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少皮下分离的直线型隧道在经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建平 刘岗 +2 位作者 孔宪诚 鲍宇克 阎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8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直线型隧道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胸壁三孔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40例,术前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甲状腺腺瘤16例,甲状腺钙化灶4例。在游离皮瓣时,采用金属棒朝颈部方向直行... 目的探讨经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直线型隧道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胸壁三孔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40例,术前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甲状腺腺瘤16例,甲状腺钙化灶4例。在游离皮瓣时,采用金属棒朝颈部方向直行分离,形成直线型隧道,在良好的视野下完成腔镜甲状腺手术的过程。结果 40例均于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行甲状腺次全切除(单侧)28例,甲状腺切除术(单侧)5例,双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5例,甲状腺癌根治术2例(此2例术中快速病理报告为甲状腺未分化癌和滤泡状癌)。手术时间(78.5±18.6)min,术中出血(40.2±15.6)ml,术中游离皮瓣时间(14.3±3.8)min,甲状腺肿瘤直径(3.8±2.5)cm。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3.5±2.0)d。1例术后声音嘶哑,3个月内恢复。2例术后一过性低钙,自行恢复。未发生皮下积液和血清肿。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未发现复发。术后3个月1例胸部麻木感。美观满意度调查,32例十分满意,8例满意。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直线型隧道创伤小,减少血清肿和皮肤挛缩,操作易掌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 经胸壁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包膜征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CT增强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玉婵 成建明 +7 位作者 黄俊 姜宏宁 张敏 刘坤 刘兆龙 丁晓青 吴浤湧 詹松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假包膜征在增强CT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PTMC的73例患者(共83枚结节)的CT和病理资料。分别观察CT增强早期、晚期PTMC是否存在假包膜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 目的:探讨假包膜征在增强CT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PTMC的73例患者(共83枚结节)的CT和病理资料。分别观察CT增强早期、晚期PTMC是否存在假包膜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增强早期、晚期图像对假包膜征的显示效果。根据CT上假包膜的范围,分类为包膜型和亚包膜型。结果:在CT增强早期有42枚显示假包膜征,在增强晚期有7枚显示假包膜征,与病理对照的Kappa值分别为0.71(P<0.05)和0.064(P>0.05)。根据CT增强早期、晚期的图像,判定83枚PTMC中有43枚(51.81%)存在假包膜征,其中包膜型19枚,亚包膜型24枚。结论:假包膜征在PTMC的CT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增强CT早期对假包膜征的显示效果优于增强晚期。对假包膜征进行分类,可更好地识别PTMC的假包膜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假包膜征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剑 孔宪诚 +3 位作者 车涛 裘敏蕾 李岩峰 郑晓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病人,均经过临床X线和骨密度检查确诊,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对照组仅做电针治疗4周后,通过对疼痛缓解时间、功能恢复情况及WOMAC... 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病人,均经过临床X线和骨密度检查确诊,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对照组仅做电针治疗4周后,通过对疼痛缓解时间、功能恢复情况及WOMAC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并经1年门诊随访,总结其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和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治疗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可以达到缓解疼痛,提高活动度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在临床治疗提高疗效上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天格胶囊 电针 膝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后尿潴留的影响:一项基于电子医疗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葛茂军 俞杭 梅祖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60-1266,共7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共11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CI 0.54~0.90,P=0.006)。结论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部手术 针药复合麻醉 术后尿潴留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连接蛋白FNDC10通过增强STAT3活化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兆龙 张滨 杨乐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Ⅲ型域包含蛋白10(FNDC10)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FNDC10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通过qPCR检测FNDC10在正常永生化乳腺细胞(MCF-10A)和乳腺癌...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Ⅲ型域包含蛋白10(FNDC10)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FNDC10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通过qPCR检测FNDC10在正常永生化乳腺细胞(MCF-10A)和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BT549、MDA-MB-468、HCC1806和HCC1937)中的表达水平。选取MCF-7和MDA-MB-231细胞转染FNDC10 siRNA或对照siRNA后进行功能实验:CCK-8实验检测FNDC10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对乳腺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B法检测转移相关分子和细胞信号通路在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FNDC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FNDC10在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内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乳腺细胞(P<0.01或P<0.05)。敲低FNDC10表达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或P<0.05)。机制研究表明,干扰FNDC10表达抑制了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活化(P<0.01或P<0.05),促进了细胞EMT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P<0.05),抑制了EMT进程。结论:FNDC10通过增强STAT3信号通路活化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EMT进程,从而促进乳腺癌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连接蛋白Ⅲ型域包含蛋白10(FNDC10) 乳腺癌 增殖 迁移 STAT3信号通路 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局部沙袋加压与否效果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桂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男性腹股沟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后沙袋加压与否对患者近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对腹股沟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后用沙袋局部加压的138例(加压组)和术后不应用沙袋加压的105例(未压组)患者进行伤口出血渗血、血肿浆液肿、伤口疼痛及伤口... 目的探讨男性腹股沟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后沙袋加压与否对患者近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对腹股沟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后用沙袋局部加压的138例(加压组)和术后不应用沙袋加压的105例(未压组)患者进行伤口出血渗血、血肿浆液肿、伤口疼痛及伤口愈合情况比较。结果未加压组伤口疼痛相对轻于加压组,另3项相对重于加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沙袋加压有利于减少术后伤口出血、阴囊及精索血肿及浆液肿,但可能加重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沙袋加压 疼痛 肿胀 伤口渗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D3促进组蛋白H3K36双甲基化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的产生
7
作者 刘兆龙 程起江 +1 位作者 杨乐 孙燕翔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主要研究巨噬细胞中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3(NSD3)对脂多糖(LPS)触发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 7细胞作为细胞模型。100 ng/m L 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实时... 目的主要研究巨噬细胞中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3(NSD3)对脂多糖(LPS)触发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RAW264. 7细胞作为细胞模型。100 ng/m L 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NSD3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SD3蛋白水平;在RAW264. 7细胞中过表达NSD3或采用RNA干扰技术敲低腹腔巨噬细胞中NSD3的表达,ELISA检测NSD3对LPS触发的TNF-α分泌的影响; Western blot法检测敲低NSD3对LPS触发的核因子κB p65(NF-κBp65)信号通路的影响;荧光素酶法检测NSD3对NF-κBp65介导的TNF-α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检测TNF-α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的36位赖氨酸(H3K36)甲基化的募集。结果 LPS抑制巨噬细胞中NSD3的表达;过表达NSD3抑制LPS触发的TNF-α的产生,敲低NSD3则促进LPS触发的TNF-α的产生,但对NF-κB活化无影响; NSD3抑制NF-κBp65介导的TNF-α基因的转录活化,促进TNF-α基因启动子区的H3K36二甲基化。结论 NSD3促进TNF-α基因启动子区H3K36的双甲基化,抑制TNF-α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3(NSD3) 脂多糖(LPS)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组蛋白H3的36位赖氨酸(H3K36)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调控髓源抑制细胞功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栾玉玲 陈皖晴 冯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774,共7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调控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干预MDSCs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凋亡、表达及分化情况,RT-qPCR法检测MDSCs细胞免疫抑制活性相关基因Arg-1...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调控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干预MDSCs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凋亡、表达及分化情况,RT-qPCR法检测MDSCs细胞免疫抑制活性相关基因Arg-1、iNOS及其分化相关基因IRF8、RORC1 mRNA表达。建立MDSCs和MC38肠癌细胞共培养体系,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淫羊藿苷对MDSCs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促进MDSCs细胞凋亡(P<0.01),降低PMN-MDSCs、Mo-MDSCs表达(P<0.01),下调MDSCs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Arg-1、iNOS及分化负调控基因RORC1 mRNA表达(P<0.05,P<0.01),促进DCs表达(P<0.01),上调分化基因IRF8 mRNA表达(P<0.05,P<0.01)。此外,与对照组比较,MDSCs细胞上清能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P<0.01);与MDSCs组比较,淫羊藿苷干预能抑制MDSCs对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P<0.01)。结论淫羊藿苷可通过调控MDSCs细胞凋亡及分化抑制其免疫抑制活性,抑制大肠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髓源抑制细胞 大肠癌转移 凋亡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