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源 王晓丽 +1 位作者 马玉寿 张德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方法,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群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退化程度对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根际土壤真菌的Beta多样性;退化程度仅对根际真菌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产生影响,对真菌优势种群没有影响,4个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土壤中真菌优势种群均为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发现了29个生物标志物,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草地退化过程中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共生营养型向腐生营养型转变;网络分析发现,退化高寒草甸根际真菌群落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主要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并且退化程度越高负相关程度越强烈。同时结合网络拓扑参数,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将会导致根际真菌结构呈更为松散和不稳定的态势。综上所述,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类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降低了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高寒草甸根际微生态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优势物种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 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下祁连山区冬季牧场植被-土壤协同耦合效应评价
2
作者 于泽航 俞旸 +4 位作者 曹铨 刘玉祯 冯斌 张小芳 董全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共12页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获取协同耦合度模型,用于评价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下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放牧+补饲草地的植被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的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围封草地的土壤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下协同耦合度依次为围封(0.510)>放牧+补饲(0.482)>完全放牧(0.397),其中围封草地属于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放牧+补饲草地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完全放牧草地属于轻度失调同步衰退发展型。综上,祁连山区冬季围封草地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但未达到最佳协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放牧管理 植被-土壤系统 协同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文 尹亚丽 +5 位作者 李世雄 刘燕 刘晶晶 董怡玲 苏世锋 吉凌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171,共11页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地(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0~10 cm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对上述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碳、含水量和硝态氮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2)3地共测得有效序列1022446条,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OTU聚类均值分别是4917、5233、5075条。3)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3地间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P<0.05)。4)在门水平上,3地均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主要类群;在属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类型草地细菌富集类型不同。5)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祁连山地区小生境内3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草地类型 土壤细菌群落 土壤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尹亚丽 王玉琴 +1 位作者 李世雄 马玉寿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退化草地修复不仅是植被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土壤状况的修复。为明确补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修复效应,对青藏高原青海草地早熟禾补播草地土壤碳氮磷等化学性质及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寒草甸中度退化草地实施... 退化草地修复不仅是植被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土壤状况的修复。为明确补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修复效应,对青藏高原青海草地早熟禾补播草地土壤碳氮磷等化学性质及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寒草甸中度退化草地实施补播后,表层土壤酸碱度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钾、硝态氮、碳氮比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土壤全磷、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升高。草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全钾及土壤碳氮比无关,补播改变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调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草甸 补播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低空投饵技术的高原鼠兔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丽艳 贺有龙 +4 位作者 罗雪云 宋梅玲 王玉琴 王宏生 周睿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1期35-42,56,共9页
为明确无人机在不同投饵参数下对高原鼠兔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颗粒剂、C型肉毒梭菌毒素颗粒剂、C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4种灭鼠剂对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高寒草甸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进行了不同飞... 为明确无人机在不同投饵参数下对高原鼠兔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颗粒剂、C型肉毒梭菌毒素颗粒剂、C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4种灭鼠剂对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高寒草甸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进行了不同飞行参数投饵研究。结果表明,饵剂投放7 d和4个月后,使用无人机投放C型肉毒素颗粒剂的最优飞行高度、速度和舱门开合度为11 m、7 m/s、59%,投饵量为3.00 kg/hm^(2),而投放D型肉毒素水剂的最优飞行高度、速度和舱门开合度为14 m、11 m/s、50%,投饵量为4.50 kg/hm^(2);使用无人机投放C型肉毒素水剂的最优飞行高度、速度和舱门开合度为17m、7 m/s、41%,最优投饵量为3.00 kg/hm^(2),投放雷公藤颗粒剂的最优飞行高度、速度和开合度为17 m、9 m/s、68%,投饵量为3.38 kg/hm^(2);使用无人机投放C型肉毒素颗粒剂的防治效果(92.67%)高于投放D型肉毒素水剂(89.60%)、C型肉毒素水剂(88.19%)和雷公藤颗粒剂(79.28%)。综合评估无人机投饵的防效和药物成本,建议在高原鼠兔极度危害区采用无人机投放C型肉毒素颗粒剂进行防控,迅速降低其种群密度,而在轻中度危害区采用无人机投放雷公藤颗粒剂,这样既降低了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也避免了由于C型肉毒素等灭鼠剂的“种群清除式”灭杀而导致的食物链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灭鼠饵剂 无人机 飞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季草场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藏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斌 杨晓霞 +8 位作者 刘文亭 刘玉祯 吕卫东 张振祥 孙彩彩 周沁苑 王芳草 于泽航 董全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8-67,共10页
为探讨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方式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了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和牦牛藏羊1∶2混牧(MG1∶2)5个控制性放牧试验,研究了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对家畜日增重... 为探讨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方式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了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和牦牛藏羊1∶2混牧(MG1∶2)5个控制性放牧试验,研究了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对家畜日增重的影响以及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和藏羊暖季增重、牧草营养和家畜采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牧草返青期和生长期,牦牛和藏羊的日增重显著大于牧草枯黄期(P<0.05);2)牦牛和藏羊日增重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无显著差异(P>0.05),而牦牛暖季增重在YG下最高,在MG1∶2和MG1∶6相对较高,藏羊暖季增重在MG1∶2中最高,在SG和MG1∶4相对较高;3)不同放牧方式下牧草营养和单位面积家畜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单一家畜放牧单位面积增重SG最高,牦牛藏羊两种家畜混合放牧则MG1∶2单位面积增重最高。综上,牧草枯黄期牦牛和藏羊的补饲对于维持其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且MG1∶2对于牦牛和藏羊生产是一种较优的组合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放牧 放牧方式 家畜生产力 牦牛 藏羊 暖季放牧 暖季增重 日增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行距和播量对发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海波 王彦龙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第4期18-22,共5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4个播种量(4.5 kg·hm^(-2)、7.5 kg·hm^(-2)、10.5 kg·hm^(-2)和13.5 kg·hm^(-2))和2个种植行距(15 cm和30 cm)共8个处理,通过连续2年测定发草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研究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4个播种量(4.5 kg·hm^(-2)、7.5 kg·hm^(-2)、10.5 kg·hm^(-2)和13.5 kg·hm^(-2))和2个种植行距(15 cm和30 cm)共8个处理,通过连续2年测定发草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研究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发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种量对发草种子产量和牧草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行距30 cm、播种量10.5 kg·hm^(-2)种植条件下牧草产量相对较高,可达4124.2 kg·hm^(-2);而种子产量在行距30 cm、播种量7.5 kg·hm^(-2)配置下较优,可达46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播量 发草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