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安海涛 孙彩彩 +3 位作者 董全民 杨晓霞 张春辉 赵新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3-1922,共10页
家畜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青藏高原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综合响应模式仍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全氮含... 家畜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青藏高原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综合响应模式仍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降幅分别为24.5%,16.0%,29.3%和24.7%;且重度放牧降低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此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重度放牧强度下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重度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为维持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应保持较低的放牧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放牧强度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铭洋 郭龙欣 +4 位作者 杨永胜 张莉 孙玉 胥子健 张永坤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7,共12页
为揭示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南麓原生植被、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pH、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 为揭示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南麓原生植被、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pH、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0~10 cm的土壤养分影响较为显著。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壤全磷(TP)呈逐步增加趋势,无机碳(SIC)和磷钾比(P∶K)呈先稳定后增加趋势,有机碳(SOC)、全碳(TC)、全氮(TN)呈逐步下降趋势,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逐步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SAP)呈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土壤碳氮比(C∶N)、碳钾比(C∶K)和氮钾比(N∶K)均无显著变化。(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壤β-1,4-木糖苷酶(BX)、酸性磷酸酶(AP)和β-纤维二糖苷酶(BCE)无显著变化,β-葡萄糖苷酶(BG)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先稳定后降低趋势。(3)蒙特卡罗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P∶K、全钾(TK)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率最高,分别为11.5%、11.6%、11.1%。综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监测表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在退化高寒草甸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程度 高寒草甸 土壤化学计量 土壤水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矿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3
作者 胡晓晴 王晓丽 +1 位作者 刘和 李光雅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8-1227,共10页
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矿区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以2种地形(平地和坡地)的人工草地(Artificial grassland,AG)和天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对比3种恢复措施补播(R)、补播+覆土(RRS)和补播+覆土+施肥(RRSF)下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 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矿区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以2种地形(平地和坡地)的人工草地(Artificial grassland,AG)和天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对比3种恢复措施补播(R)、补播+覆土(RRS)和补播+覆土+施肥(RRSF)下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差异,以阐明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呈R<RRS<RRSF<NG的趋势,RRSF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RRS,R,NG(P<0.05)。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在RRSF时最高。(2)三种措施间RRS的土壤各指标均显著高于RRSF,R(P<0.05)。但平地上天然草地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土壤碱解氮(Available nitrogen,AN)高于人工草地。(3)T检验结果显示植物盖度、平均株高、地上生物量在两种地形间差异显著(P<0.001)。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AN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在两种地形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综合植被和土壤特征,采用补播+覆土+施肥的恢复措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高寒矿区 土壤养分 补播 覆土 施肥 天然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刈割对高寒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生态属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玉琴 王宏生 +1 位作者 宋梅玲 鲍根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69,共9页
合理的刈割对提高牧草利用价值,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秋季刈割后,研究了刈割对高寒退化草地牧草产量、草地群落多样性、土壤特性及牧草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后,草地总地上... 合理的刈割对提高牧草利用价值,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秋季刈割后,研究了刈割对高寒退化草地牧草产量、草地群落多样性、土壤特性及牧草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后,草地总地上生物量以及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其中豆科增加显著(P<0.05),且禾本科、莎草科以及豆科生物量显著高于上一年(P<0.05)。草地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趋势,且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围封(P<0.05)。刈割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刈割2年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刈割1年(P<0.05);速效钾含量较围封有所增加,而全钾含量显著低于围封(P<0.05)。刈割后,牧草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秋季刈割 生产力 草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59
5
作者 王玉琴 尹亚丽 李世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8-1116,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的土壤性能的变化以及草甸退化与土壤退化的关系,采用常规测定方法对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黑土滩)高寒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5种不... 为了探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的土壤性能的变化以及草甸退化与土壤退化的关系,采用常规测定方法对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黑土滩)高寒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5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的13个土壤特性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均表现为0-10 cm土层大于10-20 cm土层。在0-10 cm土层中,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速磷呈下降趋势,且原生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显著高于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黑土滩(P<0.05);在10-20cm土层中,土壤pH值、硝态氮、全钾等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土壤脲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有增加的趋势,而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有降低趋势。在10-2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表现为原生与中度退化显著高于重度退化、轻度退化和黑土滩(P<0.05);中性磷酸酶活性是中度退化除与原生草地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草地差异显著(P<0.05);轻度退化草地的蔗糖酶活性最高,中度退化草地的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4种退化草地(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得知,在0-10 cm土层中,综合评分排列顺序为轻度退化>原生>重度退化>黑土滩>中度退化;在10-20 cm土层中,不同退化草地排列顺序为原生>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黑土滩>重度退化。以上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退化与土壤的退化关系密切,这为高寒草甸的合理利用和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程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黄帚橐吾及毒害草型退化草地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宏生 宋梅玲 +3 位作者 王玉琴 卡着才让 罗俊文 洛藏昂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黄帚橐吾是高寒草甸分布广泛的毒害草,由于自身生物特性和不合理放牧,造成优良草地退化,形成以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毒害草型退化草地。以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放牧样地作为对照,开展了禁牧、施肥、防除3种处理下的草地... 黄帚橐吾是高寒草甸分布广泛的毒害草,由于自身生物特性和不合理放牧,造成优良草地退化,形成以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毒害草型退化草地。以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放牧样地作为对照,开展了禁牧、施肥、防除3种处理下的草地恢复试验,以探索不同恢复措施对毒害草型退化草地中黄帚橐吾种群及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和施肥处理实施翌年对黄帚橐吾的密度和盖度影响不显著,防除措施显著降低了黄帚橐吾的密度和盖度(P<0.05),3种处理对黄帚橐吾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防除>禁牧>施肥;防除措施显著降低了黄帚橐吾在草地群落中的重要值,同时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P<0.05);施肥和禁牧措施均提高了草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防除措施降低了草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禁牧后草地生物量和多样性变化不显著;3种措施实施1年后对草地总地上生物量、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群落地下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防除措施显著提高了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P<0.05)。该结果对以黄帚橐吾为优势种的毒害草型退化草地的恢复以及青藏高原天然草地毒害草的控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帚橐吾 防除 施肥 禁牧 高寒草甸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地主要物种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9
7
作者 冯斌 杨晓霞 +8 位作者 董全民 张春平 刘文亭 俞旸 张小芳 孙彩彩 时光 杨增增 张艳芬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1-543,共13页
以环青海湖高寒草地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的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探讨禁牧和5种放牧方式(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藏羊=1꞉6混牧、牦牛꞉藏羊=1꞉4混牧、牦牛꞉藏羊=1꞉2混牧)下各功能群主要物种频度和个体特征对放牧的... 以环青海湖高寒草地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的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探讨禁牧和5种放牧方式(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藏羊=1꞉6混牧、牦牛꞉藏羊=1꞉4混牧、牦牛꞉藏羊=1꞉2混牧)下各功能群主要物种频度和个体特征对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特别是牦牛꞉藏羊=1꞉2混牧条件下,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中适口性好以及生物量大的物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洽草(Koeleria macrantha)、早熟禾(Poa annua)频度有所减少,适口性差、植株低矮的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频度有所增加,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的株高均有所降低。2)禾本科、豆科和适口性好的杂类草单株重有所降低,而低矮丛生型的莎草科物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低矮适口性差的根茎型杂类草星毛委陵菜单株重有所增加。3)除禾本科个别物种株高比低于对照,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的株高比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植物在物种水平对放牧响应明显,而且不同物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在功能群水平对放牧响应不显著(P>0.05);相较其他放牧处理,牦牛꞉藏羊=1꞉2混牧处理对高寒草地主要物种的频度和个体特征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放牧 功能群 频度 单株重 株高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log指纹解析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燕 李世雄 +2 位作者 尹亚丽 赵文 王玉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94-1403,共10页
黑土滩草地退化不仅体现在植被群落特征的退化,同时也体现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为明确不同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探究植被与土壤微生物对黑土滩草地退化的响应规律,利用样方调查法和Biolog-ECO... 黑土滩草地退化不仅体现在植被群落特征的退化,同时也体现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为明确不同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探究植被与土壤微生物对黑土滩草地退化的响应规律,利用样方调查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青海省海北州野牛沟乡、果洛州大武镇及玉树州巴塘乡3个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黑土滩退化草地毒杂草化,优良牧草成为群落偶见种。3个地区植被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大武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最大,为16.25,野牛沟次之,巴塘最小;植被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野牛沟>大武>巴塘;地上生物量和0-1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均为大武地区最大,巴塘次之,野牛沟最小,三者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武和巴塘地区10-2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野牛沟地区(P<0.05)。(2)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在0-10 cm土层主要利用氨基酸类、酯类和胺类碳源,碳源相对利用率均在19%以上;在10-20 cm土层主要利用氨基酸类和酯类碳源,碳源相对利用率均在22%以上。不同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酸类、氨基酸类和酯类。(3)土壤微生物AWCD(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和H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相关性较高;物种重要值、多样性及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AWCD变化的共同解释率为88.42%。综上,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黑土滩退化草地利用D-半乳糖酸γ内酯、L-精氨酸、D-半乳糖醛酸、L-天冬酰胺酸、D-甘露醇、L-丝氨酸、N-乙酰基-D-葡萄胺等的功能微生物显著富集,利用i-赤藻糖醇、2-羟苯甲酸、L-苏氨酸、α-丁酮酸、α-D-乳糖等的功能微生物显著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滩退化草地 植被群落特征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帚橐吾扩散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琴 宋梅玲 +1 位作者 周睿 王宏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4-1391,共8页
黄帚橐吾(Ligulariavirgaurea)作为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物种,研究其扩散对高寒草甸土壤特性产生的影响,对揭示黄帚橐吾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帚橐吾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等级划分6个扩散程度(D0,D1,D2,D3,D4,D5),并对各... 黄帚橐吾(Ligulariavirgaurea)作为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物种,研究其扩散对高寒草甸土壤特性产生的影响,对揭示黄帚橐吾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帚橐吾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等级划分6个扩散程度(D0,D1,D2,D3,D4,D5),并对各密度斑块的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黄帚橐吾密度的增加,各密度斑块的土壤pH值呈明显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和全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2-D3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机碳呈“N”字形变化,在D2达到最大值,土壤铵态氮含量为D5显著高于D4(P<0.05),硝态氮含量为D0和D2显著高于其余密度斑块(P<0.05),速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且D4显著高于D0和D3(P<0.05),全钾含量在D0、D3和D4显著高于D1和D2(P<0.05),速效钾含量在D2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余斑块(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D4显著低于其余斑块(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各斑块间差异不显著(P>0.05);D5的中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D0和D1(P<0.05);土壤脲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1的脲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余斑块(P<0.05)。土壤pH值与硝态氮、有机碳、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显著相关,土壤硝态氮和全钾与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显著相关,且黄帚橐吾密度与土壤pH、硝态氮以及中性磷酸酶显著相关(P<0.05)。综上所述,黄帚橐吾通过对养分的富集以及改变土壤酸碱度,限制了其余牧草的生长,加速自身种群数量的增加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黄帚橐吾 密度斑块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集雨覆盖对旱作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基因表达及淀粉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苏旺 胡禄华 王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7-744,共8页
为探讨垄沟集雨覆盖栽培对旱作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基因表达及淀粉累积的影响,以马铃薯栽培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设置全膜双垄和地膜垄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平播为对照,测定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 为探讨垄沟集雨覆盖栽培对旱作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基因表达及淀粉累积的影响,以马铃薯栽培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设置全膜双垄和地膜垄作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平播为对照,测定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基因表达及淀粉累积指标。结果表明,从块茎发育全过程来看,全膜双垄和地膜垄作覆盖栽培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分别较露地平播显著提高77.70%、22.63%,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基因表达量分别较露地平播显著提高32.26%、119.35%,同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和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I、淀粉分支酶SBEI、淀粉分支酶SBEII基因表达量均明显降低,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无显著变化;全膜双垄覆盖栽培马铃薯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直/支链淀粉比较露地平播分别提高5.04%、17.57%和27.81%,达到显著水平,而地膜垄作明显降低了马铃薯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直/支链淀粉比;SSS活性与GBSSI基因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及直/支链淀粉比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均与基因表达量、淀粉累积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筛选青海东部旱区马铃薯适宜的淀粉优质生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覆盖 旱作马铃薯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 淀粉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集雨覆盖对旱作马铃薯块茎淀粉颗粒形态、颗粒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5-251,共7页
为探讨垄沟集雨覆盖栽培对旱作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颗粒形态、颗粒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以马铃薯栽培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设置全膜双垄(M2)和地膜垄作(M1)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平播为对照(M0),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粘度分析仪... 为探讨垄沟集雨覆盖栽培对旱作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颗粒形态、颗粒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以马铃薯栽培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设置全膜双垄(M2)和地膜垄作(M1)覆盖栽培模式,以露地平播为对照(M0),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粘度分析仪,测定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的颗粒形态、分布及糊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从块茎发育全程来看,全膜双垄覆盖栽培模式下马铃薯块茎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及最终粘度整体较高;地膜垄作覆盖栽培模式下马铃薯块茎淀粉颗粒的离散度、崩解值、回生值整体较高;各栽培模式间马铃薯块茎淀粉颗粒形态、糊化温度无显著差异;马铃薯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与各阶段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回生值无显著相关性;马铃薯淀粉颗粒的离散度与淀粉的糊化特性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全膜双垄覆盖栽培模式所产生的淀粉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覆盖 马铃薯块茎淀粉 颗粒形态 颗粒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胁迫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潘念 苏旺 +1 位作者 周云 王舰 《河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70-75,94,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马铃薯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中晚熟品种)和闽薯1号(中熟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土壤水分管理设正常供水(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CK)、中度水分胁迫(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和重度水分胁迫(保... 为了深入了解马铃薯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中晚熟品种)和闽薯1号(中熟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土壤水分管理设正常供水(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CK)、中度水分胁迫(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和重度水分胁迫(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25%)3个处理,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中,土壤水分胁迫会明显降低2个马铃薯品种的株高、块茎长度和宽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和产量,且胁迫程度越大,马铃薯株高越矮、块茎越小,叶片光合能力越差,产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壤水分胁迫 生长发育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