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血清TNF-α、IL-8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汤杰 陈路军 +4 位作者 李璟 王振伟 黄海茵 杨佩兰 东贵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3-525,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埋线组予以穴位埋线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埋线组予以穴位埋线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内COPD急性加重(AECOPD)次数、重度AECOPD次数、肺功能、血清中TNF-α、IL-8水平。结果:埋线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AECOPD次数、重度AECO-PD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TNF-α、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均未见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COPD患者可以减少AECOPD次数,特别是重度AECOPD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 TNF—α IL-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应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李璟 李琪 +6 位作者 王硕硕 何婧 朱慧雯 顾沐恩 顾俊薇 黄艳 吴焕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3期361-367,共7页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物灸 慢性胃炎 胃泌素 胃蛋白酶原I 胃蛋白酶原I/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秀琴 姜彩凤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7-58,68,共3页
目的探讨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7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和常规跌倒评估量表对其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比较两种评估... 目的探讨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7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和常规跌倒评估量表对其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比较两种评估量表的筛查结果。结果 Morse量表的AUC值为0.815,而常规量表为0.726,可知Morse量表略优于常规量表。采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筛查跌倒高风险患者54例,占72.97%;使用常规量表筛查出跌倒高风险患者32例,占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跌倒评估量表跌倒史漏检率为48.57%。两种量表评估的高危患者的年龄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rse跌倒评估量表有助于临床识别跌倒高风险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跌倒评估量表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朱怡 东贵荣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家族,是固有免疫的基本成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LR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TLR4的研究最为广泛。心肌细胞...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家族,是固有免疫的基本成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LR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TLR4的研究最为广泛。心肌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合成释放一些物质能与TLR结合,激活核转录因子等而产生炎症反应,影响左心室重塑。本文就TLR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初步阐明TLRs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TLR4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GLUT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鲍春龄 东红升 东贵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67-1069,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葡萄糖载体蛋白-1(GLUT1)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头穴透刺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又分为24h、72h、168h三个小组,采用胶原酶/肝素联合注入法...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葡萄糖载体蛋白-1(GLUT1)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头穴透刺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又分为24h、72h、168h三个小组,采用胶原酶/肝素联合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给以百会透太阳穴电针治疗,各组动物在指定时间断头取脑,取血肿周围3mm范围内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GLUT1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三个时间点均见大部分GLUT1阳性微血管形态变窄、皱缩、闭塞,越靠近病灶越严重;GLUT1表达24h先代偿性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后72h、168h失代偿性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针刺组:仅在24h时血肿周围出现了轻微的管腔狭窄,之后大部分血管表现为管腔呈圆形扩张,GLUT1在72h、168h也出现下降(P<0.05),但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刺在多时间点对GLUT1均有治疗作用,能延长治疗时间窗,减轻病变程度且早期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脑出血 葡萄糖载体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红素脑病引起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侯梅 王海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9期823-824,共2页
目的探讨胆红素脑病相关性脑瘫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对35例胆红素脑病导致的脑瘫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于新生儿期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过度哭闹、头后仰、角弓反张、身体扭转等早期神经症状表现,于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状况后加... 目的探讨胆红素脑病相关性脑瘫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对35例胆红素脑病导致的脑瘫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于新生儿期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过度哭闹、头后仰、角弓反张、身体扭转等早期神经症状表现,于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状况后加重;突出的神经运动特点为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和侧弯反射长时间残存,肌张力及姿势不稳定、不对称;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5例,Ⅴ级22例(其中15例年龄小于18个月);29例行脑MRI检查,异常25例,其中22例为典型的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长T2信号。结论胆红素脑病引起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床症状和脑MRI表现均有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随意运动 脑性瘫痪 胆红素脑病 核黄疸 磁共振成像(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评价针刺治疗家兔脑出血
7
作者 谭文莉 赵喜 +5 位作者 李欢欢 王凡 雷慧姝 龚志刚 杨辰瑶 詹松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9-1232,共4页
目的通过DWI及ADC值评价头穴针刺治疗家兔脑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针刺组(40只);针刺组再随机分为留针组(10只)、手法组(30只),手法组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再随机分为透刺补法亚组、透刺泻法... 目的通过DWI及ADC值评价头穴针刺治疗家兔脑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针刺组(40只);针刺组再随机分为留针组(10只)、手法组(30只),手法组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再随机分为透刺补法亚组、透刺泻法亚组和透刺平补平泻法亚组(各10只)。对模型组和针刺组于造模后2h、3天、7天行DWI,测量血肿周围区域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部分家兔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对侧镜像区,2h、3天、7天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后2h模型组和针刺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较空白组升高;3天时模型组增长幅度大于针刺组;7天时模型组和针刺组ADC值有所回落,针刺组较模型组回降更为显著,手法组ADC值较留针组低,手法组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侧镜像区3天、7天的ADC值模型组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法组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可动态活体监测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变化情况;头穴针刺治疗有助于缓解兔脑出血后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扩散磁共振成像 针刺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呼吸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梁瑞珑 徐佳 +3 位作者 曹前 吕瑛 韩建中 顾沐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44-14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呼吸的调节作用,探究针刺疗法可否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应用于OSAHS的临床治疗。方法 60例OSAH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穴取上廉泉、风府等)和n CPAP...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呼吸的调节作用,探究针刺疗法可否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应用于OSAHS的临床治疗。方法 60例OSAH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穴取上廉泉、风府等)和n CPAP组30例(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两组,两组分别干预3个月,在干预前后所有入选病例分别进行一次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和证候积分数据的采集。结果治疗后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29/30),n CPAP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针刺组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 <0.05)。n CPAP组治疗前后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0.05)。结论①针刺可以减少OSAHS患者睡眠中呼吸暂停的次数,从而改善患者的鼾声程度、白天嗜睡症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等临床症状。②从卫生经济角度分析,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针刺疗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针刺疗法 疗效评定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及其引起抑郁样状态伴失眠的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政男 张溢珈 +1 位作者 刘臻 陈云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5-912,共8页
目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伴失眠大鼠模型,阐明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对大鼠情绪和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CCI组,每组8只。CCI组大鼠采用4-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干,结扎以维持坐骨神经外膜供... 目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伴失眠大鼠模型,阐明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对大鼠情绪和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CCI组,每组8只。CCI组大鼠采用4-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干,结扎以维持坐骨神经外膜供血为度,假手术组大鼠仅将坐骨神经干进行暴露和分离,不进行结扎,术后每周检测2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评估大鼠痛阈变化。糖水偏好实验检测2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悬尾实验检测2组大鼠悬尾静止时间,旷场实验检测2组大鼠水平运动总距离,评价大鼠是否存在抑郁样行为。通过植入式脑电/肌电评价大鼠睡眠-觉醒行为。结果:造模后第1~4周,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PWMT和糖水偏好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悬尾静止时间明显延长(P<0.01),水平运动总距离明显缩短(P<0.01)。造模后第2~4周,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主观黑夜觉醒量明显增加(P<0.01),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量明显减少(P<0.01),快速动眼(REM)睡眠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主观黑夜觉醒累积量和REM睡眠累积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NREM睡眠累积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CCI大鼠存在抑郁状态伴失眠,且症状呈慢性化趋势维持至造模后第4周,该模型可用于抑郁状态伴失眠的长期效应观察和相关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失眠 抑郁状态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状体间小叶调节睡眠-觉醒节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金金 王聪 +2 位作者 汪景 许文琳 陈云飞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7-361,共5页
膝状体间小叶(intergeniculate leaflet,IGL)是丘脑内的一条状狭窄核团,核团富含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脑啡肽(enkephalin,ENK)等神经递质,主要参与哺乳动物的生物节律,光信号和非... 膝状体间小叶(intergeniculate leaflet,IGL)是丘脑内的一条状狭窄核团,核团富含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脑啡肽(enkephalin,ENK)等神经递质,主要参与哺乳动物的生物节律,光信号和非光信号在IGL的整合突出了其在生物节律的重要地位。以往诸多研究发现IGL与昼夜节律调节核团之间形成广泛的纤维投射,是外界授时因子调节哺乳动物生物节律的重要一环,同时该核团与睡眠觉醒和视觉运动系统相关核团也存在广泛的信号传导。本文结合IGL的相关国内外研究,分析IGL核团解剖特点,从睡眠-觉醒角度探讨昼夜节律核团IGL在睡眠生理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体间小叶 睡眠-觉醒 昼夜节律 光信号 非光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