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治疗实验性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1
作者 徐笑 张倩 +3 位作者 孙沁梅 胡义扬 辛鑫 冯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7-1336,共10页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HFHC)饮食诱导24周,建立MASH模型,第24周末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HFHC组、EGCG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0 mg·kg^(-1)·d^(-1))和奥贝胆酸用药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 mg·kg^(-1)·d^(-1))(OCA组),每组8只。EGCG组和OCA组给药6周后收集标本,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ALT、AST水平;使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实验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L02细胞脂质沉积模型;设对照组(Con组)、FFA组和EGCG处理组(EGCG组)。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以及TNF-α、CCL2、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Con组、HFHC组和EGCG组小鼠肝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挑选富集通路差异程度P-adjust<0.05且与MASH相关的通路进一步分类(代谢相关类和炎症类)分析,对两类通路中的具体信号通路按照富集程度分别从大到小排列,对排名前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体内PCR验证,并挑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t检验。结果 与HFHC组相比,EGCG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值均<0.05);油红O染色显示EGCG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改善;HE结果显示EGCG可显著减轻炎症;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EGCG给药之后纤维组织的数量明显减少;EGCG干预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实验结果发现,与FFA组相比,EGCG组TG含量显著降低,油红O结果显示EGCG组与FFA组相比脂滴明显消散,炎症因子TNF-α、CCL2和CXCL10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1)。肝组织转录组学结果显示,HFHC组和EGCG组之间共有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8个,下调基因122个。EGCG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TLR4、NLRP3、IL^(-1)β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 EGCG可显著改善MASH小鼠模型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细胞L02脂质沉积和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血浆胆汁酸谱特征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贾茹 张平平 +2 位作者 袁苑 王炎 冯琴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8-583,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评估血浆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结直肠腺癌肝转移或无...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评估血浆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结直肠腺癌肝转移或无转移患者163例,其中无转移组82例、肝转移组8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生存质量;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检测总胆汁酸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15种胆汁酸的含量。分析两组患者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转移组患者总胆汁酸、CEA、CA125均较无转移组患者升高(均P<0.001),血浆胆汁酸谱中甘氨胆酸、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熊脱氧胆酸、石胆酸和甘氨石胆酸含量均较无转移组患者升高(均P<0.05),血浆次级胆汁酸含量高于无转移组患者(P<0.001),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高于无转移组患者(P<0.001)。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CEA、CA125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灵敏度为71.60%,特异度为80.49%,AUC为0.820(95%CI 0.754~0.885,P<0.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升高,胆汁酸谱异于无转移患者;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CEA、CA125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基因敲减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倩 王卓媛 +5 位作者 安梓铭 辛鑫 孙沁梅 苟小军 胡义扬 冯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2-960,共9页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基因敲减对高脂高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将44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20只,高脂高糖造模组(HFHC)24只。造模14周末,随机选取4只HFHC组小鼠进行腺...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基因敲减对高脂高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将44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20只,高脂高糖造模组(HFHC)24只。造模14周末,随机选取4只HFHC组小鼠进行腺相关病毒9(AAV9)尾静脉注射预实验,4周后验证NLRP3敲减模型是否成功。18周末确认敲减成功后,对剩余40只小鼠进行AAV9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分为CON+NLRP3敲减阴性对照组(CON+NLRP3-NC)、CON+NLRP3敲减组(CON+NLRP3-KD)、HFHC+NLRP3-NC及HHFHC+NLRP3-KD组,每组10只,继续造模6周。24周末取材观察炎症小体活化效应,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及糖代谢(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HOMA-IR指数)指标;检测小鼠肝脂质含量(肝组织TG及油红O染色)、肝脏炎症(血清ALT活性、HE染色及炎症相关基因)及肝纤维化(天狼星红染色及纤维化相关基因)指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CON+NLRP3-NC组相比,Western Blot结果提示,HFHC+NLRP3-NC组的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及IL-1β蛋白水平均升高,HFHC+NLRP3-KD组均降低(P值均<0.05);HFHC+NLRP3-NC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及糖代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HFHC+NLRP3-KD组均显著改善(P值均<0.05);在肝脂肪沉积方面,与CON+NLRP3-NC组相比,HFHC+NLRP3-NC组肝脏TG明显增高,油红O染色显示大量红色脂滴,HFHC+NLRP3-KD组肝脏TG及肝脂滴数量显著减少(P值均<0.01);在肝脏炎症方面,HFHC+NLRP3-NC组血清ALT,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NAS)评分及炎症相关基因均较CON+NLRP3-NC组明显升高,HFHC+NLRP3-KD组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在肝纤维化方面,HFHC+NLRP3-NC组肝胶原纤维面积以及纤维化相关基因均较CON+NLRP3-NC组明显升高,HFHC+NLRP3-KD组纤维化相关基因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胶原纤维面积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P3基因敲减可显著改善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肝脂肪沉积及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LR家族 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膳食 高脂 炎症 小鼠 近交C57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胆汁酸在肝肿瘤中的差异分析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贾茹 张平平 +2 位作者 袁苑 胡义扬 冯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2-2048,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胆汁酸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联合AFP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8月—2021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且具有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明确的75例原发性肝癌...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胆汁酸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联合AFP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8月—2021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且具有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明确的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79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采集外周血并分别分离血清及血浆,比色法及色谱法检测生化指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肿瘤标志物水平,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胆汁酸含量。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临床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TC、TG、LDL-C及载脂蛋白(Apo)B显著低于转移性肝癌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598、1255、909、889,P值均<0.05)。原发性肝癌组患者AFP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组患者,癌胚抗原(CEA)显著低于转移性肝癌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873、926,P值均<0.05)。原发性肝癌组患者总胆汁酸(TBA)、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牛磺胆酸(T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甘氨胆酸(G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均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患者,脱氧胆酸(DCA)显著低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人群中TBA、CDCA、GCA、GCDCA、GUDCA、TCA、TCDCA及TUDCA含量与AF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原发性肝癌患者中GCA、TCA、TCDCA及TUDCA含量与AF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AFP+TCA+GCA+TCDCA联合检测的AUC为0.822(95%CI:0.746~0.898,P<0.0001),效能最高。结论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性胆汁酸与肝损伤及AFP升高密切相关,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更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类和盐类 肝肿瘤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骨胶囊调控ERK1和p38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志强 吴玉云 +4 位作者 王翔 庞坚 陈元川 詹红生 郭海玲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3-549,共7页
目的过观察密骨胶囊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标志物表达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ERK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表达,探讨密骨胶囊促骨形成的作用机制... 目的过观察密骨胶囊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标志物表达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ERK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表达,探讨密骨胶囊促骨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清洁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采用切除卵巢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模型成功后,将卵巢切除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VX)和密骨胶囊组,同时将假切大鼠作为对照组。显微CT(micro-CT)扫描分析大鼠胫骨体积骨密度和骨微结构参数;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骨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Ⅰ型胶原a1(collagen typeⅠalpha 1,COL1a1)、ERK1和p38 mRNA表达。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大鼠卵巢切除后,模型组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密骨胶囊组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骨小梁数量增加,但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密骨胶囊可上调骨质疏松大鼠骨内骨形成标志物mRNA表达,包括BALP、BMP2、COL1α1,亦可上调股骨内ERK1和p38 mRNA的表达。结论密骨胶囊可以升高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改善部分骨微结构,上调骨形成标志物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RK1、p38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骨胶囊 骨质疏松 骨微结构 骨形成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