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回流功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及中医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洋 王腾腾 +2 位作者 施杞 王拥军 梁倩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855-1861,共7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和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关节疾病,以发病率高、难治愈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和局...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和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关节疾病,以发病率高、难治愈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和局部转运淋巴结的淋巴管增生的同时,也会造成集合淋巴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并导致关节周围淋巴回流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炎症下淋巴管回流功能障碍,促进淋巴回流,减轻关节炎症的观点,与中医"痹"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观点相一致。另外,中药复方独活寄生汤可以改善淋巴回流功能,促进淋巴管生成,减轻关节炎症。中药有效组分阿魏酸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减轻一氧化氮对淋巴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改善慢性炎症下的淋巴回流功能,从而减轻关节炎症。有效组份三七总皂苷可以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VEGF-C促进淋巴管生成。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起蠲痹作用的中医药很有可能通过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本文回顾了淋巴回流功能与炎症性关节炎相关性,讨论现阶段中医药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改善炎症性关节炎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为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为中医痹证理论提供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 淋巴回流 炎症性关节炎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志烈 王成龙 +1 位作者 王拥军 杨燕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042-2044,共3页
从中医学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方药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抗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和机制。我们以中医药防治骨髓抑制血三系下降的方剂为主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积极防治骨髓抑制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满足临床研究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 中医药 防治 化疗 骨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基础病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波 支文兰 +4 位作者 赵福来 常君丽 施杞 王拥军 杨燕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350,共7页
2019年12月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蔓延。目前数据显示,COVID-19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基础病的患者病情较为严峻,病死率相对较高。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有待进一... 2019年12月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蔓延。目前数据显示,COVID-19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基础病的患者病情较为严峻,病死率相对较高。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于COVID-19的防治及患者基础疾病的兼顾治疗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特色及优势。本文结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拟从COVID-19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3个方面,探讨COVID-19暴发形势下合并基础病患者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药 糖尿病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肿瘤 标本兼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研究密骨颗粒治疗骨量减少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许金海 王国栋 +13 位作者 叶洁 马传凤 夏烨 沈琪幸 闵鸿祥 梅一南 方娅贝 王生宝 范春兰 王轶 董毅 王拥军 莫文 施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36-2442,共7页
目的探讨密骨颗粒治疗骨量减少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家分中心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密骨颗粒,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6、12月时行骨代谢、骨密度、血常规、肝肾... 目的探讨密骨颗粒治疗骨量减少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家分中心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密骨颗粒,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6、12月时行骨代谢、骨密度、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并记录VAS与SF-36评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患者腰椎BMD值治疗前后无变化;试验组髋部BMD在治疗12月时优于对照组(P <0.05)。②两组患者骨代谢比较,PTH、β-CTX、BGP、S-Ca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上升(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治疗6、12月均有下降(P <0.05);PINP试验组无变化,对照组在治疗后6、12月均有下降(P <0.05);ALP两组治疗前后均无变化(P>0.05);试验组S-P在治疗后12月时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6、9、12月腰痛VAS评分均下降(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在治疗9、12月后患者的SF-36PCS及MCS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密骨颗粒可以增加髋骨骨量,减少骨量丢失,降低患者躯体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量减少 健腰密骨颗粒 实用性随机对照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脏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小鼠关节炎及肺脏并发症的疗效研究
5
作者 杨灿 李宁 +5 位作者 李雪菲 赵力 徐浩 施杞 王拥军 梁倩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15-3022,共8页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RA-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损害了RA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脏痹方在临床多用于RA经久不愈者,但其作用机制及对RA-ILD的疗效仍不清楚。目的探讨脏痹方在RA和RA-ILD中的治疗可能性...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RA-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损害了RA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脏痹方在临床多用于RA经久不愈者,但其作用机制及对RA-ILD的疗效仍不清楚。目的探讨脏痹方在RA和RA-ILD中的治疗可能性和潜在机制。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3月。将14只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TNF-Tg)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脏痹方组(ZBF组),每组各7只。同时随机挑选7只同窝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WT组)。ZBF组给予脏痹方灌胃(1.4 g/mL,1次/d,0.2 mL/次),WT组和Saline组小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8周。干预完成后小鼠踝关节组织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面积,阿尔新蓝-橙黄染色检测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测量破骨细胞面积。小鼠肺组织分别采用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面积占比,Masson染色检测肺纤维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组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面积占比。结果Saline组小鼠的踝关节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滑膜增生,关节组织被破坏。ZBF组踝关节的炎症减轻。Saline组小鼠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WT组(P<0.05)。Saline组小鼠踝关节距骨矢状面被严重破坏,骨侵蚀严重,ZBF组小鼠踝关节骨与软骨侵蚀明显改善,距骨矢状面轮廓逐渐清晰,骨量明显增加。Saline组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低于ZBF组、WT组,ZBF组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低于WT组(P<0.05)。Saline组小鼠踝关节中出现大片红色破骨细胞浸润,ZBF组小鼠破骨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改善。ZBF组破骨细胞面积明显低于Saline组(P<0.05)。Saline组小鼠肺间质、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弥漫有轻度至中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中、小动脉壁增厚,肺泡间隔缩小,肺组织破坏明显;ZBF组小鼠肺间质和气管血管周围的炎性细胞减少,肺组织渐清晰,结构得到改善。Saline组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高于WT组。Saline组小鼠肺组织中血管和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多,肺泡或支气管壁增厚,ZBF组肺脏血管和支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面积减少,肺脏结构改善明显。Saline组肺组织纤维化积分高于ZBF组、WT组,ZBF组肺组织纤维化积分高于WT组。Saline组小鼠肺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大多围绕在肺脏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形成缺乏生发中心的卵泡样结构。ZBF组小鼠肺脏中的卵泡样结构减少。Saline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面积占比高于WT组。结论脏痹方不仅减轻了RA-ILD小鼠的踝关节损伤,而且对其肺脏炎症和纤维化也有改善作用,减少了肺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肺疾病 间质性 脏痹方 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小鼠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笪巍伟 唐德志 +8 位作者 金镇雄 赵永见 舒冰 李晓锋 王晶 王腾腾 施杞 王拥军 马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430,共6页
目的研究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筛选上海市部分社区居民(年龄≥50岁),检测腰2-腰4椎体及髋部骨密度(BMD),填写中医证候问卷,运用SPSS 18.0和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性分析和数据挖掘... 目的研究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筛选上海市部分社区居民(年龄≥50岁),检测腰2-腰4椎体及髋部骨密度(BMD),填写中医证候问卷,运用SPSS 18.0和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性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社区217例50~86岁间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60例脾肾阳虚者,约27.65%;65例肝肾阴虚者,约29.95%;39例气滞血瘀者,约17.97%。女性骨量减少患者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型关联性强,而男性与气滞血瘀证型关联性中等。结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中老年人群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临床诊治中应重视肝脾肾、气血等病理变化与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骨质疏松 中医证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不同治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蒋宁 杨芳 +3 位作者 孙鑫 郑洪新 林庶如 王拥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9-791,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不同治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密度(BMD)、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变化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除正常组外,将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和福... 目的观察中医不同治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密度(BMD)、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变化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除正常组外,将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组、健脾组、活血组和福善美组。检测各组小鼠BMD及血清ALP、TRAP含量。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MD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与健脾组BMD显著升高(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健脾组和福善美组小鼠血清ALP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RA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与健脾组小鼠血清TRAP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补肾和健脾方法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量,明显抑制成破骨活性,使小鼠脱离高骨转换状态,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保护素 骨密度 碱性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的循证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龙 姚敏 +3 位作者 孙悦礼 王晶 王拥军 崔学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796-1801,共6页
目的: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方法,使患者能获得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加手工检索的方法,检索相关指南、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诊断治疗... 目的: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方法,使患者能获得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加手工检索的方法,检索相关指南、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诊断治疗综述及流行病学研究;并由专人对检索文献进行评估,最后按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证据等级进行推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4篇,其中采用保守治疗的有6篇,采用手术治疗的有8篇,经评价文献质量普遍较高,推荐等级为A级。结论: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进行证据等级评估,文中所列治疗方法均可推荐使用。文中所提供的证据可供初级保健医师、骨科医生、中医科医生和相关科室的医生及护士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脊髓型颈椎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2
9
作者 齐晓凤 王腾腾 +3 位作者 梁倩倩 徐浩 施杞 王拥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879-1882,共4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关节疾病,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古代文献中已有较多关于该病的记载,但是目前KOA的中医证候分型仍有较大争议,而且不同地区的证型分布也存在流行病学差异。...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关节疾病,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古代文献中已有较多关于该病的记载,但是目前KOA的中医证候分型仍有较大争议,而且不同地区的证型分布也存在流行病学差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疾病证候本质研究,发现KOA不同证型存在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对KOA的中医证型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中医证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不同治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Ihh含量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芳 孙鑫 +2 位作者 郑洪新 林庶如 王拥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治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Ihh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除正常组外,将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补肾中药组(补肾组)、健脾中药组(健脾组)、活血化瘀中药组... 目的观察不同治法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骼、骨骼肌Ihh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除正常组外,将OPG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补肾中药组(补肾组)、健脾中药组(健脾组)、活血化瘀中药组(活血组)和对照药组(福善美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骨骼、骨骼肌Ihh含量变化。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骼肌的Ihh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小鼠骨骼肌的Ihh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次为健脾组(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骼的Ihh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小鼠骨骼肌的Ihh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次为健脾组(P<0.01),活血组和福善美组升高程度也比较明显(P<0.01)。结论 1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可能与骨骼、骨骼肌Ihh含量异常变化有关。2补肾、健脾方法通过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骼、骨骼肌Ihh的含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IHH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脊柱稳定性理论阐释下背痛的脊柱失稳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乔梁 李晨光 +4 位作者 王拥军 舒冰 刘书芬 张利 王利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8期1715-1720,共6页
下背痛是指下背部的疼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下缘以下的部分,由于好发于第四和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腰椎间,也有不少人称之为"腰痛"。有关下背痛的的治疗效果一直缺乏有效和客观的测量方法,基于脊柱肌肉功能和结构特征,本... 下背痛是指下背部的疼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下缘以下的部分,由于好发于第四和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腰椎间,也有不少人称之为"腰痛"。有关下背痛的的治疗效果一直缺乏有效和客观的测量方法,基于脊柱肌肉功能和结构特征,本文将重点讨论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提出,核心肌群的确定与分类,核心稳定肌群与下背痛的联系,并探讨训练运动疗法在提高核心力量方面的特点、作用。人体核心最主要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3部分围构而成,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稳固脊柱并起到传递力量作用。如何通过训练提高核心力量继而减轻腰背疼痛,同时针对其疗效进行有效的评价的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背痛 局部稳定肌群 训练疗法 脊柱失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肾阴、温肾阳颗粒及关键药对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新药创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东峰 舒冰 +10 位作者 唐德志 张岩 赵永见 李晨光 王强 梁倩倩 崔学军 杨燕萍 徐浩 施杞 王拥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1期1768-1772,共5页
滋肾阴、温肾阳颗粒是在补肾益精法则和病症结合原则指导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中药小复方,通过系统分析施杞教授治疗POP的处方创制而成。POP临床研究证明,滋肾阴颗粒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改善肾阴虚证候;温肾阳颗粒能改善... 滋肾阴、温肾阳颗粒是在补肾益精法则和病症结合原则指导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中药小复方,通过系统分析施杞教授治疗POP的处方创制而成。POP临床研究证明,滋肾阴颗粒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改善肾阴虚证候;温肾阳颗粒能改善肾阳虚证候和生活质量。进一步研究还证明蛇床子-女贞子药对能够延缓去卵巢大鼠导致的骨丢失;上述中药有效组分通过调控BMP/Smad、Wnt/β-catenin、RANKL/RANK/OPG、Notch信号转导通路调控骨重建,体现了滋肾阴、温肾阳颗粒发挥双重调控的效果。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临床试验研究、动物模型、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开展药物的研究,成为中医药临床转化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滋肾阴颗粒 温肾阳颗粒 “病证结合” 双重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笪巍伟 唐德志 +9 位作者 金镇雄 赵永见 舒冰 李晓锋 王晶 王腾腾 王拥军 施杞 马勇 郭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入住上海龙华医院骨伤科病房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运用跟骨骨密度仪进行足跟部骨密度检测,填写中医证候问卷调查量表,对相关证型数据进行分析和挖... 目的研究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入住上海龙华医院骨伤科病房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运用跟骨骨密度仪进行足跟部骨密度检测,填写中医证候问卷调查量表,对相关证型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结果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脾肾阳虚型37例,占46.25%;肝肾阴虚型13例,占16.25%;气滞血瘀型14例,占17.50%;其他证型16例,占20.00%。绝经时间较久的妇女中,脾肾阳虚型患者易发生至少2次及其以上骨折,以髋部、脊柱骨折为主。结论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出现骨折多因肌肉协调性下降而摔倒造成,脾主肌肉、肾主骨,若脾肾亏虚则无以濡养肌肉、骨骼,筋缓骨痿,因此,“脾肾相关”“先、后天之本”理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医证候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4
作者 金镇雄 舒冰 +3 位作者 王乾 施杞 王拥军 唐德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43-1846,共4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现结合诸医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辨证分型进行总结归纳,浅析骨折愈合过程的中医三期分型(初、中、后期)及辨证分型(气滞血瘀、热... 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现结合诸医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辨证分型进行总结归纳,浅析骨折愈合过程的中医三期分型(初、中、后期)及辨证分型(气滞血瘀、热毒炽盛、气虚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研究各证型用药及临床疗效,探讨各证型与骨折的关联性,以期为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进步及今后医者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辨证分型与治疗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医证候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临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悦礼 姚敏 +2 位作者 崔学军 姚长风 王拥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707-712,共6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颈痛及神经症状,影响着患者们的生活质量,是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中医将其归属于"痹症"。然而大多数中医传统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过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评价,获得的证据也难以应... 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颈痛及神经症状,影响着患者们的生活质量,是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中医将其归属于"痹症"。然而大多数中医传统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过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评价,获得的证据也难以应用于国际主流的循证理念。本篇综述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将有关颈痛的一些国际公认的信息进行汇总,包括颈痛的定义、分类以及现有的评定手段,通过综合性评述,提出适用于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痹症 结局指标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与软骨组织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金镇雄 唐德志 肖延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8-862,879,共6页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受到关注和研究,具有易分离获取、培养过程相对简单等优点,并且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受到关注和研究,具有易分离获取、培养过程相对简单等优点,并且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量的研究基础上,脂肪、骨骼肌、滑膜等多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也广泛应用在骨及软骨组织的体内研究和体外研究中。虽然间充质干细胞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飞跃进展,但在临床推广应用干细胞治疗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机理尚不明确,对其定向分化无法进行精确调控,且存在诸多限制骨和软骨再生的几个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的效果,故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 干细胞治疗 组织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虚瘀理论”探究淋巴系统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洋 袁一峰 +5 位作者 王申 周航 黄海 梁倩倩 刘康 史晓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50-1653,1694,共5页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丢失、骨质量下降为临床表现。以往研究证实,骨骼周围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脂质代谢)与骨吸收密切相关。但淋巴系统作为微循环的重要环节未引起足够关注。笔者试从中医“虚瘀理论”出发,探讨淋巴...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丢失、骨质量下降为临床表现。以往研究证实,骨骼周围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脂质代谢)与骨吸收密切相关。但淋巴系统作为微循环的重要环节未引起足够关注。笔者试从中医“虚瘀理论”出发,探讨淋巴管系统在骨质疏松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虚瘀理论 淋巴系统 中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汪敏杰 孙大卫 +5 位作者 杭明辉 熊梦婷 施杞 王拥军 梁倩倩 徐浩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11-2017,共7页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表现为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膝骨关节炎(K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类型。针刺因其操作简便且疗效明显,经济安全,易被患者接受而广泛应用。目前针刺治疗KOA的方法众多,常见可分为单一...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表现为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膝骨关节炎(K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类型。针刺因其操作简便且疗效明显,经济安全,易被患者接受而广泛应用。目前针刺治疗KOA的方法众多,常见可分为单一疗法和综合疗法。但针刺治疗KOA的作用机制研究数量较少且相对片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膝骨关节炎 疼痛 炎症 肠道菌群 疗效机制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脏痹方治疗TNF-Tg小鼠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肌肥厚的疗效研究
19
作者 周茂琳 王怿 +8 位作者 李雪菲 杨灿 马梦娇 阮铭 王杰 徐浩 施杞 王佑华 梁倩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7-2950,共1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脏痹方(ZBF)在类风湿关节炎(RA)心脏并发症中的疗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HPLC-TOF-MS)和网络药理学分析ZBF治疗心肌肥厚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运用分子对接验证成分与通路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力...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脏痹方(ZBF)在类风湿关节炎(RA)心脏并发症中的疗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HPLC-TOF-MS)和网络药理学分析ZBF治疗心肌肥厚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运用分子对接验证成分与通路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力。方法采用TNF转基因(TNF-Tg)小鼠作为RA及其心肌肥厚并发症模型,ZBF连续灌胃8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小鼠左心室肥厚情况,WGA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用于观察分析心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UHPLC-TOF-MS技术鉴定ZBF的化学成分。利用公共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及成分靶点、疾病靶点,构建互作网络,并进行生物富集分析以及活性成分与蛋白的对接能力分析。结果动物实验中,ZBF降低了TNF-Tg小鼠的心重指数、心重胫骨长比(P<0.05,P<0.01),减轻了心肌肥厚(P<0.001)和心肌细胞的肥大(P<0.01),缓解了心脏的炎症浸润和纤维化(P<0.0001)。通过UHPLC-TOF-MS共从ZBF中鉴定出24个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105种ZBF的活性成分,构建了ZBF治疗心肌肥厚187个潜在靶点,富集通路中具有意义的有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结论ZBF减轻了TNF-Tg小鼠的心肌肥厚和心肌细胞的肥大,缓解了心脏的炎症浸润和纤维化,ZBF或可成为临床中治疗RA及其心脏并发症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并发症 心肌肥厚 脏痹方 TNF-Tg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疗法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金镇雄 黄晨 唐德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78,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肌肉骨骼健康将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药物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相关研究较普遍,但药物都伴随着后续的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种非药物疗法也正探究各自对促进维生素D吸收作用影响。本文旨在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肌肉骨骼健康将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药物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相关研究较普遍,但药物都伴随着后续的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种非药物疗法也正探究各自对促进维生素D吸收作用影响。本文旨在浅析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探讨针灸、推拿和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通过日照、饮食、有氧运动、太极及健美操等促进维生素D吸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及科研选择适当方法促进维生素D吸收提供参考。同时,为长期居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提供非药物治疗途径控制骨量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 非药物疗法 维生素D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