 固-液相变 焓-孔隙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空调余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肖尤明 徐烈 +2 位作者 李志伟 朱鸿梅 张洁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了减少汽车的油耗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根据现有汽车空调制冷系统、采暖系统及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系统的特点 ,结合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性能 ,提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器由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气缸体、气缸盖组成 ,将... 为了减少汽车的油耗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根据现有汽车空调制冷系统、采暖系统及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系统的特点 ,结合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性能 ,提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器由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气缸体、气缸盖组成 ,将溴化锂溶液直接充注在汽车发动机冷却空腔内 ,从而实现了用一个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系统替代现有汽车空调的制冷系统、采暖系统及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系统的方案 ,结构简单。应用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的方法 ,对现有汽车空调系统和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汽车空调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比较 ,得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 ,结构非常紧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空调系统 余热利用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热力学 传热学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如竹 吴静怡 +4 位作者 滕毅 许煜雄 施雯 杨利民 汪前彬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9,共10页
描述吸附容量的D-A方程、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新型热力循环的潜力与可行性、吸附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优化控制、实际吸附循环理论以及双效/多效吸附式制冷等是吸附式制冷尚需进行研究的基础课题。本文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关键技术... 描述吸附容量的D-A方程、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新型热力循环的潜力与可行性、吸附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优化控制、实际吸附循环理论以及双效/多效吸附式制冷等是吸附式制冷尚需进行研究的基础课题。本文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制冷机 吸附容量 吸附床 吸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集热型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卢允庄 王如竹 +1 位作者 许煜雄 吴静怡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0-485,共6页
为提高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的集热性能 ,提出了采用真空集热管式吸附床的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系统 ,并对选择吸收式和直接吸热式的真空集热制冷系统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这两种系统均具有较高的制冷性能 ,前者宜以沸石 -水为制... 为提高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的集热性能 ,提出了采用真空集热管式吸附床的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系统 ,并对选择吸收式和直接吸热式的真空集热制冷系统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这两种系统均具有较高的制冷性能 ,前者宜以沸石 -水为制冷工质对 ,而后者则宜采用活性碳 -甲醇工质对。分析了工作参数对这两种真空集热型制冷系统的影响 ,并对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固体吸附式制冷 真空集热管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推进剂双管输送系统循环预冷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亮 林文胜 +1 位作者 鲁雪生 顾安忠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3,96,共4页
为了抑制火箭发动机中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中产生的间歇泉现象,采用液氮为工质,进行了低温推进剂双管输送循环预冷模拟实验研究。研究了输送管壁不同绝热条件、贮箱增压及气体引射对自然循环预冷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了循环管路的循... 为了抑制火箭发动机中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中产生的间歇泉现象,采用液氮为工质,进行了低温推进剂双管输送循环预冷模拟实验研究。研究了输送管壁不同绝热条件、贮箱增压及气体引射对自然循环预冷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了循环管路的循环压差及管路温度分布。结果表明:管壁绝热条件相差越大,循环压差越大;贮箱压力增大,循环压差降低;气体引射的作用不大;双管输送循环预冷系统中的低温流体形成了自然循环,可以有效抑止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中的间歇泉现象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 推进剂输送 管道 低温流体 循环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魏文建 胡海涛 +1 位作者 丁国良 王凯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6-290,共5页
对含油制冷剂在6.34和2.50mm换热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质量流率为200~400kg/(m^2·s),热流密度为3.2~14kW/m^2,蒸发温度为5℃,进口干度为0.1~O.8,干度变化0.1~O.2,平均油质量分数为0~O... 对含油制冷剂在6.34和2.50mm换热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质量流率为200~400kg/(m^2·s),热流密度为3.2~14kW/m^2,蒸发温度为5℃,进口干度为0.1~O.8,干度变化0.1~O.2,平均油质量分数为0~O.05.定量分析了不同质量流率和干度时,润滑油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营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与大管径换热管相比,油的换热增强效果在小管径换热营内减弱甚至消失,在高干度和高油浓度区,油的存在使换热严重恶化。对于上述换热管,换热系数、油影响因子以及基于制冷剂物性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随油浓度的变化规律缺乏一致性。采用局部油浓度下的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性计算得到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润滑油对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剂 小管径 润滑油 流动沸腾 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膨胀阀制冷剂流量系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善伟 张川 +4 位作者 陈江平 陈芝久 陈文勇 王健 王维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在自搭建的液环法节流机构流量特性试验台上 ,采用R2 2制冷剂 ,试验研究节流阀开度 (流通面积 )、节流前后压差、入口密度、入口过冷度、出口比容、干度以及阀头半锥角和径向间隙对电子膨胀阀制冷剂流量系数的影响 ,获得了流量系数的量... 在自搭建的液环法节流机构流量特性试验台上 ,采用R2 2制冷剂 ,试验研究节流阀开度 (流通面积 )、节流前后压差、入口密度、入口过冷度、出口比容、干度以及阀头半锥角和径向间隙对电子膨胀阀制冷剂流量系数的影响 ,获得了流量系数的量化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 ,误差在± 10 .5 %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剂流量 电子膨胀阀 节流机构 过冷度 干度 流量特性 节流阀 入口 试验研究 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剂分液器分配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韩清 张驰 +1 位作者 徐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分液器是制冷系统中重要的辅助设备,分液不均会引起换热器面积不能充分利用,制冷能力下降,蒸发器出风温度不均,膨胀阀阀芯振动等问题,合理选择和设计分液器对制冷系统高效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介绍了压降式、离心式和贮液式三种分液... 分液器是制冷系统中重要的辅助设备,分液不均会引起换热器面积不能充分利用,制冷能力下降,蒸发器出风温度不均,膨胀阀阀芯振动等问题,合理选择和设计分液器对制冷系统高效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介绍了压降式、离心式和贮液式三种分液器的工作原理,并且通过实验定量地研究了质量流量50~ 110 kg/h,入口干度0.1~0.3工作条件下,质量流量和入口干度对三种分液器分配特性的影响,引入各支路间质量和干度的标准偏差STDm和STDx评估分液均匀性.实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流量从50 kg/h增大到110 kg/h时,三种分液器的STDm减小,质量流量的均匀性得到改善.其中对压降型和离心式的影响较大,STDm分别降低了77%和51%,而对贮液型的影响较小,STDm降低了21%.当入口干度增大时,分液均匀性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液器 两相流 分配均匀性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