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地天通: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早期中国天人关系的神话哲学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治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61,共12页
商周之际,神巫阶层淡出而史官阶层突起,也带动了一场由宗教神文迈向现世人文的历史转变。许多原先已经掌握神巫、道术、礼法知识的精英分子开始觉醒,并尝试用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去思考自然、解释生活现象。《周书》凸显道德的巨大力量,... 商周之际,神巫阶层淡出而史官阶层突起,也带动了一场由宗教神文迈向现世人文的历史转变。许多原先已经掌握神巫、道术、礼法知识的精英分子开始觉醒,并尝试用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去思考自然、解释生活现象。《周书》凸显道德的巨大力量,用以替换神巫法术。敬畏德、崇尚德,而不是借助神巫,才是君王善治的前提。《史记》《国语》神话叙事中的颛顼或尧帝命重以司天,黎以司地,并负责制造地球,为天地开辟各自的空间,拉远天地距离,阻断神人联系。其真实目的是不允许群神分散地民灵魂的注意力,为王者政权建构和天下统御注入了德政、德治的意义规定,倒逼人类自己回归理性,不再对众神产生心理依赖,并独立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地天相绝之后,上古中国的天便不再有言,不再跟人类直接对话,于是天人之间便不再存在语言关系,而只存在着信仰关系。唯有天,才是人类尊崇和敬畏的对象,而不是群神。周公、孔子、庄子都致力于把司巫、男觋、女巫之流改造成为借助清醒的人文教化和礼乐规范而劝导君王、引领民众的先知先觉者,而最终使周文化从神文转向人文,挣脱昊天上帝、众多鬼神而完成主体自觉、实现身心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神文 人文 颛顼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律与他者——康德自律概念的当代重释
2
作者 蔡文菁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 康德的自律概念在揭示人类自由之本质的同时也包含着某种困境,并表现为“自律的悖论”。现象学家与当代伦理学家以不同的进路重释自律概念,并将主体间性引入自律的结构之中。我们将首先考察当代西方伦理学如何在对康德自律概念的阐释中揭示其所包含的交互主体性维度与第二人称视角,以及这一解读何以回应自律的悖论。随后,借助现象学家尤其是列维纳斯的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他者对自律的构成性作用。现象学与当代伦理学从各自的进路出发探索自我经由他者而与自身关联的样式,既有共鸣之处,又彼此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律 康德 他者 自由 列维纳斯 柯丝嘉 巴尼奥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进化与宇宙意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7,共7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意识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概念在一种宇宙论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因为柏格森哲学有一种宇宙论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生命 意识 绵延 宇宙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总体义务到开放道德——论柏格森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5
4
作者 邓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9,共8页
柏格森在其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在柏格森看来,以往的各种道德哲学流派,都试图从某种原则出发推导出各种道德规范。然而柏格森认为道德是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加以考察。因为人是一种社... 柏格森在其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在柏格森看来,以往的各种道德哲学流派,都试图从某种原则出发推导出各种道德规范。然而柏格森认为道德是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加以考察。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每个社会群体都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的总和被称作总体义务。柏格森将这种自发形成的社会视为一种封闭社会,将其形成的道德视为一种封闭道德。柏格森认为,还存在一种超越自然形成的家庭、社会、国家的泛及全人类的道德,这种道德只能通过某些英雄人物的人格和行动创造出来,从而形成开放道德和开放社会。封闭道德和开放道德出自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二者最终都可以回溯到作为一切道德之源和万物之源的生命冲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道德哲学 开放社会 总体义务 开放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被引量:7
5
作者 余治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2-68,共7页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技术与精神境界——境界论视野下对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若干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3,共7页
福柯晚年提出的“自身技术”问题,若从中国哲学视角来看,可视作一种工夫论,但福柯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工夫论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其缺乏一种境界论的指导。境界论与工夫论二者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无境界的工夫论是盲的,无工... 福柯晚年提出的“自身技术”问题,若从中国哲学视角来看,可视作一种工夫论,但福柯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工夫论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其缺乏一种境界论的指导。境界论与工夫论二者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无境界的工夫论是盲的,无工夫的境界论是空的。从境界论出发,可获得考察西方哲学的一个全新视角。境界论问题是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盲区。然而古希腊哲学仍具有境界论的维度,柏拉图、普罗提诺、伊壁鸠鲁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境界论方面亦以某种掌握智慧、具有美德之人为归宿。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境界论问题渐渐淡出西方哲学的视野。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哲学,其理性主义本身实际上包含两大前提:一,人具有某种自然光明;二,此种自然光明是可以自我扩展的。这两个前提其实可以扩展到理想人格之问题,即境界论问题。由此视角出发,可看到斯宾诺莎、尼采与柏格森三位哲人其实分别从不同方向论及了境界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技术 福柯 境界 工夫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的哲学追问 被引量:4
7
作者 余治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顺命 逆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笔谈)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嘉明 应奇 +2 位作者 张留华 徐竹 贺敏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5,共1页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问题不但是当前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聚集点,而且本身成为了跨学科实践的理智平台和作业场所。这可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说明和理解的区分与融通贯穿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始终,这种架构又与当前社会科学哲学讨论中的因果性研究范式和规范性研究范式形成对应和映照。如果说实践推理是贯穿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到维特根斯坦及其后学的行动哲学的枢纽和中轴,那么规范性理由以及一种独立、自足的规范性概念则呈现为社会科学哲学新近论辩中着力淬炼和收敛的方向。一方面要正视表现为客观性、规范性和复杂性的当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多维化智识生态,另一方面要坚持基于"合理性"概念以及个案导向的行动分析的实践学进路,中文语境下的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问题,在此找到了其再出发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哲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亲尊尊视域下的“四法”流转——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篇历史哲学演绎 被引量:1
9
作者 余治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59,171,共13页
从儒家亲亲尊尊原则切入,聚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可以揭示天、地、质、文四法循环的学理脉络和丰富内容。天道阴阳之气的不同运行轨迹,对应了人世王政、官制、礼法不同面向,追溯天授圣王的异象,能够使“四法”流转获得... 从儒家亲亲尊尊原则切入,聚焦《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可以揭示天、地、质、文四法循环的学理脉络和丰富内容。天道阴阳之气的不同运行轨迹,对应了人世王政、官制、礼法不同面向,追溯天授圣王的异象,能够使“四法”流转获得可靠根据。殷质、周文及其分别与亲亲、尊尊相结合,建构出王权继承的基本秩序。牟宗三《历史哲学》中对尊尊超越亲亲,进而提升为国族客观精神的阐发极具启迪意义,但也割裂了亲亲与尊尊的有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四法 亲亲尊尊 质文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的传统根源与哲学支持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治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出古今中国人既注重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方式。用创新诠解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时俱进 经权 常变 马克思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应该如何面对哲学
11
作者 余治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3,48,共6页
在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不时冒出“汉话汉说”、“回到思想史”的声音,“去哲学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然而,这一风气实质已忽视了中国精神传统中的哲学存在,使儒学放弃了回应西方哲学的主动性,并剥夺了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 在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不时冒出“汉话汉说”、“回到思想史”的声音,“去哲学化”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然而,这一风气实质已忽视了中国精神传统中的哲学存在,使儒学放弃了回应西方哲学的主动性,并剥夺了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力。仅仅迷执于自己的话语系统,片面强调一旦走出自己的话语系统就不是其自身而失去了效用,则必然导致话语依赖和不同哲学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进而忽略人类精神的共性。儒学并不应拒绝抽象化、普遍化的哲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哲学 话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经典在芬兰的早期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135,164,165,共12页
中国哲学典籍在欧洲主流语种国家的传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在芬兰及北欧的译介情况尚待综合梳理。芬兰民族文化的觉醒、早期学院派的建立、探险家的科考以及传教士的差传,构成了芬兰汉学勃兴的多重动因。迂回译介策略与比较经学的研究... 中国哲学典籍在欧洲主流语种国家的传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在芬兰及北欧的译介情况尚待综合梳理。芬兰民族文化的觉醒、早期学院派的建立、探险家的科考以及传教士的差传,构成了芬兰汉学勃兴的多重动因。迂回译介策略与比较经学的研究进路是中国哲学文献“芬兰化”传译的主要特征。芬兰汉学家先道家后儒家的译介次序并非意味着忽视中国社会生活中儒家的主导性作用,而是从比较宗教学角度自觉反省“他者”的形而上学高度,并尝试与本土路德神学传统相参照。这种宗教终极关怀与内在哲学精神沟通的形而上学比较视角对充分理解中国哲学经典如何传入芬兰暨北欧社会语境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兰 中国哲学 早期译介 汉学传播 “中国—北欧”哲学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地篇》哲学义解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保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9,共7页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表演而已,并且同置曾史与桀跖,理由都是失其本性,其所追求就是上位放任,则下民自适,实际上是对现实政治完全无力的立场。本文认为,现实之不堪,各学派所共知,至于追求何种价值,是各家自己的选择,庄子学派无须攻击他家立场,除非找到真正的宇宙规律、历史规律,才能论断高下,但这就要进行各家意旨的正确理解、准确诠释的工作了,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意旨以及政治的根本的大哉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地篇》 儒家 法家 圣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走廊上的比较文学:希约利与明清古典文学典籍的冰岛文译介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相较于欧陆主流语种的译介,冰岛暨北极走廊远端国家对明清古典文学典籍的接受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性。冰岛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古诺斯语特质以及别具风格的路德新教自由神学传统,构成了它不同于北欧其他国家汉学研究的独特语境。在相对匮乏的... 相较于欧陆主流语种的译介,冰岛暨北极走廊远端国家对明清古典文学典籍的接受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性。冰岛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古诺斯语特质以及别具风格的路德新教自由神学传统,构成了它不同于北欧其他国家汉学研究的独特语境。在相对匮乏的冰岛本土汉语言译介资源中,希约利提供了一种典范性的比较文学样本,力图在“归化”“异化”等传译策略中构建主体与客体间的精神交互。然而,这种跨语际精神交互并非意味着判教式地迎合本土读者的新教神学思维模式而消解汉语言文本背后的儒佛道哲学精神与宗教终极关怀;恰恰相反,挺立儒佛道内在的“道-器”思维模式与道化流行之生生不息精神,将开启中国文化之“道”与北欧路德神学本体论终极视阈的沟通,从而为探索“冰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多维度北欧汉学的研究与新型对话模式奠定重要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走廊 比较文学 明清古典文学 希约利 冰岛文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哲之境:反思奥古斯丁对希腊古典哲学怡情理论的障碍性理解
15
作者 高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5,共9页
怡情是希腊古典哲学特别是斯多亚学派所追崇的圣哲情感境界,不动情和超越尘世情绪波动为其重要特质。该情感理想曾对早年奥古斯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奥古斯丁晚年却将斯多亚圣哲式的怡情境界与凡夫的情绪波动相混同,宣称两者并无实... 怡情是希腊古典哲学特别是斯多亚学派所追崇的圣哲情感境界,不动情和超越尘世情绪波动为其重要特质。该情感理想曾对早年奥古斯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奥古斯丁晚年却将斯多亚圣哲式的怡情境界与凡夫的情绪波动相混同,宣称两者并无实质区别。对此,传统批判性观点认为,奥古斯丁误读了古典哲学流派的圣哲观并混淆了圣凡之间关于情感的界限;而争锋性观点则强调奥古斯丁准确把握了怡情理论的实质。聚焦奥古斯丁混同圣哲与凡夫情感特质这一核心问题,回归其不同时期的阐述,我们发现:奥古斯丁的诠释并非出于障碍性理解,乃是远离古典哲学范式而进行的价值重构,即把神圣慈爱扭转下的意志作为评估圣凡情感品质好坏的新标准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怡情理论 圣哲之境 奥古斯丁 希腊古典哲学 障碍性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伯克段:破坏人伦秩序是大恶——公羊家亲亲尊尊复杂个案的辞法辨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治平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5,198,共19页
郑庄公杀死亲弟共叔段一案因为渗透着亲亲尊尊的纠结、政治与伦理的对冲而常被后世所议论,但《春秋》诠释史上却罕有论及郑伯大恶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人伦秩序。经文书“伯”而非“侯”,已有贬义,称“克”、书“段”则表明兄弟已宛若“途... 郑庄公杀死亲弟共叔段一案因为渗透着亲亲尊尊的纠结、政治与伦理的对冲而常被后世所议论,但《春秋》诠释史上却罕有论及郑伯大恶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人伦秩序。经文书“伯”而非“侯”,已有贬义,称“克”、书“段”则表明兄弟已宛若“途之人然,亲亲之义绝”。对兄弟关系诉诸武力,有违亲亲原则。不弟之辞是谴责庄公蔽于昆仲一伦。叔段是自取灭亡,其不遵臣道,当国、僭制,本就该杀。兄弟一伦崩溃,弟而不弟,兄而不兄。庄公也需要母爱,故对弟弟得宠始终心存芥蒂,明知母亲更爱其弟却依然杀之,视同间接施虐于其母,不孝之至。分析《春秋公羊传》多种辞法,可以辨析此案包含的义理来重新理解罪责的判定,进而论证郑庄公破坏血亲人伦基本秩序已构成大恶的道理,指出公羊家评价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辞法 郑庄公 共叔段 亲亲 尊尊 经学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转向与理由基础
17
作者 陈嘉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8,175,176,共12页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只有事实才能够是行动或信念的好的理由的“实践的实在论”。不过,事实转向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在当今科学创造的时代,突出想象的、构造性的认识方式,应当更符合时代的需要。二是威廉姆森的“只相信你所知道的”说法,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实际上在面临所知不足的状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先相信,然后进一步去寻找证据来确证。三是就认识与事实的关系而言,单有事实是不够的,事实是需要解读与把握的。四是威廉姆森的“证据等于知识(E=K)”说可能会遇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转向 证据 内在主义 外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何以可能——胡塞尔论共同世界的构成
18
作者 蔡文菁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96,共13页
胡塞尔将完整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视作一个拥有具体意识生命并关联着世界的单子。现象学单子之间的和谐关涉一个共同世界的构成,它建立在他人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胡塞尔的相关理论可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是构成共同世界的必要前提,因... 胡塞尔将完整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视作一个拥有具体意识生命并关联着世界的单子。现象学单子之间的和谐关涉一个共同世界的构成,它建立在他人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胡塞尔的相关理论可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是构成共同世界的必要前提,因而和谐应当被理解为现象学单子在交互中完成的意向成就。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往往将一致性视作和谐的基本形态特征,但从其思想中可引申出另一种和谐观念,尤其对于共同的文化与价值世界而言,和谐表现为对差异与对立的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共同世界 和谐 差异 单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与绵延——斯宾诺莎和柏格森的自由观及其启示
19
作者 邓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4,共9页
对斯宾诺莎而言,一切都是必然,所谓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像。而对柏格森而言,一切都是绵延,从而一切存在都是创造、新颖和自由。两位哲学家所持的自由观似乎是对立的。但斯宾诺莎并未完全放弃自然,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当学会在永恒的目光... 对斯宾诺莎而言,一切都是必然,所谓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像。而对柏格森而言,一切都是绵延,从而一切存在都是创造、新颖和自由。两位哲学家所持的自由观似乎是对立的。但斯宾诺莎并未完全放弃自然,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当学会在永恒的目光下看待万事万物,通过认识上帝、爱上帝,最终获得自由。而在柏格森这里,要求我们摆脱空间化的思维,学会在绵延的目光下来观看事物,就有可能返回到深层自我,获得关于自由的全新认识。本文将指出,两位哲学家的自由观的差异在于他们分别诉诸于永恒和绵延两种时间观,最终可以视作对笛卡尔式机械论的两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柏格森 永恒 绵延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在冰上丝路:芬兰儒学百年文化融构与当代理论镜鉴
20
作者 高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I0001,共13页
儒学何以在冰上丝路上传播和融构是当前探索中欧文明互鉴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要且新颖的论题。不同于以往欧陆儒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北欧语境特别关注伦理道德背后的天道根基及其与本土新教神学的价值互动。作为北欧儒学的重要镜像,... 儒学何以在冰上丝路上传播和融构是当前探索中欧文明互鉴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要且新颖的论题。不同于以往欧陆儒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北欧语境特别关注伦理道德背后的天道根基及其与本土新教神学的价值互动。作为北欧儒学的重要镜像,芬兰文语境对儒家经典的早期译介与研究呈现以神释儒的诠释特质,深嵌于科和宁、王为义等近代传教士探索中国哲学形上精神的神学实践。然而,经尼基拉夫妇及高玉麟等汉学家的不懈努力,当代芬兰文儒学译介与研究逐渐脱离基督教神学传统范式而转向回归儒学本义的诠释路径。这种诠释策略转型折射出儒耶异质信仰坐标相遇中核心价值观的调适与互鉴,凸显出不断还原儒学本真并促进“形上本体-形下伦理-范畴术语”等多重释义立体对话的历史进程,不仅为当前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也为拓新中国传统哲学译介与海外传播理论提供了崭新理论视阈与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上丝路 北欧儒学 文化融构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