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的分类法及其依据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思渊 汤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87,共12页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需要,本文讨论地方历史文献分类法的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近年来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应用需求及地方历史文献的研究主题,并说明分类法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开发中的意义。...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需要,本文讨论地方历史文献分类法的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近年来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应用需求及地方历史文献的研究主题,并说明分类法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开发中的意义。针对地方历史文献的分类提出四项原则:1.以文书性质为主要依据;2.提高批量处理效率;3.分类概念间不相容;4.提高二次检索效率。依据以上原则提出包含10个一级类目的地方历史文献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民间文书 分类法 数字人文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述论--以内容体系为对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5,共14页
研究内容是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的确定,需有明确的学理性支撑,也就是从环境学关于环境概念的界定出发,厘清环境的内涵、外延,并以环境分类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将中国环境史研究分为环境变迁史、环境... 研究内容是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的确定,需有明确的学理性支撑,也就是从环境学关于环境概念的界定出发,厘清环境的内涵、外延,并以环境分类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将中国环境史研究分为环境变迁史、环境思想史、环境保护史三大方面内容。研究内容体系的建构,仅为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构建的一个部分。学界在建构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过程中,需力求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学理、回归中国、回归历史,进而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史研究三大体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体系建构 研究内容 中国环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地理视野下的淮河流域河湖水文化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业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39,F0003,共8页
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 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鱼米之乡”逐渐演变为灾荒之地,因灾害治理不力,灾民外逃成风,进而形成逃荒习俗,影响深远;民间张路斯龙王信奉的兴衰及其文化景观祠庙分布空间的变化,则是唐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环境变迁的直接结果和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河湖环境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徽州茶商的发展与转型:以上海《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为中心
4
作者 章毅 凌周飞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晚清商贸枢纽,徽州商人转而群聚沪上,其中茶商是最重要的群体。针对新出同治、宣统刊本《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的量化研究显示,同治时期在沪经营的徽商已近1000户,宣统时期增至1700余户,其中茶商占比至少四分之一。在... 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晚清商贸枢纽,徽州商人转而群聚沪上,其中茶商是最重要的群体。针对新出同治、宣统刊本《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的量化研究显示,同治时期在沪经营的徽商已近1000户,宣统时期增至1700余户,其中茶商占比至少四分之一。在同治时期,徽州茶商每年运销茶叶约16万箱,到宣统时期已达25万箱,标志着晚清徽茶贸易的兴盛。与此同时,以慈善服务为初衷的思恭堂,通过参与上海早期城市化进程,其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宣统时期思恭堂的收入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以房产和金融为中心的各项资产收益,原先主要的“茶捐”占比明显下降。这一现象预示着新兴都会的近代化发展在促进内地茶乡繁荣的同时,也为传统徽州商人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思恭堂 徽州 茶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博拉火山爆发与中国社会历史——本专题解说 被引量:9
5
作者 曹树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1,共5页
关键词 中国人口 社会历史 火山爆发 19世纪上半叶 解说 专题 死亡年龄 十九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商人、人民币贬值与政府形象之塑造(1949-1950)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树基 郑彬彬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194,288,共22页
本文通过常见数据的拆散、重组与分析,证明陈云的观点是正确的——1949-1950年两年中的人民币贬值,主要是人民币发行过多所造成。这两年的通货财政,虽然是陈云财经政策的一部分,但其中所包含的反通货膨胀,亦暨对于通货财政的自我纠正,... 本文通过常见数据的拆散、重组与分析,证明陈云的观点是正确的——1949-1950年两年中的人民币贬值,主要是人民币发行过多所造成。这两年的通货财政,虽然是陈云财经政策的一部分,但其中所包含的反通货膨胀,亦暨对于通货财政的自我纠正,同样也是陈云财经政策的一部分。通货财政以及其中包含的反通货膨胀,被陈云自己描绘成激烈的阶级斗争,被他人描绘成新政府的丰功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人民币贬值 上海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 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源之议,但因事艰工巨,终而无果。肥水水道在北魏以后湮塞。龙穴山水从唐代开始,即为芍陂重要水源,惟因其水量有限,加之所经地区民人"决为沟渠"等行为的影响,其来水难以保证芍陂的蓄水和灌溉需求,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唐宋以来芍陂生态负向变迁的趋势。芍陂水源变化与历史时期地方豪族占陂为田并导致陂塘的萎缩,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表明水源的日益衰微导致陂塘蓄水不足,给豪势之家占陂为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芍陂衰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变迁 芍陂 古代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宗族组织的衰落过程研究——歙县驼岗萧江氏的世系演变与祀产经营(1869—1928)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思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6,共9页
驼岗萧江氏是歙县萧江氏的主要支系之一,嘉庆至道光初,这一支系中一个新的房支允胜公支系及其祀产形成。该支系同治年间修撰的家谱及光绪末开始记录的祭祀账簿,反映了人口与经济变化。经济力量不足始终制约着该支系不能分化为规模更大... 驼岗萧江氏是歙县萧江氏的主要支系之一,嘉庆至道光初,这一支系中一个新的房支允胜公支系及其祀产形成。该支系同治年间修撰的家谱及光绪末开始记录的祭祀账簿,反映了人口与经济变化。经济力量不足始终制约着该支系不能分化为规模更大的宗族组织,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他们大量的人口损失,此后一直难以恢复。民国初年,该支系只有两名男丁,无法维持宗族祭祀,从而解体。在这一案例中,人口损失是宗族衰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家谱 宗族 太平天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饷与税收:民国时期四川军队与商人的关系——以江津商业档案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曹树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7,共14页
1912—1934年四川地方政治形态的演变是循着"军饷—税收"框架展开的。江津商业档案展示了民国初年"地方动乱—赋税归零—财政军事化"的基本框架。借助便捷的金融工具,军饷与地方税收似乎在形式上脱钩,表面仍维持一... 1912—1934年四川地方政治形态的演变是循着"军饷—税收"框架展开的。江津商业档案展示了民国初年"地方动乱—赋税归零—财政军事化"的基本框架。借助便捷的金融工具,军饷与地方税收似乎在形式上脱钩,表面仍维持一个现代国家正常的财政体系,但实际上,金融工具却加强了其军饷征收的便捷性,反而促进了财政军事化进程。黔军进入江津以后,原来的"军饷—税收"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军饷—杂捐"结构。地方税收加重,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将轻税时代商帮与商会活动的性质视作商人自治的话,那么在以重税为特征的"军政一体化"时代,商帮与商会的活动,与其说是自治,不如说是救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饷 税收 军队 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业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68,共7页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趋劣。且其变迁又有显著的区域性,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有明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原因,主...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趋劣。且其变迁又有显著的区域性,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有明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原因,主要为人口疾速增长下土地资源的失当利用。为满足剧增人口的生存之需,人们不疲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地垦辟耕地,毁坏植被,于是,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社会,以致各类自然灾害频仍发生。因此,中国环境的变迁,除自然动因外,根本原因则在于"人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迁 自然灾害 中国古代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洞庭湖区及沅、澧河道的历史变迁与汉寿县、常德县血吸虫病流行 被引量:1
11
作者 车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190,共10页
清中叶以降,由于荆江水位抬高,荆江分流入洞庭日益增强,尤其自藕池、松滋溃后,荆江四口南流入洞庭的形势形成,大量泥沙倾注,洞庭湖从此进入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在湖区西部,今汉寿、常德所处洞庭湖区,由于北部淤沙成陆、新垸林立,湖水... 清中叶以降,由于荆江水位抬高,荆江分流入洞庭日益增强,尤其自藕池、松滋溃后,荆江四口南流入洞庭的形势形成,大量泥沙倾注,洞庭湖从此进入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在湖区西部,今汉寿、常德所处洞庭湖区,由于北部淤沙成陆、新垸林立,湖水逼而向西扩展,明清修筑的堤垸大半沦没入湖,形成大面积的由废垸组成的湖泊,这些湖泊平浅、且底质肥沃,夏水冬陆,从而形成洞庭湖区最大面积、同时也是最严重的血吸虫病疫源地。笔者在前人有关荆江、洞庭湖变迁史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血防口述史料,探讨大尺度的环境变动所引发的小尺度河湖变动,及其所引发的血吸虫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西洞庭湖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史视角下的云南与世界体系——以现代鼠疫防治制度在云南的确立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5,共12页
随着19世纪后半期及其之后红河航道的兴盛、海关的开埠、滇越铁路的修建、滇缅公路的打通,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国际战略地位的变化,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沿边国家间的人流物流,云南在交通、经济和国际格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纳入到了世界... 随着19世纪后半期及其之后红河航道的兴盛、海关的开埠、滇越铁路的修建、滇缅公路的打通,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国际战略地位的变化,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沿边国家间的人流物流,云南在交通、经济和国际格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纳入到了世界体系之中。与此同时,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世界上的鼠疫流行病学前沿知识,迅速传播到原本略嫌孤立的边陲之地;抗战时期所建立的防治体系和所采用的防治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面对查找疫源和防范境外鼠疫输入等新问题,采用了不同于之前的新的方法。现代鼠疫防治制度在云南的确立,也是云南纳入世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鼠疫 防治 抗战 群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苏州周庄“八景”与区域水文环境变迁
13
作者 王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周庄镇的市镇结构自清代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从以富安桥为核心向四周发展的态势逐步过渡为向富安桥河以西、以南地区延伸。水文环境变迁、行政中心设置、新圩区开发等因素成为造就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周庄镇士绅... 周庄镇的市镇结构自清代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从以富安桥为核心向四周发展的态势逐步过渡为向富安桥河以西、以南地区延伸。水文环境变迁、行政中心设置、新圩区开发等因素成为造就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周庄镇士绅民众对周边环境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从“贞丰八景”到“周庄八景”,当地文人雅士均进行了细致品评。这些景致是对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具象化的真实写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有关水文环境的景致在乾隆至光绪年间的变化最为突出,并发生着显著的环境变化,这也带来不同时期社会人群对风物景致的迥异判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庄 “贞丰八景” “周庄八景” 水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上海医官对霍乱致病论的认知与分流——以江海关和工部局为中心(1869—1896)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士永 刘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147,共12页
1884年前后,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在埃及和印度的霍乱调查与上海工部局对霍乱的实验室检验几乎同步进行。科赫倡导的“单一细菌致病论”与德国公共卫生学家佩登可夫提出的“环境-细菌”复合致病理论,这两派学说的辩论已成为欧洲医学界的经... 1884年前后,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在埃及和印度的霍乱调查与上海工部局对霍乱的实验室检验几乎同步进行。科赫倡导的“单一细菌致病论”与德国公共卫生学家佩登可夫提出的“环境-细菌”复合致病理论,这两派学说的辩论已成为欧洲医学界的经典公案。19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工部局卫生官亨德森和《海关医报》主编哲美森均深受瘴气论影响,甚至《海关医报》本身可以部分视作哲美森为工部局所作公共卫生计划的延伸。上海在1882—1885年间反复爆发的霍乱疫情,推动科赫和佩登可夫的理论分别影响了亨德森和哲美森对霍乱致病论的认知,从中可以略窥晚清上海工部局卫生官和海关医官在传染病认知方面逐渐从相似走向分野。同时,可借此论证上海医官之经验在近代流行病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可见,近代上海已然成为国际医学界理论传播、辩驳与验证的重要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科赫 佩登可夫 工部局 江海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节孝文化景观的历史制作——围绕江南史相关研究的评论
15
作者 张佩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0-146,160,共8页
清代节孝祠、清节堂、贞节牌坊、孝女庙等节孝文化设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地域社会特定文化景观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地域社会中,只有将建筑纳入“权力的文化网络”才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地方”变得具有一定的“可见性”,从而形... 清代节孝祠、清节堂、贞节牌坊、孝女庙等节孝文化设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地域社会特定文化景观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地域社会中,只有将建筑纳入“权力的文化网络”才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地方”变得具有一定的“可见性”,从而形成文化景观。节孝祠、清节堂等文化设施之所以能够成为地方社会的文化景观,亦在于其典礼和仪式的“神圣性存在”,被扩大了的家族观念成为地方修建“节孝”文化景观的观念基础,“节孝”文化成为“孝道”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孝文化 节妇 节孝祠 文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雍正时期黄中海道针经考释
16
作者 李玉尚 许文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92,共12页
黄中海道针经,是雍正五年至七年由文登县知县黄中,根据邑中长老口述而加工编撰的一段从天津至山东自北而南沿海航行的指南。雍正《山东通志》将是段海程收录,这是目前所见最接近原始记录的文献。是部海道针经,详细记叙了沿山东半岛一带... 黄中海道针经,是雍正五年至七年由文登县知县黄中,根据邑中长老口述而加工编撰的一段从天津至山东自北而南沿海航行的指南。雍正《山东通志》将是段海程收录,这是目前所见最接近原始记录的文献。是部海道针经,详细记叙了沿山东半岛一带海域的地文、水文与气象现象,并总结其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操性,它代表了在传统社会条件下海洋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同时,它展现出一幅沿线生民捕鱼、商贸、信仰与国家海上管理的清晰生动图景。对黄中海道针经的考释,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国家层面上的河运海运之争,清代因袭明重农防海的基本国策,由此构建出的一套话语体系,不但遮蔽了繁忙发达的海上往来,而且极大地延迟了海运替代河运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中海程 航海针经 导航指南 北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明州“神舟”出使高丽与地域文化认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佩国 黄小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9,共12页
宋神宗时期东北亚地域呈现宋、辽、金三足鼎立之格局,宋廷谋求恢复以本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分别在元丰元年、宣和五年两度派“神舟”出使高丽。“神舟”作为维护宋朝国际环境安稳的表达,在展现明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同时,也成为明州地域海... 宋神宗时期东北亚地域呈现宋、辽、金三足鼎立之格局,宋廷谋求恢复以本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分别在元丰元年、宣和五年两度派“神舟”出使高丽。“神舟”作为维护宋朝国际环境安稳的表达,在展现明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同时,也成为明州地域海神信仰传播的一种路径。在宋廷恢复华夷天下的朝贡秩序中,作为与高丽交往交通工具的“神舟”,实际上是一个集船只建造等物质生产、地方信仰和朝贡贸易为一体的整体实践。明州地域的东海神、天后、鲍郎神、演屿神等分散性信仰,凭借与“神舟”之关联,逐步被“标准化”地纳入国家祀典体系,从而造就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地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舟” 明州 出使 地域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的寻求:清代石仓契约中的会社组织 被引量:17
18
作者 章毅 冉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85,共9页
本文利用新出清代浙南石仓契约和会簿文书,通过对石仓会社在土地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分析,深入讨论了会社组织的社会特性。本文认为,清代石仓会社置产活动频繁,但总体上享有某种交易价格的保护和优惠。清代石仓会社的这类市场表现,与它们的... 本文利用新出清代浙南石仓契约和会簿文书,通过对石仓会社在土地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分析,深入讨论了会社组织的社会特性。本文认为,清代石仓会社置产活动频繁,但总体上享有某种交易价格的保护和优惠。清代石仓会社的这类市场表现,与它们的"公共"属性颇有关联。一方面会社具有公共组织的特征,往往代表某种集体的利益,与个人买主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会社内部也常遵循着更公平的组织原则,会内成员之间更为平等。相比于等级色彩明显的宗族组织,石仓会社更具有"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石仓契约 会社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经济史中的“地方财政”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思渊 申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8,共12页
"地方财政"是经济学从公共费用理论中推演出的分析概念,因此其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并非不证自明。经济学研究中,理想型的"地方财政"是地方自治前提下,民众支付公共服务的费用,地方税的意义则是民众公共消费品意愿的协... "地方财政"是经济学从公共费用理论中推演出的分析概念,因此其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并非不证自明。经济学研究中,理想型的"地方财政"是地方自治前提下,民众支付公共服务的费用,地方税的意义则是民众公共消费品意愿的协调。如果以这一理想型关照明清以降历史,则中国并未形成地方财政。但是,"地方财政"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其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借此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关系。如果从这一视角出发,则可以从明清以降的财政体制中发见作为动态过程的"地方财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财政 蒂布特模型 赋役制度 非正式经费体系 一条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石仓农家账簿中数字的释读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勤 曹树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141,共9页
相比于土地契约,清代石仓农家账簿多由当事人自己书写、大量利用苏州码表达数字,表达不规范,释读难度大。这种不规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略写位数:通常第一行用苏州码代表数字,第二行用文字表示位数;但很多簿主常会省略第一行最末的零以... 相比于土地契约,清代石仓农家账簿多由当事人自己书写、大量利用苏州码表达数字,表达不规范,释读难度大。这种不规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略写位数:通常第一行用苏州码代表数字,第二行用文字表示位数;但很多簿主常会省略第一行最末的零以及第二行的位数,从而引发误读。二是混用单价和总价,即簿主根据需要使用苏州码,有时表示货物单价,有时又表示总价。但将同一往来户的年度核算、各账簿内的物价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比对和校验,可以确定苏州码数字串表达的实际数值是单价还是总价,以及不同度量衡(包括"大桶"与"小桶")、不同钱币(包括洋银、银两、铜钱)之间的换算关系与时代变动。这种"有机"分析有赖于三个条件:(1)农家账簿设置总簿,对每个往来户进行年度结算;(2)研究者按照"归户"原则收集、整理文书;(3)同一地区的簿主共享度量衡、缩略方式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而综合运用族谱传记、账簿内容和外部银钱比价释读账簿数字实质上即是综合运用史料进行的考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仓 农家账簿 苏州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