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枝汤类方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莹蓉 高成璐 +1 位作者 裘福荣 马越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3-689,共7页
目的比较桂枝汤类方不同配伍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 LC-MS/MS法分析大鼠灌服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后在大鼠体内的桂皮酸、马尿酸、芍药苷和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和药动学参数的差异,以及配伍对芍药苷肠菌代谢的影响。结果... 目的比较桂枝汤类方不同配伍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 LC-MS/MS法分析大鼠灌服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后在大鼠体内的桂皮酸、马尿酸、芍药苷和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和药动学参数的差异,以及配伍对芍药苷肠菌代谢的影响。结果大鼠灌服桂枝汤类方血浆中桂皮酸、马尿酸及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经剂量校正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苷的Cmax升高(P<0.05)。大鼠灌胃芍药苷后其AUC和Cmax与给药剂量呈线性关系。配伍甘草对芍药苷肠菌代谢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桂枝汤类方的不同配伍对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有影响,其机理可能是抑制了芍药苷的肠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类方 LC-MS MS 药代动力学 配伍 芍药苷 肠菌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动学模型发展现状及其在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沈淑娇 樊玉娟 +1 位作者 裘福荣 严东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34-343,共10页
生理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生理机制的模型,能够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外推特殊人群、临床试验剂量的选择、个体化用药及... 生理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是一种基于生理机制的模型,能够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外推特殊人群、临床试验剂量的选择、个体化用药及研究不同因素对药动学过程的影响等领域。本文对PBPK模型发展现状进行简述,简要介绍PBPK模型的应用流程,并对其近年来在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模型 药物临床研究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脱氧胆酸在慢性肝病中应用及机制的再认识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林林 樊玉娟 +3 位作者 谭波 李玥 蒋健 裘福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33-240,共8页
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具有"保肝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囊性纤维化(cystic... 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具有"保肝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等,缺乏阳性药物对照,故对UDCA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由于UDCA不良事件报道日益增多,尤其在高剂量下,UDCA已表现出显著毒性。本文对UDCA在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及其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合理应用UDCA治疗肝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脱氧胆酸 肝病 利胆剂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水煎液对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性损伤的防治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沈淑娇 张志荣 +5 位作者 张林林 樊玉娟 谭波 李玥 蒋健 裘福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321-1327,共7页
目的:探讨甘草水煎液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症(IC)模型小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低剂量组(1.13 g·kg^(-1)·d^(-1))、甘草中剂量组(2.25 g·kg^(-1)... 目的:探讨甘草水煎液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症(IC)模型小鼠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低剂量组(1.13 g·kg^(-1)·d^(-1))、甘草中剂量组(2.25 g·kg^(-1)·d^(-1))及甘草高剂量组(4.50 g·kg^(-1)·d^(-1)),连续给药10 d,检测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用LC-MS/MS测定血浆胆汁酸含量,RT-PCR检测孕烷受体、细胞色素P450 3A1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和胆酸盐外排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甘草低、中剂量组ALT、AST和ALP有下降趋势;甘草高剂量组ALT、AST和AL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浆CA浓度在甘草低、中、高剂量分别减少32.2%、55.1%和84.4%;血浆CDCA浓度在高剂量减少45.8%;血浆DCA浓度在甘草低、中、高剂量分别减少49.1%、52.5%和67.1%;血浆LCA浓度在甘草低、中、高剂量分别减少59.5%、59.5%和56.7%。甘草水煎液可增加孕烷受体、细胞色素P450 3A1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和胆酸盐外排泵的mRNA转录(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甘草水煎液可促进胆汁酸代谢和排泌,减轻胆汁酸负荷,对IC肝损伤起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水煎液 肝内胆汁淤积症 孕烷受体 防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