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耿娅 邓中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1-388,共8页
临床前药物性肝损伤的评价存在灵敏性低和特异性差的问题,常产生假阴性结果和出现意外的毒性,是导致药物终止开发甚至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药物肝毒性临床前研究中,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灵敏、高通量等优点,寻找和发现新的... 临床前药物性肝损伤的评价存在灵敏性低和特异性差的问题,常产生假阴性结果和出现意外的毒性,是导致药物终止开发甚至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药物肝毒性临床前研究中,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灵敏、高通量等优点,寻找和发现新的肝毒性生物标志物,使药物开发过程更为安全有效。本文对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蛋白质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并且着重归纳了该技术在中药致肝损伤方面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于发现新型肝潜在毒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其他组学技术的发展,其在药物肝毒性早期筛选、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桥接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肝毒性 生物标志物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安全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6
2
作者 魏姗姗 詹常森 邓中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80-1082,共3页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将麝香保心丸的安全性研究归纳为毒理学研究、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配伍减毒机制研究三部分进行阐述及评估。毒理学实验提示注意监测女性患者的凝血指标和甘油三酯水平。麝香保心丸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将麝香保心丸的安全性研究归纳为毒理学研究、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配伍减毒机制研究三部分进行阐述及评估。毒理学实验提示注意监测女性患者的凝血指标和甘油三酯水平。麝香保心丸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长期服用可耐受。蟾酥通过干扰能量代谢等通路产生心脏毒性,含等剂量蟾酥的麝香保心丸不会出现上述通路。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安全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且长期用药安全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安全性 配伍减毒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徐榛 邓中平 孙嘉彬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388,共5页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导致药物终止开发甚至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导致内源性代谢物成分和含有量的异常。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整体系统分析,为寻找早期药物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毒性机制的探索...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导致药物终止开发甚至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导致内源性代谢物成分和含有量的异常。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整体系统分析,为寻找早期药物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毒性机制的探索等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故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标志物筛选、肝损伤机制及损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代谢组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对川楝子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齐双岩 金若敏 +2 位作者 梅彩霞 周志兰 崔金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4-406,共3页
目的:通过配伍中药白芍考察对川楝子的减毒效应及其机制,以探求减轻川楝子肝毒性的中药复方减毒配伍规律。方法:SD大鼠,分组,单次灌服蒸馏水或川楝子、川楝子+白芍,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 目的:通过配伍中药白芍考察对川楝子的减毒效应及其机制,以探求减轻川楝子肝毒性的中药复方减毒配伍规律。方法:SD大鼠,分组,单次灌服蒸馏水或川楝子、川楝子+白芍,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ICAM-1蛋白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3、bcl-2基因表达。结果:白芍与川楝子配伍应用后,能够对抗肝组织TNF-α、IL-6水平的提高(P<0.05或P<0.01),能对抗肝组织NF-κB、ICAM-1蛋白表达的增强(P<0.01);能够调节肝组织caspase-3、bcl-2的基因表达。结论:白芍能对抗川楝子导致的肝损伤,其减毒机制是该药可以减轻肝组织炎症反应,并与调节肝细胞坏死相关基因caspase-3、Bcl-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白芍 肝毒性 机制 配伍减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山豆根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航艾 孙杰 +3 位作者 盛云华 宁炼 唐黎明 金若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5-649,共5页
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山豆根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40 mg·kg^-1)、山豆根水提浸膏粉高剂量组(生药0.6 g·kg^-1)和低剂量组(生药0.3 g·kg^-1),... 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山豆根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40 mg·kg^-1)、山豆根水提浸膏粉高剂量组(生药0.6 g·kg^-1)和低剂量组(生药0.3 g·kg^-1),测定致炎前和致炎后0.5、1、2、和3 h足跖肿胀度、致炎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及血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氢化可的松组致炎后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山豆根水提浸膏粉组致炎后肿胀率亦降低(P<0.05)且体内苦参碱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AUC值约为低剂量组两倍,达峰时间与抗炎作用高峰时间一致;山豆根水提浸膏粉可显著下调炎症因子含量(P<0.01),抑制其表达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山豆根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具有抗炎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体内苦参碱系统暴露量成正相关,抗炎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抗炎 足跖肿胀 血药浓度 炎症因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H-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黄药子乙醇提取物致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4
6
作者 盛云华 乔靖怡 +3 位作者 金若敏 姚广涛 周璐 唐黎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6-316,共11页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恢复期)取6只大鼠采血,进行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用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收集给药后0,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对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DB组血清总胆红素(TB)和总胆固醇(TC)于给药后3~28 d显著升高(P〈0.05),总胆汁酸(TBA)于7~28 d显著升高(P〈0.05),TB,TC和TBA于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RDB组给药后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肝组织于给药后7 d开始出现单细胞坏死和肝细胞肿大,随给药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加重;停药7 d后有所恢复。代谢组学检测显示,RDB给药早期血清脂质〔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升高(P〈0.05),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等降低(P〈0.05);上述代谢产物在停药7 d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肝损伤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和胆汁淤积有关。随着RDB给药的持续,产生了组织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导致体内能量代谢不足。血清脂质(LDL/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及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均可作为RDB致肝损伤的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子 肝损伤 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水煎液对大、小鼠肝药酶亚型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璐 徐婷婷 +3 位作者 金若敏 姚广涛 毛玉昌 胡卓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9-282,共4页
目的比较吴茱萸水煎液对大鼠、小鼠肝药酶亚型的影响。方法取KM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56 mg生药·g-1)、低剂量组(28 mg生药·g-1)和正常组,另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40 mg生药·g-1)、低剂量组(20 mg生... 目的比较吴茱萸水煎液对大鼠、小鼠肝药酶亚型的影响。方法取KM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56 mg生药·g-1)、低剂量组(28 mg生药·g-1)和正常组,另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40 mg生药·g-1)、低剂量组(20 mg生药·g-1)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予吴茱萸水煎液或等容量蒸馏水21 d后,采用药物探针法测定动物肝药酶亚型CYP1A、CYP2C、CYP2D、CYP2E1、CYP3A的活性。结果①小鼠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高、低剂量组均诱导肝药酶亚型CYP1A、CYP2E1和CYP3A的活性(P<0.01),低剂量组诱导CYP2C活性(P<0.05);吴茱萸高、低剂量组对CYP2D活性无明显影响。②大鼠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高、低剂量组均诱导肝药酶亚型CYP1A活性(P<0.01)。高剂量组诱导CYP2C和CYP2E1活性(P<0.05或0.01);吴茱萸高、低剂量组对CYP3A活性无明显影响;吴茱萸高、低剂量组均抑制CYP2D活性(P<0.01)。③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吴茱萸水煎液对大、小鼠肝药酶亚型的影响相同点是诱导了CYP1A、CYP2C及CYP2E1活性,尤其对CYP1A活性诱导更为明显。不同点是吴茱萸诱导了小鼠CYP3A活性,而对大鼠CYP3A活性无明显影响;吴茱萸对小鼠CYP2D活性无明显影响,而对大鼠CYP2D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吴茱萸水煎液对大、小鼠部分肝药酶亚型活性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细胞色素P450 肝微粒体 大鼠 小鼠 肝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致HL7702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茜 李峰杰 +1 位作者 金若敏 宋泽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6期1222-1225,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法检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②采用光镜对给药后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③检测给予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肝功... 目的:探讨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法检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②采用光镜对给药后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③检测给予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LDH)。结果:①MTT法显示,2.5~5mg/mL的苦参碱对HL770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5mg/mL的氧化苦参碱能够显著性降低肝细胞活力(P〈0.05);②光镜结果显示,给予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后,细胞出现皱缩,变圆,体积变小,亮度增加,且药物浓度越大,呈现此状态的数目越多,苦参碱对HL7702细胞形态的影响大于氧化苦参碱;③5mg/mL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均能明显升高细胞上清液中的AST、ALP、LDH水平(P〈0.01或P〈0.05),相同剂量苦参碱的上清液中AST、ALP、LDH水平的升高程度大于氧化苦参碱。结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脏可能具有毒性作用,且苦参碱的肝毒性作用大于氧化苦参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肝细胞毒性 HL770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Meta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胡风丽 谢家骏 +2 位作者 王茜 杨艺帆 陈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1995~2017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所纳入研究的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和安... 目的系统评价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1995~2017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所纳入研究的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石杉碱甲能够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智能量表(MMSE)的评分(P<0.000 01),显著改善患者的痴呆症状;能够显著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P<0.000 01),显著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更有效(P=0.000 3);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更易发生(P<0.000 01),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多以轻微的胆碱能兴奋症状为主,一般可自行好转。结论石杉碱甲可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记忆、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与对照组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受发表偏倚影响较小;石杉碱甲虽有副作用发生,但症状较轻,一般不影响继续给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杉碱甲 血管性痴呆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陆皂苷甲致肝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倩 姚广涛 +1 位作者 金若敏 谢家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商陆皂苷甲所致的肝毒性。方法 MTT法测肝细胞(L-02细胞)活力;以不同质量浓度的商陆皂苷甲与肝细胞共培养后,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AST(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和LDH(乳酸脱氢酶)水平,并在光... 目的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商陆皂苷甲所致的肝毒性。方法 MTT法测肝细胞(L-02细胞)活力;以不同质量浓度的商陆皂苷甲与肝细胞共培养后,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AST(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和LDH(乳酸脱氢酶)水平,并在光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Hoechst-PI双标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情况;取KM种小鼠分为正常组和给药组,给药组的小鼠每天尾静脉注射10 mg/kg商陆皂苷甲,连续给药7 d,考察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MTT的结果显示,商陆皂苷甲能显著抑制肝细胞活力,其IC50为360.18μg/mL;400μg/mL的商陆皂苷甲能升高细胞培养上清中的AST、ALP和LDH(P<0.01)并使肝细胞出现变圆、减少和死亡的现象;300和350μg/mL的商陆皂苷甲能使肝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体内实验表明,小鼠血清中的AST和ALT(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小鼠肝脏多出现肝细胞多发灶性坏死及肝细胞再生现象。结论大剂量的商陆皂苷甲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陆皂苷甲 肝毒性 肝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痔瘘熏洗颗粒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若敏 黄坚 +2 位作者 符胜光 齐双岩 叶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观察痔瘘熏洗颗粒的毒性反应和评价其毒性大小。方法:采用家兔肛门粘膜,家兔完整或破损皮肤、豚鼠皮肤涂抹不同浓度的痔瘘熏洗颗粒混悬液,观察该药对肛门粘膜、皮肤有无刺激性和过敏性。采用大鼠直肠给予痔瘘熏洗粉混悬液,观察其... 目的:观察痔瘘熏洗颗粒的毒性反应和评价其毒性大小。方法:采用家兔肛门粘膜,家兔完整或破损皮肤、豚鼠皮肤涂抹不同浓度的痔瘘熏洗颗粒混悬液,观察该药对肛门粘膜、皮肤有无刺激性和过敏性。采用大鼠直肠给予痔瘘熏洗粉混悬液,观察其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均表明该药外用对家兔肛门粘膜、肛周皮肤和背部完整和破损皮肤均未显示局部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未显示过敏性反应,大鼠直肠给予3.84g干膏粉/kg亦未见明显毒性。结论:该制剂毒性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瘘熏洗颗粒 皮肤刺激 皮肤过敏 肛门粘膜刺激 急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陆皂苷甲致肾细胞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倩 姚广涛 +1 位作者 金若敏 谢家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考察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 A(EsA)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的毒性。方法:1)MTT法测细胞活力;2)检测细胞上清液LDH、细胞内SOD及MDA;3)采用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4)采用Hoechst-PI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 目的:考察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 A(EsA)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的毒性。方法:1)MTT法测细胞活力;2)检测细胞上清液LDH、细胞内SOD及MDA;3)采用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4)采用Hoechst-PI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EsA对肾细胞的活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49.11μg·mL-1,且存在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2)EsA能升高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LDH,使肾细胞内SOD/MDA比值有所下降;3)EsA能使肾细胞及其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凋亡或坏死,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大于100μg·mL-1浓度的商陆皂苷甲对HK-2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机制与细胞氧化应激、凋亡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陆皂苷甲 HK-2细胞 肾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共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茜 金若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0-332,共3页
目前,两种细胞之间的共培养方法包括直接共培养和间接共培养,而共培养体系主要用于诱导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诱导细胞自身的分化、维持细胞的功能和活力、对细胞增殖进行调控、促进早期胚胎的发育和提高代谢物的产量。目前细胞共培养... 目前,两种细胞之间的共培养方法包括直接共培养和间接共培养,而共培养体系主要用于诱导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诱导细胞自身的分化、维持细胞的功能和活力、对细胞增殖进行调控、促进早期胚胎的发育和提高代谢物的产量。目前细胞共培养体系主要用于药效方面的研究,而用于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但是,由于共培养体系缩短实验次数、减少药物使用量、辨别药物的优先毒性靶器官和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等优点,使之成为未来细胞毒理学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就细胞共培养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共培养体系研究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药物利用评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反应耳廓蓝染与血液抗体IgE和IgG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琳 谢家骏 +1 位作者 康黎静 易娟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42-2247,共6页
目的观察卵白蛋白(OVA)致大鼠过敏抗血清对不同品系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及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NS佐剂组、OVA组、OVA佐剂组,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 目的观察卵白蛋白(OVA)致大鼠过敏抗血清对不同品系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及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NS佐剂组、OVA组、OVA佐剂组,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予相应药物致敏,制备大鼠OVA抗体血清,并分别将其注入不同品系小鼠耳廓内,于致敏后3 h或48 h以相应药物激发,观察各组小鼠耳廓蓝染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各品系小鼠(KM、BALB/c、ICR、C57BL/6、B6;129S-Fcgr2btm1Ttk/J)NS组、NS佐剂组、OVA组耳廓蓝染阴性,OVA佐剂组耳廓蓝染阳性,其中各品系间存在差异,小鼠耳异种PCA敏感程度强度依次为KM、BALB/c>ICR、C57BL/6、B6;129S-Fcgr2btm1Ttk/J。结论小鼠异种PCA试验中,不同品系动物对OVA抗血清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KM,BALB/c小鼠较为敏感,但PCA强度与血液IgE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抗血清 小鼠异种PCA试验 耳廓蓝染 IGE 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华英 张跃飞 金若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OTC类解热镇痛药,肝毒性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对APAP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使用miRNA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发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循环miRNA和血清酶等,在临...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OTC类解热镇痛药,肝毒性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对APAP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使用miRNA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发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循环miRNA和血清酶等,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经典生物标志物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联合评价有利于提高预测和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结合APAP肝毒性机制的研究,对近年来发现的APAP肝毒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类描述,为临床应用APAP时出现肝毒性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供其他具有潜在肝毒性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肝毒性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伟 樊海艇 +4 位作者 唐小杭 赵文霞 黄怡文 张泽安 田雪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1-596,共6页
目的:改良传统的开颅造模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与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0只,分别行假手术操作及改良模型制作。改良模型为,大鼠开颅后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 目的:改良传统的开颅造模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与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0只,分别行假手术操作及改良模型制作。改良模型为,大鼠开颅后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将直径0.12 mm的不锈钢丝放置于MCA下,近其主干,钢丝两端架于颞骨表面120 min,撤去钢丝即再灌注。假手术仅暴露MCA,不进行缺血及再灌注。大鼠再灌注24 h,通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神经元计数及病理形态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改良后的造模成功率为100%,梗死灶位于额、顶叶皮层,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改变,正常神经元数减少(P<0.0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0.5,脑梗死体积比率为5.32%±1.28%,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这一改良模型阻断及恢复MCA血流明确,梗死灶的大小、位置稳定,死亡率低,为脑缺血再灌注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模型 大脑中动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干药物的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康黎静 谢家骏 +1 位作者 易娟娟 赵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33-2036,共4页
目的考察和评价10种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化学合成药的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方法大鼠皮内注射受试药物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5 min后处死,测量蓝斑直径。设定蓝斑直径>0.5 cm为类过敏反应阳性。结果临床剂... 目的考察和评价10种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化学合成药的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方法大鼠皮内注射受试药物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5 min后处死,测量蓝斑直径。设定蓝斑直径>0.5 cm为类过敏反应阳性。结果临床剂量下,碘海醇、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双黄连、生脉、脉络宁和喜炎平注射液出现类过敏反应阳性,而碘普罗胺注射液、清开灵和金纳多注射液呈类过敏反应阴性;高于临床剂量时,上述受试药物除清开灵外,均为类过敏反应阳性。盐酸川芎嗪在临床剂量和临床2倍剂量下类过敏反应均为阴性。结论蓝斑直径与给药剂量有关,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可作为初步评价注射类药物临床前类过敏性的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造影剂 中药注射剂 化学合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胰蛋白酶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玉萨 谢家骏 胡风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5-1359,共5页
类胰蛋白酶属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活性物质,当激活时以肥大细胞脱颗粒形式与其它介质一起释放,具有促进气道的修复、调节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张力和反应性、刺激肥大细胞的活化等作用,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 类胰蛋白酶属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活性物质,当激活时以肥大细胞脱颗粒形式与其它介质一起释放,具有促进气道的修复、调节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张力和反应性、刺激肥大细胞的活化等作用,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关,在中药注射剂过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类胰蛋白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功能、生物稳定性、检测方法及其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类胰蛋白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诊断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胰蛋白酶 肥大细胞 过敏 中药注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肝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清然 邓中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1354,共4页
中药栀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少儿发热、食管炎和冠心病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栀子具有肝脏毒性,但对栀子肝脏毒性及其机制的文献综述却未见报道。本文重点对栀子肝脏毒性及其物质基... 中药栀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少儿发热、食管炎和冠心病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栀子具有肝脏毒性,但对栀子肝脏毒性及其机制的文献综述却未见报道。本文重点对栀子肝脏毒性及其物质基础和机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系统介绍,以期为栀子的进一步研究及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肝脏毒性 物质基础 毒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评价口服降糖药对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富欣 潘晓靓 +4 位作者 李华 汤纳平 王雁 惠涛涛 张泽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4-649,共6页
目的 :评价DPP-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A化合物的线粒体毒性,从而探讨A化合物的可能毒性机制。方法 :Hep 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曲格列酮50-300μmol/L,培养24 h,或加入A化合物溶液100-300μmol/L,培养24 h,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 目的 :评价DPP-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A化合物的线粒体毒性,从而探讨A化合物的可能毒性机制。方法 :Hep 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曲格列酮50-300μmol/L,培养24 h,或加入A化合物溶液100-300μmol/L,培养24 h,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ep 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曲格列酮100、200和225μmol/L培养24 h,或加入A化合物溶液100、150和200μmol/L培养24 h,化学发光法检测胞内ATP合成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50-300μmol/L可以抑制细胞存活率,IC50为178μmol/L;A化合物100-300μmol/L对细胞存活率有抑制作用,IC50为159μmol/L。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200μmol/L时导致线粒体ATP显著下降(P〈0.01)、△Ψm显著性下降(P〈0.01),≥100μmol/L时可致活性氧水平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A化合物≥100μmol/L时ATP合成水平显著降低、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150μmol/L时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1),≥200μmol/L时△Ψm显著性下降(P〈0.05),并可导致线粒体结构发生病变。结论:DPP-Ⅳ抑制剂类口服降糖药A化合物可以通过干扰线粒体代谢功能和结构而诱导线粒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Ⅳ抑制剂 HEPG2细胞 线粒体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