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指示的西沙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的扩散迁移
1
作者 夏利栋 李敏 +4 位作者 袁运裕 马洪林 那广水 CHIN Yaoxian 王沛政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2,共8页
本研究以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太阳长棘海星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COⅠ基因序列和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测序分析,阐述了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岛礁太阳长棘海星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情况。研究表明线粒体控制区C... 本研究以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太阳长棘海星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COⅠ基因序列和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测序分析,阐述了西沙及鹿回头不同岛礁太阳长棘海星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情况。研究表明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多态性远高于COⅠ基因序列多态性,两种分子标记均揭示东岛多样性最高,鹿回头多样性最低,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单倍型分析表明西沙及鹿回头太阳长棘海星均存在起源于一个原始单倍型的可能。与COⅠ序列单倍型相比,线粒体控制区CR序列单倍型在不同群体分布较为均匀。太阳长棘海星之间均存在至少一个从南向北的基因流方向,以及由西沙群岛海域中间向外迁移扩散,而相反方向基因流很小。上述结果为今后对西沙及鹿回头长棘海星暴发预测和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长棘海星 线粒体分子标记 遗传结构 分子系统地理 西沙群岛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2
作者 甄毓 贺惠 +3 位作者 傅亮 刘乾 毕乃双 杨作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9-1267,共9页
海洋蓝洞作为一种独特的海洋地貌单元,洞内的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特征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300m),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更为引入瞩目。本研究以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为目标... 海洋蓝洞作为一种独特的海洋地貌单元,洞内的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特征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300m),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更为引入瞩目。本研究以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为目标,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沙永乐龙洞内水体与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古菌类群可归为4门、21纲、29目、42科、45属,广古菌和奇古菌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古菌。龙洞内表层水体中古菌群落多样性与洞外水体相差不大,但随深度增加,洞内古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深水层古菌群落结构与浅水层差异显著。龙洞内沉积物中的古菌生存环境与水体差异巨大,为大量特殊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侧壁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多样性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150m平台处古菌群落多样性则远高于侧壁沉积物。水温对龙洞内水体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显示永乐龙洞古菌群落有很高的多样性,其垂向分布与洞内环境多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认识三沙永乐龙洞内的生态系统特征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古菌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沙永乐龙洞洞内侧壁礁体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其晚更新世以来的形成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罗珂 田元 +4 位作者 傅亮 孙晓霞 毕乃双 范德江 杨作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4-1021,共8页
三沙永乐龙洞深度在300m左右,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但是对其性质和成因了解极其有限。本研究使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AMS14C测年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洞壁礁体的矿物物相、元素含量和形成年代进行了... 三沙永乐龙洞深度在300m左右,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但是对其性质和成因了解极其有限。本研究使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AMS14C测年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洞壁礁体的矿物物相、元素含量和形成年代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洞壁性质和龙洞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永乐龙洞洞内侧壁矿物均属于碳酸盐矿物,包括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平均含量分别为49.0%、46.6%、14.3%,它们主要来自钙质生物碎屑;洞内侧壁的主要元素是Ca、Mg、Sr,平均含量分别为36.8%、0.98%、0.48%。三沙永乐龙洞是一个复合体,17m以上岩石年龄晚于7.5calkaBP,是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的现代珊瑚礁体,没有经历过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成岩作用;17—35m岩石形成时代早于25calkaBP,是经历了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晚更新世喀斯特溶洞,且在高海平面时期于17—23m以浅的空间内广泛发育洞内珊瑚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珊瑚礁 矿物和元素组成 测年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海域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颖 杨栎潼 +8 位作者 苏南 陈慧真 高倩 胡建兴 郑凡昱 赖福香 袁运裕 傅亮 陈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87,共15页
长棘海星的暴发对我国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鱼类捕食者被认为是控制长棘海星种群暴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可捕食长棘海星的鱼类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采集西沙5个长棘海星暴发礁区的珊瑚礁鱼类,利用PCR技术... 长棘海星的暴发对我国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鱼类捕食者被认为是控制长棘海星种群暴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可捕食长棘海星的鱼类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采集西沙5个长棘海星暴发礁区的珊瑚礁鱼类,利用PCR技术检测了鱼肠道内容物中的长棘海星DNA,并与已报道的长棘海星鱼类捕食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捕获了62尾鱼,共23科36属50种。在4种鱼的肠道内容物中检测到长棘海星DNA,分别是颊吻鼻鱼(Naso lituratus)、网纹宅泥鱼(Dascyllus reticulatus)、三叶唇鱼(Cheilinus trilobatus)和赤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其中颊吻鼻鱼、三叶唇鱼和赤鳍裸颊鲷为首次报道的长棘海星潜在捕食者。本研究首次鉴定了我国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种类,为开发长棘海星早期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棘海星 珊瑚礁鱼类 捕食者 肠道内容物 PCR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永乐龙洞沉积物组成、来源及其沉积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德江 田元 +7 位作者 傅亮 罗珂 孙晓霞 毕乃双 姚鹏 刘光兴 陈洪举 杨作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3-1210,共8页
南海永乐龙洞发育于永乐珊瑚礁台地,龙洞深度达300m,为世界之最。沉积物堆积在龙洞的洞壁斜坡、龙洞中部的转折平台以及洞底等部位。使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级、矿物物相、... 南海永乐龙洞发育于永乐珊瑚礁台地,龙洞深度达300m,为世界之最。沉积物堆积在龙洞的洞壁斜坡、龙洞中部的转折平台以及洞底等部位。使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级、矿物物相、元素含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洞沉积物绝大部分为钙质生物碎屑,以砂粒级碎屑为主,含砾石碎屑、粉砂碎屑,分选和磨圆差;沉积物矿物组成以文石、高镁方解石为主,含少量低镁方解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9%、28%、3%;化学组成以Ca、Mg、Sr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5.5%、0.9%、0.5%,含少量Si、Al、Ti、P、S等元素。该区沉积物来源包括礁坪生物碎屑和东亚季风风尘陆源物质两个方面,以礁坪来源的生物碎屑为主;龙洞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捕获作用和垂直沉降作用两种方式,而以机械捕获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沉积物 矿物和元素组成 来源 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永乐龙洞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昼夜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畅 傅亮 +8 位作者 毕乃双 葛汝平 刘光兴 庄昀筠 杨作升 范德江 姚鹏 刘瑞志 陈洪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603,共10页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水域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浮游动物采样使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在洞内垂直分层拖网(昼夜各1次),并在潟湖(昼夜各1次)和毗邻外礁坡进行底表垂直拖网,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龙洞内共记录浮游动物41种(含未定种)和14类浮游幼虫;澙湖内有15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7类浮游幼虫;外礁坡有124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虫。龙洞与澙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但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差别较大;外礁坡物种组成与龙洞内差异明显。细长腹剑水蚤(Oithona attenuata)在昼夜都是龙洞内占据绝对优势的物种,坚长腹剑水蚤(O.rigida)和长刺小厚壳水蚤(Scolecithricella longispinosa)也有较高丰度。洞内浮游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日间丰度最大层在60—90m,夜间上移至20—40m。龙洞内更高的空间异质性,可能是其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相较潟湖更高的原因。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主要表现在90m以浅的水层中,80—90m的强烈跃层可能是浮游动物上下跨越的障碍。90—150m的无氧水环境中尚有丰度较高的桡足类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昼夜垂直移动 无氧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西沙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分布特征
7
作者 葛汝平 傅亮 +7 位作者 毕乃双 陈畅 刘光兴 庄昀筠 杨作升 范德江 姚鹏 陈洪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3,共9页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龙洞内叶绿素a浓度呈现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日间浓度最大值层出现在40 m层(0.42μg/L),夜间则出现在20 m层(0.59μg/L)。永乐龙洞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1.1×10^3~5.1×10^4 cells/mL。聚球藻在上层水体占优势(0~20 m),40 m以下水层原绿球藻丰度对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贡献率最大(90%以上),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整个水体都较低(除20 m层)。微微型浮游植物昼夜存在明显差异,夜间其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上移至表层。本研究共记录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5门41属55种(含未定种)。其中,硅藻门25属34种、甲藻门12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3属、隐藻1属。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3.3×10^2~9.8×10^4 cells/L。甲藻丰度对浮游植物总丰度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硅藻,隐藻和蓝藻丰度仅在少数水层占优势。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出现在40 m层。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一致性高。龙洞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潟湖和外礁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南海 叶绿素A 微微型浮游植物 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 垂直分布 昼夜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