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殊配方饲料引起实验动物体重增长缓慢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钱晓飞 汤家铭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752-754,共3页
目的探讨特殊配方饲料引起实验动物体重增长缓慢的原因。方法将文献提供的特殊饲料配方加以改进,合理配比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结果经过改进的特殊配方饲料饲喂大鼠后,其体重增长恢复正常。结论在使用特殊配方饲料时... 目的探讨特殊配方饲料引起实验动物体重增长缓慢的原因。方法将文献提供的特殊饲料配方加以改进,合理配比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结果经过改进的特殊配方饲料饲喂大鼠后,其体重增长恢复正常。结论在使用特殊配方饲料时,蛋白质含量偏低往往是引起实验动物体重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实验 动物饲料 蛋白质 体重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P认证对动物实验管理的要求 被引量:9
2
作者 汤家铭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67-369,共3页
依据我国GLP法规和GLP检查办法,结合本单位申请GLP认证的实践,对GLP认证中与实验动物管理有关的人员、动物饲养设施设备、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和配备、动物实验的管理以及相关原始资料的归档保存等作了论述。
关键词 GLP 认证 动物实验 组织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周秉舵 朱生樑 +1 位作者 马淑颖 汤家铭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442-446,共5页
主要从非侵入型(无胆盐乙硫氨酸饲喂法、雨蛙素诱发法、L-精氨酸诱发法)和侵入型(电针刺激法、结扎法、胰胆管逆行注射法)两个方面阐述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并介绍每种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其优缺点。详细介绍了雨蛙素诱发法、L-... 主要从非侵入型(无胆盐乙硫氨酸饲喂法、雨蛙素诱发法、L-精氨酸诱发法)和侵入型(电针刺激法、结扎法、胰胆管逆行注射法)两个方面阐述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并介绍每种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其优缺点。详细介绍了雨蛙素诱发法、L-精氨酸诱发法和胆胰管逆行注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黄对大鼠和兔的胚胎/胎仔的发育毒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谷颖敏 吴韬奋 +6 位作者 黄珍祯 赵源 樊海艇 吴文斌 米金霞 张超超 汤家铭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目的 研究雄黄对孕大鼠和孕兔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探讨雄黄的生殖毒性。方法 孕大鼠于妊娠第6~第15天ig给予雄黄125,250和550 mg·kg-1,每天1次,共10 d。阳性对照组孕大鼠于妊娠第10天im给予环磷酰胺10 mg·kg-1,正常对... 目的 研究雄黄对孕大鼠和孕兔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探讨雄黄的生殖毒性。方法 孕大鼠于妊娠第6~第15天ig给予雄黄125,250和550 mg·kg-1,每天1次,共10 d。阳性对照组孕大鼠于妊娠第10天im给予环磷酰胺10 mg·kg-1,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容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第20天处死解剖;孕兔于妊娠第6~18天ig给予雄黄31.3,62.5和125 mg·kg-1,阳性对照组孕兔从妊娠第6天~第18天ig给予沙利度胺200 mg·kg-1,每天1次,共13 d,第29天处死解剖。观察给药前后临床表现和毒性症状,处死后称体质量及各雄黄组子宫、胎仔和胎盘总质量,观察并记录胎仔外观、着床数和活胎数,测量胎仔顶臀长和尾长,并计算晚期胚胎流失率。胎仔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骨骼,用Bouin液固定检查内脏。结果孕大鼠雄黄125,250和550 mg·kg-1组没有明显的母体毒性反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雄黄550 mg·kg-1组胎仔体质量、尾长和顶臀长有显著差异(P〈0.05),子宫连胎质量、子宫净质量、胎仔总质量、胎盘总质量、平均胎仔数、活胎率和晚期胚胎流失率等无显著差异;胎仔外观、骨骼和内脏均未见畸形。孕兔雄黄62.5和125 mg·kg-1表现明显临床毒性反应,孕兔31.3,62.5和125 mg·kg-1组子宫连胎质量、子宫净质量、胎仔总质量、胎盘总质量、活胎率、胎仔体质量、尾长和顶臀长均随着雄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晚期胚胎流失率随着雄黄剂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雄黄125和62.5 mg·kg-1组活胎率分别为45.76%和72.73%,与正常对照组活胎率(90.9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兔胎仔的外观、骨骼和内脏检查中未发现有畸形。结论 兔比大鼠对雄黄的毒性更敏感,表现为母体的毒性反应、活胎率下降和晚期胚胎流失率上升。未发现雄黄对大鼠和兔有致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胚胎 生殖毒性 毒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雄黄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文斌 张超超 汤家铭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0-554,共5页
目的用短期给药(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和长期给药(利用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的大鼠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雄黄的遗传毒性,探讨利用长期毒性试验或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用动物进行遗传毒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小鼠ig给予雄黄0.25,... 目的用短期给药(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和长期给药(利用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的大鼠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雄黄的遗传毒性,探讨利用长期毒性试验或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用动物进行遗传毒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小鼠ig给予雄黄0.25,0.5和1.0 g·kg-1,每天1次,2 d后,取骨髓细胞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利用生殖毒性Ⅰ段大鼠ig给予0.125,0.25和0.55 g·kg-1,雄性连续给药42 d以上,交配成功后处死;雌性连续ig给药19 d以上,妊娠第15天,取骨髓细胞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取血做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小鼠雄黄0.25,0.5和1.0 g·kg-1组微核试验微核率分别为3.0‰,4.40‰,7.01‰(P<0.05,P<0.01)和彗星试验拖尾率分别为6.3%,9.7%和11.3%(P<0.05,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生殖毒性Ⅰ段试验大鼠ig给予雄黄,雄黄0.55 g·kg-1组雄性大鼠的骨髓微核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83‰和6.67‰(P<0.05),雌性大鼠0.25和0.55 g·kg-1的骨髓微核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5‰,2.25‰以及2.58‰和4.40‰(P<0.05,P<0.01);雄黄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彗星拖尾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用生殖毒性Ⅰ段试验多次给药后取材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方法可行;外周血微核试验简便易行;在所观察的剂量下雄黄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微核试验 彗星试验 诱变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对小鼠肠运动的影响及其配伍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吕映华 黄小燕 +2 位作者 杨娟 郑青山 刘红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小肠推进率的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用墨汁为显色剂,小鼠小肠推进率为指标(n=80),对其不同配伍进行正交模拟法分析。结果: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基线为73.4%;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降低小肠推进率最优... 目的:定量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小肠推进率的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用墨汁为显色剂,小鼠小肠推进率为指标(n=80),对其不同配伍进行正交模拟法分析。结果: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基线为73.4%;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降低小肠推进率最优组合是黄连+葛根+炙甘草,理论最大效应达到61.4%(58.7%~64.1%);给药剂量15.21 mL/kg,各组分在复方中的量效关系,黄连最为明显(P<0.01)、葛根和炙甘草较弱,黄芩未呈现;组分间并无明显的相互作用。结论:以降低小肠推进率为主要指标,葛根芩连汤最优组方为黄连、葛根和炙甘草合用,未呈现协同和/或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正交模拟法 方剂配伍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发光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癌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源 张超超 +4 位作者 路璐 吴文斌 朱贤丹 樊海艇 丁越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74,共7页
目的选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CCLM3-Luc),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方法活体成像仪定量分析不同细胞数量HCCLM3-Luc的荧光强度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细胞数量的荧光素酶活性,探索HCCLM3-Luc荧光... 目的选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CCLM3-Luc),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方法活体成像仪定量分析不同细胞数量HCCLM3-Luc的荧光强度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细胞数量的荧光素酶活性,探索HCCLM3-Luc荧光素酶产生的光子量与肿瘤细胞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采用肝叶原位接种HCCLM3-Luc瘤块组织和尾静脉注射HCCLM3-Luc细胞悬液,分别构建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癌模型;比较两种方法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裸鼠模型的可行性,并优化模型构建中的关键因素。结果HCCLM3-Luc细胞数量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2=0.9989,直线方程式:Y=1155.8X+1×10^6),平均ROI值约为每个细胞140光子/s。采用肝叶原位接种组的原位瘤成瘤率[(82.5±7.2)%]明显高于尾静脉注射[(34.1±13.2)%]。结论本课题构建了生物发光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裸鼠模型,该模型可采用小动物成像仪实时监测肿瘤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光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HCCLM3-Luc 人肝癌原位癌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强 赵永见 +7 位作者 唐德志 李强 刘书芬 吴文斌 樊海艇 舒冰 施杞 王拥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评价强骨胶囊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药效。方法:取3月龄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24只与空白组16只,造模组按80 mg/kg灌服1%CMC-Na配成的维甲酸混悬液,同时空白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药2周后,于两组随机取8只大鼠进... 目的:评价强骨胶囊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药效。方法:取3月龄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24只与空白组16只,造模组按80 mg/kg灌服1%CMC-Na配成的维甲酸混悬液,同时空白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药2周后,于两组随机取8只大鼠进行模型评价。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强骨胶囊组各8只。强骨胶囊组按67.5 mg/kg强骨胶囊灌胃,生理盐水组按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治疗4周后取材检测。结果:造模2周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骨体积分数(P<0.05)、骨小梁数目(P<0.01)均明显减少,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增大(P<0.01),说明维甲酸造模2周后大鼠出现骨质疏松;给药4周后,相比于生理盐水组,给药后强骨胶囊组大鼠体重逐渐增高,在给药2周、4周时较明显(P<0.05);Mirco-CT检测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强骨胶囊组第5腰椎骨体积分数(P<0.01)、骨小梁数目(P<0.05)以及骨小梁厚度(P<0.05)均明显升高,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强骨胶囊组股骨最大载荷与弹性模量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强骨胶囊组血清25-HVD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a(P<0.05)、Mg(P<0.01)、β-CTx(P<0.05)和ALP(P<0.05)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强骨胶囊能有效治疗维甲酸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维甲酸 强骨胶囊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药物诱导的胃肠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以涵 黄珍祯 +3 位作者 樊海艇 吴文斌 张超超 米金霞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5年第8期1235-1246,共12页
在全球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背景下,化疗药物诱导的胃肠黏膜损伤已成为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且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因此,亟需建立更加理想的化疗药物诱导的胃肠黏膜损伤动物模型,以研究其发病机制,开发相关治疗药物。本文对2019—2... 在全球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背景下,化疗药物诱导的胃肠黏膜损伤已成为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且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因此,亟需建立更加理想的化疗药物诱导的胃肠黏膜损伤动物模型,以研究其发病机制,开发相关治疗药物。本文对2019—2024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实验动物的选择、化疗药物及造模方式、模型评价指标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当前模型存在的问题:缺乏统一标准的造模方法、缺少肿瘤背景的模型研究、新型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尚浅。此外整理文献后发现中医药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治疗胃肠黏膜损伤中展现出潜力,未来应继续挖掘有效药物,以丰富化疗后胃肠黏膜损伤的干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胃肠黏膜损伤 动物模型 造模方法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雄性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定量研究
10
作者 杨斐 张戈 +2 位作者 沈培芝 史万忠 石印玉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9年第1期48-50,共3页
通过将24月龄SD雄性大鼠饲养至30月龄,分别测定24月龄组和30月龄组大鼠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来定量研究老年雄性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的增龄性丢失。结果表明:30月龄雄性... 通过将24月龄SD雄性大鼠饲养至30月龄,分别测定24月龄组和30月龄组大鼠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来定量研究老年雄性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的增龄性丢失。结果表明:30月龄雄性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明显低于24月龄雄性大鼠。提示:大鼠增龄性骨量丢失模型复制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雄性大鼠 增龄性 松质骨 骨皮质 骨量 老年 月龄 饲养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伟 樊海艇 +4 位作者 唐小杭 赵文霞 黄怡文 张泽安 田雪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1-596,共6页
目的:改良传统的开颅造模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与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0只,分别行假手术操作及改良模型制作。改良模型为,大鼠开颅后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 目的:改良传统的开颅造模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与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0只,分别行假手术操作及改良模型制作。改良模型为,大鼠开颅后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将直径0.12 mm的不锈钢丝放置于MCA下,近其主干,钢丝两端架于颞骨表面120 min,撤去钢丝即再灌注。假手术仅暴露MCA,不进行缺血及再灌注。大鼠再灌注24 h,通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神经元计数及病理形态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改良后的造模成功率为100%,梗死灶位于额、顶叶皮层,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改变,正常神经元数减少(P<0.0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0.5,脑梗死体积比率为5.32%±1.28%,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这一改良模型阻断及恢复MCA血流明确,梗死灶的大小、位置稳定,死亡率低,为脑缺血再灌注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模型 大脑中动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益调免方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纠正自然流产模型小鼠母胎界面Th17/Treg失衡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乐 柳倩 +3 位作者 潘丁晨 米金霞 黄河 蒋国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2-680,共9页
目的探讨清益调免方通过对关键细胞因子的调控来调节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平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CBA/J雌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 目的探讨清益调免方通过对关键细胞因子的调控来调节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平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CBA/J雌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模型组(Model group,M)、清益调免方治疗组(QYTMtreated group,Q),每组8只。N组雌鼠和BALB/c雄鼠合笼,M组和Q组雌鼠与DBA/2雄鼠合笼,Q组给予清益调免方溶剂,N组和M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妊娠第14.5天处死孕鼠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蜕膜组织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孕鼠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CD4+IL-17A+(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胎盘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胎盘组织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的表达。结果M组的胚胎丢失率显著高于N组(33.67%≌20.84%)(P<0.05),Q组的胚胎丢失率显著低于M组(21.90%≌33.67%)(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清益调免方可以改善血管瘀滞状态,减少组织损伤,从而促进蜕膜正常发育。与M组相比,Q组孕鼠脾脏中Th17/CD4+T细胞比例降低,Treg/CD4+T细胞比例升高;在胎盘中Foxp3、IL-10、TGF-β1表达增高,RORγt、IL-6、IL-17A表达减少。结论清益调免方能通过调控流产模型小鼠母胎免疫界面的关键细胞因子IL-6和TGF-β1的表达,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纠正Treg/Th17细胞平衡失调,从而促进妊娠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益调免方 自然流产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试验检测雄黄的致突变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商庆华 黄盼华 +1 位作者 吴文斌 汤家铭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7-920,共4页
目的用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试验检测雄黄浸出液的致突变性。方法在加或不加S9(萃巴比妥钠+β萘黄酮诱导鼠肝匀浆上清液)条件下,用不同质量浓度雄黄浸出液可溶性砷处理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采用微孔板法进行细胞毒、平板接种效率和突... 目的用小鼠淋巴瘤tk基因突变试验检测雄黄浸出液的致突变性。方法在加或不加S9(萃巴比妥钠+β萘黄酮诱导鼠肝匀浆上清液)条件下,用不同质量浓度雄黄浸出液可溶性砷处理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采用微孔板法进行细胞毒、平板接种效率和突变频率测定,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非活化条件下用雄黄浸出液处理3 h和24 h后,随着浸出液可溶性砷质量浓度的增加,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平板效率(PE0和PE2)、相对存活率(RS0)、相对悬浮生长(RSG)、相对总生长率(RTG)逐渐下降,24 h作用后最高剂量3.0μg/mL的RS0仅为6.72%、RSG仅为3.94%、RTG仅为0.34%,表明雄黄对小鼠淋巴瘤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且作用时间长细胞毒性更明显。随着浸出液可溶性砷质量浓度的上升,抗性突变频率(MF)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雄黄具有致突变性。延长处理时间,雄黄的致突变性增强。活化条件下小鼠淋巴瘤细胞的PE0、PE2、RS0、RSG、RTG和MF的变化与非活化条件下结果相似,表明浸出液可溶性砷的毒性和致突变性不依赖于S9的活化。结论雄黄浸出液可溶性砷对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具有致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 TK基因突变 雄黄 可溶性砷 致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对巴马小型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血清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江玉婷 张笑瑞 曹静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6-29,共4页
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蒜素对巴马小型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血清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巴马小型猪8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各组巴马小型猪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50(试验1... 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蒜素对巴马小型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血清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巴马小型猪8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各组巴马小型猪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50(试验1组)、100(试验2组)、200 mg/kg(试验3组)大蒜素的基础日粮。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巴马小型猪末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巴马小型猪腹泻率分别降低了23.83%、50.59%、62.56%(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试验3组巴马小型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试验3组巴马小型猪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巴马小型猪养殖中使用适量大蒜素可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强体液免疫,改善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大蒜素的适宜添加量为1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巴马小型猪 生长性能 腹泻率 免疫力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