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的思想进路、价值取向与实践逻辑
1
作者 崔浩军 张君贤 +1 位作者 刘洪 王震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体系的形塑过程,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觉醒,又映射出身体政治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刻关联。在思想进路上,构建了以“启”为核心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身国一体”的竞赛设计,将个体身体规训与国家命运相联结,形成情绪... 中国近代武术竞赛体系的形塑过程,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觉醒,又映射出身体政治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刻关联。在思想进路上,构建了以“启”为核心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身国一体”的竞赛设计,将个体身体规训与国家命运相联结,形成情绪动员与认知重构的思想粘连;另一方面以“民族体育”为框架调适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规则,实现文化主体性与时代适应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取向上以“强”为引领展开三重维度:“擂台赛”通过对抗性竞技重塑国民形象,消解“病夫”的污名化标签;“国术考”建立标准化考核体系,以身体技术甄别并强化国家人才;“运动会”中的武术展演则通过视觉化呈现塑造“健夫”形象,构建身体政治的象征符号。实践逻辑遵循“行”的路径,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全民性与精英性互动、竞赛规则的中西规则融合创新、尚武精神与国家认同的价值互构,形成从个体技术操演到民族精神培育的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武术 武术竞赛 擂台赛 国术考试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养生术治理的社会动因、实践形态及其当代关照——以晚明士人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李文博 刘洪 戴国斌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晚明是中国养生发展的世俗时期,在士人群体的关涉下养生术实现了从仙释帝王之学向民众应用之学的下移,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治术性质的“古代样本”。研究认为,士人在晚明科举壅滞、疾病政治衰落及其“行道于世”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养生... 晚明是中国养生发展的世俗时期,在士人群体的关涉下养生术实现了从仙释帝王之学向民众应用之学的下移,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治术性质的“古代样本”。研究认为,士人在晚明科举壅滞、疾病政治衰落及其“行道于世”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养生术为载体发展出“治己”与“治他”两条治理路径:一是,注重精神修养、自我救护和优化生活方式的个人身心治理;二是,将养生术纳入生产医学新知、奉亲孝养、公共卫生和地方教化等多维领域的社会治理。这些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国健康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以“民惟邦本”的使命意识和“寓德于治”的道德精神,提升新时代健康治理的人文关怀;以“承继传统”的文化自信,涵养中国健康治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守正创新的探索精神,发挥中国养生术“一体多用”的协同治理功能;以“地方精英”的次生治理作用,深化基层健康治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晚明 养生术 健康治理 守正创新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筌象与隐喻:李小龙“功夫心体”阐微
3
作者 刘洪 岳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3,共8页
以李小龙著名三大武学隐喻“水哲学”“指月说”“有无论”为诠释对象,由外而内、由显而幽地阐释其“功夫心体”。研究认为:李小龙“功夫心体”即其功夫本体,虽不可言,但可从“形之寄”“击之意”“境之用”3个维度渐次显明。“水哲学... 以李小龙著名三大武学隐喻“水哲学”“指月说”“有无论”为诠释对象,由外而内、由显而幽地阐释其“功夫心体”。研究认为:李小龙“功夫心体”即其功夫本体,虽不可言,但可从“形之寄”“击之意”“境之用”3个维度渐次显明。“水哲学”以水之无形无相,隐喻身体“形”之无限可能,此为“功夫心体”之寄托;“指月说”以“指月”喻“拳意”,隐喻“击之意”的空间与时间意向性,此为“功夫心体”之存在;“有无论”则以心体之“空无”统摄身境之“有”,使“身-心-境”合一,彰显“功夫心体”的生成性。对李小龙“功夫心体”的哲学解读,旨在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现代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加强中国武术的技理建设和技能进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小龙 筌象 隐喻 功夫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