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农业、农业人口调控与国家兴衰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钟庆梁
-
机构
上海万安中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59-163,169,共6页
-
-
关键词
人口调控
农业人口
农业生产
传统农业
社会经济
农业考古
河姆渡遗址
封建经济
劳动力
资本主义萌芽
-
分类号
F3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从农业人口看秦隋的灭亡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钟庆梁
-
机构
上海万安中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45-47,共3页
-
文摘
历来论到秦隋灭亡,大多不外是:政治极端腐败,经济严重破坏,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剥削压迫层层苛重,加之,种种天灾兵燹,水深火热。于是民不聊生,铤而走险,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熊熊烈火摧毁了整个王朝殿宇。也有追究秦始皇、隋炀帝个人责任的,认为是:太过暴虐残忍,奢侈荒淫所致。道理不能说没有,但细较之,总嫌过于笼统。原因触及了,但似乎还没有“点透”或者说尚未点透到“要害”问题。众所周知,促成社会动荡、倒退,乃至崩溃的,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考察。
-
关键词
农业人口
个人责任
劳动力
阶级矛盾
生产力
土地兼并
社会生产
关系考察
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静为农本是我国传统的安民思想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钟庆梁
-
机构
上海万安中学
-
出处
《古今农业》
1990年第1期78-82,73,共6页
-
文摘
我国向有“以农立国”之称。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证明了此点。这是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农本思想是封建社会普遍的历史现象,是封建经济基本规律的折光反映之一。封建统治者的本性总是贪得无厌、敲骨吸髓地压迫榨取广大农民,残酷凶狠地实行超经济强制,用法律手段把农民牢固地钉死在土地上。
-
关键词
超经济强制
以农立国
封建统治者
更名田
农业生产
仁宣之治
豪民
分田
汉平帝
光武中兴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清初农业人口猛增原因析疑
- 4
-
-
作者
钟庆梁
-
机构
上海万安中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209-211,221,共4页
-
文摘
我国古代自汉代起,即以“以农立国”、“重本(农)抑末(商)”著称于世。农业人口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户籍概以农耕为据,因之,大体上户籍统计也就是农业人口的统计。据战国秦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人口约二千万。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余,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余人,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为五千三百二十五万人,接近了西汉最高水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
关键词
农业人口
清初
人口增长
摊丁入亩
政府统计
优势地位
我国古代
以农立国
资料统计
户籍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从农业人口、土地分配看汉唐的强盛
- 5
-
-
作者
钟庆梁
-
机构
上海万安中学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89-92,98,共5页
-
文摘
汉唐之盛历来为史家称道。范文澜先生说:"汉唐是历史上两上光辉的大朝代,唐朝的强盛又超过汉朝。"汉唐的丝绸之路,为沟通西亚、欧洲,乃至东北非历史文化交流发生过久远的影响。而其东方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对太平洋西岸地区,尤其日、朝、印支半岛、印尼、印度、红海、波斯湾沿岸、土耳其及东非等,有过广泛的历史融合,为创建世界东方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唐高度的封建文化,使之卓立于当时世界先进之林。
-
关键词
农业人口
汉唐
海上丝绸之路
生产关系
范文澜
均田制
历史文化交流
封建文化
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古代农业人口演变之联想
- 6
-
-
作者
钟庆梁
-
机构
上海万安中学
-
出处
《古今农业》
1995年第3期8-16,共9页
-
文摘
我国农业源远流长,史籍浩如烟海。但越往上古,确切农业人口统计,越是失之过疏。据西晋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载,夏禹(约公元前21世纪)时人口约一千三百五十五万,西周周公相成王时(约公元前1024年)约一千三百七十一万,东周庄王十三年(约公元前684年)约一千一百八十四万。这些材料未可遽信,但因仅有,也就有所“存疑”价值。
-
关键词
农业人口
古代农业
范文澜
农业生产
魏晋南北朝
社会经济
社会生产力
多民族国家
经济发展
黄河流域
-
分类号
F3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