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部成纤维细胞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江 文杭 项敏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83-1187,共5页
眼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变性是诸多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如结膜松弛症、翼状胬肉、角膜疾病、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化、视网膜疾病、基底细胞癌及Graves眼病等。对眼部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及纯化成功后可广泛应用于相关的... 眼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变性是诸多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如结膜松弛症、翼状胬肉、角膜疾病、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化、视网膜疾病、基底细胞癌及Graves眼病等。对眼部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及纯化成功后可广泛应用于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就眼部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外培养的方法及其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细胞培养 眼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俞莹(综述) 缪晚虹(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1-203,共3页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一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发病率、高致盲性的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HSK是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与感染途径、免疫调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HSK具有难治性及易...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一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发病率、高致盲性的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HSK是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与感染途径、免疫调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HSK具有难治性及易复发等特点,在临床上应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从病毒感染与潜伏、细胞凋亡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就HSK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感染 细胞凋亡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异常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孔令春 邹红 +1 位作者 樊淑红 缪晚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异常对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合并乙肝的肝硬化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异常对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合并乙肝的肝硬化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由黄斑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各3600μm的CT值,每个测量子午线间隔600μm,每眼共测得13个数值,分别计为N6、N5、N4、N3、N2、N1、SFCT、T1、T2、T3、T4、T5、T6。根据血清白蛋白的情况分为低白蛋白组和正常白蛋白组,根据血清蛋白电泳的情况分为低白蛋白构成组和正常白蛋白构成组,比较各组间CT的差异。结果低白蛋白组与正常白蛋白组、低白蛋白构成组与正常白蛋白构成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屈光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白蛋白组SFCT和T1的CT分别为(354.45±96.51)μm、(356.25±99.61)μm,均高于正常白蛋白组[(337.96±67.83)μm、(342.35±72.2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白蛋白构成组SFCT和N2、N1、T2的CT分别为(354.45±96.51)μm、(326.20±107.38)μm、(341.60±100.97)μm、(354.70±104.05)μm,均高于正常白蛋白构成组[(337.96±67.83)μm、(309.32±76.54)μm、(326.39±73.51)μm、(341.42±71.3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异常与CT改变具有相关性,血清白蛋白含量和构成比的降低均可导致黄斑区CT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白蛋白 血清 脉络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眼睫状肌不同调节负荷下的大脑皮层激活状态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小利 陈义磊 +1 位作者 谭文莉 缪晚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6-712,共7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眼不同调节负荷下的大脑皮层激活状态、功能脑网络及脑区间有效连接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受试者33例,进行任务态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基于MATLAB平台的SPM12、GroupICATv4.0a软件包进行影像数据预处理和后续分析。使用单样本... 目的 探讨正常人眼不同调节负荷下的大脑皮层激活状态、功能脑网络及脑区间有效连接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受试者33例,进行任务态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基于MATLAB平台的SPM12、GroupICATv4.0a软件包进行影像数据预处理和后续分析。使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正常人群调节相关脑激活模式;运用Informax算法将数据分解为独立的空间成分,提取任务对应的成分,分析相关的功能脑网络;基于动态因果模型分析任务激活区之间的有效连接,明确相应脑区的有效连接关系。应用体素水平阈值P <0.001,FWE团块水平P≤0.05为多重比较校正方法。结果 正常人眼-3D和-6D调节刺激下的大脑激活信号表明,支配睫状肌的神经信号所涉及的大脑皮层区域广泛,有枕叶、颞叶、小脑、边缘叶、丘脑、顶叶和额叶,且正常人眼不同调节负荷下大脑激活的区域和强度均有变化;参与调节任务态相关的功能脑网络,主要为视觉网络、小脑网络和注意网络;各脑区间有效连接分析初步表明,参与调节的回路有2个,分别是枕叶、小脑与顶叶组成一个神经环路,枕叶、小脑和额叶组成一个神经环路,丘脑为信息传导中介。结论 参与大脑加工调节信号的区域较广,涉及多个脑区,多个脑网络,2个神经回路;不同调节负荷下脑激活的区域和强度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态 功能核磁共振 睫状肌 脑网络 动态因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B/c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感染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肖书毓 俞莹 陶津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探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复发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方法。方法选取1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同分为紫外灯照射3 min组、2 min45 s组和2 min30 s组,每组4只,观察角膜损伤情况以确定最适紫外灯照射... 目的探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复发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方法。方法选取1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同分为紫外灯照射3 min组、2 min45 s组和2 min30 s组,每组4只,观察角膜损伤情况以确定最适紫外灯照射参数。另取7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复发组,每组24只。所有小鼠均用手术刀片在右眼角膜划开#字,空白对照组滴入5μl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复发组均滴入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悬液,感染后不予腹腔内注射HSV-1异种血清抗体。初次感染病毒后5周,对复发组采取紫外灯照射法诱导小鼠模型眼疾病复发;评价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和角膜擦拭液相对应的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照射时长2 min45 s为紫外灯照射最适条件。模型组和复发组小鼠在初次感染后1周内出现HSK表现,1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诱导复发前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模型组和复发组小鼠HSK均未自发性复发,经紫外灯照射后复发组小鼠1周内复发,出现HSK表现。诱导复发后1 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复发组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分别为0.333±0.471、1.500±0.764和2.667±0.943;3 d时分别为0.000±0.000、0.833±0.373和5.167±2.267;7 d时分别为0.167±0.373、1.000±0.577和3.000±1.155;诱导复发后3 d,复发组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ro细胞培养小鼠角膜擦拭液后发生漂浮、聚拢等形态学改变(CPE病变),复发组小鼠角膜擦拭液细胞培养CPE病变阳性率为71%(17/24),明显高于模型组的8%(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2个指标计算建模复发成功率可达71%。结论紫外灯照射可成功诱导未注射中和血清抗体的HSK小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复发模型 BALB/C小鼠 紫外灯照射法 非血清抗体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