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何瑞青 韩超 +3 位作者 安雯 杨成昊 刘宗军 郜俊清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5-742,共8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成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急诊PCI术治疗,术后伊伐布雷定组给予伊伐布雷定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心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伊伐布雷定组术后1周、3个月及1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伊伐布雷定组术后1周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伊伐布雷定组术后第2天和第3天的脑钠肽水平降低(P<0.05),术后第5天的肌钙蛋白I水平降低(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心率,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伊伐布雷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香和红景天对心肌梗死大鼠胶原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大英 李勇 +1 位作者 范维琥 范华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34-1835,共2页
关键词 心室重构 Ⅰ/Ⅲ胶原比值 心肌梗死 降香 红景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心肌树突状细胞的流式细胞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鸣 王大英 +3 位作者 张文全 徐佑龙 金惠根 刘宗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489,544,共6页
目的通过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明确心肌缺血时心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所占比例、动态变化及其与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变化,以证明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方法制作小鼠的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脏缺血30 min后分... 目的通过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明确心肌缺血时心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所占比例、动态变化及其与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变化,以证明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方法制作小鼠的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脏缺血30 min后分别于再灌注1、2、4和7天时摘取小鼠心脏,制备心脏单个细胞悬液。同时加入CD45、CD11c和Ly6C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策略为选取CD45阳性炎症细胞进一步行DC标记CD11c、单核细胞标记Ly6C的细胞亚群分析。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每只小鼠心脏制备所得的单个细胞悬液行细胞计数为(1~2)×106个。CD45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于再灌注1天时即达到高峰,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45阳性细胞群中以CD11c和Ly6C标记细胞亚群的相对比例,以CD11c+Ly6C+DC动态变化最为明显,2、4、7天均有显著升高,7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与此同时,CD11c+Ly6C-DC和CD11c-Ly6C+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有短暂降低,CD11c-Ly6C-细胞的相对比例无显著变化。CD11c,Ly6C标记的各亚群细胞占心肌细胞数的比例在1~2天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7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后1天时CD11c+Ly6C+DC明显增多,在短期内可消退,提示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心肌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院次数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差异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祝秋萍 周海芸 陈惠娟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17期63-64,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入院次数冠心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及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需求的特点。方法根据冠心病健康教育项目设计问卷调查表,对103例初次入院与80例再次入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方面需求中疾病的... 目的了解不同入院次数冠心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及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需求的特点。方法根据冠心病健康教育项目设计问卷调查表,对103例初次入院与80例再次入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方面需求中疾病的病因及症状、诱发因素与预防、心理方面知识、检查指导、康复指导,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中病友间的经验交流、专家讲课或讲座、公休讨论会,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中电话咨询及参加健康教育俱乐部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初次与再次入院冠心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差异,护士应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健康教育 需求 初次入院 再次入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叶健 席鑫 +2 位作者 汪谞 郜俊清 刘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 观察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4周左心室收... 目的 观察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4周左心室收缩活动异常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RDN组.对照组PCI后常规药物治疗,RDN组PCI后在药物治疗础上接受RDN术.对比两组随访时心脏超声检查、心肺运动试验、诊室血压、心率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每组54例.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RDN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7.14±6.78)%比(47.89±9.1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4.26±5.61)mm比(37.84±7.21)mm]、左心室缩短分数[(30.82±4.80)%比(27.30±6.95)%]、左心房内径[(36.68±5.17)mm比(39.24±4.67)mm]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DN组最大摄氧量[(22.29±4.50)mL·kg-1·min-1比(19.95±4.56)mL·kg-1·min-1]、代谢当量(6.37±1.29比5.70±1.30)、最大心率[(139.35±19.02)bpm比(128.17±16.33)bpm]及半分钟心率[(82.33±11.45)bpm比(87.65±12.25)bp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间诊室血压、心率及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DN术可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和磷脂化壳聚糖涂层膜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宗军 孟晟 +4 位作者 秦永文 钟伟 金惠根 于文 罗启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聚合物壳聚糖(chitosan,CHI)和磷脂化壳聚糖(phosphorylcholinechitosan,PC-CHI)涂层膜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将CHI和PC-CHI均匀喷涂在培养皿底层制成聚合物膜,以316L不锈钢片做成不锈钢圆... 目的:观察聚合物壳聚糖(chitosan,CHI)和磷脂化壳聚糖(phosphorylcholinechitosan,PC-CHI)涂层膜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及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将CHI和PC-CHI均匀喷涂在培养皿底层制成聚合物膜,以316L不锈钢片做成不锈钢圆柱体槽,将猪髂动脉内皮细胞接种于聚合物膜、不锈钢槽和不做任何处理的培养皿底部(空白对照组),培养24h。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以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并进行细胞迁移检测。以凝固法测定健康人血液在聚合物膜上作用2h后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动脉内皮细胞在CHI和PC-CHI膜上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培养24h,内皮细胞在CHI和PC-CHI膜上的增殖率分别达88.8%和77.8%,存活内皮细胞数目较不锈钢片组显著增加(P<0.01);而CHI组的存活内皮细胞数目显著高于PC-CHI组(P<0.01)。培养72h,内皮细胞在CHI和PC-CHI膜上迁移细胞数均显著高于316L不锈钢片,PC-CHI组较CHI组的细胞迁移数目显著增加(P<0.01)。PC-CHI组、316L不锈钢片组和空白对照组的APTT较CHI组显著延长(P<0.05,P<0.01),FiB显著增加(P<0.01)。各组间PT和TT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HI和PC-CHI涂层膜有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内皮细胞的相容性良好。PC-CHI较CHI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磷脂化壳聚糖 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即刻肾动脉直径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徐佑龙 刘宗军 +12 位作者 金惠根 郜俊清 严鹏勇 张文全 王明瑜 桑震池 陈晨 徐三彬 刘兴华 杨伟 汪志华 汪蔚青 王大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62-866,共5页
目的探索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即刻肾动脉直径的影响。方法入选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QCA)进行肾动脉直径的测量并记录数值,术中记录阻抗起始值、阻抗最... 目的探索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即刻肾动脉直径的影响。方法入选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QCA)进行肾动脉直径的测量并记录数值,术中记录阻抗起始值、阻抗最低值、消融点位、消融功率等消融参数指标。所有患者于RDN术前、术后6个月检测动态血压。结果共12例符合标准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入选了本研究,平均入院动态血压为(185±15)/(99±9)mmHg(1mmHg=0.133kPa)。在RDN术后6个月,动态血压平均值下降31/15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的肾动脉直径在消融术后即刻均出现扩张,肾动脉直径平均值增加0.6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消融阻抗下降值与肾动脉术后即刻直径相关(r=0.74,P=0.006),但患者术后肾动脉直径扩张程度并不能预测术后血压的变化(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任何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 RDN术可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并可在术后即刻扩张肾动脉直径,肾动脉直径的扩张程度和消融阻抗的下降值正相关,但肾动脉直径的扩张程度无法预测患者的远期血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肾动脉直径 难治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壳聚糖/肝素复合涂层膜对支架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于文 蒋金法 +5 位作者 孟晟 金惠根 秦永文 徐文俊 钟伟 刘宗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24-1327,共4页
目的:观察层层自组装壳聚糖/肝素复合涂层膜对支架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逐层自组装的方式将壳聚糖和肝素逐层结合在316L不锈钢槽内,制成不同层数的涂层膜,以凝固法测定健康人血液在聚合物膜和不锈钢上作用2h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目的:观察层层自组装壳聚糖/肝素复合涂层膜对支架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逐层自组装的方式将壳聚糖和肝素逐层结合在316L不锈钢槽内,制成不同层数的涂层膜,以凝固法测定健康人血液在聚合物膜和不锈钢上作用2h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并检测其抗凝血功能的稳定性。制备壳聚糖/肝素复合涂层膜支架,研究复合涂层膜支架在猪动静脉分流血栓模型中对支架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各组复合涂层膜APTT和TT均较316L不锈钢组极显著延长(P<0.01),并且APTT和TT延长和复合涂层膜层数增加相关。复合涂层膜在2周内上述凝血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在猪动静脉分流血栓模型中,复合膜涂布的金属支架形成的血栓重量极显著低于316L裸支架(P<0.001)。结论:层层自组装壳聚糖/肝素复合涂层膜具有极显著的抗支架血栓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肝素 自组装 血栓形成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中消融点位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徐佑龙 刘宗军 +5 位作者 金惠根 郜俊清 严鹏勇 张文全 孙剑光 王明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 探索不同消融位点对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近中段消融组和全段消融组,每组8例.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术中记录消融参数(起始... 目的 探索不同消融位点对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近中段消融组和全段消融组,每组8例.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术中记录消融参数(起始阻抗值、最低阻抗值、消融实际功率、消融实际温度),术后即刻复查肾动脉造影.所有患者术后继续监测血压,随访至术后3个月.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所有患者消融起始阻抗平均值为(180.0±12.3)Ω,消融最低阻抗平均值为(157.8±12.8)Ω,阻抗下降率平均为(12.4±2.6)%;实际消融温度为40~50℃,功率为5~18 W.术后肾动脉造影显示全段消融组2例发生肾动脉痉挛,近中段消融组无一例发生肾动脉痉挛,两组肾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血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在肾动脉近中段进行消融,特别是在肾动脉开口处消融,可能不会影响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的降压效果,并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消融位点 顽固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压力导丝监测指导猪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佑龙 刘宗军 +7 位作者 金惠根 陈晨 徐三彬 郜俊清 严鹏勇 张文全 王明瑜 沈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压力导丝监测对指导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的可行性。方法将11头实验用小型猪分为2组,8头为RDN组,3头为假手术组。消融前先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然后以7F导引导管作为指引,于肾动脉内分别置入射频消...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压力导丝监测对指导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的可行性。方法将11头实验用小型猪分为2组,8头为RDN组,3头为假手术组。消融前先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然后以7F导引导管作为指引,于肾动脉内分别置入射频消融导管和FFR压力导丝,在X线透视下观察导管贴靠肾动脉情况,在肾动脉内不同位置进行电刺激(20Hz),监测FFR数值(肾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当FFR数值出现显著改变时,即在该靶点处进行消融(50℃,10W,60s)。消融后即刻重复刺激,如果未观察到以上指标的改变,即认为消融有效。结果 RDN组8头实验用小型猪均成功完成肾动脉靶点消融术。消融术前,在靶点处进行电刺激,FFR数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0.02vs 0.73±0.07,P<0.01);消融术后即刻,在同样的点位进行电刺激,FFR数值几乎没有变化(0.97±0.03vs 0.95±0.02,P=0.25)。在假手术组中未观察到这一现象。结论靶点处电刺激后检测的FFR数值在消融前和消融后即刻差异显著,FFR压力导丝监测有望成为指导RDN的一种新手段,但其有效性及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血流储备分数 难治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液滴速调节器保护夹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祝秋萍 王旻靖 吴蓓蓓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24-25,共2页
目的解决临床输液过程中患者随意调节滴速的问题,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有效。方法自行设计静脉输液滴速调节器保护夹,该保护夹由塑料夹和固定带两部分通过尼龙搭扣相互粘连制成,临床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结果与未使用静脉输液滴速调节... 目的解决临床输液过程中患者随意调节滴速的问题,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有效。方法自行设计静脉输液滴速调节器保护夹,该保护夹由塑料夹和固定带两部分通过尼龙搭扣相互粘连制成,临床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结果与未使用静脉输液滴速调节器保护夹相比,使用静脉输液滴速调节器保护夹时,患者输液滴速误差及患者投诉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静脉输液滴速调节器保护夹设计合理,操作便捷,且便于清洁消毒,可确保输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滴速调节器保护夹 输液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盐水灌注导管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
作者 徐佑龙 李清丽 +4 位作者 邓伟明 张文全 王明瑜 刘宗军 沈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4-1176,共3页
难治性高血压是指使用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包含一种利尿剂)且均使用至最大剂量,患者血压仍无法达标[1]。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介入治疗手术,其主要应用于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是指使用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包含一种利尿剂)且均使用至最大剂量,患者血压仍无法达标[1]。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介入治疗手术,其主要应用于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2]。虽然近期公布的HTN-3试验为中性结果[3],但对RDN的探索和研究并未停止,如何更好、更彻底地消融成为新的课题。冷盐水灌注导管主要应用于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中,与普通消融导管比较具有预防导管表面血栓形成、导管消融表面温度更低、能消融到更深的组织等优势[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盐水 灌注导管 肾交感神经消融术 难治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去交感神经化治疗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
13
作者 桑震池 刘宗军 金惠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7-1111,共5页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射频消融去交感神经化治疗在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其在慢性肾病中可能存在潜在的治疗作用。目前有限的临床及动物研究证实去交感神经化治疗慢性肾病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反而可能有潜在的获益。本...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射频消融去交感神经化治疗在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其在慢性肾病中可能存在潜在的治疗作用。目前有限的临床及动物研究证实去交感神经化治疗慢性肾病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反而可能有潜在的获益。本文对去交感神经化治疗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及作用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肾去交感神经化支配 肾功能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饮加减的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14
作者 刘又斌 王大英 刘宗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1973-1974,共2页
通过对丹参饮加减组成中单味药物的成分分析和药理研究说明,其具有抗炎、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临床使用丹参饮加减治疗冠心病、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多种因气滞血瘀所致疾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丹参饮 抗炎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微孔灌注导管在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弘 李凌燕 +5 位作者 吕天娇 张华 邓伟明 段秋霞 郜俊清 刘宗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63-1269,共7页
目的观察5 F微孔灌注导管在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RDN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普通导管消融组和微孔灌注... 目的观察5 F微孔灌注导管在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RDN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普通导管消融组和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每组15例。普通导管消融组使用5 F温控消融导管,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使用头端带小侧孔的5 F微孔灌注导管,标测及消融时用冷盐水灌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及随访期间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血生物化学指标和心脏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RDN治疗。随访期间,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24 h动态血压收缩压下降值较普通导管消融组更明显[(34.67±13.02)mmHg vs(17.00±16.74)mmHg,P<0.01;1 mmHg=0.133 kPa];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24 h动态血压舒张压明显下降,与普通导管消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0±7.15)mmHg vs(87.60±8.17)mmHg,P<0.05]。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随访期间服用降压药物的种类较普通导管消融组有减少的趋势,尤其在利尿剂的使用方面,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服用利尿剂的比例低于与普通导管消融组(P<0.05)。在手术消融中微孔灌注导管消融组可显著降低导管消融时的温度(P<0.001),获得更大的释放能量(P<0.05),阻抗下降幅度也较普通导管消融组更大(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晕厥及黑矇,未出现肾功能恶化的表现。结论 5 F微孔灌注消融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动脉消融导管,在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中,其在降低收缩压及减少利尿剂的使用方面较普通消融导管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去神经化 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 灌注导管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