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赖鸿皓 郭继华 +15 位作者 尤良震 王伽伯 刘存志 刘玥 刘宝利 孙鑫 李慧 杨忠奇 季光 赵林华 赵晖 商洪才 曾芳 魏戌 张霄潇 葛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403-3410,共8页
背景开展好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既往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常套用笼统的评价方法,造成指标不适用、维度单一等问题,不利于科学、全面地反映成果的多元价值。因此,新时期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亟需建立分... 背景开展好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既往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常套用笼统的评价方法,造成指标不适用、维度单一等问题,不利于科学、全面地反映成果的多元价值。因此,新时期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亟需建立分类、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遵循我国新时期科技评价要求,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建立体现中医药规律、突出中医药优势的科学、分类、可靠、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开始于2022年11月,完成于2023年5月。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结合专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指标框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最终确定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门槛指标10条,一级指标4条,二级指标17条,评价要点17条。经检验,两轮德尔菲法实施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4和0.93,各级指标Kendall's W一致性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P值均<0.05,表明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一致性强,咨询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围绕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可靠、易操作的指标体系。指标涵盖范围广,权重区分度高,具有一定中医特色,有利于在全面考虑成果多元价值的同时凸显核心优势。同时,配套建设的评价要点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能为相关评价活动提供潜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标准化 中医药 评价指标 科技成果 分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对NF-κB信号通路介导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烈 戴彦成 +4 位作者 张亚利 陈璇 戴悦婷 陈得良 唐志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85-1587,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NF-κB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笔者查阅近几年关于中医药通过6条信号通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NF-κB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笔者查阅近几年关于中医药通过6条信号通路介导核因子-κB(NF-κB)治疗UC的文献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今后研究中药治疗UC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NF-ΚB 中医药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生存质量评价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0
3
作者 戴彦成 张亚利 唐志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951-953,957,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性反应性肠病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多样性,病程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中医药治疗UC疗效确切,并被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本文回顾性探讨了中医药治疗UC临床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性反应性肠病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多样性,病程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中医药治疗UC疗效确切,并被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本文回顾性探讨了中医药治疗UC临床疗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改进措施,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建立适合国人、国情的中医药治疗UC的QOL疗效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生存质量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黎 朱生樑 +2 位作者 马淑颖 尚莹莹 郭召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38-1240,共3页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2)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中女性...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2)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P<0.05),中虚气逆证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各中医证型的病程、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中虚气逆证中的比例低于其他各型(P<0.05);肝胃郁热证中曾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比例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中医证型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证型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糖脂代谢及瘦素表达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肖铁刚 何道同 +3 位作者 邢练军 陈珺明 季光 王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205,共4页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型糖脂代谢及瘦素表达规律,为本病的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即痰瘀互结组、痰浊阻遏组、气阴两虚组和阴虚热盛组,观测空腹血糖(FPG)、血脂—甘油三酯(TG)、...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型糖脂代谢及瘦素表达规律,为本病的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即痰瘀互结组、痰浊阻遏组、气阴两虚组和阴虚热盛组,观测空腹血糖(FPG)、血脂—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压(BP);腰围(WC);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和瘦素(LEP);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气阴两虚组的BMI和WC与痰浊阻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浊阻遏组收缩压(SBP)较高,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浊阻遏组舒张压(DBP)亦较高,与阴虚热盛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气阴两虚组TG较高,与痰浊阻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痰浊阻遏组FINS较高,与气阴两虚组和阴虚热盛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痰浊阻遏组ISI较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痰瘀互结组和痰浊阻遏组LEP与气阴两虚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痰浊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病理环节,高瘦素血症使"脂肪—胰岛内分泌轴"紊乱和胰岛素抵抗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痩素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总皂苷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阮君 肖铁刚 +3 位作者 陈珺明 孟胜喜 宋海燕 王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106,I0023,共7页
目的观察人参总皂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胆汁酸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空白组(C,n=10)和高脂高糖饮食喂养的造模组(n=34),造模组8周后分为模型组(M)、西药组(R)、人参总皂苷... 目的观察人参总皂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胆汁酸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空白组(C,n=10)和高脂高糖饮食喂养的造模组(n=34),造模组8周后分为模型组(M)、西药组(R)、人参总皂苷组(RZ),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罗格列酮、人参总皂苷灌胃治疗4周,同时继续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游离脂肪酸(FFA)和总胆汁酸(TBA),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取肝脏,做肝脏病理HE染色,观察光镜下脂肪变程度。结果RZ组大鼠血清TC、TG、FBG、FINS、IRI、FFA、TBA、ALT、AST水平较M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较M组显著升高(P<0.01),LDL-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见RZ组大鼠肝脂肪病变较M组明显减轻,而R组大鼠肝脂肪变性改善程度不明显。结论人参总皂苷能够显著降低NAFLD大鼠血清TC、TG、FFA、TBA、FBG和FINS的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肝功能,人参总皂苷对胆汁酸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NAFLD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总皂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胆汁酸代谢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3
7
作者 纪翠霞 胡九东 +2 位作者 邢练军 季光 王磊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49-152,160,共5页
感染HBV后出现不同的结局:(1)急性自限性肝炎;(2)慢性肝炎;(3)慢性HBV携带者或HBsAg携带者;(4)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5)乙型肝炎肝硬化;(6)重型肝炎。除急性自限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外,其余四种都可以成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 感染HBV后出现不同的结局:(1)急性自限性肝炎;(2)慢性肝炎;(3)慢性HBV携带者或HBsAg携带者;(4)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5)乙型肝炎肝硬化;(6)重型肝炎。除急性自限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外,其余四种都可以成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慢性过程,肝硬化、肝细胞癌与之呈正相关。因此,治愈乙型肝炎、预防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要解决乙型肝炎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形成机制。近些年,对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形成机制有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与病毒载量、基因型和宿主免疫状态等有关,作者查找了近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载量 基因型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涛 尹守乙 +3 位作者 王宏长 张洪 贾伟 季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在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MS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和代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在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MS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和代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MN组),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液生化。结果 MN组合并肥胖、高脂血症的概率高于MS组(P<0.01),而合并糖尿病则MS组高于MN组(P<0.05)。MN与MS组相比,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舒张压、2hPG、TG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两组间身高、收缩压、FPG、HDL-C、ALT、V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S合并NAFLD的相关的危险因素为BMI、TG、腰围。结论 MS合并NAFLD时代谢异常程度更明显,BMI、TG、腰围为MS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脂肪肝 危险因素 体重 人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HCV感染诱导肝细胞癌的病理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月姣 宋海燕 +2 位作者 邢练军 季光 郑培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81-1386,共6页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晚期以及术后复发转移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导致其病死率高居不下。持续性肝炎病毒感染以HBV和HCV感染为主,是诱导HCC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肝炎病毒通过多种信号转...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晚期以及术后复发转移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导致其病死率高居不下。持续性肝炎病毒感染以HBV和HCV感染为主,是诱导HCC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肝炎病毒通过多种信号转导机制改变肝细胞基因表达、阻止或改变免疫反应、调控肝组织微环境,从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概述了HBV和HCV感染诱导HCC的病理机制,以期对HCC的防治新途径的开发有一定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炎病毒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和胃方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秀莲 朱生樑 程艳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112-2114,共3页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方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作用。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予以疏肝和胃方、奥美拉唑,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方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作用。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予以疏肝和胃方、奥美拉唑,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积分与焦虑抑郁存在线性关系(P<0.05),且为正相关。在抑郁评分中,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结论:疏肝和胃方能够明显缓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症状积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随着时间的延长,疏肝和胃方改善抑郁的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焦虑抑郁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配伍研究10年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1
作者 葛迎利 鲁艳柳 +3 位作者 杨铭 宋海燕 刘平 季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09-1614,共6页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10年来,研究者从药效、药代、药效药代结合等多个角度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中药效应组分复杂多样,以及在复方中的作用、在体内代谢以及...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10年来,研究者从药效、药代、药效药代结合等多个角度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中药效应组分复杂多样,以及在复方中的作用、在体内代谢以及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少合理且公认的复方配伍示范方法。本文在综合复方配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复方有效组分药效-药代(PD-PK)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与实践,以期对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组分配伍 药效-药代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和胃方治疗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黎 朱生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非心源性胸痛 中医证型 中医药疗法 疏肝和胃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生樑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呛咳经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召平 马淑颖 朱生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890,共2页
介绍朱生樑教授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呛咳的临床经验。认为以呛咳为主诉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本在胃,与肝胆肺脾关系密切。以通降和胃、疏肝泄热为治则,治法上突出"通"和"降"的应用。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呛咳 临床经验 朱生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育群膏方调治慢性肝病病案举隅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练军 张玮 李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6-1017,共2页
介绍王育群教授膏方治疗肝病经验,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滋养阴血为膏方主体,辅活血化瘀、养阴化湿、疏肝理气、清热化湿等标本兼顾,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肝病 医案 王育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肾两虚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研究
15
作者 陈伟霞 邢练军 +3 位作者 季光 杨丽丽 徐汉辰 王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72-2574,共3页
目的:研究脾肾两虚型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探讨中医证候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法检测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结果:脾肾两虚型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脾肾两虚型(P<... 目的:研究脾肾两虚型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探讨中医证候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法检测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结果:脾肾两虚型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脾肾两虚型(P<0.05);脾肾两虚型CD8^+T细胞、CD8^+CD28+T细胞低于非脾肾两虚型患者(P<0.05)。结论: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脾肾两虚型患者杀伤性T细胞数量较非脾肾两虚型更为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脾肾两虚证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ubrinal保护人结肠癌系HT29细胞内质网应激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烈 张亚利 戴彦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探讨Salubrinal对毒胡萝卜素内酯(Thapsigargin,Tg)诱导的人结肠癌系HT29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HT29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Salubrinal(1、10、50μg/mL)预处理,30 min后加入Tg(1μmol/L),继续培养24 h后... 目的:探讨Salubrinal对毒胡萝卜素内酯(Thapsigargin,Tg)诱导的人结肠癌系HT29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HT29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Salubrinal(1、10、50μg/mL)预处理,30 min后加入Tg(1μmol/L),继续培养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和TUNEL检测方法对HT29细胞凋亡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12的表达变化。结果: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HT29细胞早期凋亡率为(9.67±1.03)%,经1μmol/L Tg诱导24 h后HT29细胞凋亡率为(35.64±1.62),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用Salubrinal(1、10、50μg/mL)干预后,随着剂量的增加,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Salubrinal(50μg/mL)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alubrinal(10μg/mL)。TUNEL检测正常空白组细胞凋亡率为(6.94±0.97)%,经1μmol/L Tg诱导24 h后HT29细胞凋亡率为(34.56±1.45)%(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用Salubrinal(1、10、50μg/mL)干预后,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Salubrinal(50μg/mL)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alubrinal(10μg/mL)(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aspase-12在正常空白组表达较低,HT29细胞经药物干预24后,在1μmol/L Tg诱导模型组表达增高(P<0.05);通过不同浓度Salubrinal干预后,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凋亡蛋白Caspase-12表达逐渐降低(P<0.05)。结论:Salubrinal对毒胡萝卜素内酯诱导的人结肠癌系HT29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ubrinal 毒胡萝卜素内酯 HT29细胞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究马齿苋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思思 陆璐 +3 位作者 潘家姝 刘宇婧 季光 徐汉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65-2277,共13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马齿苋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ETCM数据库获取马齿苋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数据库检索与CRC相关的靶点,将两者的靶点导...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马齿苋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ETCM数据库获取马齿苋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数据库检索与CRC相关的靶点,将两者的靶点导入Venny数据库、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平台构建PPI蛋白互作网路,用Metascape数据库和微生信平台对共同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使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构建AOM/DSS诱导的小鼠CRC模型,给予马齿苋干预,观察其结肠组织病理变化,使用qRT-PCR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对关键靶点进行验证。此外,采用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作用于HCT116细胞,观察对细胞增殖影响并计算IC50,并使用qRT-PCR实验、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结果网络药理学获得马齿苋的有效成分11个和对应靶点209个靶点,疾病靶点2667个。通过结果分析,预测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有效成分通过IL6、TP53、IL1β等关键靶点,参与了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与Pathways in cance等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可知,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与IL6、TP53、IL1β具有较好的亲和力。体内实验证实马齿苋可显著抑制小鼠结肠肿瘤的发生,并抑制IL6、IL1β炎症因子水平及提高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表明,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可不同程度抑制HCT116细胞增殖,木犀草素可抑制IL6、IL1β表达,上调P53表达。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外实验,证实了马齿苋治疗结直肠癌“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揭示其抑制炎症进而延缓炎癌转化可能是其潜在的治疗途径之一,为其进一步的机制探索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炎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四君子汤抑制慢性结直肠炎腺瘤发生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雨凡 刘宇婧 +1 位作者 陆璐 徐汉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6-1457,共12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并利用动物实验验证四君子汤的核心靶点,探究四君子汤抑制慢性结直肠炎腺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筛选四君子汤活性成分潜在靶标以及疾病与免疫相关基因靶点,构建四君子汤活性...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并利用动物实验验证四君子汤的核心靶点,探究四君子汤抑制慢性结直肠炎腺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筛选四君子汤活性成分潜在靶标以及疾病与免疫相关基因靶点,构建四君子汤活性成分潜在靶标调控网络,通过通路富集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相关通路和核心靶点,探究四君子汤抑制肠道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DSS诱导的慢性结直肠炎小鼠模型进行四君子汤干预,观察各组小鼠肠道表型及病理染色的变化,证实四君子汤对慢性结直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最后,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了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与四君子汤相关的核心靶点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四君子汤抑制慢性结直肠炎小鼠腺瘤发生的作用机制。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四君子汤与炎症、免疫和肿瘤相关通路有关,并筛选预测出15个相关的核心靶点。四君子汤干预DSS慢性结直肠炎模型小鼠后,减缓了结直肠的炎症反应,对肠道肿瘤的数量和大小均有显著改善。qRT-PCR和Western blot则进一步验证了四君子汤的作用机制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靶点EGFR、MAPK8和CASP3有关。结论四君子汤能够抑制EGFR、MAPK8和CASP3的表达水平,抑制慢性结直肠炎腺瘤发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四君子汤抑制慢性结直肠炎腺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四君子汤 慢性结直肠炎 实验验证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红素上调Cyclin B1和抑制ERK磷酸化诱导人胃癌AGS细胞周期阻滞 被引量:9
19
作者 董杨 季光 +3 位作者 施建蓉 曹爱丽 谢建群 吴大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3-827,共5页
目的探讨橘红素对人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周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橘红素对人AGS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橘红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橘红素对Cyclin B1、Cyclin D1、Cyclin E1和ERK、p-ERK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橘红素对人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周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橘红素对人AGS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橘红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橘红素对Cyclin B1、Cyclin D1、Cyclin E1和ERK、p-ER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橘红素可明显抑制AGS胃癌细胞的增殖(P<0.01),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橘红素作用于AGS细胞24 h,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作用48和72 h,S期阻滞消失,G2/M期细胞百分比增高(P<0.05,P<0.01)。作用48 h,橘红素可上调Cyclin B1蛋白的表达(P<0.05,P<0.01),对Cyclin D1和Cyclin E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对ERK蛋白表达无影响,可降低p-ERK蛋白的表达(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橘红素可明显抑制人AGS胃癌细胞的增殖,使细胞阻滞于S期和G2/M期,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磷酸化和上调CyclinB1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红素 胃癌 细胞周期 CYCLIN B1 ERK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周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阳贤 宋海燕 季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CCK8试剂检测雷公藤红素对SMMC-7721细胞的毒性和增殖影响,用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检测药物对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的干预,通过核染色及检测活化caspase-3水...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CCK8试剂检测雷公藤红素对SMMC-7721细胞的毒性和增殖影响,用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检测药物对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的干预,通过核染色及检测活化caspase-3水平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干预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细胞周期素B1(cyclin B1)及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cdc2)水平。结果雷公藤红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使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下降和克隆形成减少,使细胞凋亡增加及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同时增加失活cdc2表达,并导致cyclin B1的积聚。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对分裂周期相关蛋白调控导致的分裂阻滞可能是影响其对细胞凋亡和增殖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雷公藤红素 凋亡 细胞周期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