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龚姝卉 杨盼盼 +4 位作者 尹伟 张倩雯 高依莎 弓静 钟婧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5,共5页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35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50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47例(94%)肿瘤边界清楚;肿块平均最大径为(9.1±3.8)cm;32例(64%)沿血管周围间隙呈伪足样、嵌入式生长,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21例(42%)肿瘤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肿瘤内部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6例(12%)含有斑片状脂肪成分。31例病灶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MRI T2加权成像上30例(86%)病灶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50例患者中39例(78%)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特点为渐进性延迟强化。10例(20%)病灶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CT和MRI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腹膜后肿瘤 肾上腺外肿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低频振幅机器学习对无先兆偏头痛相关睡眠障碍的机制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侯逸轩 詹松华 +8 位作者 谭文莉 徐春阳 王立 成建明 龚志刚 龚姝卉 张敏 国荣芳 杨玉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采用动态低频振幅技术(dALFF)结合监督学习模型探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睡眠障碍)的神经影像机制。方法:收集52名确诊为无先兆偏头痛的患者,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将其分为偏头痛伴睡眠障碍组(MwSD)与偏头痛不伴睡眠障碍组(MwoSD),... 目的:采用动态低频振幅技术(dALFF)结合监督学习模型探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睡眠障碍)的神经影像机制。方法:收集52名确诊为无先兆偏头痛的患者,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将其分为偏头痛伴睡眠障碍组(MwSD)与偏头痛不伴睡眠障碍组(MwoSD),并同期招募40名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3.0 T MRI采集其T1WI和BOLD-fMRI图像,通过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算法对其dALFF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显示3组受试者在左侧丘脑、右侧枕中回、左侧楔前叶dALFF有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MwSD组较MwoSD组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额中回dALFF值升高,右侧颞上回dALFF值下降;无监督学习模型中SVM性能较好,权重绝对值排名前三的脑区右侧枕中回、左侧楔前叶、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均与视觉通路相关。结论:视觉通路相关脑区dALFF值可作为预测MwSD患者的神经影像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先兆偏头痛 睡眠障碍 动态低频振幅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三代双源CT的豆纹动脉成像质量改进研究
3
作者 王立 詹松华 +7 位作者 谭文莉 龚志刚 丁晓青 侯逸轩 龚姝卉 成建明 吴浤湧 杨玉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图像重建卷积核为Hv49,锐利度3,采用M0.6(80 kV的60%与150 kV的40%)重建标准线性图像;优化组采用450 mA管电流,图像重建卷积核为BI57,采用VMI+技术重建40 keV图像的方案,余参数同常规组。以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豆纹动脉的显示数量作为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以利克特量表评分作为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优化组图像的SNR、CNR、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0.01)。优化组的豆纹动脉显示数量为(7.46±1.50)支,相较于传统组的(5.48±1.16)支显示更多(P<0.01)。结论:通过第三代双源CT调整管电流、提高造影剂注射速率、选择锐利的卷积核与VMI+技术在提升了豆纹动脉对比度的同时减少了图像噪声,对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相较于传统扫描参数及重建方法,图像质量有明显提升。这对豆纹动脉情况的早期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双能量CT 虚拟单能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