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病证特点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薛静波 杨金凤 +3 位作者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CCl_(4)+HFD)、MCD、AMLN喂养10、8和6周,制备小鼠NASH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血糖(glucose,GLU)的水平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t,HOMA-IR);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脂滴生成及胶原沉积情况,并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对肝组织脂肪性肝炎分级评分。结果与各正常组小鼠相比,3种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肝TG、TC、MDA含量及SOD活性均有显著上升;其中AMLN模型组及CCl_(4)+HFD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INS、GLU的含量显著升高,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模型组小鼠血清FINS、GLU的含量及HOMA-IR指数显著下降。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S评分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均已进展到脂肪性肝炎阶段,且CCl_(4)+HF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最明显,AMLN模型组小鼠肝脂滴最丰富。结论上述三种模型均可稳定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AMLN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且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但耗时较长,纤维化进展较慢。MCD饮食8周即可模拟NASH的血清及病理学特征,但无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CCl_(4)复合HFD模型10周即可诱导NASH模型,能模拟其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且肝组织纤维沉积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MCD模型 AMLN模型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细胞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王瑞华 黄兰蔚 +1 位作者 徐列明 平键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6-773,共8页
目的探讨护肝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7 g/kg)和易善复组(0.23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 目的探讨护肝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7 g/kg)和易善复组(0.23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6周诱导NAFLD模型,第13周起,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6周末处死小鼠,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ALT、AST、TG、TC、LDL水平,肝组织TG、TC、NEFA、MDA水平和SOD、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CC、CPT1A、FAS、p-PI3K、p-Akt、p-mTOR、P62、LC3、NLRP3、GSDMD、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护肝片组小鼠体质量、肝体比降低(P<0.01);血清ALT、AST、TG、TC、LDL、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P<0.01);肝组织TG、TC、NEFA、MDA水平升高(P<0.05),SOD、GSH-Px活性降低(P<0.05);肝组织中脂质沉积、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有所改善,NAS评分和油红O染色面积均降低(P<0.01);肝组织ACC1、FAS、NLRP3、Caspase1、GSDMD、P62、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CPT1A、LC3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护肝片可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D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自噬,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肝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噬 焦亡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张栩铭 周嘉宝 +2 位作者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6-1013,共8页
目的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生理盐水)和含药血清组(72 g/kg降尿酸方浓缩液),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 d。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含药血清。通过PubChem和SciFinder数据库获取... 目的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生理盐水)和含药血清组(72 g/kg降尿酸方浓缩液),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 d。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含药血清。通过PubChem和SciFinder数据库获取化合物结构,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以确定靶点,以”Uric acid nephropathy”为关键词在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获得作用靶点,通过Venny2.1.0平台得到“药物-疾病”交集基因,上传至DAVID库进行GO和KEGG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子对接验证。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降尿酸方组、模型组、降尿酸方组、非布司他组,每组8只,除前2组外,后3组大鼠灌胃给予氧嗪酸钾(1500 mg/kg)和腺嘌呤(50 mg/kg)进行造模;6 h后,降尿酸方组、非布司他组分别灌胃给予360 mg/kg降尿酸方和3.6 mg/kg非布司他,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6周,检测血清SUA、SCr、BUN水平,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靶蛋白表达。结果共得到22个原型成分、378个药物靶点、1587个疾病靶点、126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STAT3、SRC、VEGFA等是最可能的作用靶点。GO富集获取470条BP通路、68条CC表达过程、112条MF相关过程。KEGG富集获取信号通路124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最可能的靶点和活性成分结合性良好。与模型组比较,非布司他组和降尿酸方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善,Scr、BUN、SUA水平降低(P<0.05,P<0.01),p-STAT3、p-SRC、VEGFA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降尿酸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SUA水平,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尿酸方 尿酸性肾病 网络药理学 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IgA肾病的机制与治疗
4
作者 张艳玥 张栩铭 +3 位作者 周嘉宝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0,I0015,共5页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尚难解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免疫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导致并...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尚难解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免疫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导致并加重IgA肾病的临床进展不容忽视。试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综述分析肺、肠与IgAN的关系,以期思考药物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于IgAN的可能防治机制,为IgAN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IGA肾病 肠道菌群 黏膜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候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傅琪琳 应豪 李德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1期2391-239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_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_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_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型 免疫功能 动态变化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调控慢性肾脏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栩铭 周嘉宝 +2 位作者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2,I0029,I0030,共7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属于肾内科常见疾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发病率、住院率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而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与生成...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属于肾内科常见疾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发病率、住院率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而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与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肾脏能量供应不足、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等,现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相关研究,阐述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从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过度分裂与融合缺陷、线粒体生物合成功能障碍几个方面,分析线粒体功能障碍在CK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概述中药及其提取物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旨在为临床治疗CK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慢性肾脏病 发病机制 中医药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证相关探讨茵陈蒿汤调控库普弗细胞功能及MAPK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曹红燕 边艳琴 +3 位作者 武超 李建缘 刘平 孙明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62-168,173,共8页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相关基因表达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于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5%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周末取模型组6只做动态观察。第3周初开始,在持续造模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到4周末,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末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情况下,杀鼠取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胶原半定量,并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分析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4周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明显升高(P<0.01);病理观察肝组织炎细胞显著浸润,胶原显著沉积(P<0.01),肝组织白介素1(IL-1b)、Cd6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4(Tnfrsf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Tnfrsf9)、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Cd14、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α2(Col1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al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3(Mmp23)、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蛋白激酶Cβ(Prkc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MAPK通路被激活。经2周治疗后茵陈蒿汤能显著降低DMN诱导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抑制组织炎细胞的浸润与坏死,胶原沉积,并下调了肝组织IL-1b、Cd68、Tnfrsf14、Tnfrsf9、Fas、Cd14、Ctgf、Col1a2、Igfals、Igf1、Igfbp1、Mmp12、Mmp2、Mmp23、Ccl21、Prkcb基因的表达,抑制了MAPK通路的活化。通过全基因芯片的分析,在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后基因表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验证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诱导肝纤维化形成,其机制可能是调控了KCs,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可能参与调控MAPK通路,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方证相关 茵陈蒿汤 肝纤维化 无差错修复原则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测量学指标在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鸣 赵长青 +2 位作者 平键 周扬 徐列明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人体测量学指标在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39例肝硬化病人为肝硬化组,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营养风险2002(NRS 2002)评分对入组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 目的:研究人体测量学指标在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39例肝硬化病人为肝硬化组,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营养风险2002(NRS 2002)评分对入组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肩胛下皮皱厚度(SFT)、上臂围(AC)和手握力(HGS)等,根据所得数据计算体重指数(BMI)和上臂中部肌肉围(AMC)。使用t检验、皮尔森相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结果:两组AC、AMC、SFT和双手握力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的肝硬化病人BMI、AC、TSF、AMC、SFT和HGS均明显低于无营养风险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和AMC是肝硬化病人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而BMI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1肝硬化病人有无营养风险者在人体测量学指标存在差异,其中AMC和BMI是病人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2综合人体测量学、血生化检查和其他评估方法可以提高营养风险评估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营养风险评分 人体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长青 顾宏图 +2 位作者 邢枫 周扬 徐列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肝糖组)112例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106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C肽释放试验(CRT),同时检测胰高...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肝糖组)112例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106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C肽释放试验(CRT),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Glu),并分别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MBCI)等,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OGTT各时间点(0、30、60、120、180 min),肝糖组的血糖均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01)。两组空腹时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差异,而肝糖组在餐后30、60、120、180 min的胰岛素含量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01)。在餐后60、120、180 min,肝糖组C肽值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P<0.01和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肝糖组的Glu水平明显升高(P<0.05),异常升高人数显著增多(P<0.001)。两组间发生血糖低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P<0.01)。肝糖组的HOMA-IR指数较糖尿病组显著低下(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具有与2型糖尿病不同的疾病特点。胰岛素抵抗和Glu异常升高可能是造成肝硬化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婢汤调控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水肿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婷婷 周圆 +2 位作者 徐琳 程苏 邵命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755,共8页
目的观察越婢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阐明其干预肾病综合征大鼠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越婢汤低、中、高剂量组(6.6、11.1、22.2 g/kg),... 目的观察越婢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阐明其干预肾病综合征大鼠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越婢汤低、中、高剂量组(6.6、11.1、22.2 g/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4 d。给药结束后,检测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肾脏及皮肤干湿重比例,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Scr、BUN、TC、ALB及尿液24 h UTP水平,ELISA法检测肾组织VEG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VEGF、VEGFA、VEGFR2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VEGF、VEGFA、VEGFR2、p-ERK1/2、ERK1/2和Rap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越婢汤高剂量组大鼠肾脏及皮肤干湿重比例升高(P<0.05,P<0.01),VEGF和VEGFA蛋白表达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大鼠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清Scr、BUN、TC水平,尿液24 h UTP水平,肾组织VEGF水平和VEGFR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LB水平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学改善;越婢汤各剂量组大鼠肾组织p-ERK1/2/ERK1/2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0.01),Rap1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越婢汤可以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皮肤和肾脏水肿,其作用机制和调控VEGF/ERK信号通路,改善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婢汤 阿霉素肾病 肾病综合征 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 VEGF/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酸在肝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武超 曹红燕 孙明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82-2387,共6页
大黄酸(Rhein,1.8-Dihydroxy-3-carboxy-anthraquinone,RH)为蒽醌衍生物的单体,主要分布于蓼科植物中,是大黄、何首乌、虎杖等多种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黄酸具有抗氧化应激与炎症,抗细胞凋亡,抗纤维化,调节糖脂代... 大黄酸(Rhein,1.8-Dihydroxy-3-carboxy-anthraquinone,RH)为蒽醌衍生物的单体,主要分布于蓼科植物中,是大黄、何首乌、虎杖等多种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黄酸具有抗氧化应激与炎症,抗细胞凋亡,抗纤维化,调节糖脂代谢及抗癌等作用,在防治肝病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临床药用价值。文章就大黄酸在防治肝病中所取得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肝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宝丹治疗肝病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曦 武超 +1 位作者 孙润菲 孙明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5-1218,共4页
八宝丹具有清利湿热,活血解毒,退黄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所导致的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发热等,对肝胆系疾病中辨证属湿热证者疗效显著。主要就八宝丹在肝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 八宝丹具有清利湿热,活血解毒,退黄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所导致的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发热等,对肝胆系疾病中辨证属湿热证者疗效显著。主要就八宝丹在肝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肝病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丹 肝病 临床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玄府”理论探讨风药辨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丽莉 王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48-50,共3页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蛋白质通透性增加有关,由历代医家对“玄府”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的阐释可知,肾“玄府”的开阖功能在微观层面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及...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蛋白质通透性增加有关,由历代医家对“玄府”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的阐释可知,肾“玄府”的开阖功能在微观层面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及排泌作用存在某种契合之处,故文章从“玄府”气液说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之间的关联、风邪客于“玄府”辨证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及风药宣通“玄府”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三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探讨风药辨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理论依据及临床价值,冀期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中医药治疗思路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 风药 肾消 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代谢异常是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之一 被引量:5
14
作者 边艳琴 曹红燕 +6 位作者 李建缘 武超 孙润菲 冯辉 何小鹃 姜淼 孙明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2期241-249,共9页
目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是经典的动物模型,其病理变化与人类肝纤维化发生相类似。普遍观点认为,DMN化学刺激导致肝细胞的损伤,是诱导肝纤维化发生的直接原因,然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糖脂代谢异常是脂肪... 目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是经典的动物模型,其病理变化与人类肝纤维化发生相类似。普遍观点认为,DMN化学刺激导致肝细胞的损伤,是诱导肝纤维化发生的直接原因,然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糖脂代谢异常是脂肪性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糖脂代谢紊乱是否也在DMN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方式,研究糖脂代谢异常与DMN诱导肝纤维化之间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10 mg·kg^(-1)DMN,持续4周,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2周末,正常组和模型组各5只大鼠做动态观察;造模4周末,剩余大鼠被全部处死,收集肝脏标本。进行肝组织全基因芯片分析,将结果导入生物信息分析软件IPA进行分析。结果:2周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4周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共有55个共同差异基因(logRatio>2)。共同差异基因构成的分子网络,主要参与了9条信号通路,它们与炎症、免疫、肝纤维化、脂代谢和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在造模2周(肝纤维化形成期)时,以脂肪酸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在造模4周(肝硬化形成期)时,以细胞增殖为主要表现。结论:脂肪酸代谢紊乱可能是DMN诱导肝纤维大鼠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大鼠 脂肪酸代谢 基因分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疗效应分析还原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6期301-303,共3页
关键词 治疗效应 病因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血浆胆汁酸谱特征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茹 张平平 +2 位作者 袁苑 王炎 冯琴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8-583,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评估血浆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结直肠腺癌肝转移或无...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评估血浆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结直肠腺癌肝转移或无转移患者163例,其中无转移组82例、肝转移组8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生存质量;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检测总胆汁酸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15种胆汁酸的含量。分析两组患者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转移组患者总胆汁酸、CEA、CA125均较无转移组患者升高(均P<0.001),血浆胆汁酸谱中甘氨胆酸、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熊脱氧胆酸、石胆酸和甘氨石胆酸含量均较无转移组患者升高(均P<0.05),血浆次级胆汁酸含量高于无转移组患者(P<0.001),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高于无转移组患者(P<0.001)。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CEA、CA125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灵敏度为71.60%,特异度为80.49%,AUC为0.820(95%CI 0.754~0.885,P<0.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升高,胆汁酸谱异于无转移患者;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CEA、CA125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的中药有效单体“IR”方筛选及其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蒙 王凌晨 王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68,I0015,I0016,共8页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法”从“肾衰Ⅱ号方”中筛选抗肾纤维化中药有效单体组方(淫羊藿苷合迷迭香酸配伍,简称IR方),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5/6(Ablation and infarction,A/I)慢性肾衰大鼠模型,将肾衰Ⅱ号方中已知的5种抗肾纤维化有效单体(...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法”从“肾衰Ⅱ号方”中筛选抗肾纤维化中药有效单体组方(淫羊藿苷合迷迭香酸配伍,简称IR方),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5/6(Ablation and infarction,A/I)慢性肾衰大鼠模型,将肾衰Ⅱ号方中已知的5种抗肾纤维化有效单体(淫羊藿苷、迷迭香酸、阿魏酸、苦杏仁苷、大黄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均匀设计法“5因素8水平”分组,共设8种配比组方。造模后4周,组1~组8给予相应配比的组方药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干预8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纤维化标志蛋白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以各药物组大鼠Scr为筛选指标,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中药单体成分组方并确定特定配比。再用5/6(A/I)大鼠模型,以氯沙坦钾、母方“肾衰Ⅱ号方”和淫羊藿苷(20 mg·kg^(-1)·d^(-1))作为对照,有效成分组方(淫羊藿苷20 mg·kg^(-1)·d^(-1)+迷迭香酸2.1 mg·kg^(-1)·d^(-1))作为实验药物,连续干预8周。通过各组大鼠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病理染色(HE和Masson)和FN、Col-Ⅰ蛋白表达比较各组大鼠肾功能和肾纤维化程度。体外构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肾小管细胞(NRK-52E)损伤和肾成纤维细胞(NRK-49F)活化模型,以有效成分组方和相应单一成分作为干预药物,Western Blot法检测FN、Col-Ⅰ、CTGF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实验结果提示,组1~组8均可不同程度降低5/6(A/I)大鼠Scr水平,结合病理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组8效果最优。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方程为:=88.381-0.539X1-0.473X2+0.01X1X2(X1淫羊藿苷,X2迷迭香酸),提示淫羊藿苷和迷迭香酸配伍为最佳,量比为9.6:1。验证实验结果提示,IR方可以明显改善5/6(A/I)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和纤维化,抑制FN和Col-Ⅰ蛋白表达,其表现的肾保护效应与肾衰Ⅱ号方相当,并优于西药对照。体外实验发现,IR方可以明显抑制TGF-β1刺激的NRK-52E细胞和NRK-49F细胞FN、Col-Ⅰ、CTGF蛋白表达,并优于淫羊藿苷或迷迭香酸单独干预。结论基于均匀设计法筛选的有效单体IR方具有改善慢性肾衰大鼠肾功能和抗肾纤维化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纤维化 均匀设计法 有效单体 肾衰Ⅱ号方 IR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2
18
作者 顾宏图 桂红莲 +3 位作者 徐列明 郭清 谢青 赵长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9-313,共5页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片(FZHY)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个中心,肝纤维化Ishak分期≥F3的CHB肝纤维化患者52...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片(FZHY)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个中心,肝纤维化Ishak分期≥F3的CHB肝纤维化患者52例,分为FZHY联合ETV组(联合组,n=26)和安慰剂联合ETV组(对照组,n=26),分别治疗48周。治疗前后行两次肝穿刺活检,以两组的肝脏病理纤维化Ishak分期逆转率和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炎症分级改善率等判断疗效,以心电图等为安全性指标。确定3个分析数据集(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安全数据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MHχ^2法、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46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前后两次肝穿刺,其中联合组22例,对照组24例。治疗48周时,两组Ishak分期下降≥1级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vs 54.2%,χ^2=5.297,P=0.021)。联合组和对照组HAI分级改善率分别为59.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9)。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命体征安全性分析、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改善肝纤维化和肝脏炎症方面,FZHY联合ETV相较于单用ETV有显著优势,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能够给CHB患者带来更好的肝组织学改善。FZHY联合ETV治疗CHB肝纤维化患者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恩替卡韦 扶正化瘀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l4诱导的小鼠纤维化肝组织微小RNA差异表达谱及初步功能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清兰 李俊霞 +3 位作者 吕靖 陶艳艳 闫秀川 刘成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01-2211,共11页
目的:应用微小RNA(miRNA)芯片技术研究miRNAs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纤维化肝脏中的差异表达谱,并基于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差异miRNAs的主要功能。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及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复... 目的:应用微小RNA(miRNA)芯片技术研究miRNAs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纤维化肝脏中的差异表达谱,并基于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差异miRNAs的主要功能。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及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复制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Agilent小鼠mi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检测各组肝脏miRNA表达谱。用随机方差模型t检验筛选2组间的差异miRNAs,并预测其靶基因。对靶基因进行GO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差异miRNAs发挥的主要功能。结果: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共筛选出39个差异miRNAs,其中模型组较正常组上调的23个,下调的16个。GO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分析结果提示差异miRNAs可能调控的靶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的增殖与活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黏附、细胞迁移、炎症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Wnt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蛋白代谢过程的调控等。GO分析发现关键的上调miRNA包括mmu-miR-322、mmu-miR-15b、mmu-miR-195、mmu-miR-200b、mmu-miR-214等,关键的下调miRNA包括mmu-miR-16、mmu-miR-130a、mmu-miR-101b、mmu-miR-30a和mmu-miR-30e等。对显著性GO与显著性信号通路所属的靶基因取交集,对网络中miRNA在网络中的调控地位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关键的上调miRNAs包括mmu-miR-200b、mmu-miR-322、mmu-miR-106b、mmu-miR-23a、mmu-miR-15b等,关键的下调miRNAs包括mmu-miR-16、mmu-miR-30e、mmu-miR-30c、mmu-miR-30a、mmu-miR-130a等。结论:纤维化肝组织miRNAs表达较正常肝组织发生明显变化;肝纤维化形成的各个环节,包括细胞的增殖与活化、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细胞迁移与分化、物质代谢、TGF-β信号通路等都可能受miRNAs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肝纤维化 差异表达 四氯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活血方对大鼠24h急性酒精中毒的保肝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琳 冯琴 +5 位作者 彭景华 傅琪琳 黄甫 李晓飞 赵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方对大鼠24 h急性酒精中毒的保肝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和健脾活血方组(各10只)。予相应饮用水或健脾活血汤1.0 m L/100 gwt,连续3 d,2次/d。第3天末次给药后,禁食禁水16 h,再...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方对大鼠24 h急性酒精中毒的保肝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和健脾活血方组(各10只)。予相应饮用水或健脾活血汤1.0 m L/100 gwt,连续3 d,2次/d。第3天末次给药后,禁食禁水16 h,再次灌胃饮用水或健脾活血汤1.0 m L/100 gwt。1 h后,予等剂量56%乙醇灌胃模型组和健脾活血方组大鼠复制酒精中毒模型。24 h后麻醉,留取血清及肝组织标本,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活血方组血清ALT活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见肝细胞胞质内小空泡状改变减轻,库普弗细胞减少,肝组织GSH活性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TNOS、i 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通过提高24 h急性酒精中毒大鼠肝脏GSH含量,降低i NOS水平,起到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肝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活血方 急性酒精中毒 氧化应激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