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功态时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静息fMRI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郁伟林 李小青 +4 位作者 汤伟军 黎元 李克 翁旭初 陈宜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70-37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气功师在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以及与非练功者之间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差异,探讨气功的本质及其对脑功能皮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5名,以及相匹配年龄、性别并从未练过气功... 目的:通过观察气功师在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以及与非练功者之间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差异,探讨气功的本质及其对脑功能皮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5名,以及相匹配年龄、性别并从未练过气功的对照5名。研究采用GESignaVH/i3.0T磁共振扫描机,先后进行无任务(静息态)和运动任务的BOLD序列扫描。通过计算运动皮质体素时间信号序列两两之间的交互相关系数以及平均交互相关系数(MCC),评价脑运动皮质低频信号的同步性。练功与非练功者,气功态与非气功态运动皮质的MCC值的差异用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所有被试者运动任务的fMRI检查均获得双侧运动皮质的明显激活。非练功者运动皮质的MCC值平均为0.20,练功者非气功态时MCC值平均为0.26,气功态时平均为0.40。经t检验非气功态时,练功者与非练功者脑运动皮质低频信号间的MCC值的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练功者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之间,练功者气功态与非练功者之间MCC值的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入气功状态后,脑运动功能皮质低频活动的同步性会明显增强。但这种反映同步的相关系数是否可以作为其特征性的指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功 运动皮质 低频活动 同步性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功入静时前扣带回自发低频活动变化的fMRI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郁伟林 汤伟军 +3 位作者 李小青 冯晓源 李克 陈宜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77-380,共4页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在气功入静过程中大脑前扣带回的低频信号变化,探讨前扣带回在气功活动中的潜在调节机制。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6位。研究采用GE Signa VH/i 3.0T磁共振扫描机,EPI-BOL...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在气功入静过程中大脑前扣带回的低频信号变化,探讨前扣带回在气功活动中的潜在调节机制。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6位。研究采用GE Signa VH/i 3.0T磁共振扫描机,EPI-BOLD序列。在入静前、入静早期、入静后期和结束入静后分4次进行静息fMRI扫描。图像处理采用AFNI软件,计算大脑前扣带回频率在0.01~0.8Hz间的低频活动功率谱的优势频率和平均振幅。对不同入静状态时这两个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大脑前扣带回在入静时的优势频率(0.0167Hz)要高于入静前和结束入静后(0.0125Hz);功率谱的平均振幅在入静早期最高,而在入静后期有所下降,仍高于入静前和结束入静后。结论:前扣带回在不同入静状态时低频活动的动态变化,提示它在人静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低频活动的功率谱可以作为气功入静状态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功入静 低频活动 功率谱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频率对兔心率变异频谱成分影响和校正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世彪 刘仁光 沈仲元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频率对兔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频谱成分的影响和排除方法。方法:建立兔控制呼吸模型,用SKY-A4生理记录仪记录不同呼吸频率(40、50、60次/min)时心电、呼吸波形,使用HRV&BRS2.0分析软件,分析呼吸频率... 目的:探讨呼吸频率对兔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频谱成分的影响和排除方法。方法:建立兔控制呼吸模型,用SKY-A4生理记录仪记录不同呼吸频率(40、50、60次/min)时心电、呼吸波形,使用HRV&BRS2.0分析软件,分析呼吸频率对高频峰位置的影响,使用传统HRV(tradition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tHRV)和校正HRV(enhanc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eHRV)2种方法分析呼吸频率对HRV频谱成分的影响,比较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50次/min呼吸时呼吸峰在低频(low frequency,LF)与高频(high frequency,HF)交界处,减低呼吸频率(40次/min)呼吸峰左移至低频段,加快呼吸频率(60次/min)呼吸峰右移完全在高频段;(2)tHRV分析示:呼吸频率对总功率(total power,TP)无明显影响,对LF、LFnorm、HF、HFnorm影响具有显著性,两两比较,与基础呼吸频率50次/min相比,60次/min使HF增大(P=0.179),HFnorm增大(P=0.011),LF减小(P=0.04),LFnorm减小(P=0.001),LF/HF减小(P=0.028);40次/min使HF、HFnorm减小,LF、LFnorm增大、LF/HF增大;(3)eHRV分析示:与呼吸频率50次/min相比,40次/min与60次/min呼吸时,LF、LFnorm、HF、HFnorm、LF/HF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呼吸频率减慢可使高频峰移至低频段致HF减小,LF增大,LF/HF增大的假象,用eHRV分析方法可排除此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传统心率变异 强化心率变异 呼吸频率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慢呼吸频率对正常青年人心率变异和血压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长军 赵俭 +4 位作者 张佳 常清华 刘仁光 柴文戍 沈仲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目的:观察减慢呼吸频率对正常青年人心率变异和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经入学体检健康的60例在读硕士研究生。在预先录制好的录音带放音指导下进行16次/min、12次/min、8次/min的均匀呼吸调节,用... 目的:观察减慢呼吸频率对正常青年人心率变异和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经入学体检健康的60例在读硕士研究生。在预先录制好的录音带放音指导下进行16次/min、12次/min、8次/min的均匀呼吸调节,用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呼吸、心电、血压波形。观察呼吸运动对RR间期(RRI)及血压的影响;减慢呼吸频率对RRI、血压波动幅度、呼吸峰、心率和心率变异、血压变异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LF/HF的影响,并校正减慢呼吸频率对呼吸峰移位的影响。结果:(1)RRI、血压波动周期与呼吸周期呈同步周期性变化。(2)在各呼吸频率时,心率变异及血压变异的呼吸峰(中心频率)均与呼吸功率谱密度呼吸峰(中心频率)在同一频段。16次/min位于高频段,12次/min移至低频与高频交界处,8次/min移至低频段。(3)常规心率变异、血压变异频谱分析:随呼吸频率减慢,12次/min心率变异的LF、HF增大(P<0.05),LF/HF减小(P<0.05),血压变异的LF、HF增大(P<0.05);8次/min时心率变异和血压变异的LF、LF/HF增大(P<0.05)、HF减小(P<0.05)。(4)校正呼吸峰移位影响后呼吸频率对心率变异及血压变异频谱成分影响:与呼吸频率16次/min相比,随着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变异和血压变异的HF增大,LF(心率变异8次/min)、LF/HF(除外血压变异12次/min)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减慢呼吸频率可使呼吸峰左移,校正减慢呼吸频率对呼吸峰移位的影响后,减慢呼吸频率可使心率变异、血压变异的HF增大,LF/HF(除外血压变异12次/min)、心率变异LF减小,提示减慢呼吸频率可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有助交感-迷走平衡移向迷走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频率 心率变异 血压 血压变异 自主神经系统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参醒脑汤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彩妮 王小璐 +1 位作者 邱泓媛 陈昌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2-226,共5页
目的观察乌参醒脑汤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针刺和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乌参... 目的观察乌参醒脑汤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针刺和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乌参醒脑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MMSE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DA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GSH-Px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9、VEGF、BDNF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12%,39/41)比对照组高(80.49%,33/41)(P<0.05)。结论乌参醒脑汤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与炎症损伤,降低血清MMP-9、VEGF、BDNF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参醒脑汤 针刺 卒中后血管性痴呆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及手法治疗早搏6例
6
作者 陈国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03-303,共1页
关键词 早搏 艾灸 推拿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