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踝部反复损伤青少年足球运动员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周军杰 俞光荣 +3 位作者 曹成福 陈贤奇 庞金辉 石继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青少年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在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运动训练基地将40名16~19岁足踝部损伤3次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分为左足损伤和右足损伤两组,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的F-S...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青少年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在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运动训练基地将40名16~19岁足踝部损伤3次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分为左足损伤和右足损伤两组,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的F-Scan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静、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测试数据与前期120名足踝部未损伤的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正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受试者均脱鞋袜,以个人正常步态自然行走,测量双脚各3次静、动态足底压力,测量指标为足底每个区域的压强峰值、接触时间负荷,计算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和负荷分布、重心轨迹特征。结果: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损伤侧足底压力分布特征:(1)足底压强峰值最大区域在第5跖骨、足跟外侧;(2)足前区跖骨部的内侧与外侧比值低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足前区存在内翻倾向;(3)足部压力重心变化有向足前区转移的趋势,双足压强变化不对称;(4)足踝反复损伤者前足撑地时间延长,后足撑地时间减少。结论:足踝反复损伤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足底压强变化不稳定,双足压强变化不对称;损伤足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足部压力重心变化有向足前区转移的趋势,前足撑地时间延长,后足撑地时间减少,可能是为了减少损伤侧足踝关节的载荷而采取的保护性机制。足底压力分析在预防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足踝反复损伤方面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足底压力 临床应用 运动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外敷联合穴位按摩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僵硬 被引量:22
2
作者 楼绣华 高雯 吴凯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40-41,共2页
目的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僵硬。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行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护理;干预组住院后至术前应用中药九号膏外敷患侧膝关节,术后对膝关节进行穴位按摩。结果干预组... 目的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僵硬。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行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护理;干预组住院后至术前应用中药九号膏外敷患侧膝关节,术后对膝关节进行穴位按摩。结果干预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僵硬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中药外敷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僵硬,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膝关节 关节僵硬 中药外敷 穴位按摩 中医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下关节在成人足三维运动中的力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军杰 俞光荣 +2 位作者 曹成福 纪斌 成翔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5-697,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成人新鲜足标本距下关节在正常情况下足三维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新鲜足标本12例,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距下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 目的:分析研究成人新鲜足标本距下关节在正常情况下足三维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新鲜足标本12例,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距下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确定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规律和在足整体运动中的作用。结果:距下关节在足整体运动中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轴运动范围分别为4.13°±0.86°、8.43°±0.52°、12.77°±1.29°。在足单纯跖屈背屈、内翻外翻、内收外展过程中,对距下关节三维运动度作相关性分析,并对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相关系数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随足跖屈、背屈,内、外翻,内收、外展运动度的增加,距下关节三维运动范围呈线性增加,在各轴上的增加幅度有所不同,三轴方向上的运动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 活动范围 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商培洋 虞陆超 +3 位作者 章筛林 成翔宇 石继祥 石文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2-611,共10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诊治的肩袖腱内撕裂患者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53.1±8.4岁(36~66岁)。术中对关节面肩袖组织的质地、张力... 目的:探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诊治的肩袖腱内撕裂患者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53.1±8.4岁(36~66岁)。术中对关节面肩袖组织的质地、张力等情况进行探查评估后选择手术修复的方式,采用穿肌腱缝合桥技术修复16例(穿肌腱组),转肩袖全层撕裂后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12例(转全层组)。穿肌腱组患者术中有限清理滑囊面病变组织后采用穿肌腱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转全层组患者术中彻底清除滑囊面及关节面肩袖组织转为肩袖全层撕裂后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肩关节简明评分(SST)评估肩关节功能,同时评估患者肩关节日常活动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体侧外旋、内旋,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术后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资料评估肩袖的完整性。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24~60月,平均42.6月。穿肌腱组和转全层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穿肌腱组和转全层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5.8±2.3、6.4±1.8分别改善至0.8±0.4、1.3±1.3,ASES评分由术前的48.2±14.4、40.3±14.4分别增加至93.8±3.1、90.7±7.7,UCLA评分由术前的15.6±4.4、13.2±3.1分别增加至32.5±2.3、31.6±1.9,SST评分由术前的4.9±1.5、4.3±0.9分别增加至8.9±0.9、9.3±1.1。肩关节日常活动由术前的16.2±3.7、13.4±4.1分别增加至28.5±1.1、28.4±1.4。前屈上举活动度由术前的130.6°±13.6°、126.3°±12.0°分别改善至161.6°±5.9°、158.7°±5.4°,外展活动度由术前的121.2°±27.1°、120.8°±14.6°分别改善至162.9°±5.1°、159.3°±8.7°,体侧外旋活动度由术前的28.8°±11.4°、26.1°±10.6°分别改善至39.6°±6.6°、38.4°±3.8°,内旋活动度两组均由术前的L4椎体水平改善至T10椎体水平。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SES评分划分等级,穿肌腱组和转全层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8%和91.7%。末次随访时,23例患者成功获得影像学随访,2例患者术后出现肩袖部分再撕裂,肩袖再撕裂率为8.7%。结论: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可达90%以上。穿肌腱修复和转全层修复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缝合桥技术 腱内撕裂 气泡征 穿肌腱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