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物馆文创火爆背后的文化创新
1
作者 薛可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93,共4页
以博物馆“冰箱贴”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爆火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出圈与其独有的内在特质密不可分,文化性与时尚性共存奠定其内容基础,艺术性与生活性共融彰显其价值内核,静... 以博物馆“冰箱贴”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爆火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出圈与其独有的内在特质密不可分,文化性与时尚性共存奠定其内容基础,艺术性与生活性共融彰显其价值内核,静态性与流动性共生提升其传播效能,可见性与情绪性共鸣突显出其存在意义。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通过触点激活、欲望唤醒、情绪满足、心动消费以及社交分享等环节逐步深化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认同,驱动其出圈扩散。这为数字时代的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唤起全民关注-筑牢集体记忆-激发社会参与-赋能价值升维”的新路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冰箱贴” 传统文化 创新特质 传播机理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镇女青年消费实践的平台化与跨地方感的形成
2
作者 徐璐 刘华灿 褚传弘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
生活方式平台推动的“种草”实践以平台化逻辑再度编织小镇青年悬浮于城乡之间、亦城亦乡的“两栖式”消费结构,进一步重构了小镇女青年的消费生活。通过深度访谈和反思性主题分析,本研究提出“跨地方感”概念,以理解“种草”如何重构... 生活方式平台推动的“种草”实践以平台化逻辑再度编织小镇青年悬浮于城乡之间、亦城亦乡的“两栖式”消费结构,进一步重构了小镇女青年的消费生活。通过深度访谈和反思性主题分析,本研究提出“跨地方感”概念,以理解“种草”如何重构小镇女青年的地方性消费生活,影响了她们对地方世界的感知。小镇女青年不断往返于“城乡-虚实”之间,并在长期互动中感知和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形成了跨地方的人地情感。由此将平台化实践放置于社会生活语境中考察其文化意义,进一步深化了从城乡结构变迁视角探索县域“两栖”消费的理论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青年 消费 “种草” 平台化 跨地方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养育倦怠对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调查研究
3
作者 王鹏程 姚颖 马欧文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在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短视频成瘾关系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青少年自恋在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短视频成瘾、错失恐惧及青少年短视频成瘾中起到调节作用。在交互关系中,自恋水平高的青少年,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短视... 反刍思维和错失恐惧在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短视频成瘾关系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青少年自恋在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短视频成瘾、错失恐惧及青少年短视频成瘾中起到调节作用。在交互关系中,自恋水平高的青少年,父母养育倦怠与青少年短视频成瘾之间关系显著;青少年的自恋水平越高,错失恐惧对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影响越大。从发展认知神经角度来看,错失恐惧与反刍思维增加了纠正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难度,若是借助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减少戒断短视频成瘾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养育倦怠 短视频成瘾 反刍思维 错失恐惧 自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沉浸式体验,构筑产业链价值:中国沉浸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吴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93,共6页
目前,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背景下,中国沉浸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想象与商业机遇,也面临创新发展中的全新挑战。中国沉浸产业具有鲜明特色、独特优势与现实问题,其未来发展应基于"1 X N"的根本战略,即聚焦沉浸式体验,构... 目前,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背景下,中国沉浸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想象与商业机遇,也面临创新发展中的全新挑战。中国沉浸产业具有鲜明特色、独特优势与现实问题,其未来发展应基于"1 X N"的根本战略,即聚焦沉浸式体验,构筑产业链价值;同时以"一个核心、三维创新、五项举措"为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沉浸产业 沉浸式体验 产业链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剧短视频对青年上海城市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可 邓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5,共8页
沪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射出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理念,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文结合卷入度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详尽可能性模型和符号学认同理论,通过对沪剧卷入度、信息内容丰富度、信源公信力、... 沪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衍射出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理念,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文结合卷入度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详尽可能性模型和符号学认同理论,通过对沪剧卷入度、信息内容丰富度、信源公信力、信息传播热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沪剧短视频对青年群体上海城市认同影响的因素,建立沪剧短视频对青年上海城市认同的影响机制。本文创新性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切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以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模型配适性和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剧 短视频 城市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全流程数字音频实验室建设与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小添 孙文欣 黄翡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0-235,共6页
为了构建一个系统化、引领性、开放性的音频实践平台,通过剖析国内音频实验室现状、调研先进音频实验室搭建与管理方案、深入了解前沿技术革新,结合高校实践教学与开放共享要求,提出全流程数字音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实验室的... 为了构建一个系统化、引领性、开放性的音频实践平台,通过剖析国内音频实验室现状、调研先进音频实验室搭建与管理方案、深入了解前沿技术革新,结合高校实践教学与开放共享要求,提出全流程数字音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实验室的建设按照教学实践功能需求划分为拟音棚、音乐录音棚和全景声混录棚,3个实验室共同构成全流程音频制作系统,并基于实验室共融共享的理念,构建了与校级连通的实验室借用管理平台。实践证明,在专业系统的搭建和开放平台的支持下,实验室可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成果的孵化,推动交叉学科成果的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音频技术 实验室建设 杜比全景声 实验室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社交关系的新格局:逻辑结构与行为模态 被引量:1
7
作者 薛可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5-63,共9页
数字时代的社交关系有了全新的表征,其呈现数字具身交往、社交化身沟通、兴趣圈层分化、专业垂直细分、情感互动极化以及数字孤独现象六大特征,表现出“人-云-影”的虚实交互结构、“我-他-我”的自我差序结构、“点-网-结”的垂直群聚... 数字时代的社交关系有了全新的表征,其呈现数字具身交往、社交化身沟通、兴趣圈层分化、专业垂直细分、情感互动极化以及数字孤独现象六大特征,表现出“人-云-影”的虚实交互结构、“我-他-我”的自我差序结构、“点-网-结”的垂直群聚结构三种数字社交的逻辑结构形态,以及多平台摇摆、主观化决断、情感性驱策、明确边界感四种数字社交的行为模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交 社交格局 逻辑结构 行为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媒介与媒介的艺术:从影像本体的“破框”到艺术史书写的创新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瑞青 陈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5,共6页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静观到触感、气味及更多感官维度的转向,从院线长片到微短剧、竖屏剧等各类新的视听影像叙事表现、创作观念的实践突破,因媒介形式的更迭,当代影像艺术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样态。新媒介的介入、...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静观到触感、气味及更多感官维度的转向,从院线长片到微短剧、竖屏剧等各类新的视听影像叙事表现、创作观念的实践突破,因媒介形式的更迭,当代影像艺术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样态。新媒介的介入、新异影像景观的出现,使得关于“电影之边界”问题的讨论持续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形式 多元开放 新媒介 影像叙事 多感官 艺术呈现 艺术史 创作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R数字出版:技术可供性视角下出版业的转向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宇佳 姜进章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72,共9页
文章对VR数字出版进行了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视角的剖析,并结合了前VR时代XML数字出版技术的比较考察。认为从历时性的技术发展进程来看,目前的VR数字出版行业实践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是技术可供性走向成熟阶段的有益尝试。未来一段时间内V... 文章对VR数字出版进行了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视角的剖析,并结合了前VR时代XML数字出版技术的比较考察。认为从历时性的技术发展进程来看,目前的VR数字出版行业实践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是技术可供性走向成熟阶段的有益尝试。未来一段时间内VR数字出版可能会维持一种过渡状态,那么,向什么地方过渡?前面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过渡成功?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认为,必须以一种适度化的技术应用方式推动VR数字出版的渐进式转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VR数字出版的转向可尝试向两个方向探索,于线下而言,可尝试构建VR体验化新型文化、阅读、娱乐空间;于线上而言,可尝试以VR严肃游戏出版为代表的新型VR出版产品形态。坚守精品内容、尝试跨界合作、版权多样开发、善用政府引导资金则是推动VR出版渐进式转向的可操作方式。对于VR数字出版来说,其转向可预见的终极目标是人工智能VR出版的产业形态,这将由技术可供性的成熟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VR) 出版 技术可供性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的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斌 李守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2,共8页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传播学实践一直遵循着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特别是"二战"后形成于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然而,由于东西方天然的巨大差异以及时代的巨大变迁,结构功能主义在指导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时遭遇了一些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传播学实践一直遵循着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特别是"二战"后形成于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然而,由于东西方天然的巨大差异以及时代的巨大变迁,结构功能主义在指导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时遭遇了一些困境。为超越这种困境,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批判地看待西方传播学理论,挖掘非西方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理论的构建。立足于爱德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的重要论述,聚焦于东西方语境的不同,研究提出"还原"的传播路径,即通过一种媒介将中国高语境文化还原成低语境文化人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从而消解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被低语境文化国家误解和曲解的困境,亦可降低低语境文化国家习得高语境文化的难度。书法作为一种国际传播载体,因其创造性、象形性和艺术性能够将高语境的中国文化还原成低语境文化人群易于接受的形式,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国际传播 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出版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宇佳 姜进章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2,共9页
文章以智能出版概括全新技术语境下数字出版业的整体变迁,阐释出版产业链在诸种新技术助推下的可能变革方向,尝试为数字出版业在技术革新背景下的不断前行做出有一定前瞻意义的策略探索。文章从智能出版价值链角度出发,指出推进基于多... 文章以智能出版概括全新技术语境下数字出版业的整体变迁,阐释出版产业链在诸种新技术助推下的可能变革方向,尝试为数字出版业在技术革新背景下的不断前行做出有一定前瞻意义的策略探索。文章从智能出版价值链角度出发,指出推进基于多源数据智能选题辅助、模拟系统支撑下的高质量内容创新与建设具备弯道超车能力的智能化专业知识服务与辅助决策系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从智能出版需求链角度出发,指出推动以智能印刷流程自动化为基点的产消合一新零售模式重塑,精准高效且以洞察营销为旨归的智能营销系统构建是出版业持续攻坚的方向;从智能出版空间链角度出发,指出虚拟物理空间向度的智能出版内容创造、跨界共融的出版产业间协同发展则是持续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活力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出版 出版产业链 智能技术 数字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拟现实中电影与游戏的边界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睿 姜进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0,共8页
虚拟现实使媒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VR电影和VR游戏因特征相似而让人产生了边界会逐渐消失的疑虑。但从VR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在许多层面二者的边界依然明确存在。从视觉层面看,VR电影和VR游戏的相似性来源于交互性沉浸影像产生的奇观感... 虚拟现实使媒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VR电影和VR游戏因特征相似而让人产生了边界会逐渐消失的疑虑。但从VR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在许多层面二者的边界依然明确存在。从视觉层面看,VR电影和VR游戏的相似性来源于交互性沉浸影像产生的奇观感受,当奇观消退后二者视觉画面的最终功能与目的存在差异。电影倾向于叙事和审美,游戏则更偏爱替换现实的参与式体验,这是二者的视觉边界所在。从表达层面看,VR电影仍具有语言性和平行于叙事空间的表意空间;在VR游戏中语言性却是可有可无的,其空间表达相比电影较为单一、客观,更强调玩家的直观感知。从本体层面看,VR电影在外部物质现实和内在精神现实方面,都更为贴近“世界原貌”的“真实”,对精神的呈现更深地指向意义的升华;VR游戏的本质是关于规则与交互结果的虚拟空间体验,原动力是玩家在赛伯空间中的官能性狂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VR电影 VR游戏 媒介融合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感识别的用户行为研究——以邮轮空间的信息传播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席涛 余非石 岳鸿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80,I0012,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驱动创新设计;同时,对用户空间信息传播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测量用户的情感信息,获得有效的准确的情感反应指标,将对信息交互传播研究起到指导性作用。本文以邮轮空间的游客信息交互传播为例,探索在信息交互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驱动创新设计;同时,对用户空间信息传播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测量用户的情感信息,获得有效的准确的情感反应指标,将对信息交互传播研究起到指导性作用。本文以邮轮空间的游客信息交互传播为例,探索在信息交互传播过程中情感识别的研究路径。通过情感识别挖掘用户情感信息的本体,即用户的感性语义,着重研究、梳理用户的情感测量,为用户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识别 用户行为 感性语义 信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观念的突破:演进中的电影艺术
14
作者 马瑞青 陈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2-38,共7页
随着电影技术持续发展,诸如流媒体发行之于影院电影、虚拟现实影像之于影院沉浸体验、人工智能辅助乃至主导创意之于电影创作等问题,为解答“电影是什么”带来了新的挑战。演进中的电影艺术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更需要观念的突破。在物... 随着电影技术持续发展,诸如流媒体发行之于影院电影、虚拟现实影像之于影院沉浸体验、人工智能辅助乃至主导创意之于电影创作等问题,为解答“电影是什么”带来了新的挑战。演进中的电影艺术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更需要观念的突破。在物质与技术的维度上,电影的内容不断溢出银幕框架,甚至让框架消失;在概念与理论的维度上,电影的传统理论框架开始失效;在讨论机制与话语体制的维度上,还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与裂动,均要求我们以跨学科研究方法寻求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技术 观念 破框 媒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