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群体药动学模型的阿立哌唑微球给药方案研究
1
作者 孟庆恒 韩智慧 +7 位作者 雷琦 陈斌 尹霞 胡海棠 刘红霞 郑青山 许羚 黄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3-500,共8页
目的:基于一款新型长效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LZMT05)2项临床试验的血药浓度数据,优选LZMT05的临床剂量和给药方案。方法:19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LZMT05注射,采集血药浓度数据,并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口服有效剂量的稳态谷峰浓度区间94... 目的:基于一款新型长效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LZMT05)2项临床试验的血药浓度数据,优选LZMT05的临床剂量和给药方案。方法:19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LZMT05注射,采集血药浓度数据,并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口服有效剂量的稳态谷峰浓度区间94.0~534 ng/mL作为治疗窗,设计并模拟多种临床应用场景,选择最优临床治疗方案。结果:LZMT05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可用双一级吸收、一级消除的一房室描述。性别、CYP2D6基因型等因素作为协变量引入最终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稳定使用10 mg阿立哌唑片剂转换为LZMT05350 mg,每4周给药1次,可以使患者体内阿立哌唑浓度始终维持在治疗窗范围内,而且峰谷波动较小。结论:通过群体药动学建模与模拟,本研究优化的LZMT05给药方案能够保持药物暴露水平位于治疗窗内,提示其具备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立哌唑 微球 群体药动学 建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山缨 范维琥 +3 位作者 戚文航 郑青山 何迎春 任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国内多中心、开放、自身对照的丹参多酚酸盐Ⅳ期临床研究中,年龄>75岁的506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岁组)和≤75岁组1570例。分析丹参多酚酸盐200... 目的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国内多中心、开放、自身对照的丹参多酚酸盐Ⅳ期临床研究中,年龄>75岁的506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岁组)和≤75岁组1570例。分析丹参多酚酸盐200mg/d,静脉滴注10~14d后对减少心绞痛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75岁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由4.00(2.00,7.00)次/周下降至1.00(0.00,2.00)次/周(P<0.05),硝酸甘油用量由2.00(2.82,3.65)片/周下降至1.00(1.33,2.02)片/周(P<0.05),59%患者治疗后加拿大心绞痛分级下降1级以上。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25例,其中症状性不良事件7例,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14d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心绞痛 冠心病 硝酸甘油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临床试验 Ⅳ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相互作用分析与复方药效模拟:一个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郑青山 何迎春 +5 位作者 杨娟 许羚 吕映华 刘红霞 陈君超 孙瑞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06-1112,共7页
目的基于正交设计,建立药效学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和复方药效模拟方法。方法根据复方的组分数,从L8(23)、L8(24)、L12(25)和L12(26)中选用相应的正交设计;1水平为"使用",2水平为"不使用";用双向单侧t检验分析各组分在... 目的基于正交设计,建立药效学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和复方药效模拟方法。方法根据复方的组分数,从L8(23)、L8(24)、L12(25)和L12(26)中选用相应的正交设计;1水平为"使用",2水平为"不使用";用双向单侧t检验分析各组分在复方中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复方药效学模型和组分相互作用模型,用1个实例对此进行评价和考证;模拟偏倚由2种散点图结合评价。结果本法可确定各组分对复方药效的贡献值,排列其重要程度;给出配伍组相互作用性质(协同、拮抗、相加);建立的复方效应学模型,可对不同组合的复方进行药效模拟;2种散点视图评价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本法可提供丰富的组方信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对3个以上组分的复方和临床研究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联合治疗 复方 双向单侧t检验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重配方模型的非线性混合效应分析:一个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实例 被引量:8
4
作者 黄继汉 张密 +1 位作者 王民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基于权重配方模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分析(NONMEM),对尿囊素、甲硝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抗炎作用的组方合理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与原算法比较。方法:实验数据为昆明种小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样品于405nm处的吸光度值,以权重配... 目的:基于权重配方模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分析(NONMEM),对尿囊素、甲硝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抗炎作用的组方合理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与原算法比较。方法:实验数据为昆明种小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样品于405nm处的吸光度值,以权重配方模型为基本模型,组方间相互作用为固定效应,并考虑随机效应,通过NONMEM法建立最终模型,定量评价尿囊素、甲硝唑和地塞米松的联合抗炎作用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基于整体效应的权重配方模型建立成功(P<0.001),X1X2(X1尿囊素,X2地塞米松)作为固定效应加入模型,最终模型中甲硝唑对整体药效作用不明显,尿囊素与地塞米松存在较强协同作用,都是主要起效组分,最优剂量配比尿囊素∶甲硝唑∶地塞米松=400∶131∶8.0(mg/kg,i.p.)。结论:采用NONMEM法,可全面考虑各组分间交互作用及个体间和个体内误差等随机效应,使权重配方模型更加严谨,与原算法比较,提供的信息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重配方法 药物相互作用 非线性混合效应 组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症状疗效评分量表的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吕映华 何迎春 +3 位作者 杨娟 许羚 刘红霞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7期786-791,共6页
目的:建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症状疗效评分量表。方法:症状评分与其发生率(频率)、重要性(专家评定)及严重性(轻中重)有关,根据以上3种因素(因子)的症状评分数学模型,形成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中医症状的评分量表,通过信度、... 目的:建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症状疗效评分量表。方法:症状评分与其发生率(频率)、重要性(专家评定)及严重性(轻中重)有关,根据以上3种因素(因子)的症状评分数学模型,形成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中医症状的评分量表,通过信度、效度、反应度的评价,确认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6个症状(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唇色紫暗)作为疗效评分症状群,根据其发生率、重要性和严重性确定了各自权重因子和量表等级分值。信度结果可靠,一致性良好,反应灵敏。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中医症状疗效评分量表,可为此类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应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 量表 信度 效度 反应度 权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定量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8
6
作者 黄晓晖 谢海棠 +2 位作者 史军 宋建国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01-612,共12页
定量药理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定量研究药理作用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该学科在新药研发及临床药物治疗中正在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近年国外学界提出了基于模型的新药研发等新理念,将定量药理学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定量药理学... 定量药理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定量研究药理作用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该学科在新药研发及临床药物治疗中正在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近年国外学界提出了基于模型的新药研发等新理念,将定量药理学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定量药理学正迈入一个新的时代。国内该学科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首先辨析了学科定义,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的学科发展简史;重点介绍了该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及热点技术,包括群体药动学/药效学、暴露-反应(药动学-药效学)关系、临床试验模拟、新型临床试验设计、生物标记物、疾病模型和试验模型、建模与模拟的方法学等;简介了基于模型的新药研发的新理念;最后,对该学科的国内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药理学 新药研发 基于模型的新药研发 建模与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药动学-药效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晓晖 黄继汉 +3 位作者 陈纭 裘福荣 李俊 孙瑞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94-301,共8页
目的: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时的药动学-药效学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制备成2肾1夹型肾性高血压模型,给大鼠单剂量或多剂量灌胃给药,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连续的预定... 目的: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时的药动学-药效学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制备成2肾1夹型肾性高血压模型,给大鼠单剂量或多剂量灌胃给药,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连续的预定时间点测定血药浓度,同时测定动脉收缩压(SBP)和动脉舒张压(DBP)等药物效应,建立效应室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并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单用、联用及单剂量、多剂量的药动学-药效学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厄贝沙坦的药动学特征呈二室模型,氢氯噻嗪在非稳态和稳态条件下均未改变厄贝沙坦的药动学参数,而在稳态条件下,厄贝沙坦可增高氢氯噻嗪的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降压效应优于单用的效应。药物效应和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igmoid-Emax药效学模型。单剂量下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间存在滞后现象,多剂量下滞后现象消失。Emax、EC50、Keo等药效学参数在厄贝沙坦组和两药联用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了PK-PD定量数学模型研究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在大鼠体内单剂量和多剂量用药后药动学-药效学(暴露-反应)关系的规律,并提供了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氢氯噻嗪 药代动力学 药效 动力学 药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临床试验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黄继汉 黄晓晖 +3 位作者 李禄金 王钦 王鲲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6期691-699,共9页
新药临床试验模拟在新药研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相关信息(尤其是药物的药理学知识)进行综合,用于研究假设并改进试验设计,目的是为了减少试验数目、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提高试验成功率、使数据中的信息最大化。另外,通过... 新药临床试验模拟在新药研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相关信息(尤其是药物的药理学知识)进行综合,用于研究假设并改进试验设计,目的是为了减少试验数目、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提高试验成功率、使数据中的信息最大化。另外,通过模拟还可获得对药物处置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在新药研发中,临床试验模拟可用于对变异进行建模、评估临床操作因素的影响、评估假设、比较和优化试验设计、区分竞争性药物等。本文介绍临床试验模拟的概念、作用、发展历程、方法学,重点说明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及意义,最后做了展望。模拟可用于临床试验的很多方面,这里讨论的模拟主要基于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反映药物的处置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试验模拟 建模与模拟 基于模型的新药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非劣效试验设计及其定量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何迎春 杨娟 +4 位作者 许羚 吕映华 刘红霞 孙瑞元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299-1305,共7页
目的:以氟喹诺酮类药物盐酸安妥沙星片剂临床研究为实例,对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进行非劣效试验设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方法:以左氧氟沙星片剂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平行对照、非劣效临床研究。安妥沙... 目的:以氟喹诺酮类药物盐酸安妥沙星片剂临床研究为实例,对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进行非劣效试验设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方法:以左氧氟沙星片剂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平行对照、非劣效临床研究。安妥沙星组、左氧氟沙星组各360例。两药均为口服用药,安妥沙星组每日服用盐酸安妥沙星片200mg,首剂加倍;左氧氟沙星组每次200mg,q12h;疗程7~14d。按双模拟方法编盲,以临床有效率为主要疗效指标,非劣效标准(δ)设为0.15(15%)。结果:安妥沙星临床有效率为95.1%,细菌清除率96.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左氧氟沙星临床有效率96.6%,细菌清除率97.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临床有效率组间差异[-0.015,95%CI为-0.045,0.015],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妥沙星片治疗常见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疗效确切,疗效不劣于对照药左氧氟沙星,患者耐受性好,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安妥沙星 左氧氟沙星 急性细菌性感染 临床试验 非劣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量表研究中的数学模型及其评价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吕映华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90-696,共7页
医学量表研制过程中涉及权重因子确定,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评价,新标准与金标准的比较等,所用方法众多,各法均有前提,适用范围各异。本文就量表研制中涉及的主要数学模型做一评价。
关键词 量表 数学模型 Satty权重法 信度 效度 反应度 R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克洛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继汉 黄晓晖 +2 位作者 王鲲 李俊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59-665,共7页
目的:建立头孢克洛口服给药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探讨个体因素对代谢反应的影响。方法:基于头孢克洛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群体方法分析头孢克洛口服给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估算相关药代动... 目的:建立头孢克洛口服给药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探讨个体因素对代谢反应的影响。方法:基于头孢克洛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群体方法分析头孢克洛口服给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数据,估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变异。结果:头孢克洛在健康志愿者中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模型。药物表观清除率(CL)、中央分布容积(V2)、中央分布容积(V3)、吸收速率常数(KA)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0.219L/min、35.9L、598L和0.042min-1。体重对清除率(CL)有显著影响。结论:群体药代动力学最终模型可对个体药代参数做出精确的估计,体重对表观清除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克洛 健康志愿者 群体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疗效量表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映华 许羚 +4 位作者 杨娟 何迎春 刘红霞 孙瑞元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08-813,共6页
目的:以多酶组合胶囊治疗消化酶不足引起消化不良的一临床研究为实例,建立一个症状疗效量表研究的数学模型。方法:症状评分与其发生率(频率)、重要性(专家评定)及严重性(轻中重)有关,由此建立含有以上3种因素(因子)的症状... 目的:以多酶组合胶囊治疗消化酶不足引起消化不良的一临床研究为实例,建立一个症状疗效量表研究的数学模型。方法:症状评分与其发生率(频率)、重要性(专家评定)及严重性(轻中重)有关,由此建立含有以上3种因素(因子)的症状评分数学模型,形成消化不良症状疗效的评分量表,通过信度、效度、反应度和计算机模拟对此进行评价,确认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6个症状(上腹胀痛、早饱、食欲下降、嗳气、反酸和恶心)作为疗效评分症状群,根据其发生率、重要性和严重性确定了各自权重因子和量表等级分值。信度结果可靠,一致性良好,反应灵敏;模拟发现,在不同的病例数(100~2000),让各症状的重要性判断和发生率在10%的范围波动,结果稳定。结论:本法建立的消化不良症状疗效评分量表,结果可靠,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酶组合胶囊 消化不良 量表 数学模型 模拟 信度 效度 反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建立疗效尺度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禄金 杨继刚 +3 位作者 吴郡一 董丽丹 许羚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15-920,共6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文献数据,建立对照组的疗效尺度,可为单臂试验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更年期潮热为例,通过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方法,建立了对照组(安慰剂)的标准疗效尺度,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可在单臂试验中获得某个药物的疗效显著... 目的:本研究基于文献数据,建立对照组的疗效尺度,可为单臂试验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更年期潮热为例,通过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方法,建立了对照组(安慰剂)的标准疗效尺度,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可在单臂试验中获得某个药物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的概率,并获得药物的药效学特征。结果:本研究方法所预测出的药物的有效性和药效学特征结果与真实情况一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为药物临床试验的决策与试验设计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尺度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 安慰剂 单臂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药曲线下面积预测及其模型内部验证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羚 吕映华 +4 位作者 杨娟 何迎春 刘红霞 孙瑞元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以口服硫普罗宁为实例,建立血药曲线下面积(AUC)预测模型,比较该模型的内部验证方法。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硫普罗宁胶囊,以有限抽样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AUC,用rmse和Pe比较模拟法、Bootstrap法、Jackknife法验证回归... 目的:以口服硫普罗宁为实例,建立血药曲线下面积(AUC)预测模型,比较该模型的内部验证方法。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硫普罗宁胶囊,以有限抽样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AUC,用rmse和Pe比较模拟法、Bootstrap法、Jackknife法验证回归模型的效果。结果:模拟数据验证回归模型(AUC0~48=9.36+1.81C3+23.28C8)预测性良好。经模拟法、Bootstrap法、Jackknife法扩大样本量后,估算的回归模型参数分别为Intercept=17.58、9.33、9.84,C3的回归参数M1=1.01、1.76、1.84,C8的回归参数M2=6.17、23.14、21.36,并用原始数据计算其rmse分别为3.87、1.94、2.23。结论:用模拟的c-t数据预测AUC,可用于验证LSS回归模型,但不能通过模拟的c-t数据估算LSS回归模型参数达到这一目的;Bootstrap法和Jackknife法可验证LSS回归模型,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普罗宁 有限抽样法 模拟法 自举法 刀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的算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潮 许羚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8期891-897,共7页
目的:评价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t1/2z)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t1/2z算法优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变异(CV,CV=15%,25%,35%)下,用静注二室房室模型参数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获得1000个受试者完整时间与浓度(C-T)曲线数据... 目的:评价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t1/2z)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t1/2z算法优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变异(CV,CV=15%,25%,35%)下,用静注二室房室模型参数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获得1000个受试者完整时间与浓度(C-T)曲线数据,再按样本量(N,N=15,25,35,45)用Bootstrap方法抽样1000次,最后获得12个数据集,用4种方法(5点法,4点法,6点法,全点法)计算每个数据集消除相不同点时的t1/2z,其结果的均值与真值(静注二室模型的消除半衰期)比较作为准确度,其标准差大小作为稳定性。结果:当C-T曲线消除相有4个点时,5点法计算值最准确且较为稳定,而6点法最为稳定;当消除相3点时,4点法计算值准确度最高且较为稳定,而6点法最为稳定;消除相2点时,4种方法准确度稳定性皆低。结论:消除相有效浓度点应至少3点,5点法和4点法计算t1/2z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段半衰期 非房室模型参数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大鼠体内剂量优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晓晖 王钦 +4 位作者 王鲲 黄继汉 裘福荣 唐海沁 李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5期521-528,共8页
目的:应用权重配方法及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联用的剂量优化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根据权重配方设计,将肾性高血压大鼠分为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用药组,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率... 目的:应用权重配方法及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联用的剂量优化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根据权重配方设计,将肾性高血压大鼠分为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用药组,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率作为药效指标。综合建立和应用权重配方模型及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降压效应,评价两药联用在大鼠体内的降压及交互作用,分析最佳剂量配比,并做确定性实验。对权重配方原法和权重配方群体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建立权重配方模型及其群体模型,联用中组分重要程度为厄贝沙坦大于氢氯噻嗪,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存在协同作用,在大鼠体内的最优剂量配比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0∶1。权重配方原法和群体法在评价组分重要程度、理论优化组方及剂量优化比例等方面的结论相同,但群体法由于采用个体效应值直接计算,对权重指数等参数的计算更为精确,并提供个体间及个体内变异等信息。结论:综合应用权重配方法及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定量评价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在大鼠体内的药物相互作用规律,并提供最佳剂量配比的信息,为临床合理药物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氢氯噻嗪 权重配方法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剂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胃止泻胶囊治疗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模型化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俪颖 张高松 +2 位作者 黄小民 黄继汉 王淑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7-55,共9页
目的:进一步评价和胃止泻胶囊上市后扩大用药人群范围对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和胃止泻胶囊治疗腹泻的疗效特征进行模型化评价并考察协变量对药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非对照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于2015年1... 目的:进一步评价和胃止泻胶囊上市后扩大用药人群范围对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和胃止泻胶囊治疗腹泻的疗效特征进行模型化评价并考察协变量对药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非对照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全国35家临床试验中心开展和胃止泻胶囊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主要疗效指标为止泻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腹泻复常率、腹泻复常时间、不成型大便次数和Leeds消化不良症状量表评分。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建立和胃止泻胶囊时间进程的药效学模型,考察协变量对药效参数的影响。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纳入全分析集(FAS)分析的病例共2 285例,止泻有效率为90.8%,腹泻复常率为77.3%,腹泻复常中位时间均为3 d,用药后3 d Leeds消化不良症状量表评分减少3.6分。建模发现用药前每天便质不正常次数对模型参数E_(max)有显著的影响。最终模型参数E_(max)为6次/d, ET_(50)为2.19 d。基线值对参数E_(max)的校正系数为1.61,即基线每增加1次/d,E_(max)值增加1.61次/d。试验期间共发生不良事件146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39%,其中13例判断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试验期间共发生严重不良事件2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9%,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和胃止泻胶囊能有效减少腹泻患者的腹泻次数,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胃止泻胶囊 腹泻 临床研究 群体药效学模型 上市后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花清瘟制剂临床用药安全的系统性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伟 杨晓宇 +3 位作者 周璇 姚云瑾 黄继汉 徐作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8期2727-273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连花清瘟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MEDLINE、EMbase中检索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2005年1月至2020年7月,检索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与连花清瘟胶囊和连花清瘟颗粒随... 目的:系统评价连花清瘟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MEDLINE、EMbase中检索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2005年1月至2020年7月,检索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与连花清瘟胶囊和连花清瘟颗粒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献。结果:检索发现临床对照试验相关文献共128篇,其中连花清瘟制剂组8411例,对照组8031例。连花清瘟制剂组有34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对照组有44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连花清瘟制剂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为(RR=0.76,95%CI为0.68~0.86,P<0.05)。连花清瘟制剂的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单用连花清瘟制剂亚组分析(RR=0.73,95%CI为0.59~0.91,P<0.05),连花清瘟制剂与其他联用亚组分析(RR=0.77,95%CI为0.66~0.91,P<0.05),连花清瘟胶囊亚组分析(RR=0.81,95%CI为0.70~0.94,P<0.05),连花清瘟颗粒亚组分析(RR=0.63,95%CI为0.49~0.82,P<0.05)。连花清瘟胶囊与连花清瘟颗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其他对照组。结论:在不同疾病的临床用药过程中,连花清瘟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花清瘟胶囊 连花清瘟颗粒 临床用药 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兹海默病的疾病进展模型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宁远 郑锡军 +2 位作者 许羚 刘红霞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6期687-694,共8页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病理机制暂不明确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定量药理学中的疾病进展模型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充分描述AD患者疾病发展轨迹。通过模型中引入生物标志物信息,可有助于加深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辅助并优化临床试验的设计。现...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病理机制暂不明确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定量药理学中的疾病进展模型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充分描述AD患者疾病发展轨迹。通过模型中引入生物标志物信息,可有助于加深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辅助并优化临床试验的设计。现已有多种经验性或半机制的AD疾病进展模型报道。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疾病进展模型 定量药理学 建模与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畅 姜道利 +5 位作者 刘小芳 徐佳 王瓅珏 王茜 许羚 方翼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18-525,共8页
目的: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缺血治疗新药的机制研究,探索T2DM合并脑缺血再灌注(T2DM-MCAO/R)损伤大鼠模型建立的优化方法。方法:以4至5周高脂高糖(HFG)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形成T2DM模型,按STZ注射剂量分为A、B、C... 目的: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缺血治疗新药的机制研究,探索T2DM合并脑缺血再灌注(T2DM-MCAO/R)损伤大鼠模型建立的优化方法。方法:以4至5周高脂高糖(HFG)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形成T2DM模型,按STZ注射剂量分为A、B、C、D、E五种方法。再建立T2DM-MCAO/R损伤大鼠模型:A、B、C法采用颈总动脉(CCA)进线法,D、E法用颈外动脉(ECA)进线法;A法为单次给药,B、C法连续给药3 d,D、E法在手术前连续给药2周。通过观测大鼠的症状,测量各阶段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BG)、手术后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等来评价成模率和模型质量。结果:T2DM-MCAO/R成模率为80.0%、77.8%、84.6%、100.0%、100.0%,其中,E法T2DM成模率最高,为93.3%,死亡率最小。胰岛素和尼莫地平都可以使模型大鼠血糖和神经功能行为学明显改善,并使脑梗死面积减小。结论:以两次低剂量注射STZ,结合ECA进线法手术,建立T2DM-MCAO/R损伤大鼠模型,成模率高,死亡率低,稳定性好,是成功的优化模型,值得推广应用于T2DM合并脑缺血治疗新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链脲佐菌素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