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愈颗粒对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陶晓春 银浩强 +5 位作者 胡濛 司继春 梁宏涛 王琛 曹永清 陆金根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1,共4页
目的考察促愈颗粒对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愈颗粒,疗程2周。检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中医证候评分、... 目的考察促愈颗粒对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愈颗粒,疗程2周。检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中医证候评分、SWE值、Wexner评分、肛管直肠压力、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SWE值更低(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14天,观察组创面肉芽生长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创面渗液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Wexner评分、肝肾功能无异常,肛管直肠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促愈颗粒可安全有效地促进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软化术后瘢痕,保持良好的肛门形态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愈颗粒 常规治疗 单纯单点位肛瘘 湿热下注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愈汤联合常规治疗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2
作者 陶晓春 梁宏涛 +3 位作者 银浩强 王琛 曹永清 陆金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考察促愈汤联合常规治疗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常规专科换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或甲硝唑氯化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愈汤,连续1... 目的考察促愈汤联合常规治疗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常规专科换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或甲硝唑氯化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愈汤,连续14 d。检测术后创面愈合率、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渗液情况、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指标、Wexner评分、肛管直肠压力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10、14天,观察组创面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指标更优(P<0.05);观察组术后第10、14天肉芽生长情况及第3、14天创面渗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管静息压亦然(P<0.05)。2组Wexner评分、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愈汤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反应。结论促愈汤联合常规治疗能安全有效地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保护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愈汤 常规治疗 低位单纯性肛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运用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可行性 被引量:5
3
作者 任亚娟 肖沪生 +7 位作者 徐智章 张爱宏 徐芳 银浩强 彭欣 俞成杰 许轶君 高东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0-473,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纳入30名正常人,分别将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受试者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将两测量点间距离与测得动脉多普勒...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纳入30名正常人,分别将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受试者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将两测量点间距离与测得动脉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的起点和动脉脉搏波曲线起点间的传播时间相比,以所得比值作为颈-踝动脉段的PWV(caPWV);并对检测结果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同一受试者肱-踝动脉段PWV(baPWV)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将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颈总动脉、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657,P<0.01)。将多普勒探头放置于颈总动脉、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1)。结论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PWV为检测PWV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脉搏波传导速度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生理性弦脉的瞬时波强度三部脉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任亚娟 肖沪生 +3 位作者 徐芳 刘萍 马菲菲 王艳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4-1750,共7页
目的通过对60例平脉及60例弦脉的正常成人双侧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各参数的探测及分析,探讨正常成人生理性弦脉的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WI参数及脉图特点。分析生理性弦脉的WI脉图参数的特征性... 目的通过对60例平脉及60例弦脉的正常成人双侧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各参数的探测及分析,探讨正常成人生理性弦脉的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WI参数及脉图特点。分析生理性弦脉的WI脉图参数的特征性变化。方法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弦脉及60例平脉的正常成人双侧颈总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瞬时波强WI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生理性弦脉组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血总胆固醇均较平脉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生理性弦脉组颈总动脉的NA、β、EP、AI、PWVβ均较平脉组增高,AC较平脉组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生理性弦脉组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NA值均较平脉组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AI值均较平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生理性弦脉组受试者的年龄、血压、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重指数均与颈总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WI技术的多项反映血管弹性及外周阻力的参数有显著相关性(P <0.01)。结论生理性弦脉组颈总动脉的血管弹性较平脉组降低,外周血管的血流阻力增高,生理性弦脉组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外周血管血流阻力、血管弹性均较平脉组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生理性弦脉是人体动脉血管弹性减退,外周中小动脉所造成的外周阻力增高的一种生理状态。而血压、血脂、年龄、BMI等的增高与生理性弦脉的形成密切相关。WI波形显示生理性弦脉组的NA波较平脉组加深。生理性弦脉可通过WI技术的各项参数及波形客观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度技术 脉象 生理性弦脉 三部脉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