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汤波 朱江 +2 位作者 胡爱红 陈丽华 侯坤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0-1574,共5页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中药多组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缓控释给药系统和纳米医学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传统中药口服制剂溶...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中药多组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缓控释给药系统和纳米医学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传统中药口服制剂溶解度低、吸收率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探讨现代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重点从缓控释给药系统和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平台给药系统着手,分析了各种给药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中药口服给药系统研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口服给药系统 剂型 天然产物 现代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中药制剂处方流动性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若飞 赵立杰 冯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4期611-619,共9页
目的:通过建立混合过程中物料流动性变化规律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任意以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的中药处方流动性。方法:以五倍子、金钱草浸膏粉为模型药物,将其与4种不同型号的微晶纤维素按不同比例均匀混合,分别测定混合前后各粉体的松密... 目的:通过建立混合过程中物料流动性变化规律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任意以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的中药处方流动性。方法:以五倍子、金钱草浸膏粉为模型药物,将其与4种不同型号的微晶纤维素按不同比例均匀混合,分别测定混合前后各粉体的松密度、振实密度,并计算豪斯纳比率和压缩度以表征流动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混合过程中流动性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进而预测任意以微晶纤维素为稀释剂的中药处方流动性。结果:通过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和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处方 微晶纤维素 松密度 振实密度 流动性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新药研发及评价关键技术——关于中药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冯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6期906-913,共8页
中药复方制剂处方组成复杂,临床用途各异。在中药复方新药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临床应用历史,关注影响制剂品质的关键质量属性,合理选择评价指标优化工艺参数,从而达到改善成型工艺,提高制剂产品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中药复方 中药新药 评价 工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油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琪 郑晓 +3 位作者 吴飞 王荣荣 林晓 冯怡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8-503,共6页
中药大类成分中挥发油含量低,药效强,但因其具有易挥发、刺激性强等特点,常成为中药制剂稳定性不佳、口感差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常采用环糊精包合、固化吸附等制剂技术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制剂进行处理,进而提高其稳定性和患者的临床依... 中药大类成分中挥发油含量低,药效强,但因其具有易挥发、刺激性强等特点,常成为中药制剂稳定性不佳、口感差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常采用环糊精包合、固化吸附等制剂技术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制剂进行处理,进而提高其稳定性和患者的临床依从性。本文将从制剂工艺和评价表征的角度出发,对挥发油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中药口服制剂 制剂工艺 评价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造模方法建立弱精子症伴高SDF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卢宗林 赵海洋 +2 位作者 王晖 王鑫 孙自学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7,共10页
目的通过激素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激素和化合物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NaB)诱导构建弱精子症(asthenozoospermia,AZS)伴高精子DNA碎片化(sperm DNA fragmentation,SDF)小鼠模型,探索AZS伴高SDF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将50... 目的通过激素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激素和化合物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NaB)诱导构建弱精子症(asthenozoospermia,AZS)伴高精子DNA碎片化(sperm DNA fragmentation,SDF)小鼠模型,探索AZS伴高SDF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将50只3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CORT处理组30只,NaB处理组20只。CORT处理组分为6组,分别为饮水高(500μg/mL)、中(200μg/mL)、低(10μg/mL)剂量组、饮水对照组、注射造模组(40 mg/kg)和注射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连续造模50 d。NaB处理组分为4组,分别为灌胃高(500 mg/kg)、中(300 mg/kg)、低(100 mg/kg)剂量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连续造模50 d。造模中观察各组小鼠生理状态并持续记录体质量变化,结束后取小鼠附睾尾部精子观察精子运动能力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结果注射造模组体质量变化率出现下降趋势,与注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胃高剂量组体质量变化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注射造模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出现下降趋势,与注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NaB灌胃高剂量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注射造模组DFI出现升高趋势,与注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胃高剂量组DFI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NaB 500 mg/(kg·d)剂量持续50 d灌胃造模是构建AZS伴高SDF动物模型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精子症伴高SDF 小鼠模型 苯甲酸钠 皮质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及两者联用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郑艳艳 傅月朦 +4 位作者 郭晶晶 陈丹青 李跃雄 陈军力 王源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422-3429,共8页
目的探讨单用人参皂苷或人参多糖及两者联用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筛选4T1、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活性,CCK-8、细胞克隆、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评价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及两者联用对4T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BALB/... 目的探讨单用人参皂苷或人参多糖及两者联用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筛选4T1、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活性,CCK-8、细胞克隆、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评价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及两者联用对4T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BALB/c雌性小鼠原位皮下接种4T1细胞,建立乳腺癌模型,每天灌胃给予人参皂苷(800 mg/kg)、人参多糖(800 mg/kg)及两者联合(800 mg/kg皂苷+800 mg/kg多糖),持续3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CD4、CD8、TNF-α、IFN-γ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EMT相关蛋白表达。收集小鼠粪便,利用16S rRNA测序和气相色谱法分析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变化。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短链脂肪酸是否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迁移的作用。结果100μg/mL人参皂苷可抑制4T1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P<0.01),而人参多糖剂量达到800μg/mL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两者联用在体外并不能产生更强的抑制效果。在小鼠体内,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及两者联用均可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两者联用抑瘤率最高。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和瘤体积增长减缓(P<0.01),肿瘤质量减少(P<0.01),肿瘤肺转移情况得到改善,肿瘤组织N-cadherin、Vimentin、Smad2/3、Snail蛋白表达和p-PI3K/PI3K、p-Akt/Akt比值降低(P<0.05,P<0.01),E-cadherin、CD4、CD8、TNF-α、IFN-γ表达升高(P<0.05,P<0.01),以皂苷联合多糖组更显著。人参多糖可改善荷瘤小鼠菌群的结构失调,升高粪便中产短链脂肪酸菌属相对丰度,包括Muribaculaceae、Parabacteroides等。在灌胃多糖小鼠的粪便中,以丁酸为代表的短链脂肪酸水平升高(P<0.01)。1~2 mmol/L丁酸盐可抑制4T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MT过程(P<0.01)。结论人参皂苷在体内外均可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其机制与下调Smad2/3/Snail、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有关。人参多糖体外抗肿瘤活性较低,但在体内可观察到较强的抑癌效果,可能与其上调Muribaculaceae和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升高丁酸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有关。当皂苷和多糖联用时抑瘤作用增强,可能与两者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共同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人参多糖 乳腺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短链脂肪酸 PI3K/Akt信号通路 Smad2/3/Snail信号通路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提取物吸湿特性表征方法再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付小菊 冯怡 +4 位作者 徐德生 赵立杰 李姝琦 谢亚林 阮克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75-2079,共5页
目的:建立中药提取物吸湿特性表征方法,使吸湿特性描述达到直观、量化、分级的目的。方法:以与吸湿特性相关的物理性质为变量得到的吸湿影响因子Y值为指标进行聚类,并与直接以吸湿特性参数为指标的聚类结果相比较。结果:吸湿影响因子Y... 目的:建立中药提取物吸湿特性表征方法,使吸湿特性描述达到直观、量化、分级的目的。方法:以与吸湿特性相关的物理性质为变量得到的吸湿影响因子Y值为指标进行聚类,并与直接以吸湿特性参数为指标的聚类结果相比较。结果:吸湿影响因子Y值可用于表征中药提取物吸湿特性。结论:以Y值表征中药提取物吸湿特性这一表征方法简单易测、结果可靠,且可用于快速预测中药提取物粉末吸湿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提取物 吸湿特性 物理性质 表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药粉体流动性表征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杜焰 冯怡 +3 位作者 徐德生 赵立杰 李晓海 熊耀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58-1263,共6页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表征中药粉体的流动性。方法使用流动性较好的直压辅料与中药粉体为原料,对物料作粉体的综合特征测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药粉体的流动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与Carr指数加权法进行比较。结果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表征中药粉体的流动性。方法使用流动性较好的直压辅料与中药粉体为原料,对物料作粉体的综合特征测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药粉体的流动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与Carr指数加权法进行比较。结果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药粉体的流动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结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粉体流动性临界值,同时具备量化的数值,改变了过去单独依赖休止角表征中药粉体的流动性的方法,对于评价粉体流动性形成了相对客观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粉体 流动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中药制剂工艺设计专家系统的思考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怡 杜若飞 +1 位作者 洪燕龙 鲜洁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现阶段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仍多依赖于老药工的经验,制剂的稳定性以及制剂工艺的放大效果往往难以得到保证,从而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准确设计中药制剂的处方与工艺是目前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本文将人工智能中专家系... 现阶段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仍多依赖于老药工的经验,制剂的稳定性以及制剂工艺的放大效果往往难以得到保证,从而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准确设计中药制剂的处方与工艺是目前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本文将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的概念引入中药制剂的研究中,通过对化学药制剂专家系统研究现状的归纳与分析,提出了一条以中药制剂原料物理特性表征为基础,运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制剂工艺模型,并结合"物理改性技术"构建意外情况解决方案的中药制剂专家系统研究思路。该系统能够预测小试的处方、工艺,甚至中试放大效果,为实现现代化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提供了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技术 中药制剂 工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分散法降低中药制剂原料吸湿性机理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立杰 冯怡 +2 位作者 沈岚 徐德生 阮克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6期1057-1060,共4页
以北豆根总生物碱为模型药物,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中药制剂原料的吸湿过程,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原料经相分散法防潮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相分散法处理后的总生物碱粉末的吸湿动力学方程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在防... 以北豆根总生物碱为模型药物,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中药制剂原料的吸湿过程,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原料经相分散法防潮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相分散法处理后的总生物碱粉末的吸湿动力学方程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在防潮辅料中,以细小的颗粒分散于辅料中形成了类似骨架型的结构,从而达到降低吸湿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分散法 吸湿机理 吸湿动力学 临界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热学原理研究中药材干燥数学模型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耀坤 何雁 +2 位作者 黄恺 杜焰 冯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83-2186,共4页
目的:建立中药材干燥数学模型,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传热学原理,探求中药材干燥过程中影响因数及能量变化过程,建立中药材干燥数学模型,并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现有中药材的干燥研究多为经验知识的总结,在干燥方法、... 目的:建立中药材干燥数学模型,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传热学原理,探求中药材干燥过程中影响因数及能量变化过程,建立中药材干燥数学模型,并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现有中药材的干燥研究多为经验知识的总结,在干燥方法、工艺及设备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本文量化了中药材干燥过程,建立起中药材干燥数学模型,建立起干燥条件参数:热传导参数C、热辐射参数D、为热交换参数E,用于评价干燥设备的干燥性能;建立起干燥物性参数:孔隙率Φ、比热Cp、药材表面积S等,用于评价药材可干燥能力。结论:加强中药材干燥基础理论的研究,为选择合理的干燥方法、设备及工艺参数,提高干燥效率,降低能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干燥 数学模型 Clausius—Clapeyron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在中药原料中的扩散行为研究
12
作者 赵立杰 王优杰 +1 位作者 冯怡 杜若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4期686-693,共8页
目的:研究中药原料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吸湿行为。方法:应用膜扩散传质模型和菲克第二定律传质模型模拟和分析水分在中药原料中的扩散行为。结果:在25℃,相对湿度为50%时研究的13种中药原料的扩散系数最大,且扩散符合膜扩散传质过程。... 目的:研究中药原料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吸湿行为。方法:应用膜扩散传质模型和菲克第二定律传质模型模拟和分析水分在中药原料中的扩散行为。结果:在25℃,相对湿度为50%时研究的13种中药原料的扩散系数最大,且扩散符合膜扩散传质过程。在其他温湿度环境下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扩散机制。结论:水分在中药原料中的扩散可能存在多种扩散机制,并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 扩散 膜扩散 菲克第二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气味的化学成分检测及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三妹 吴梅 +1 位作者 吴飞 冯怡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2期332-341,共10页
气味是中药的重要感官指标,与中药品质及药效作用直接相关。一些常用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也是其鉴别和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化学物质基础角度来说,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导致了不同中药气味的异同。研究中药气味的化学物质... 气味是中药的重要感官指标,与中药品质及药效作用直接相关。一些常用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也是其鉴别和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化学物质基础角度来说,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导致了不同中药气味的异同。研究中药气味的化学物质基础对中药的综合质量控制、临床应用辅助、科学内涵解释等中药现代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目前阶段对中药气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的成分、制剂工艺和药理作用方面,以及使用感官分析设备对中药气味进行现代表征和区分,而对中药气味的分类和化学物质基础尚未有较为系统的总结和介绍。本文从中药气味检测技术、气味的感官分类、气味的化学物质基础和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气味的变化规律等方面对此主题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气味 化学物质基础 感官评价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物靶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心悦 丁可欣 +1 位作者 吴飞 林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820-1831,共12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最常见的亚型。IBS-D的主要病因包括胃肠道炎症反应、内脏敏感性增加、脑-肠轴异常、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屏...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最常见的亚型。IBS-D的主要病因包括胃肠道炎症反应、内脏敏感性增加、脑-肠轴异常、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屏障受损等。在这些病理进程中存在引发IBS-D的关键因子,因此可以寻找IBS-D发病的关键信号通路及关键信号因子,作为治疗IBS-D的生物靶标,通过抑制或调节这些生物靶标,以达到防治IBS-D的目的。研究显示,以中医药途径干预治疗IBS-D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无论是单味中药或是中药复方,均显示对IBS-D的发病机制中的多种关键通路及关键信号因子具有调节作用。本文就中药对治疗IBS-D发病进程中的关键生物靶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IBS-D治疗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及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生物靶标 胃肠道炎症 内脏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心舒颗粒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物理指纹图谱建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宇浩 刀会仙 +4 位作者 谢纪园 杨澜 杜若飞 邱明丰 苏靖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28,共7页
目的优化傣心舒颗粒制备工艺,并建立其物理指纹图谱。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及转矩流变性试验基础上,以药辅(甘露醇)比、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 目的优化傣心舒颗粒制备工艺,并建立其物理指纹图谱。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及转矩流变性试验基础上,以药辅(甘露醇)比、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以水分、吸湿性、休止角、豪斯纳比、松密度、振实密度、相对均齐度指数为二级指标,建立物理指纹图谱。结果最佳条件为药辅比1∶1.3,润湿剂体积分数87%,润湿剂用量26%,综合评分为86.93分。5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高于0.99。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稳定,可用于傣心舒颗粒的工业化大生产,并为该制剂转化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心舒颗粒 制备工艺 物理指纹图谱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料对改善强力宁提取液喷雾干燥粘壁现象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优杰 冯怡 +3 位作者 杨胤 徐德生 阮克锋 谢亚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辅料对解决中药复方强力宁提取液喷雾干燥粘壁的效果。方法对辅料的种类、用量,喷雾干燥的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对有效成分溶出度的考察初步评价其可能对药效的影响。结果强力宁提取液中添加占干膏量10%的轻质氧化镁,及3%微... 目的研究不同辅料对解决中药复方强力宁提取液喷雾干燥粘壁的效果。方法对辅料的种类、用量,喷雾干燥的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对有效成分溶出度的考察初步评价其可能对药效的影响。结果强力宁提取液中添加占干膏量10%的轻质氧化镁,及3%微晶纤维素,在工艺为进风温度120℃,雾化压力1.05 bar,进液体积流量4.5 mL/min,进风风量35.0 m3/h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可有效改善粘壁问题。且紫丁香苷溶出度实验显示,加入辅料不影响药物的溶出。结论 轻质氧化镁对改善强力宁提取液喷雾干燥粘壁非常有效,同时加入少量的微晶纤维素能够改善喷雾干燥粉末的团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氧化镁 微晶纤维素 喷雾干燥 粘壁 强力宁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甘草复方配伍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沈岚 张梁 +2 位作者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以甘草酸、甘草苷为指标性成分,运用药动学方法分别比较芍药甘草效应组分和甘草酸效应组分、甘草黄酮效应组分灌胃给药后大鼠药动学参数。结果:给予芍药甘草效应组分的大鼠与单独给予甘草酸效...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以甘草酸、甘草苷为指标性成分,运用药动学方法分别比较芍药甘草效应组分和甘草酸效应组分、甘草黄酮效应组分灌胃给药后大鼠药动学参数。结果:给予芍药甘草效应组分的大鼠与单独给予甘草酸效应组分大鼠比较,甘草酸AUC显著增加,Tmax延长,Cmax明显增加,且体内消除速率显著减慢;与单独给予甘草黄酮效应组分大鼠比较,甘草苷AUC显著增加,Cmax明显增加,Tmax提前。结论:芍药甘草效应组分配伍使用,指标性成分体内吸收增加。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验证了芍药甘草效应组分最佳配比的合理性,为深入研究组方原理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 药动学 芍药苷 甘草酸 甘草黄酮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粉的物理性质与直压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杜焰 赵立杰 +3 位作者 熊耀坤 王松涛 冯怡 徐德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8-932,共5页
目的研究茯苓粉与直压辅料的物理性质与压缩特性。方法对茯苓粉和直压辅料进行粉体综合特征测试并比较物理性质的差异,使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压缩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从粉体固结行为与机械性质等方面研究茯苓粉的直压特性。结果茯苓粉流动... 目的研究茯苓粉与直压辅料的物理性质与压缩特性。方法对茯苓粉和直压辅料进行粉体综合特征测试并比较物理性质的差异,使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压缩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从粉体固结行为与机械性质等方面研究茯苓粉的直压特性。结果茯苓粉流动性较好,可压性一般,孔隙率-上冲压力关系和Heckel方程显示其直压特性与直压辅料有较大差距,但在高压力下可以直接压片成型。结论使用数学模型可较好地表征中药粉体的直压特性,物理性质与药物粉体的压缩成形性之间的规律性仍然需要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粉 压缩特性 物理性质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料物理性质与片剂成型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蕾 李姝琦 +3 位作者 冯怡 徐德生 阮克萍 王优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02-1404,共3页
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介绍物料的物理性质与其压缩成型性的相关关系。物料的物理性质如晶型、粒径及粒径分布、粒子形态、比表面积、孔隙率、含水量等影响片剂的成型性。因此,在片剂的处方筛选与制备工艺选择过程中,... 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介绍物料的物理性质与其压缩成型性的相关关系。物料的物理性质如晶型、粒径及粒径分布、粒子形态、比表面积、孔隙率、含水量等影响片剂的成型性。因此,在片剂的处方筛选与制备工艺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料的物理性质与其压缩成型性的相关关系,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料 物理性质 片剂 压缩成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吡柔比星注射剂的累积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从文娟 刘清飞 +3 位作者 梁琼麟 罗国安 阮克锋 冯怡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94-1299,共6页
目的运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吡柔比星注射剂的累积毒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大鼠血清的代谢指纹谱,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比较吡柔比星注射剂和正常组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指标和t检验... 目的运用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对吡柔比星注射剂的累积毒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大鼠血清的代谢指纹谱,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比较吡柔比星注射剂和正常组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指标和t检验选取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标准品对照和数据库检索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吡柔比星注射剂2次给药后,在体内产生的次级代谢物阿霉素酮会通过活性氧机制产生心肌毒性;同时,它还会引发体内的脂肪酸、磷脂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加速心肌损伤。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筛选与吡柔比星累积毒性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注射剂 代谢组学 血清 累积毒性 作用机 蒽环类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