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
作者 徐媛颖 王琪 +3 位作者 陈琳 汪红平 沙雯君 雷涛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9期2824-2828,共5页
2型糖尿病是一种持续高血糖状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易伴发肥胖。肥胖是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而致脂肪慢性累积的疾病。2型糖尿病和肥胖关系密切,肥胖加大了机体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促使血管性疾病、呼吸暂停综合征及... 2型糖尿病是一种持续高血糖状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易伴发肥胖。肥胖是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而致脂肪慢性累积的疾病。2型糖尿病和肥胖关系密切,肥胖加大了机体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促使血管性疾病、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的患病率上升。现代医学多采用药物、代谢性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但药物易引起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难以耐受,而代谢性手术等有创治疗,具有一定风险性,且易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中医疗法具有整体审察、病证结合、无创和不良反应少等优势,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亦能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2型糖尿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胰岛素抵抗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氨基酸通过Stat3通路双向调控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2
作者 蔡兴华 高洁 +5 位作者 徐媛颖 张会会 买热艳木·肉孜 沙雯君 鲁郡 雷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1,共8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支链氨基酸(BCAA)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分化介质(DM)组、低浓度BCAA组和高浓度BCAA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BCAA对前脂肪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油...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支链氨基酸(BCAA)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分化介质(DM)组、低浓度BCAA组和高浓度BCAA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BCAA对前脂肪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脂肪细胞脂滴形成情况;酶法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3和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结果显示,当BCAA浓度≤10 mmol/L时,3T3-L1细胞的存活率不受BCAA的影响。与DM组相比,低浓度BCAA组(0.5、1.0 mmol/L)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大、脂滴数目明显增加,且细胞内TC(0.88 vs 0.68 mmol/g;0.83 vs 0.68 mmol/g,P<0.01)和TG水平(0.77 vs 0.40 mmol/g;0.62 vs 0.40 mmol/g,P<0.01)明显上升;而高浓度BCAA组(5.0、10.0 mmol/l)细胞分化较DM组明显下降。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低浓度BCAA组PPARγ、C/EBPα、Adiponectin、FABP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而高浓度BCAA组上述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此外,低浓度BCAA促进Stat3磷酸化水平,而高浓度BCAA抑制其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 BCAA通过Stat3双向调控前脂肪细胞脂肪分化,即低浓度BCAA可通过促进Stat3磷酸化水平诱导其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而高浓度BCAA则抑制Stat3磷酸化及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AA 3T3-L1 脂肪细胞分化 STAT3 脂肪生成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对湿热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媛颖 孔稳稳 +5 位作者 尹宏萍 张会会 蔡兴华 徐碧林 沙雯君 雷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96-2600,共5页
目的探讨虎杖对湿热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杖颗粒,疗程8周。检测体质量、BMI、血糖指标(FBG、2 h PG、HbA_(1C)、GA)、血脂指标(TC... 目的探讨虎杖对湿热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杖颗粒,疗程8周。检测体质量、BMI、血糖指标(FBG、2 h PG、HbA_(1C)、GA)、血脂指标(TC、TG、HDL-C、LDL-C、ApoA-I、ApoB、ApoA、ApoE、sdLDL-C)、肝功能指标(ALT、AST)、脂肪肝程度、TyG、HSI、中医证候评分和疗效变化。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脂肪肝程度更轻(P<0.01)。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BMI、FBG、GA、TG、ApoE、TyG、HSI、ALT、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P<0.01),并且2 h PG、TyG、HSI、ALT、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虎杖可改善湿热证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常规治疗 2型糖尿病 湿热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孔稳稳 韦惠珍 +3 位作者 徐媛颖 沙雯君 鲁郡 雷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1205,1212,共6页
目的探讨虎杖苷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500 ng/ml LPS诱导其损伤,设为模型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用不同... 目的探讨虎杖苷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500 ng/ml LPS诱导其损伤,设为模型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10、20、40μmol/L)虎杖苷干预HUVECs 24 h,分别设置为虎杖苷低浓度组、虎杖苷中浓度组和虎杖苷高浓度组;另设对照组。CCK-8、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下降(P<0.01),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P<0.001,P<0.05,P<0.01),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NF-α含量增加(P<0.001),细胞中JAK2和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干预后,LPS损伤细胞情况减轻,虎杖苷低、中、高浓度组细胞存活率增加(P<0.05),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P<0.05,P<0.05,P<0.001),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NF-α含量下降(P<0.05),细胞中JAK2和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虎杖苷能有效减轻LPS对HUVECs的炎性损伤,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抑制内皮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虎杖苷下调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虎杖苷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黄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潘婷 高洁 +3 位作者 张会会 蔡兴华 雷涛 鲁郡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2-1498,共7页
目的探索鸢尾黄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鸢尾黄素对3T3-L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接触抑制2 d(分化第0天),加入诱导剂和不同浓度鸢尾黄素(0、10、20、40、60μmol/L)处理细胞,对照组不加诱导剂。分化第9天,油红... 目的探索鸢尾黄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鸢尾黄素对3T3-L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接触抑制2 d(分化第0天),加入诱导剂和不同浓度鸢尾黄素(0、10、20、40、60μmol/L)处理细胞,对照组不加诱导剂。分化第9天,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生化试剂盒检测TG、NEF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EBPα、perilipin-1、ADFP、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Adiponectin、FABP4、FAS、Acly mRNA表达。结果鸢尾黄素浓度≤60μmol/L时不影响细胞存活率(P>0.05)。与诱导分化组比较,鸢尾黄素给药后,细胞内脂滴形成减少,TG、NEFA水平降低(P<0.01);C/EBPα、PPARγ、perilipin-1、ADFP蛋白表达降低(P<0.01),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升高(P<0.01);Adiponectin、FABP4、FAS、Acly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鸢尾黄素具有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EBPα、PPARγ、AMPKα和p-AMPKα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黄素 脂肪生成 3T3-L1细胞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IGFBP-3、TNF-α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疗效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虎静 雷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74-1779,共6页
目的观察IGF-1、IGFBP-3、TNF-α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中的表达特点,以及经抗骨质疏松治疗前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的变化,探讨IGF-1、IGFBP-3、TNF-α作为OP... 目的观察IGF-1、IGFBP-3、TNF-α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中的表达特点,以及经抗骨质疏松治疗前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的变化,探讨IGF-1、IGFBP-3、TNF-α作为OP疗效评判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的T2DM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共95例,失访7例,最终纳入88例,化验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的IGF-1、IGFBP-3、TNF-α,并测量BMD。结果(1)IGF-1、IGFBP-3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后水平均较前升高;而TNF-α则表达减少(P<0.05);(2)治疗后全髋、股骨颈及腰1~4的BMD以及IGF-1、IGFBP-3较治疗前有上升,TNF-α下降,Ward’s三角、大粗隆、股骨干的BMD变化不大;(3)治疗后β-CTX降低(P<0.05),TP1NP、25(OH)D升高(P<0.05),PTH和OC无明显变化;(4)治疗后,将各部位BMD与IGF-1、IGFBP-3、TNF-α等化验数据作相关性分析,提示股骨颈BMD与IGF-1、IGFBP-3存在正相关,腰1~4的BMD与TNF-α存在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5(OH)D及TP1NP均与IGF-1、IGFBP-3存在正相关,与TNF-α负相关;β-CTX与TNF-α存在正相关,与IGFBP-3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IGFBP-3、TNF-α与BMD、骨代谢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的骨形成指标TP1NP增加、25(OH)D增加,骨吸收指标β-CTX减少,同步发生变化的还有骨密度的有效提高,以及IGF-1、IGFBP-3的增加和TNF-α的降低。通过对IGF-1、IGFBP-3、TNF-α检测联合骨代谢指标的改善可以有效评估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小梁评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骨质量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翠平 陈琳 +9 位作者 徐碧林 朱英倩 申甜 朱近悦 夏娟 陆明 汪红平 陈诚 沙雯君 雷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28-1033,共6页
目的探讨骨小梁评分(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4例非糖尿病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图像,通过骨小梁评分软件(TBS i Nsight software)计... 目的探讨骨小梁评分(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4例非糖尿病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图像,通过骨小梁评分软件(TBS i Nsight software)计算得出骨小梁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小梁评分差异,并分析骨小梁评分和骨密度、年龄、体重的关系。结果和非糖尿病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组腰椎BMD升高(0.9103±0.1742 vs 0.8382±0.1422,P=0.005),TBS降低(1.2787±0.122 vs 1.3166±0.1016,P=0.033),在排除年龄、体重、骨密度的干扰后差异依然有统计学意义(P=0.008);相关性分析方面发现TBS和年龄呈负相关(r=-0.395,P<0.001),和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270,P<0.001);TBS和腰椎BMD呈正相关,非糖尿病患者比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更强(r=0.563,P<0.001 vs r=0.766,P<0.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小梁评分降低,这和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增高的事实相符合,骨小梁评分可能成为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小梁评分 2型糖尿病 骨质量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代茶饮联合二甲双胍对肺热津伤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7
8
作者 谢秀英 雷涛 +3 位作者 沙雯君 张翠平 徐媛颖 陈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27-2631,共5页
目的考察桑叶代茶饮联合二甲双胍对肺热津伤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另选择40例血糖调节正常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桑叶代茶饮,疗程3个... 目的考察桑叶代茶饮联合二甲双胍对肺热津伤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另选择40例血糖调节正常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桑叶代茶饮,疗程3个月。检测血糖指标(FBG、2 hPBG、HbA1c)、FINS、HOMA-IR、炎症因子(IL6、TNF-α)、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指标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NS、HOMA-IR、中医证候总评分及口渴喜饮、口干咽燥、烦热评分降低(P<0.05),也低于对照组(P<0.05);2组炎症因子降低(P<0.05),观察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桑叶代茶饮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肺热津伤证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胰岛素抵抗,抑制IL-6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代茶饮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肺热津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秋葵醇提物中2种成分对肝细胞糖异生及AMPKα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谢秀英 陈琳 +3 位作者 雷涛 陆明 申甜 徐碧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观察黄秋葵醇提物中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对肝细胞糖异生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ase)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以乳酸和丙酮酸为糖异生底物。予不同浓度槲皮素、异槲皮苷干... 目的观察黄秋葵醇提物中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对肝细胞糖异生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ase)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以乳酸和丙酮酸为糖异生底物。予不同浓度槲皮素、异槲皮苷干预24 h后,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培养液上清葡萄糖浓度,RT-PCR法检测PEPCK、G6Pase、AMPKα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总AMPKα、AMPKαThr172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糖异生诱导组上清葡萄糖浓度显著升高(P<0.01);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干预后,80μmol/L槲皮素组、异槲皮苷组显著低于糖异生诱导组(P<0.01);糖异生诱导组PEPCK、G6Pase AMPKαmRNA相对表达显著升高(P<0.01);80μmol/L槲皮素组、异槲皮苷组PEPCK、G6Pase表达显著低于糖异生诱导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80μmol/L槲皮素组、异槲皮苷组AMPKαThr172磷酸化水平均较糖异生诱导组增加。结论黄秋葵醇提物中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培养原代肝细胞糖异生及其关键酶基因转录,AMPKαThr172磷酸化可能与两者抑制糖异生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醇提物 槲皮素 异槲皮苷 肝细胞糖异生 AMPKα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治准绳·类方》消瘅处方用药规律的挖掘 被引量:4
10
作者 滕卉茹 雷涛 +1 位作者 孙希 徐碧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34-1937,共4页
目的 挖掘《证治准绳·类方》消瘅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归纳整理书中消瘅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涉及方剂87首,包含中药182味,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肾经为主... 目的 挖掘《证治准绳·类方》消瘅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归纳整理书中消瘅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涉及方剂87首,包含中药182味,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为主,药物总频次15次以上的中药共有10味,11次以上的药物组合有15组,所有方剂聚为5类。结论 《证治准绳·类方》消瘅处方具有独到的用药规律及处方思想,而且均有章可循,其治法的内在结构围绕着“补气健脾,滋阴清热,利水燥湿,清热生津”展开,可为相关临床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治准绳·类方》 消瘅处方 用药规律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HIF-1α信号通路介导糖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11
作者 邱军辉 刘美志 +5 位作者 孙杜桑 潘婷 赵维维 沙雯君 鲁郡 雷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14-1620,共7页
目的研究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y-L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炎症损伤及Toll样受体4(TLR4)、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实验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0 mg/L普通低密度脂蛋白(n... 目的研究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y-L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炎症损伤及Toll样受体4(TLR4)、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实验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0 mg/L普通低密度脂蛋白(n-LDL)]、Gly-LDL(50、75、100 mg/L)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泌水平;qRT-PCR测定TLR4、HIF-1α、TNF-α、IL-6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TLR4、HIF-1α、TNF-α、IL-6蛋白水平;分别用TLR4、HIF-1α的si-RNA干预Gly-LDL对HUVECs的作用,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ly-LDL 100 mg/L)、si-TLR4组(Gly-LDL 100 mg/L+si-TLR4)、TLR4空载组(Gly-LDL 100 mg/L+si-NC1)、si-HIF-1α组(Gly-LDL 100 mg/L+si-HIF-1α)和HIF-1α空载组(Gly-LDL 100 mg/L+si-NC2)。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HIF-1α蛋白表达水平,验证TLR4、HIF-1α相互作用关系。结果Gly-LDL(50、75、100 mg/L)组均可抑制HUVECs的增殖及迁移能力(P<0.01),刺激HUVECs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CAM-1、VCAM-1分泌量增加(P<0.001),上调TLR4、HIF-1α、TNF-α、IL-6 mRNA和蛋白水平(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敲除TLR4后,与模型组相比,TLR4、HIF-1α蛋白表达均下调(P<0.001)。敲除HIF-1α后,与模型组相比,仅HIF-1α蛋白表达下调(P<0.001),而TLR4蛋白在Gly-LDL作用下表达上调。结论Gly-LDL可能通过上调TLR4/HIF-1α炎症信号通路抑制HUVECs的增殖与迁移,上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低密度脂蛋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TOLL样受体4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