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元分析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特征
1
作者 张琳聆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6-712,共7页
目的 探究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生物力学特征,为LDH的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含有脊髓神经的正常腰椎和4种LDH模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侧隐窝型、椎间孔型、极外型),分析中立... 目的 探究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生物力学特征,为LDH的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含有脊髓神经的正常腰椎和4种LDH模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侧隐窝型、椎间孔型、极外型),分析中立位和六自由度工况下椎间盘和神经根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 在中立位下,正常椎间盘的应力大于突出椎间盘的应力,且正常模型中纤维环和髓核的应力比值大于突出模型中纤维环和髓核的应力比值。在中立位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在突出部分与正常部分的切迹处,并在椎间盘外缘出现募集现象。在前屈后伸位下,突出椎间盘的应力向右侧偏移;突出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右侧屈工况下,此时右侧神经根应力大于左侧;在右旋工况下,突出椎间盘的应力稍小于右侧屈工况下椎间盘应力,此时右侧神经根应力小于左侧。结论 椎间盘对维持腰椎动静态稳定和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体位对椎间盘的应力产生明显影响,对LDH患者而言,应该避免前屈、患侧屈曲和大幅度后伸动作,适当的患侧旋转动作有助于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椎间盘 脊髓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2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在鉴别段样强化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艳 吴晓燕 +3 位作者 张敏 黄学菁 成建明 郑李韵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无脓肿型IGM和15例ID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月经状态、年龄、内部强化方式的差异,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筛选出两组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值中的差异项,用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其与IDC的危险系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两组年龄、月经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而内部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IGM组K^(trans)值[(0.274±0.163)min^(-1)]低于IDC组[(0.451±0.257) min^(-1)],IGM组K_(ep)值[(0.618±0.245)min^(-1)]低于IDC组[(0.856±0.420) min^(-1)],且两组间K^(trans)及K_(e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2)。两组Ve值为IGM组(0.531±0.320)min^(-1)、IDC组(0.629±0.323)m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K^(trans)值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2.2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52~6.294](P=0.021),绘制ROC曲线显示,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585、73.3%、85.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78 (95%CI:0.623~0.891)(P=0.001)。结论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所得K^(trans)值对以段样强化为表现的IGM、IDC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 压缩感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大脑活动异常
4
作者 徐春阳 詹松华 +4 位作者 谭文莉 赵磊 张钰莹 孔营楠 杨玉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以MRI观察无先兆偏头痛(MowA)患者大脑异常活动。方法前瞻性纳入50例MwoA患者(MwoA组)及4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以功能MRI(fMRI)观察其脑区动态局部一致性(dReHo);提取组间dReHo值存在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 目的以MRI观察无先兆偏头痛(MowA)患者大脑异常活动。方法前瞻性纳入50例MwoA患者(MwoA组)及4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以功能MRI(fMRI)观察其脑区动态局部一致性(dReHo);提取组间dReHo值存在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对照组,MwoA组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枕中回dReHo值增高,右颞中回、右额中回、左楔叶dReHo值减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均<0.005,簇水平P均<0.05);权重分析显示,权重绝对值排名前3位脑区分别为右距状裂周围皮层、左楔叶及右枕中回。MwoA患者左距状裂周围皮层dReHo值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呈负相关(r=-0.28,P=0.04)。结论MwoA患者视觉信息上行传递通路存在异常,特别是右距状裂周围皮层、左楔叶及右枕中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先兆偏头痛 局部一致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内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被引量:13
5
作者 丁晓毅 陈克敏 +3 位作者 陆孟莹 陆勇 杜联军 江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636-639,共4页
目的:分析关节内骨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关节内骨样骨瘤临床、X线、CT及MR的表现特点。结果:髋关节13例,膝关节1例,肘关节1例,肩关节1例,椎间关节1例。5例具有典型的夜间疼痛加重。17例中... 目的:分析关节内骨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关节内骨样骨瘤临床、X线、CT及MR的表现特点。结果:髋关节13例,膝关节1例,肘关节1例,肩关节1例,椎间关节1例。5例具有典型的夜间疼痛加重。17例中X线显示瘤巢6例,周围骨质硬化7例,关节肿胀9例。CT显示瘤巢17例,周围骨质硬化12例,关节肿胀11例。14例行MR检查,显示瘤巢6例,关节肿胀11例。结论:关节内骨样骨瘤以髋关节好发,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以显示瘤巢而关节积液明显是X线和MR误诊、漏诊的原因。CT能最好地显示瘤巢,是能获得准确诊断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瘤 骨样 放射性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背景抑制DWI与CT对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俊 詹松华 +5 位作者 龚志刚 朱琼 王国年 谭文莉 姚明荣 李晨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临床价值及对比研究。方法:59名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于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将肿瘤分化程度与N分期进行对照,CT和MR的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临床价值及对比研究。方法:59名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于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将肿瘤分化程度与N分期进行对照,CT和MR的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BS检测淋巴结的敏感性为100%,DWIBS和CT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54.2%和69.5%。CT术前N分期与病理N分期相关性尚好,Kappa值为0.387(P<0.05),而普通MRI术前N分期则与病理N分期无明显相关性,Kappa值为0.102(P>0.05)。CT和MRI评估淋巴结边缘的N分期总体符合率分别为59.3%和61%。结论:DWIBS评估结直肠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对分期及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对发现小淋巴结有很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弥散加权成像 结直肠癌 淋巴结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鉴别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玉婵 成建明 +2 位作者 姜宏宁 黄俊 詹松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甲状腺单发微小结节90例(共90枚)的CT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45例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45例,分析CT平...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甲状腺单发微小结节90例(共90枚)的CT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45例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45例,分析CT平扫和双期增强资料。结果:PTMC和MNG在包膜征、强化方式(中心强化和非中心强化)、边缘中断征、钙化、囊变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在钙化形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平扫均匀低密度、包膜征、中心强化、边缘中断征、钙化提示PTMC的诊断;平扫不均匀低或等密度、无包膜征及边缘中断征、边缘结节样、棘状、环状、新月形强化有助于MNG的诊断。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微小结节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推拿治疗前后默认脑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玉婵 谭文莉 +7 位作者 王炜 曾科 陈义磊 黄炎文 王辉 龚志刚 詹松华 王建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推拿治疗前、治疗后静息态下默认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收集20例慢性腰痛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MRI)数据。采用SPM8软件对脑功能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分析默认脑网络(DMN...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推拿治疗前、治疗后静息态下默认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收集20例慢性腰痛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MRI)数据。采用SPM8软件对脑功能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分析默认脑网络(DMN)功能连接,比较慢性腰痛组与健康对照组、慢性腰痛组推拿治疗前后DMN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慢性腰痛人群存在DMN与左侧颞下回、左侧小脑前叶、左恻枕中回、左侧背外恻额上回功能连接异常。推拿治疗后主要变化表现为DMN与左恻背外侧额上回连接恢复,DMN与左侧内侧额上回、后扣带皮质连接增强,DMN与左侧楔前叶、左侧回直肌、中脑功能连接降低。结论:静息状态下腰痛受试者DMN存在特定脑功能异常连接区域,推拿治疗主要影响了慢性腰痛人群的感觉、情绪和认知水平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推拿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元唯安 沈知彼 +4 位作者 薛利 谭文莉 程英武 詹松华 詹红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30,137,共8页
目的:观察脊柱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受试者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次腰部脊柱推拿治疗,并在脊柱推拿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评估患者脑... 目的:观察脊柱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受试者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次腰部脊柱推拿治疗,并在脊柱推拿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评估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及与疗效关系。结果: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推拿治疗有效,4例无效。脊柱推拿有效患者治疗前、后产生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0分时的疼痛压力值分别为(7.43±1.47)kg和(10.53±0.55)kg(P<0.05),而无效患者的则无明显差异(P>0.05)。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提示,脊柱推拿治疗有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抑制为主,抑制区域主要位于右侧前额叶及小脑区域;而脊柱推拿治疗无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增强为主。结论:脊柱推拿能够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其治疗有效患者的抑制区域主要在额叶及小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脊柱 腰椎 椎间盘移位按/摩疗法 磁共振成像 疼痛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影响肝脏血管新生的药效特点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涛 赵志敏 +4 位作者 杨烁慧 唐礼瑞 谭烨 陶艳艳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影响肝脏血管新生的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特点。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黄芪组、当归组及索拉非尼对照组。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通...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影响肝脏血管新生的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特点。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黄芪组、当归组及索拉非尼对照组。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通过病理对肝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试剂盒测定血清肝功能、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窗孔结构;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观察微血管。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s T2。结果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组白蛋白(Alb)显著提高(P<0.05)、AST显著降低(P<0.05);当归补血汤及黄芪组ALT显著降低(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Hyp含量显著降低。各用药组血管纹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窗孔数量增加。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全方及拆方组NOS显著降低(P<0.05),黄芪组MDA显著降低(P<0.05),全方组及黄芪组NO显著降低(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及其拆方具有抗肝纤维化及抗血管新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抗脂质过氧化有关,黄芪改善炎症、抗脂质过氧化及NO释放作用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管新生 当归补血汤 黄芪 当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如明 张琥 +2 位作者 刘印文 徐震球 张闽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探讨现代影像学在软组织肉瘤累犯血管的诊断价值和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4例软组织肉瘤手术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现代影像学诊断血管被侵犯后的手术干预率为87.5%。结论:CT、MRI、DSA对诊... 目的:探讨现代影像学在软组织肉瘤累犯血管的诊断价值和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4例软组织肉瘤手术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现代影像学诊断血管被侵犯后的手术干预率为87.5%。结论:CT、MRI、DSA对诊断软组织肉瘤是否侵犯血管有重要价值,并能评价受累程度,从而指导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 侵犯血管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CT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后使用对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盛伟华 詹松华 +2 位作者 宋黎涛 黄松 蔡榆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CT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后使用对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方法:选取3442例接受CT增强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加温组(n=1734)和对照组(n=1708).加温组在CT增强检查前将非离子型CT对比剂加温到37℃再进...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CT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后使用对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方法:选取3442例接受CT增强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加温组(n=1734)和对照组(n=1708).加温组在CT增强检查前将非离子型CT对比剂加温到37℃再进行静脉注射,对照组为常温状态(18~20℃)下直接进行静脉注射.结果:注射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00)后,加温组过敏反应发生率(0.61%)和外渗率(0.57%)与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0.44%)和外渗率(0.48%)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注射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50)后,加热组的过敏反应发生率(0.81%)和外渗率(0.32%)明显较对照组(2.46%和1.59%)低(P<0.05).结论:使用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00)体外加温到37℃对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无影响,但用非离子型CT对比剂(碘比醇350)造影时体外加温到37℃能降低过敏反应和外渗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CT对比剂 加温 过敏反应 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的CT分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闽光 黄学菁 +2 位作者 朱琼 耿坚 张安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的CT分型标准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根据357例肝硬化患者的CT表现进行CT分型,分析各型肝硬化的肝脏大小、密度及脾脏增大、侧支静脉曲张、腹水、胸腔积液、肝癌、胆囊结石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57例肝硬化患者被分为3... 目的:探讨肝硬化的CT分型标准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根据357例肝硬化患者的CT表现进行CT分型,分析各型肝硬化的肝脏大小、密度及脾脏增大、侧支静脉曲张、腹水、胸腔积液、肝癌、胆囊结石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57例肝硬化患者被分为3个CT类型:均匀型(87例,占24.4%)、节段型(41例,占11.5%)和结节型(229例,占64.1%)。均匀型中肝脏缩小显著少于另两型(P<0.001);12例(13.8%)肝脏密度低于脾脏,显著多于结节型的4.4%(P<0.01)。脾脏肿大程度显著轻于节段型和结节型(P<0.01和0.001)。节段型发生侧支静脉曲张的比率最高(29例,70.7%),其次为结节型(39例,17.0%)和均匀型(2例,2.3%),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节型中79.5%病例有腹水,显著多于节段型26.8%和均匀型10.3%(P均<0.001),节段型又显著多于均匀型(P<0.025);21.4%的结节型病例有胸膜腔积液,显著多于节段型的7.3%(P<0.05)和均匀型的4.6%(P<0.001)。结节型病例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为29.7%(68例),显著高于节段型的2.4%和均匀型的5.7%(P均<0.001)。结论:不同CT类型的肝硬化与其并发症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对临床上肝脏储备功能和预后的判断具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CT分型 腹水 胸腔积液 胆囊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I技术的急性中风患者缺血脑白质纤维束的扩散性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烁慧 詹松华 +2 位作者 陆方 李晨 林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27-733,共7页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价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扩散性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预测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诊断并经磁共振扫描证实有单侧急性脑白质梗塞并有运动功能...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价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扩散性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预测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诊断并经磁共振扫描证实有单侧急性脑白质梗塞并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行DTI检查后,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末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获得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于缺血白质区域和对侧同名纤维束镜像区域取感兴趣区,测量FA值、ADC值后计算比值(r FA和r ADC)以及梗塞体积,观察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中风评分(NIHSS)的相关性。其中32名1年后随访到的患者,根据其运动力指数(MI),分成恢复良好组和恢复不良组,运用r FA和r ADC判断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r FA、r ADC和梗塞体积于首诊、治疗1个月末、2个月末和3个月末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13.84,P=0.00,F=64.57,P=0.00和F=37.41,P=0.00)。首诊和1个月末r FA与NIHSS评分显著负相关(r=-0.59,t=-4.59,P=0.00和r=-0.34,t=-2.27,P=0.02);首诊r ADC与NIHSS评分显著负相关(r=-0.44,t=-3.04,P=0.00),1个月末、2个月末、3个月末r ADC与NIHSS评分显著正相关(r=0.28,t=1.83,P=0.04;r=0.39,t=2.69,P=0.00;r=0.63,t=4.99,P=0.00)。1月个末、2个月末、3个月末梗塞体积与N I H S S评分显著正相关(r=0.4 0,t=2.73,P=0.01;r=0.44,t=3.05,P=0.00;r=0.32,t=2.13,P=0.0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首诊r FA和3个月末r ADC与患者1年后的MI有显著相关性(t=2.95,P=0.00和t=2.75,P=0.01),3个月末r ADC的ROC曲线峰下面积为0.905。结论DTI技术能显示急性脑缺血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损伤治疗后的演变,其测定参数与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相关性,3个月末ADC值或可用于预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磁共振成像 中风 脑缺血 脑白质病 白质纤维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治疗的MSCT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詹松华 赵喜 +5 位作者 谭文莉 杨烁慧 张敏 李欢欢 龚志刚 詹红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推拿治疗后的疗效及其MSCT扫描三维重建显示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纳入研究,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97±12.43)岁(27~67岁)。在实施推拿手法治疗前后分别完成颈椎MSCT检查,...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推拿治疗后的疗效及其MSCT扫描三维重建显示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纳入研究,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97±12.43)岁(27~67岁)。在实施推拿手法治疗前后分别完成颈椎MSCT检查,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及VAS疼痛评分。采用16或64层MSCT,层厚0.625~1mm,完成MPR和VR重建,观察颈椎曲度、寰枢关节关系、棘突与中线的关系、椎体前后径线和左右径线与中轴线角度、各椎体水平方向旋转角度、椎间孔和椎间盘。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VAS评分从9.30±0.65分降至1.10±0.89分。MSCT显示治疗后颈椎弧度平均为(5.08±3.61)mm,较治疗前的(1.91±4.99mm)明显增大(t=-4.27;P=0.000);治疗后椎间孔狭窄数量明显减少(80/230下降为35/320);治疗后两侧寰齿关节不等距的数量从15例减至2例;治疗后棘突-中线距离为(0.87±1.70)mm,明显小于治疗前的(2.11±1.68)mm(t=7.53;P=0.000);治疗后椎间盘突出/膨出数为42个,较治疗前的63个明显减少。结论:MSCT扫描和重建可以有效评价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推拿可以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椎间孔大小及椎间小关节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MSCT 推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柔性线圈与硬质线圈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谭文莉 詹松华 +7 位作者 康英杰 张成 陈义磊 马文 李一婧 沈卫东 王洋 玄倩倩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通过与头颅16通道(HNC16)、24通道硬质线圈(HC24)比较,确定头颅14通道柔性磁共振线圈(AHC14)的成像效果。方法:首先对三个线圈进行物理测试,之后招募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AHC14、HC24、... 目的:通过与头颅16通道(HNC16)、24通道硬质线圈(HC24)比较,确定头颅14通道柔性磁共振线圈(AHC14)的成像效果。方法:首先对三个线圈进行物理测试,之后招募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AHC14、HC24、HNC16进行头颅成像,成像序列包括横断位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及计算图像信噪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T1WI、T2WI图像中,AHC14线圈图像信噪比高于HC24线圈、HNC16线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WI图像中,AHC14、HC24线圈图像信噪比相仿,均高于HNC16线圈。在图像的主观评分方面,T2WI、DWI图像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HC14柔性线圈可获得与HC24硬质线圈相同的图像质量,可进行临床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 线圈 磁共振成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I指数及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螺旋CT腰椎扫描辐射剂量的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詹松华 谭文莉 +5 位作者 程瑞新 庄园 李晨 黄炎文 王辉 吴宏湧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5-369,共5页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联合应用在腰椎容积螺旋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设计和连续收集我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50例,根据BMI指数分A大组(BMI≤24kg/m^2)和B大组(BMI>24kg/m^2),各25...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联合应用在腰椎容积螺旋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设计和连续收集我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50例,根据BMI指数分A大组(BMI≤24kg/m^2)和B大组(BMI>24kg/m^2),各25人,两组内随机分为5个亚组,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扫描参数组合进行容积CT扫描:亚组1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mAs,120kV;亚组2~5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噪声值分别为21Hu、25Hu、25Hu、25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mAs、100~710mAs、40~300 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kV、120kV、120kV、100kV。记录随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并测量各组腰4~5椎间盘中心水平两侧腰大肌标准差(SD)及信噪比(SN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两大组的组内5小组间BMI值均相似(P<0.001)。A大组1~5亚组CTDIvol值、DL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第5组CTDIvol值、DLP值分别为第1组的37.46%、38.59%;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在5个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腰大肌SD值在各亚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信噪比在各亚组无统计学差异。B大组内1~5小组CTDI vol值、DLP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分别为第1组的67.11%、42.60%,DLP值分别为第1组的65.07%、40.93%;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腰大肌SD值、信噪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BMI指数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引起的图像质量的降低。BMI≤24kg/m^2受试者可采用亚组5参数进行扫描,BMI>24kg/m^2受检者应采用亚组4参数进行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质量指数 智能毫安秒技术 多层螺旋CT 辐射剂量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闽光 黄学菁 +1 位作者 耿坚 朱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急性期脑梗死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9
作者 温群 孟凡华 +3 位作者 钱亭 魏春晓 刘军 肖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31-535,共5页
目的评价MRI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因腰背部疼痛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腰椎1.5T MRI检查的患者100例。常规矢状位T1WI及T2WI、横断位T2WI,... 目的评价MRI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因腰背部疼痛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腰椎1.5T MRI检查的患者100例。常规矢状位T1WI及T2WI、横断位T2WI,并行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成像。根据Pfirrmann标准将475个腰椎间盘分级,测量髓核(NP)及纤维环(AF)前、后缘的T2值。分别比较各级NP和AF前、后缘T2值,并分析T2值、年龄以及分级间的相关性。同时选取30例患者间隔半年行第2次MRI检查,比较前后2次椎间盘T2值的差异。结果腰椎间盘各分级NP的T2值除IV级与V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NP T2值与各分级呈高度负相关(r=-0.77);30例腰痛患者间隔半年测得椎间盘AF前、后缘及NP T2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 mapping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尤其是NP的T2值能够较好地反映Ⅰ~Ⅳ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差异,因而可以为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右肝门静脉结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丙仓 詹松华 +2 位作者 耿道颖 谭文莉 杨烁慧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右肝门静脉血供阻断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ADC值变化。方法选取体重300g左右SD大鼠30只,肝门静脉右分支结扎术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在术后3小时、1天、3天、7天、14天采集T1WI、T2WI、DWI及ADC图像,并处死大鼠取得标本... 目的探讨大鼠右肝门静脉血供阻断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ADC值变化。方法选取体重300g左右SD大鼠30只,肝门静脉右分支结扎术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在术后3小时、1天、3天、7天、14天采集T1WI、T2WI、DWI及ADC图像,并处死大鼠取得标本作病理、电镜及TUNEL染色检查。结果①病理学、TUNEL染色及电镜检查证实30只大鼠右肝细胞均发生灶性凋亡,术后3小时开始出现,随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渐增多;②术后各组肝右叶T1WI表现为片状高信号,T2WI术后3小时表现为片状低信号,以后各时间段为高信号,DWI术后3小时为片状稍高信号,此后呈小片状高信号;③各组肝右叶ADC测量值较肝左叶均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ADC值随时间渐增高;④随着b值增加,各组ADC测量值渐降低,rADC值增高,DWI信噪比及敏感性降低,但特异性增加。结论大鼠肝右叶门静脉结扎除诱导肝细胞灶性凋亡,其DWI也有特征性表现,可以借助DWI及ADC值来判断肝脏血供干预手术的成败,提示灶性凋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磁共振成像 扩散 大鼠 肝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