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海统筹导向下上海大都市圈海域协同治理机制和策略研究
1
作者 金永福 赵立明 +7 位作者 顾洪祥 郭伟其 王晓璐 李志远 严丽 潘莹莹 任恩慧 肖大乔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4-1894,共11页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都市圈之一,承担着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但其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存在水体污染、生态退化、防灾能力薄弱及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需求对接,对上海大...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都市圈之一,承担着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但其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存在水体污染、生态退化、防灾能力薄弱及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需求对接,对上海大都市圈“1+5”涉海城市(上海市、盐城市、南通市、嘉兴市、宁波市、舟山市)进行系统分析,从海域功能协同、海洋产业联动、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及生态保护修复四大维度,构建海域协同治理机制框架,旨在探索陆海统筹与生态优先原则下的海域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构建“一核两翼、节点链接、陆海协同”的海域功能优化布局,形成“核心带动、两翼齐飞、多点支撑”的交通和航运枢纽格局以及“多线共廊、多能复合”的能源通信管廊格局,筑牢“生命线+风景线+幸福线”的多弧多圈韧性海岸带以及“天空地海一体化”的防灾减灾联防联控体系,打造“一带、一口、一滩、三湾、多岛群”的美丽海湾布局。同时,上海大都市圈需强化陆海统筹和生态优先理念,通过资源整合,搭建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体系;利用数字赋能,构建“一张图”海域管理综合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区域协调,创建多主体协同管理平台;强化共保联治,构建区域海洋生态保护联合立法和协同执法机制,最终形成兼顾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海域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双赢,为同类区域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上海大都市圈 协同治理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的地形特征和成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阿成 郭伟其 +4 位作者 陈新玺 张杰 唐建忠 李嘉柠 秦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7 km,走向为NNE-SSW,分为单沟和双沟(局部),宽约400~1600 m,沟深一般为20~25 m,单沟的等深线顺直,沟底地形平缓,双沟的地形比较复杂,发育顺坡次级沟、沟底频繁起伏等。浅地层剖面揭示上部10~15 m为向东倾斜的前积反射结构,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的古长江三角洲前积层。静力触探试验表明海底表层为松散的粉砂质砂,往下3 m为粉砂/黏土与砂的互层。侧扫声呐影像显示海底沙波发育,波高约0.5 m,波长6~9 m。推断陆坡上缘沟的位置和走向受陆坡正断层的影响;结合沉积物~(14)C测年和海平面变化曲线,推测沟主要形成于17.4~14.5 kaBP,也就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回升的初期阶段,为滨浅海环境,受潮流的冲刷侵蚀所致,为断裂冲沟;双沟内复杂的海底地形与滑坡有关。实测200 m等深线主要位于陆坡上缘沟内,北部处于沟的东侧附近,与沟相交;两者走向相近,与区域构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 断裂冲沟 正断层 古长江三角洲 东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浅滩西北区沙波地形地貌及运动趋势研究
3
作者 王雁冰 李丁硕 费严铖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为初步了解闽南浅滩多尺度沙波地形地貌特征及运动趋势,选择浅滩西北侧沙波区开展地形及上覆沙波精细地貌研究。根据闽南浅滩多尺度沙波分类体系,将区块内发现的沙波分为一级沙波、次级沙波和沙波纹三类,多尺度沙波分布区地形嶙峋。研... 为初步了解闽南浅滩多尺度沙波地形地貌特征及运动趋势,选择浅滩西北侧沙波区开展地形及上覆沙波精细地貌研究。根据闽南浅滩多尺度沙波分类体系,将区块内发现的沙波分为一级沙波、次级沙波和沙波纹三类,多尺度沙波分布区地形嶙峋。研究表明:一级沙波呈NW-SE向展布,具有北坡陡、南坡缓的不对称性,波谷区地形平坦,受东北向涨潮流流速大于西南向落潮流的底层海流影响,存在向东北运动的趋势;次级沙波多发育在一级沙波南坡,走向与一级沙波平行,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受区域往复流海流的影响,存在向浅滩南北两端运动的趋势;沙波纹分布在一级沙波北坡,波纹脊线与一级沙波脊线存在30°~50°的夹角。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的工程建设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沙波 地形特征 沙波分类 运动趋势 闽南外海浅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南北潮滩沉积对寒潮的差异化响应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苑家恒 滕立志 +4 位作者 陈健斌 贾凯 谢卫明 蒋杰 王宪业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3-433,共11页
黄河口为典型弱潮河口,潮滩沉积环境易受到寒潮大风伴生的强动力过程影响。为探究风暴过程对潮滩动力沉积的影响,考虑到黄河口现行流路南北潮滩动力条件和生态环境迥异,于2023年11月寒潮大风期间,在南、北两侧潮滩进行了覆盖大小潮周期... 黄河口为典型弱潮河口,潮滩沉积环境易受到寒潮大风伴生的强动力过程影响。为探究风暴过程对潮滩动力沉积的影响,考虑到黄河口现行流路南北潮滩动力条件和生态环境迥异,于2023年11月寒潮大风期间,在南、北两侧潮滩进行了覆盖大小潮周期的现场观测,同步获取高分辨率的水位、波浪、潮流、悬沙浓度、地形变化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平常天气下,南北潮滩沉积动力条件弱,北部潮滩基本处于不冲不淤平衡状态,南部潮滩随潮位仅有轻微冲淤变化;(2)寒潮大风期间,南北潮滩波高、波流剪切应力、悬沙浓度均比平静天气高数倍,其中北部潮滩波流剪切应力、悬沙浓度均显著大于南部潮滩,北部潮滩发生最大50 mm的显著冲刷,而南部滩面略有淤积;(3)北部潮滩高悬沙浓度主要源自滩面侵蚀,南部潮滩悬沙浓度升高缘于近海水域输运;(4)鉴于北部潮滩地形相对开敞和南部潮滩受防波堤遮蔽的差异,推测寒潮大风期间南北动力环境的强弱有别是导致北蚀南淤的主要原因。考虑未来植被方面北部复种盐地碱蓬,而南部以芦苇为主,潮滩动力环境北强南弱特征会进一步加强,日益频发的寒潮大风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北部潮滩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风暴潮 剪切应力 悬沙浓度 床面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son-3卫星高度计回波波形去噪及重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体强 朱卫东 范子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83-1187,共5页
针对传统波形重定方法无法有效处理近海区域卫星高度计回波波形中的噪声问题,提出基于奇异谱分析的Jason-3高度计回波波形重定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波形重定数据质量。通过奇异谱分析方法滤除回波波形中包含的噪声信息,提取出主要波形信... 针对传统波形重定方法无法有效处理近海区域卫星高度计回波波形中的噪声问题,提出基于奇异谱分析的Jason-3高度计回波波形重定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波形重定数据质量。通过奇异谱分析方法滤除回波波形中包含的噪声信息,提取出主要波形信息,然后进行波形重定处理。对原始波形及去噪后的波形分别进行波形重定处理,比较分析重定海面高。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奇异谱分析的Jason-3高度计回波波形重定方法是有效、可靠的,对进一步拓宽卫星测高技术在近海区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Jason-3 波形重定 奇异谱分析 海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南近海浅部地震地层和埋藏特殊地貌
6
作者 刘阿成 唐建忠 +1 位作者 张杰 吴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面和基岩面。除了在晚更新世古河道等负地形区外,陆相强侵蚀面与海侵面重合,该强侵蚀面将地震剖面分隔为上层序和下层序,而海侵面又将上层序划分为全新世海相和晚更新世古河道充填相层。其中,全新世海相层为主体,全区有分布,部分海域可以分成上亚层和下亚层。在晚更新世末次低海面时期,研究区南部发育古晋江南河道和北河道,最宽分别约7~8 km和2 km,北部为密集的溪沟地貌,宽约1 km;推测随着海平面上升,古晋江河道发生堆积退缩,直至消失,时间为约12.0~9.6 kaBP,而后掩埋于全新世海相层之下。在研究区最南部,有19条长度1 km以上的潮流沙脊埋藏于全新世海相层内,高约1~7 m,长约1.5~10 km,大体相互平行,主要发育年代可能在约10 kaBP。沙脊分为单脊型和多脊型,前者又分为单脊孤立型和单脊多列型,后者分为简单多脊型和超复多脊型,沙脊高度与下伏亚层的厚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泉州湾口外发育小型河道和水下三角洲,主要浅埋于全新世海相层内,形成于全新世。这些埋藏特殊地貌的发育,除北部海域的溪沟外,均与晋江水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 特殊地貌 全新世 晚更新世 闽中南近海 台湾海峡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