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小学书法师资的高紧缺与高等书法教育的低输出 被引量:5
1
作者 潘善助 《大学书法》 2022年第1期50-52,共3页
一、中小学书法师资的高紧缺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有专家估算,目前全国中小学校缺少50余万的书法师资。书法师资有三个来源:一是现有... 一、中小学书法师资的高紧缺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有专家估算,目前全国中小学校缺少50余万的书法师资。书法师资有三个来源:一是现有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包括有书法特长的美术或其他学科的教师);二是社会书法团体的书法家;三是大学培养的书法专业毕业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专业 书法教育 书法师资 书法课 中小学校 毕业生 紧缺 书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传统书法经典
2
作者 刘一闻 《中国书画》 2012年第1期92-93,共2页
早在二十年前,记得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的评审工作在锦州刚落下帷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当时书坛创作状况,我曾阐述过自己的如下感想。我说,整个中国书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历代名家名作互为连缀互为贯穿的历史,它的表现方式,虽说... 早在二十年前,记得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的评审工作在锦州刚落下帷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当时书坛创作状况,我曾阐述过自己的如下感想。我说,整个中国书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历代名家名作互为连缀互为贯穿的历史,它的表现方式,虽说面貌纷呈风格各异,然其继承形态和审美标准,自古以来,几乎都是一层不变地建立在借鉴前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这一方式,无疑也是当今书艺传承和不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有效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书法 评审工作 中国书法 审美标准 篆刻展 创作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执着追求——宣家鑫的书法之路
3
作者 周志高 《流行色》 2011年第9期105-108,共4页
我友家鑫,近日告知在春节期间于上海豫园商城华宝楼艺术馆举办书法展,令人十分欣慰。记得前年,在上海图书馆,他的个人书法展开幕式那天,人山人海,高朋满厅。真、草、隶、篆,各具特色,精彩分呈。尤其是他的隶书,融古铄今,独具风格,是一... 我友家鑫,近日告知在春节期间于上海豫园商城华宝楼艺术馆举办书法展,令人十分欣慰。记得前年,在上海图书馆,他的个人书法展开幕式那天,人山人海,高朋满厅。真、草、隶、篆,各具特色,精彩分呈。尤其是他的隶书,融古铄今,独具风格,是一次成功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家鑫 上海豫园 史晨碑 石门颂 艺术品投资 结体 篆隶 祖国传统文化 刘小晴 收藏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彤先生书法作品赏析和写作特点分析
4
作者 宣家鑫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2期26-28,共3页
张彤先生自幼喜习书画,受教于书法名家张友清大师,专攻书法,尤喜隶书、魏碑。期间,对东汉隶书的一些名碑,如“张迁、西狭、史晨、礼器、乙瑛、石门颂”等进行专门研习。张彤先生沉醉翰墨二十余年,身体力行。除了进行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 张彤先生自幼喜习书画,受教于书法名家张友清大师,专攻书法,尤喜隶书、魏碑。期间,对东汉隶书的一些名碑,如“张迁、西狭、史晨、礼器、乙瑛、石门颂”等进行专门研习。张彤先生沉醉翰墨二十余年,身体力行。除了进行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还特别注重推广普及中国书法。一方面,他担任中国书画院理事,经常参加各种书法家协会培训,不辞辛劳,言传身教,励进后学;另一方面将很多作品带出国门,和外国知名教育机构、宗教机构等进行文化和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书 魏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文脉中走来——刘一闻新著出版发布仪式暨作品讨论会纪要
5
作者 陈燮君 单国霖 +10 位作者 周慧珺 迟志刚 祝君波 张止静 陈克伦 陈鹏举 曹可凡 刘小晴 王锡荣 李维琨 刘一闻 《中国书画》 2009年第2期122-129,共8页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刘一闻书画》、《得涧楼印选》、《一闻艺论》出版发布仪式暨作品讨论会于2008年11月29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文博、艺术、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发布仪式和讨论会。与会者对刘一闻的艺术道路、艺术风格和...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刘一闻书画》、《得涧楼印选》、《一闻艺论》出版发布仪式暨作品讨论会于2008年11月29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文博、艺术、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发布仪式和讨论会。与会者对刘一闻的艺术道路、艺术风格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整体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出版界 讨论会 仪式 历史文脉 作品 纪要 艺术道路 知名人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川入海——二十世纪海上书坛散论(下)
6
作者 韩天衡 《书画艺术》 2022年第2期57-77,共21页
(三)碑帖兼融,别出机杼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家大多沿袭着碑派的时风,虽然在个人成就上体现出较强烈的碑体面目,但习书经历或起步于帖而后续于碑,或以碑立本补给于帖,如沈寐叟的以碑入帖,李瑞清的以帖法入碑,其实碑帖互济一直是不废的潜流... (三)碑帖兼融,别出机杼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家大多沿袭着碑派的时风,虽然在个人成就上体现出较强烈的碑体面目,但习书经历或起步于帖而后续于碑,或以碑立本补给于帖,如沈寐叟的以碑入帖,李瑞清的以帖法入碑,其实碑帖互济一直是不废的潜流。到民国中期,碑帖之争的影响已逐渐消弭,书家们走出“碑学笼罩”,以完全开放的眼光审视碑帖的各自优劣,将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形成琢物无痕的全新游艺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瑞清 碑帖 个人成就 碑学 民国中期 碑派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经典 技道互补——我的学书体会
7
作者 潘善助 《书画世界》 2013年第2期59-65,2,共7页
经典书法是由先人创造,经过历史反复检验,让人看了还要看,写了还想写,惠及后代的书法名作。因此,每一个书法人都应抱持敬畏的态度,尊重经典,尊重历史,尊重先贤的智慧和劳动。换句话说即是每一个书法人都不可跳开经典这个环节,... 经典书法是由先人创造,经过历史反复检验,让人看了还要看,写了还想写,惠及后代的书法名作。因此,每一个书法人都应抱持敬畏的态度,尊重经典,尊重历史,尊重先贤的智慧和劳动。换句话说即是每一个书法人都不可跳开经典这个环节,不可离开经典而轻言书法创作,轻言书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尊重历史 书体 书法创作 书法创新 法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斋随想
8
作者 孙慰祖 《中国书画》 2011年第4期124-125,共2页
有的学问可以触类旁通走向宏观。而对我来说,五十年前在课余学习书法篆刻时,仅仅是兴趣,后来竟成了迷恋,成了半生精神的所聚,像是跌进了小口深井,在印的方寸空间里翻来覆去,陷于不能自拔。历史文化哪怕一个小小的分支,都因为其... 有的学问可以触类旁通走向宏观。而对我来说,五十年前在课余学习书法篆刻时,仅仅是兴趣,后来竟成了迷恋,成了半生精神的所聚,像是跌进了小口深井,在印的方寸空间里翻来覆去,陷于不能自拔。历史文化哪怕一个小小的分支,都因为其丰厚的底蕴而具有令许多人一生深情无悔的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想 触类旁通 书法篆刻 课余学习 历史文化 感召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的印
9
作者 孙慰祖 《中国书画》 2011年第4期126-126,共1页
这几年刻印更多的属于兴之所致一类。在冷寂和理性的研究工作之外,创作往往被当作是转换和抒发兼而有之的事情。个人的口味大约又是喜新而不太厌旧的一族,率真无拘则比较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性。这样,既少了以往曾有的刻意,也不太拘泥... 这几年刻印更多的属于兴之所致一类。在冷寂和理性的研究工作之外,创作往往被当作是转换和抒发兼而有之的事情。个人的口味大约又是喜新而不太厌旧的一族,率真无拘则比较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性。这样,既少了以往曾有的刻意,也不太拘泥于一招一式。这决不是说进入了不法而法的境地,也不是没有基本的取向。抒发一时之兴、一闪之念是赏心乐事,随之既成为一日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篆刻 风格 形式 印章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作品选
10
作者 白鹤 《理论视野》 CSSCI 2013年第5期I0001-I0001,I0003-I0004,共3页
白鹤(1958-),男,字天拙,原名赵伟平,又名赵白鹤。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关键词 白鹤 作品 协会会员 复旦大学 书法家 中国 赵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泥鸿爪——忻小渔先生印痕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式熊 《书画世界》 2019年第1期28-32,共5页
余与小渔是世交,其祖父忻江明先生与先君高振霄太史(清末翰林)为同科进士,交往甚契。江明先生工诗善文,颇负盛名;小渔之父笠渔先生,颖悟过人,举凡文人之事靡所不能。小渔自幼随祖父、父亲读书习字,耳濡目染,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
关键词 印痕 祖父 进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说印章创作
12
作者 刘一闻 《中国书画》 2012年第1期88-91,共4页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是出自《石涛画语录》中的一句名言。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应该在他的作品中将个性化的东西明确而自觉地显现出来,唯有如此,他的作品才会被赋之独特的生命形象。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思维,艺术家独立的创作个性必然...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是出自《石涛画语录》中的一句名言。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应该在他的作品中将个性化的东西明确而自觉地显现出来,唯有如此,他的作品才会被赋之独特的生命形象。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思维,艺术家独立的创作个性必然要给艺术思维活动以内在的影响,并通过艺术思维活动而得到鲜明的展现。卡西尔在《人论》中曾引用过这样一个创作实例:"画家路德维奇·李希特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他年轻时在蒂沃利和三个朋友打算画一幅相同的风景的情形。他们都坚持不背离自然,尽可能精确地复写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然而结果是画出了四幅完全不同的画,彼此之间的差别正像这些艺术家的个性一样。从这个经验中他得出结论说,没有客观眼光这样的东西,而且形式和色彩总是根据个人的气质来领悟。"这也就是说艺术感知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石涛画语录》 印章 思维活动 艺术家 艺术思维 创作个性 《人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达作品选
13
作者 郭达 《书画世界》 1999年第5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作品选 书法家 上海 协会 会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雅多情张季直
14
作者 管继平 《书画艺术》 2020年第1期84-87,共4页
在清代的状元中,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算是很有名的一个,这主要得力于他成名后的事业做得很大,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在教育和实业领域,拿下了中国好多个第一,于是青史留名也就不在话下了。曾读过一篇文章很有趣,文章中先列... 在清代的状元中,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算是很有名的一个,这主要得力于他成名后的事业做得很大,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在教育和实业领域,拿下了中国好多个第一,于是青史留名也就不在话下了。曾读过一篇文章很有趣,文章中先列了两组人名,前一组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后一组则是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史留名 吴敬梓 陈沆 洪昇 李渔 金圣叹 刘春霖 顾炎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艺“断”想
15
作者 张伟生 《中国书画》 2012年第3期84-85,共2页
我始终认为,书法艺术创作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笔墨,固然是重要,但蕴含于笔墨之中的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愫,它包括艺术家的灵性、识见、学养、品格、理念、情趣等等。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凭借笔墨线条去营造一... 我始终认为,书法艺术创作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笔墨,固然是重要,但蕴含于笔墨之中的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愫,它包括艺术家的灵性、识见、学养、品格、理念、情趣等等。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凭借笔墨线条去营造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空间,去激奋人们获得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 精神文化产品 书法艺术 综合素养 艺术创作 人文情愫 艺术空间 笔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房中的印章与印谱
16
作者 张炜羽 《书画艺术》 2017年第5期59-64,共6页
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的“兰室长物”文房具特展,荟萃了我国历代书画篆刻珍品与文房雅具近600件(套),其中周秦两汉宋元古玺印、清代以来名家印章、明清稀见印谱80件(套)。这些印章和印谱贯穿了整个中国印章发展史,具有艺术观赏与... 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的“兰室长物”文房具特展,荟萃了我国历代书画篆刻珍品与文房雅具近600件(套),其中周秦两汉宋元古玺印、清代以来名家印章、明清稀见印谱80件(套)。这些印章和印谱贯穿了整个中国印章发展史,具有艺术观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成为本次展览中的一个亮点,已引起篆刻界的极大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章 印谱 书画篆刻 双重价值 学术研究 美术馆 韩天衡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廓然无圣 青莲花开——怀素法帖历代评说述略
17
作者 庄丽艳 吴运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0年第12期125-129,共5页
按宋《宣和书谱》记载,怀素法帖有一百零一件,而今常见的仅有九帖。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学者、书家对怀素常见的法帖多有评说,或褒扬,或贬抑,或褒贬参半,或曰雅,或曰俗,或曰狂,或曰淡,呈现了评说的多元性。其中对《自叙帖》《圣母帖》... 按宋《宣和书谱》记载,怀素法帖有一百零一件,而今常见的仅有九帖。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学者、书家对怀素常见的法帖多有评说,或褒扬,或贬抑,或褒贬参半,或曰雅,或曰俗,或曰狂,或曰淡,呈现了评说的多元性。其中对《自叙帖》《圣母帖》《小草千字文》评说文字较为丰富。综观历代评说,客观地反映了怀素法帖的艺术风貌,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怀素草书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素 法帖 历代 评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书陆游诗
18
作者 孟鸿声 杨广馨 +3 位作者 吴云斌 刘俊京 遆高亮 张卫东 《中国书画》 2018年第12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选登 书法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客作品
19
作者 王客 《大学书法》 2020年第5期114-115,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晓光作品
20
作者 王晓光 《大学书法》 2023年第3期142-147,共6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