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构建斑玉蕈菌盖斑点表型识别分析系统
1
作者 姜宁 陈静 +5 位作者 余昌霞 苏海辉 董浩然 李巧珍 于海龙 李正鹏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0,共10页
为提高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测能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构建菌盖斑点表型识别分析系统。采用MV-CA013-20GC工业相机采集斑玉蕈菌盖图像,并通过图像颜色校正(标准色块提取、白平衡校正和Lab色域转换与... 为提高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测能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构建菌盖斑点表型识别分析系统。采用MV-CA013-20GC工业相机采集斑玉蕈菌盖图像,并通过图像颜色校正(标准色块提取、白平衡校正和Lab色域转换与色差优化)消除环境光干扰,确保图像色彩还原准确,采用X-AnyLabeling 2.5.3对500张图像进行边界框标注,构建训练数据集,基于YOLOv5检测模型开展模型训练,训练完成后选用树莓派4B部署平台实现菌盖自动分割与菌盖斑点特征分析,采用OpenCV的findContours算法提取斑点数量、大小、分布状态和颜色。该系统可有效完成菌盖斑点表型识别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玉蕈 深度学习 YOLOv5 图像识别 菌盖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照射对白玉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李贞贞 陈静 +5 位作者 董浩然 于海龙 姜宁 李正鹏 余昌霞 施军杰 《上海蔬菜》 2024年第2期70-75,共6页
为探明不同光照条件对工厂栽培白玉菇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作者将搔菌后的白玉菇栽培瓶分别置于红光、蓝光、绿光、红蓝光、红绿光、绿蓝光、红绿蓝光、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白玉菇为对照,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白玉菇的... 为探明不同光照条件对工厂栽培白玉菇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作者将搔菌后的白玉菇栽培瓶分别置于红光、蓝光、绿光、红蓝光、红绿光、绿蓝光、红绿蓝光、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白玉菇为对照,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白玉菇的产量、农艺性状、质构品质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光照条件下白玉菇子实体的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蓝光、红绿蓝光处理白玉菇产量较高(分别为196.53g和188.22g),红光处理产量最低(168.08g);红蓝光和红绿蓝光处理子实体的商品性状和口感较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绿蓝光、红蓝光和蓝光处理白玉菇子实体品质的综合得分较高,黑暗环境处理品质得分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工厂化栽培白玉菇光质条件提供参考,对进一步提高白玉菇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菇 光质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施肥距离对大豆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秋来 张晓雪 +4 位作者 周全 龚振平 马春梅 董守坤 徐瑶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2,共4页
以绥农14为材料,采用框栽与-15 N示踪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侧向施肥距离变化对大豆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位置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随着侧向施肥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盛荚期(R4)... 以绥农14为材料,采用框栽与-15 N示踪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侧向施肥距离变化对大豆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位置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随着侧向施肥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盛荚期(R4)之前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以种下6cm施肥最高,成熟期(R8)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以种下6cm侧向6cm处理最高,在侧向0~12cm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大豆植株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与千物质积累及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侧向施肥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大豆生长发育前期(V3一R1)植株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以种下6cm施肥处理最高,中后期(R2~R8)以种下6cm侧向0~12cm范围内施肥效果较好。施于种下6cm侧向0~6cm最有利于大豆开花前对氮肥的吸收,明显优于种下6cm侧向18~24cm施肥处理对氮肥的吸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侧向施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长LED光照对蟹味菇子实体农艺性状与质构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峰 余昌霞 +4 位作者 陈静 董浩然 李巧珍 李正鹏 姜宁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将搔菌后的蟹味菇栽培瓶分别置于蓝光、红光、绿光、绿蓝光、红绿光、红蓝光、红绿蓝光和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蟹味菇为对照,测定单瓶子实体数量、产量以及菌盖直径和厚度、菌柄直径和长度,采用色度计测定菌盖和菌柄颜色(L^(*... 将搔菌后的蟹味菇栽培瓶分别置于蓝光、红光、绿光、绿蓝光、红绿光、红蓝光、红绿蓝光和黑暗环境进行培养,以工厂生产的蟹味菇为对照,测定单瓶子实体数量、产量以及菌盖直径和厚度、菌柄直径和长度,采用色度计测定菌盖和菌柄颜色(L^(*)值、a^(*)值、b^(*)值、c^(*)值),采用质构仪测定子实体硬度、黏附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黏聚性。结果表明:黑暗处理的子实体数量最多,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绿蓝光、红绿光处理的产量较高,红光处理的较低。黑暗处理的菌盖厚度较小,红蓝光处理的较大。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小,CK和蓝光、红绿蓝光处理的菌盖直径较大。CK和绿光、绿蓝光处理的菌柄直径较小,红光、黑暗处理的较大。CK的菌柄长度较短,黑暗处理的最长。绿蓝光处理的蟹味菇子实体商品性状和口感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蟹味菇工厂化生产工艺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味菇 波长 LED 农艺性状 质构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蟹味菇和白玉菇的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莹莹 鲍大鹏 +6 位作者 李燕 李金鑫 王莹 周陈力 曹娜 高利慧 陈洪雨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分析2种工厂化栽培斑玉蕈(蟹味菇和白玉菇)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均衡性,测定了6个不同企业生产的12个斑玉蕈样品的氨基酸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抽取了各样品的必需氨基酸综合特征,采用多种参数对氨基酸营养均衡性进行了系统... 为分析2种工厂化栽培斑玉蕈(蟹味菇和白玉菇)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均衡性,测定了6个不同企业生产的12个斑玉蕈样品的氨基酸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抽取了各样品的必需氨基酸综合特征,采用多种参数对氨基酸营养均衡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2个样品均含有18种常见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IAA)含量为436.18—533.00 mg∕g pro,含量最高的是Met;各氨基酸评分均值为123.16(Leu)—394.87(Met+Cys),满足多种国际权威氨基酸平衡模式谱的要求。Met+Cys、His、Trp和Thr的氨基酸比值系数相对较贴近模式谱要求。对IAA的化学评分分析发现,斑玉蕈蛋白的氨基酸营养供给略逊于全鸡蛋蛋白。通过PCA可抽取出4个主成分,共解释了90.016%的样品氨基酸组成差异。蟹味菇的总氨基酸含量及其在PC2的得分均高于白玉菇。基于氨基酸营养均衡性分析,推荐将蟹味菇和白玉菇与含硫氨基酸较少的豆类等蔬菜搭配食用,以满足人体对膳食氨基酸的平衡摄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玉蕈 蟹味菇 白玉菇 蛋白质 主成分分析 必需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沼渣栽培金针菇 被引量:14
6
作者 于海龙 吕贝贝 +5 位作者 李开盛 陈辉 李金鑫 张旬旬 尚晓冬 谭琦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3,共3页
以沼气发酵的废弃物——沼渣为试验材料,部分或全部代替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常用栽培料中的木屑或玉米芯进行栽培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沼渣代替木屑的配方2(40%沼渣、30%麸皮、29%玉米芯、1%石膏,含水量63%~65%)用于栽培... 以沼气发酵的废弃物——沼渣为试验材料,部分或全部代替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常用栽培料中的木屑或玉米芯进行栽培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沼渣代替木屑的配方2(40%沼渣、30%麸皮、29%玉米芯、1%石膏,含水量63%~65%)用于栽培金针菇G1,菌丝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和生物转化率高,并且子实体中镉、汞、铅、砷的含量远低于国家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限量,可以在规模沼气发酵的地区推广、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 金针菇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香菇转色和原基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冯志勇 潘迎捷 +3 位作者 程继红 高君辉 赵明文 刘晓东 《中国食用菌》 2005年第4期20-22,共3页
香菇是变温结实型大型真菌,低温刺激是香菇子实体形成的重要诱发条件,测定了低温刺激对香菇菌丝转色和产生原基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差为15℃的低温胁迫能促进原基形成但不能促进菌丝的转色,在低温胁迫处理后如不能给予合适的栽培环境,低... 香菇是变温结实型大型真菌,低温刺激是香菇子实体形成的重要诱发条件,测定了低温刺激对香菇菌丝转色和产生原基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差为15℃的低温胁迫能促进原基形成但不能促进菌丝的转色,在低温胁迫处理后如不能给予合适的栽培环境,低温胁迫对原基形成的诱导效应将会消失。生理成熟的香菇菌丝经温差为15℃的低温胁迫处理后,能使原基发生提前1~2d,且原基发生的整齐度大大提高。该结果对香菇商业化的设施栽培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低温胁迫 转色 原基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离褶伞工厂化栽培 被引量:19
8
作者 程继红 郑慧芬 +1 位作者 贲伟东 马书智 《食用菌学报》 2008年第2期20-22,共3页
本研究首次报道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在中国工厂化栽培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荷叶离褶伞工厂化生产工艺可重复性好,平均污染率为0.94%,发菌时间为52 d,单瓶产量为104 g。
关键词 荷叶离褶伞 工厂化栽培 生产工艺 低污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示范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詹锦川 朱轶峰 +4 位作者 程继红 陈传喜 李广明 黄立平 闵新力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共2页
在探讨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介绍食用菌智能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探讨智能化食用菌控制系统应具有的特性,指出控制系统平台的应用是农业智能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HACCP 关键控制点 工厂化生产 栽培 食用菌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屑及棉籽壳工厂化栽培灰树花配方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兆鹏 陈诗杰 +2 位作者 汪丽霞 陈静 李金鑫 《食用菌》 CAS 2022年第1期27-28,31,共3页
配制不同木屑与棉籽壳配比的灰树花培养料,研究其对灰树花菌丝生长、农艺形状、成本等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灰树花生长的木屑与棉籽壳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配方中木屑为55%,棉籽壳为20%(配方6)时,灰树花菌丝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成本... 配制不同木屑与棉籽壳配比的灰树花培养料,研究其对灰树花菌丝生长、农艺形状、成本等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灰树花生长的木屑与棉籽壳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配方中木屑为55%,棉籽壳为20%(配方6)时,灰树花菌丝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成本表现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 农艺性状 木屑 棉籽壳 培养料 配方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树花工厂化瓶栽菌株筛选试验
11
作者 陈诗杰 宋昀程 +2 位作者 陈静 钱正祥 李金鑫 《食用菌》 CAS 2023年第6期22-25,共4页
为获得适宜工厂化瓶栽的灰树花潜力菌株,试验观察比较8个灰树花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单产、出菇率、栽培周期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灰树花菌株GF-1和GF-6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适中,单瓶均产分别为94.56 g、90.96 g,出菇率高,... 为获得适宜工厂化瓶栽的灰树花潜力菌株,试验观察比较8个灰树花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单产、出菇率、栽培周期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灰树花菌株GF-1和GF-6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适中,单瓶均产分别为94.56 g、90.96 g,出菇率高,污染率低,栽培周期短,子实体紧凑,品质优良,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优势灰树花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 瓶栽 菌株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温度对白玉菇原种生长及出菇的影响
12
作者 陈静 夏晓静 +4 位作者 李兆鹏 宋昀程 陈诗杰 杨柯 李金鑫 《食用菌》 CAS 2022年第4期11-13,共3页
为探究原种培养温度对白玉菇原种菌丝生长、栽培出菇表现及出菇产量的影响,设置7个培养温度(18℃、20℃、22℃、24℃、26℃、28℃、30℃)培养白玉菇原种,观察并记录长满瓶天数、现蕾期表现、分化期表现及出菇产量。结果发现白玉菇原种... 为探究原种培养温度对白玉菇原种菌丝生长、栽培出菇表现及出菇产量的影响,设置7个培养温度(18℃、20℃、22℃、24℃、26℃、28℃、30℃)培养白玉菇原种,观察并记录长满瓶天数、现蕾期表现、分化期表现及出菇产量。结果发现白玉菇原种菌丝生长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加快后减慢直至停止生长的趋势,26℃培养的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栽培朵形好,有效蕾数多,子实体长势旺盛,采收单产最高,为182.23 g/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菇 培养温度 原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