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肺脾肾不同组织水通道蛋白变化研究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的实验基础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昕贤 吴锋 +4 位作者 林日阳 张新志 刘楠楠 李颉 何立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07-1510,共4页
目的从肺脾肾不同组织水通道蛋白变化研究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的实验基础。方法通过2%腺嘌呤混悬液灌胃4周制备肾阳虚大鼠模型,并予肉苁蓉煎液进行干预6周,检测尿17羟皮质醇值含量、尿肌酐和尿渗透压,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基... 目的从肺脾肾不同组织水通道蛋白变化研究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的实验基础。方法通过2%腺嘌呤混悬液灌胃4周制备肾阳虚大鼠模型,并予肉苁蓉煎液进行干预6周,检测尿17羟皮质醇值含量、尿肌酐和尿渗透压,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在肺、脾、肾的表达量的变化,及AQP1蛋白在各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腺嘌呤模型大鼠尿17羟皮质醇值含量较正常组降低,符合肾阳虚,同时尿肌酐和尿渗透压降低。AQP1基因在腺嘌呤模型大鼠脾、肾组织的表达下调,肉苁蓉干预组AQP1基因在肺、肾组织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上调。AQP1蛋白在腺嘌呤模型组肺脾肾各组织中表达均增加,经肉苁蓉干预的大鼠肺肾组织中AQP1蛋白表达减少。结论肺、脾、肾均参与水液调节,AQP1是其分子基础之一,补益肾阳药物肉苁蓉有上调AQP1基因的作用,AQP1蛋白的表达还受到其他因子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液代谢理论 AQP1 腺嘌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凌鹰 周振华 +5 位作者 孙学华 李曼 朱晓骏 金树根 张鑫 高月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56例PB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鳖甲...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56例PB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4片/次,3次/d,口服)联合熊去氧胆酸片(UDCA)(50 mg/片,10~15 mg·kg^-1·d^-1)治疗。对照组给予空白安慰剂(4片/次,3次/日,口服)联合UDCA 50 mg/片,10~15 mg·kg^-1·d^-1)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PBC-40量表、肝功能(ALT、AST、ALP、GGT、TBil)、肝脏弹力硬度值的变化。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019、3.0953、3.0279,P值均〈0.01;t值分别为2.4420、2.1621,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肝功能仅GGT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8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治疗组GGT、ALP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61、2.3106,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脏弹力硬度值由治疗前(14.37±10.58)k Pa显著下降至(10.02±5.96)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4,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BC-40量表皮肤瘙痒、社交和疲劳维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58、2.1409、3.2441,P值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疲劳和社交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91、2.6287,P值均〈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可显著改善PBC患者肝功能,降低患者肝脏弹力硬度值,显著改善患者PBC-40皮肤瘙痒和疲劳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复方鳖甲软肝片 牛磺 熊去氧胆酸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的水平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曼 孙学华 +4 位作者 周振华 张鑫 金树根 高亚婷 高月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0-244,249,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60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免疫耐受期组、免疫清除期组和非活动期组,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另收集21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60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免疫耐受期组、免疫清除期组和非活动期组,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另收集21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恩替卡韦治疗6个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IFN-γ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反比,IFN-γ/IL-4比率与HBV DNA载量和血清ALT水平均呈反比。此外,从免疫耐受期到非活动病毒携带期,T细胞的IFN-γ水平逐渐增加、IL-4水平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免疫耐受期患者的T细胞表达IL-4增加且IFN-γ减少,到非活动携带期其细胞因子表达逐渐恢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其外周血CD8^+T细胞的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率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细胞的IFN-γ和IL-4发挥双向调节作用,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 HBV DN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健脾方对ALT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振华 孙学华 +5 位作者 李曼 朱晓骏 金树根 张鑫 高亚婷 高月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方对ALT轻度异常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32例ALT轻度升高的HBe Ag阳性CHB...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方对ALT轻度异常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32例ALT轻度升高的HBe Ag阳性CHB患者。在明确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补肾健脾方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PD-1和树突状细胞(DC)上PD-L1的表达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PD-1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CD4+T细胞表达PD-1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T细胞表达PD-1百分率和M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CD8+T细胞表达PD-1百分率和MFI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治疗后两组患者CD8+T细胞表达PD-1的M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DC表达PD-L1的MFI水平降低(P<0.05),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表达PD-L1的MFI亦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DC和m DC的PD-L1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补肾健脾方治疗HBe Ag阳性的CHB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CD4+T、CD8+T细胞的PD-1的表达水平,降低DC和m DC的PD-L1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中药疗法 健脾 补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和NK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表型和功能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吴韶飞 李曼 +4 位作者 孙学华 周振华 朱晓骏 张鑫 高月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1-825,共5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比例、NKG2D/NKG2A水平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方法采集并分离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NK、NKT细胞占P...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比例、NKG2D/NKG2A水平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方法采集并分离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NK、NKT细胞占PBMC的比例,NKG2D、NKG2A水平,经佛波酯(PMA)、布雷菲德菌素A(BFA)、离子霉素(ionomycin)处理后,流式细包术检测IFN-γ、TNF-α的水平,分析各指标与乙肝病毒载量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HB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NK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NKG2A阳性的NK细胞和NKT细胞明显升高;经PMA、BFA、ionomycin刺激后,IFN-γ阳性的NK细胞和NKT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CHB患者NK、NKT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受体表达失调和细胞因子分泌功能下降等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NK细胞 NKT细胞 受体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与血清学关系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璐 李曼 +2 位作者 朱晓骏 孙学华 高月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919-922,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ULN≤ALT≤2×ULN)肝组织学与血清学的关系。方法对全国多中心516例CHB患者(1×ULN≤ALT≤2×ULN)行血清学及肝穿刺病理检查,依据血清HBeAg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ULN≤ALT≤2×ULN)肝组织学与血清学的关系。方法对全国多中心516例CHB患者(1×ULN≤ALT≤2×ULN)行血清学及肝穿刺病理检查,依据血清HBeAg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分析两组肝组织病理学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sAg和HBeAg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透明质酸(HA)和α2-巨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HBsAg、HA和α2-巨球蛋白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HBV DNA可做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有效预测指标,HB-sAg、HBeAg、HA和oα2-巨球蛋白均可做为HBeAg阳性CHB患者肝组织损伤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组织学 比较 血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清化方调节局灶节段硬化大鼠炎症信号通路的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马晓红 何立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77-1582,共6页
目的从阻断炎症细胞生物功能角度,探讨健脾清化方对局灶节段硬化(FSGS)模型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左侧肾切除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致大鼠肾脏FSGS,观察健脾清化方对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 目的从阻断炎症细胞生物功能角度,探讨健脾清化方对局灶节段硬化(FSGS)模型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左侧肾切除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致大鼠肾脏FSGS,观察健脾清化方对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肾小管间质IL6表达,健脾清化方组、健脾方组、清化方组、尿毒清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大鼠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健脾清化方组、健脾方组、清化方组、尿毒清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健脾清化方组较尿毒清组下降(P<0.05)。大鼠肾小管间质ICAM-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方组、清化方组、尿毒清组明显下降(P<0.01),健脾方组较模型组下降(P<0.05);健脾清化方组较尿毒清组下降(P<0.05)。大鼠肾小管间质MCP-1、ICAM-1荧光强度,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方组、健脾方组、清化方组、尿毒清组明显减弱(P<0.01),与尿毒清组比较,健脾清化方组、清化方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健脾清化方能显著降低IL6、MCP-1、ICAM-1表达,且对MCP-1、ICAM-1的效果优于尿毒清组。结论健脾清化方对FSGS模型大鼠肾脏的炎症损伤和肾纤维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机制可能与健脾清化方终止IL-6的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清化方 白细胞介素6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局灶节段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解毒凉血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开霞 郑超 +5 位作者 张景豪 朱晓骏 王宣 孔晓妮 高月求 孙学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65-2771,共7页
目的探究清热解毒凉血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中药组(n=6)、西药组(n=6)和模型组(n=18)。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均腹腔注射10%CCl4,3次/周,共8周,于最后一次给予LPS 0... 目的探究清热解毒凉血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中药组(n=6)、西药组(n=6)和模型组(n=18)。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均腹腔注射10%CCl4,3次/周,共8周,于最后一次给予LPS 0.5 mg/kg联合D-gal 400 mg/kg。模型组给予D-gal后于3 h、12 h、24 h分别处死小鼠,每次6只。中药组及西药组在小鼠腹腔注射10%CCl44周后,开始灌胃中药/西药,持续4周,予D-gal后3 h处死小鼠,同时处死正常组小鼠。检测血清ALT、AST以及炎症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TNF、IF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IL];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F4/80、CD11b;免疫组化法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CD44、黏附分子(I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3h ALT、AST水平明显升高(χ^2值分别为51.41、71、71.22,P值均<0.001);与模型组-3h相比,中药组小鼠血清中IL-17A升高明显(P<0.01),TNFα、GM-CSF、IL-10、IL-1β、MCP-1、IFNγ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小鼠血清中GM-CSF、IFNγ、IFNβ均降低(P值均<0.05)。HE染色提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损伤严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给予中药/西药后,小鼠肝脏病理示均有所改善。模型组-3 h中MPO表达量明显较正常组升高,模型组-12 h与模型组-24 h的MPO的表达量逐渐降低(P值均<0.05),但高于正常组;中药组MPO表达量与模型组-3 h相比降低(P<0.05)。模型组中F4/80、CD11b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逐渐升高;中药组F4/80、CD11b表达量与模型组-3 h相比升高。模型组中CD44、ICAM-1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中药组HMGB1、CD44、ICAM-1表达量与模型组-3h相比均降低(P值均<0.05)。结论清热解毒凉血方能够降低ACLF小鼠模型血清中ALT、AST,改善肝损伤,同时升高IL-17A,降低TNFα、GM-CSF、IL-10、IL-1β、MCP-1、IFNγ的表达,另外,清热解毒凉血方可降低小鼠肝组织中MPO、CD44、ICAM-1、HMGB1的表达,升高F4/80、CD11b的表达,表明清热解毒凉血方可能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与Kupffer细胞改善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清热解毒凉血方 小鼠 近交C57BL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肝方通过抑制纤维化蛋白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茜 吴惠春 +3 位作者 谭家鑫 黄凌鹰 高月求 李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柔肝方是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有效验方,本研究旨在探讨柔肝方通过抑制纤维化蛋白(FBRS)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质谱法鉴定柔肝方的化学成分及其入血成分。BALB/c小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柔肝方高剂... 目的:柔肝方是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有效验方,本研究旨在探讨柔肝方通过抑制纤维化蛋白(FBRS)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质谱法鉴定柔肝方的化学成分及其入血成分。BALB/c小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柔肝方高剂量组、柔肝方中剂量组和柔肝方低剂量组。通过尾静脉注射ConA(12.5 mg/kg),每周1次,共10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体外应用重组FBRS蛋白刺激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并用柔肝方大鼠药物血清干预。肝组织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生化法检测血清ALT、AST、肝纤四项(LN、HA、PⅢNP、Col-Ⅳ)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α-SMA,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TGF-β1、FBRS的表达水平。结果:各剂量柔肝方均可减少ConA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脏的胶原沉积,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柔肝方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肝组织α-SMA、TGF-β1、Col-Ⅰ和FBRS的表达水平;体外应用重组FBRS蛋白可上调LX2细胞的α-SMA、TGF-β1、Col-Ⅰ和FBRS的表达,柔肝方药物血清可抑制FBRS介导的LX2细胞的活化及胶原表达。质谱分析鉴定淫羊藿苷、丹酚酸B、绿原酸是柔肝方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结论:柔肝方通过下调肝星状细胞FBRS的表达抑制其活化及胶原沉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肝方 纤维化蛋白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病理论及其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景豪 郑超 +6 位作者 周振华 朱晓骏 黄凌鹰 张鑫 郁怡婷 高月求 孙学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2-334,共3页
络病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络病理论的起源、发展概况,总结络病的临床特点及表现等,结合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充分认识其理论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以期为慢性肝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络病理论 慢性肝病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R5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乔兵 孙学华 +3 位作者 张鑫 周振华 李曼 高月求(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69-1273,共5页
趋化因子受体5( CCR5)是一类趋化因子受体,它之所以现在受到世界医学界的日益关注,主要由于十几年前它作为HIV的辅助受体之一[1], CCR5基因编码区32 bp片段的缺失(即CCR5Δ32)导致其不表达在 T 细胞表面,从而能够阻止 HIV 感... 趋化因子受体5( CCR5)是一类趋化因子受体,它之所以现在受到世界医学界的日益关注,主要由于十几年前它作为HIV的辅助受体之一[1], CCR5基因编码区32 bp片段的缺失(即CCR5Δ32)导致其不表达在 T 细胞表面,从而能够阻止 HIV 感染[2]。研究发现CCR5作为一个免疫反应的调节因子受体主要通过调节炎症[3],调整免疫细胞的运动及其功能而发挥重要作用[4-8]。 CCR5及其配体能够吸引效应T细胞进入肝脏并且调节炎性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FN-γ和细胞表面分子FasL等,这就为研究T细胞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以及HCV、HBV等引起的病毒性肝病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方向[9,10]。本文主要针对CCR5在慢乙肝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R5 慢性乙型肝炎 趋化因子受体5 细胞表面分子 炎性细胞因子 自身免疫性肝炎 炎症性疾病 基因编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