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生物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 被引量:2
1
作者 孟胜喜 胡义扬 +1 位作者 冯琴 彭景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21-1525,共5页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系统观和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系统生物学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现代中医药研究平台和支点,必将加速中医药防治NAFLD的现代化研究,也为中医药研究NAFLD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中医药抗器官纤维化临床研究思路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志敏 景菲 +3 位作者 吕靖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64-2867,共4页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纤维化 异病同治 病证结合 机制 证候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药理学的主要方法及其在中医方药治疗慢性肝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付文卫 张华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89-294,共6页
中医药在慢性肝病、尤其对慢性炎症损伤、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介绍了近年来以虚拟筛选技术、各种组学技术以及网络药理学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药理学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 中医药在慢性肝病、尤其对慢性炎症损伤、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介绍了近年来以虚拟筛选技术、各种组学技术以及网络药理学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药理学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结合研究实践对计算机药理学方法解析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进展作了评述。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药理学的技术,结合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方法,是解析治疗慢性肝病有效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中医疗法 计算机药理学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病证特点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薛静波 杨金凤 +3 位作者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CCl_(4)+HFD)、MCD、AMLN喂养10、8和6周,制备小鼠NASH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血糖(glucose,GLU)的水平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t,HOMA-IR);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脂滴生成及胶原沉积情况,并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对肝组织脂肪性肝炎分级评分。结果与各正常组小鼠相比,3种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肝TG、TC、MDA含量及SOD活性均有显著上升;其中AMLN模型组及CCl_(4)+HFD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INS、GLU的含量显著升高,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模型组小鼠血清FINS、GLU的含量及HOMA-IR指数显著下降。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S评分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均已进展到脂肪性肝炎阶段,且CCl_(4)+HF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最明显,AMLN模型组小鼠肝脂滴最丰富。结论上述三种模型均可稳定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AMLN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且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但耗时较长,纤维化进展较慢。MCD饮食8周即可模拟NASH的血清及病理学特征,但无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CCl_(4)复合HFD模型10周即可诱导NASH模型,能模拟其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且肝组织纤维沉积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MCD模型 AMLN模型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亚太肝病学会推荐意见: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管理》摘译
5
作者 夏俊琪 吕哲 +1 位作者 刘成海 祁兴顺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3,共3页
近期,亚太肝病学会发布了有关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NCPF)/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诊断和管理的推荐意见。该指南主要围绕NCPF/IPH的定义、诊断、组织学特征、自然病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加强当前对NCPF/IPH相关问题的理解... 近期,亚太肝病学会发布了有关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NCPF)/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诊断和管理的推荐意见。该指南主要围绕NCPF/IPH的定义、诊断、组织学特征、自然病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加强当前对NCPF/IPH相关问题的理解,并建立全球共识。本文对指南中的重要声明进行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纤维化 高血压 门静脉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防治肝病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2
6
作者 孟胜喜 胡义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5-298,共4页
中药有效成分复方秉承中药复方配伍理念和优势,其物质基础相对明确,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简述了中药组分/成分复方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回顾了中药组分复方防治肝病研究现状,并从基于临床中药复方的组分复方探索和针... 中药有效成分复方秉承中药复方配伍理念和优势,其物质基础相对明确,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简述了中药组分/成分复方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回顾了中药组分复方防治肝病研究现状,并从基于临床中药复方的组分复方探索和针对已知的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进行组合研究等两方面详细阐释了中药组分/复方防治肝病的研究策略,指出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为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体系,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研究模式,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中草药 复方合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初探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幸鹭 郝娟 +4 位作者 邢枫 赵志敏 王静 陶艳艳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57-2863,共7页
目的:回顾分析10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PBC OS)等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中医证候,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目的:回顾分析10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PBC OS)等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中医证候,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AILD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AIH 20例、PBC45例、AIH/PBC OS 38例,采用中药联合西药,持续治疗大于1年以上,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特点、肝功能等,并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等方法对其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方药的规律及特点挖掘。结果:103例AIL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肝脾肾亏虚最常见(脾气亏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肝肾药为主;治疗后3组患者的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其中3组患者乏力、两目干涩、口干、胁肋疼痛、纳差、视物模糊、口苦症状较治疗前显著(P<0.05)。结论:肝脾肾亏虚是AILD最常见的病机,培土益肝肾法是AILD的有效中医治疗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药规律 自身免疫性肝病 中西医治疗 回顾性研究 中医证候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组专家知识集成的中医临床症候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继佳 周明眉 +2 位作者 胡义扬 苟小军 苏式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3-407,共5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群组专家知识的乙肝中医临床症候评价模型。方法:根据所收集到的88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为依据,建立乙肝中医症候专家评价表,通过专家打分,得到3种不同证型下的112种相关临床指标专家评价结果,利用聚类分...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群组专家知识的乙肝中医临床症候评价模型。方法:根据所收集到的88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为依据,建立乙肝中医症候专家评价表,通过专家打分,得到3种不同证型下的112种相关临床指标专家评价结果,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对熵集结模型建立评价模型。结果:通过模型计算,对与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等3种证型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建立了这3种基本证型的综合评价模型。结论:所提出乙肝中医临床评价方法能够符合中医临床评价要求,并且对其他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 综合集成 群组决策 聚类分析 相对熵集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5-1511,共7页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生众多,对中药临床安全用药与产业健康发展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中草药肝损伤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与国际学术组织均制订并更新了相关临床诊疗指南。本文比较分析了近期有关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疗指南...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生众多,对中药临床安全用药与产业健康发展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中草药肝损伤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与国际学术组织均制订并更新了相关临床诊疗指南。本文比较分析了近期有关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疗指南的特点,继而从毒性机制、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风险因素与临床防治等方面简述主要进展,提出部分尚未满足的需求、需要重视的研究难点与可能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毒理机制 诊断 危险因素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肝毒性化学物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转录组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阮玉 吴洪雨 +5 位作者 黄恺 孙鑫 薛静波 陶艳艳 刘成海 彭渊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5,共14页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Cl_(4))和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可力丁(DDC)两种肝毒性化学物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差异,为使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10%CCl_(4)(2 mL/kg)腹腔注射和0.1%DDC饮食喂养诱...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Cl_(4))和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可力丁(DDC)两种肝毒性化学物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差异,为使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10%CCl_(4)(2 mL/kg)腹腔注射和0.1%DDC饮食喂养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4周后,检测血清ALT、AST、TBil水平;HE染色观察肝内炎症浸润情况;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胶原沉积情况;Jamall’s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检测肝组织上清TNF-α、IL-6和IL-1β含量。提取小鼠总RNA进行测序(RNA-Seq),使用R软件分析2种肝纤维化模型的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验证差异显著的基因。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CCl_(4)染毒小鼠和DDC饮食小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和肝组织TNF-α、IL-6和IL-1β含量显著升高,血清Alb水平下降。病理染色提示CCl_(4)染毒小鼠肝组织结构破坏,中央静脉周围大量肝细胞玻璃样变及坏死;DDC饮食小鼠肝内卟啉沉积,大量炎症细胞在汇管区和胆管周围浸润;两种模型小鼠肝内均有不同程度胶原沉积。通过筛选条件(logFC>2倍且P<0.05)获得CCl_(4)染毒模型、DDC饮食模型的差异基因分别为1820、2373个,其中上调基因分别为1302、1978个,下调基因分别为518、395个。GO注释发现2种模型在分子功能(MF)、生物学过程(BP)、细胞成分(CC)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KEGG分析发现CCl_(4)染毒模型、DDC饮食模型分别激活22、29条信号通路,其中细胞外基质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周期、蛋白的消化与吸收、焦点粘附、PI3K-Akt等16条信号通路在2种模型中均显著富集(P<0.05)。聚类分析发现在2种模型中均明显下调基因包括Mup11、Mup15、Mup17、Mup1等,采用RT-qPCR得以证实(P<0.05)。结论本研究报道了CCl_(4)染毒和DDC饮食两种肝纤维化模型的RNA-Seq转录组学特点并进行比较,观察基因表达的场所、基因表达所调节的通路等方面,为后续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实验动物模型 四氯化碳 3 5-二乙氧基羰基-1 4-二氢可力丁 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阮天音 王四园 +4 位作者 李旭涛 张昊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L 95%酒精饲料喂养2周,共3周;对照组同时喂养对照饲料。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试剂盒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用qRT-PCR验证IL-6、TNF-α、TGF-β1基因表达。苏木素-伊红(HE)、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使用F4/80抗体检测巨噬细胞的表达变化。RNA-seq分析两组肝组织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再以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酒精饲料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TC、TG、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SH、T-SOD含量显著下降(P<0.05);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与TGF-β1水平上升,以qRT-PCR验证结果相一致(P<0.05)。肝小叶结构破坏,呈现大泡脂肪变性、微泡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肝组织中脂滴显著增多,巨噬细胞表达增加。以|log2FC|>1且q<0.05为筛选条件,获得2063个差异基因,其中1236个基因上调,827个基因下调。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富集(P<0.05)。qRT-PCR验证其中显著上调(Mmp12、Gstm3、Cyp2a22等)与下调(Serpina1e、Acmsd、Mup3d等)的差异基因各10个,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酒精性肝损伤主要病理机制涉及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损伤 Lieber-DeCarli模型 基因表达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证候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指标相关性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惠梦雨 苏式兵 +7 位作者 周汶君 杨梦蝶 陈晓乐 季青 王文海 王鹏 孟志强 张华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66,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肝癌患者的四诊信息、诊疗过程记录及理化检查指标结果,由专人辨证,分析各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治疗方法、理化检查指标间的关系。结果:414例患者中发生转移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肝癌患者的四诊信息、诊疗过程记录及理化检查指标结果,由专人辨证,分析各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治疗方法、理化检查指标间的关系。结果:414例患者中发生转移75例;总体证候分布以脾虚证最多,占42%,其余为隐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复发转移者中,脾虚证最多,占41%,与总体证候分布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是否采用手术、放化疗及介入患者的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3种证候间的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糖类抗原125及199(CA125、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两两比较,脾虚及肝肾阴虚证的TBIL、PT降低,胆碱酯酶(CHE)升高,脾虚证ALP、CA125、CA199降低(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证候分布以虚证为主,尤以脾虚证为多,其次为无症状或无证可辨者(隐证)。不同治法的患者证候分布特征不同。不同证候的理化检查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可为辨证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证候分布特征 复发转移 中医药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理化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科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1
13
作者 段金廒 吴勉华 +5 位作者 范欣生 张艳军 刘成海 唐于平 尚尔鑫 王中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中医方药存在着与功效相关的量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组方配伍中,各个药物有不同的用量范围,共同发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与证候相关是中医方药别于化学药的特征表现,也是形成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的基础条件。方药临床疗效是方药... 中医方药存在着与功效相关的量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组方配伍中,各个药物有不同的用量范围,共同发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与证候相关是中医方药别于化学药的特征表现,也是形成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的基础条件。方药临床疗效是方药效应成分群与机体相互作用表现出的整合效应。经典方剂存在量效关系,具有双相二时段基本特征(双相是指证候转归取效和疾病指证取效的双相性特征;二时段是指用药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双相性效应相对应的两阶段时效性特征)和病证-结构-剂量-物质-功效五要素关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方药 量效关系 研究模式 基本特征 双相二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4
作者 马洪第 卢芳汀 +2 位作者 陶艳艳 M.Eric Gershwin 廉哲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免疫促进和免疫抑制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就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从中药对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器官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抗肿瘤的功效,到中药在炎症反应、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 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免疫促进和免疫抑制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就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从中药对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器官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抗肿瘤的功效,到中药在炎症反应、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中所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论述,并对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佐剂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后肝硬化证候的尿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郭孜 王文玉 +7 位作者 戴建业 范自全 曹慧娟 孙淑军 张永煜 徐列明 胡义扬 苏式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证候间尿代谢物的差异及其代谢模式。方法:采用GC/MS的尿液衍生化方法,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单维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对...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证候间尿代谢物的差异及其代谢模式。方法:采用GC/MS的尿液衍生化方法,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单维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确认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在健康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间,均获得了差异性尿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其中在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存在支链氨基酸的差异。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间存在着尿代谢物的差异,证候间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后肝硬化 证候 尿代谢组学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治疗实验性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16
作者 徐笑 张倩 +3 位作者 孙沁梅 胡义扬 辛鑫 冯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7-1336,共10页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HFHC)饮食诱导24周,建立MASH模型,第24周末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HFHC组、EGCG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0 mg·kg^(-1)·d^(-1))和奥贝胆酸用药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 mg·kg^(-1)·d^(-1))(OCA组),每组8只。EGCG组和OCA组给药6周后收集标本,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ALT、AST水平;使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实验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L02细胞脂质沉积模型;设对照组(Con组)、FFA组和EGCG处理组(EGCG组)。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以及TNF-α、CCL2、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Con组、HFHC组和EGCG组小鼠肝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挑选富集通路差异程度P-adjust<0.05且与MASH相关的通路进一步分类(代谢相关类和炎症类)分析,对两类通路中的具体信号通路按照富集程度分别从大到小排列,对排名前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体内PCR验证,并挑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t检验。结果 与HFHC组相比,EGCG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值均<0.05);油红O染色显示EGCG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改善;HE结果显示EGCG可显著减轻炎症;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EGCG给药之后纤维组织的数量明显减少;EGCG干预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实验结果发现,与FFA组相比,EGCG组TG含量显著降低,油红O结果显示EGCG组与FFA组相比脂滴明显消散,炎症因子TNF-α、CCL2和CXCL10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1)。肝组织转录组学结果显示,HFHC组和EGCG组之间共有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8个,下调基因122个。EGCG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TLR4、NLRP3、IL^(-1)β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 EGCG可显著改善MASH小鼠模型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细胞L02脂质沉积和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2.2.2.15细胞乙肝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成扬 平键 +2 位作者 许怀栋 付海军 周朝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58-1263,共6页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2.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HepG 2.2.2.15细胞并在使用药物处理细胞之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2.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HepG 2.2.2.15细胞并在使用药物处理细胞之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对细胞向培养上清液中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氧化苦参碱在0.125~1 g.L-1浓度范围内,对HepG 2.2.2.15细胞毒性较小,而2 g.L-1和4 g.L-1的剂量对细胞毒性较大;氧化苦参碱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1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黄芩苷在0.625~2 g.L-1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加;黄芩苷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6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但是抑制效果明显弱于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A^F组)对HepG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对HBeAg的抑制效果优于HBsAg。其中C组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乙肝病毒抗原分泌抑制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氧化苦参碱(HBsAg:P=0.043;HBeAg:P=0.026)。结论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 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G 2.2.2.15细胞株 氧化苦参碱 黄芩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的尿代谢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瑜 苟小军 +5 位作者 戴建业 徐琳 彭景华 冯琴 张永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代谢差异指标,为中医舌象生物学物质基础微观辨证提供证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方法获取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液样本代谢指纹谱,用...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代谢差异指标,为中医舌象生物学物质基础微观辨证提供证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方法获取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液样本代谢指纹谱,用无监督的学习模式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观察不同组别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自然"的分类结构。利用有监督的学习模式进行数据分类模型的建立和检验,寻找造成样本聚集和离散的主要差异变量。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以及标准品数据库,进行物质鉴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者在有监督的学习模式下具有良好的分开趋势,慢乙肝不同舌象者较健康者的差异代谢物谱主要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结论:舌象是机体变化的重要窗口,不同舌象的外在表观潜在体内的代谢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象 慢性乙型肝炎 代谢组 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园 刘成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9期1860-1862,共3页
中医学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的病机认识与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络气不足,瘀血痰凝阻滞络脉是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重要病机特点;慢性肝病的治疗宜注重通络,即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采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逐瘀通络、虫蚁通络、健脾通络、有... 中医学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的病机认识与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络气不足,瘀血痰凝阻滞络脉是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重要病机特点;慢性肝病的治疗宜注重通络,即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采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逐瘀通络、虫蚁通络、健脾通络、有情温通、温肾宣肝通络等治法以通补络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 肝纤维化 肝硬化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红东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34-237,共4页
关键词 肝纤维化形成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 AngⅡ 血液动力学 RAS系统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