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五指毛桃黄酮固体饮料制备工艺优化
- 1
-
-
作者
杨琳
赵姗彦
杨帆
张杭颖
黄勃诚
张君诚
-
机构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
-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2-219,共8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面上项目(2020J01382)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220359)。
-
文摘
为研究五指毛桃黄酮固体饮料制备工艺,以乙醇为溶剂,超声辅助提取五指毛桃中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五指毛桃黄酮提取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测定提取物中黄酮种类,制备五指毛桃黄酮固体饮料。实验结果表明:五指毛桃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72%,液固比40:1(mL/g),超声时间32 min,此工艺条件下测得总黄酮提取量为9.016 mg/g。纯化五指毛桃黄酮,共检测到32种黄酮类物质,包括黄酮组24种,异黄酮组8种。五指毛桃黄酮纯化前后,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IC_(50)分别由0.678 mg/mL和0.501 mg/mL降低至0.179 mg/mL和0.191 mg/mL。五指毛桃黄酮浓度在1.0 mg/mL时,还原力由纯化前的0.066提升至纯化后的0.228。添加20%白砂糖,0.06%柠檬酸,2.5%麦芽糊精,制备的五指毛桃固体饮料感官评价得分最高,为五指毛桃的功能性产品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
关键词
五指毛桃
黄酮
提取工艺
固体饮料
制备工艺
-
Keywords
Ficus hirta Vahl.
flavone
extraction process
solid beverage
preparation process
-
分类号
TS201.1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
-
题名6个风藤藤茎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 2
-
-
作者
周建金
邢建宏
罗晓锋
康永武
-
机构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沙县区竹业发展中心
-
出处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4,共7页
-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011173)资助
福建省林业厅项目[闽林推(2017)SJ4号,闽林科(2013)5号]资助。
-
文摘
以6个种源风藤藤茎为供试材料,使用水蒸气法提取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采用GC-MS鉴定其成分。结果表明:6个种源风藤藤茎的挥发油得率为0.075%~0.266%,其中共鉴定出15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包含萜类、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类、其他,主要化合物为γ-松油烯、1-亚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和蒎烯等;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中含有29种主要共有成分,可用于风藤藤茎挥发油的真伪鉴定,相对含量较高的特异性成分未被检出;福建沙县种源为挥发油得率和柠檬烯相对含量优质种源,分别达0.266%和20.46%;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相似度为0.785~0.968。风藤藤茎挥发油得率和成分在种源间有显著差异,挥发油主要风味贡献物质是γ-松油烯和柠檬烯。
-
关键词
风藤
藤茎
挥发油
成分
种源
GC-MS
-
Keywords
Piper kadsura
stem
volatile oil
component
provenance
GC−MS
-
分类号
R285.6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以蝗虫翅为模板的仿生高分子膜血液相容性研究
- 3
-
-
作者
房岩
孙刚
邱泽奎
蓝蓝
龙彪
黄俊江
-
机构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资源环境监测与可持续经营利用重点实验室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1010)
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0101280JC)
+2 种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JJKH20181167KJ)
三明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8YG02
18YG01)。
-
文摘
以蝗虫翅为模板、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材,采用软刻蚀和二次转写法,制备高分子仿生膜,评价其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仿生膜成功复制了翅表面的形貌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水滴接触角141.3°~147.6°)、疏血性(血液接触角119.8°~126.3°)和血液相容性。在以中华稻蝗、棉蝗和东亚飞蝗翅为模板的仿生膜表面,血小板黏附量分别为3.06×10^(4)、2.83×10^(4)和0.95×10^(4)个/cm^(2),明显低于对照组(10.89×104个/cm^(2))。其中,东亚飞蝗翅仿生膜表面的血小板数量最低,仅为对照组的8.7%,同时形态完好,未被激活,没有伪足、变形和聚集现象发生,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性和更长的动态凝血时间。仿生膜表面溶血率均<5%,符合我国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溶血率标准。多级层次结构促进血细胞与微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纳效应阻止血细胞的机械损伤,不利于血细胞的黏附和铺展,对凝血反应和微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医用工程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关键词
蝗虫翅
血液相容性
微观结构
高分子膜
仿生
-
Keywords
locust wing
blood compatibility
microstructure
polymer film
biomimetic
-
分类号
Q967
[生物学—昆虫学]
Q811
[生物学—生物工程]
-
-
题名仿家鸽羽毛微纳结构多功能高分子仿生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房岩
孙刚
关琳
龙彪
黄俊江
-
机构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11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71010)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J01373)
+2 种基金
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0101280JC)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JJKH20181167KJ)
三明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8YG02,18YG01).
-
文摘
采用软刻蚀和二次转写法,研究了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仿生膜为基材复制家鸽羽毛表面微纳结构的方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羽毛及仿生膜的微观形貌,使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仿生膜表面的浸润性.结果表明:PDMS仿生膜成功复制了羽毛表面的多级粗糙结构,包括初级结构(羽枝)、次级结构(羽小枝)和三级结构(钩突).羽毛和仿生膜表面均具有双疏性,二者表面的蒸馏水接触角分别为141.3°和139.5°,乙二醇、丙三醇和甲酰胺接触角分别为110.8°~133.4°和96.6°~124.6°.羽毛和仿生膜表面对不同种类的有机溶剂(醇、胺、酮)均具有较高的疏油性.羽枝-羽小枝-钩突结构模型符合Cassie浸润模式,钩突半径越大、间距越小、接触角越大,疏水性越强.羽毛表面的超疏水性是结构耦元与材料耦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构建多功能仿生表面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关键词
羽毛
微纳结构
PDMS
双疏性
仿生
-
Keywords
feather
micro/nano structure
PDMS
hydrophobic/oleophobic
bionics
-
分类号
Q954
[生物学—动物学]
Q811
[生物学—生物工程]
-
-
题名五指毛桃水提液制备泡腾片工艺优化
- 5
-
-
作者
杨琳
江蓉倩
张杭颖
李树玉
武马璐
张君诚
-
机构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
-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8期200-207,共8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面上项目(2020J01382)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220359)
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211311030)。
-
文摘
为研究五指毛桃泡腾片制备工艺,以水为溶剂,超声辅助提取五指毛桃中活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测定提取物种类,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五指毛桃泡腾片配方。结果表明,五指毛桃水提液检测到433种物质,种类最多的三种物质分别是羧酸及其衍生物(103种)、脂肪酰基(45种)和苯及其取代衍生物(36种)。主要活性成分糖类23种(含量6.71%),黄酮9种(含量0.22%),酚类16种(含量1.65%),香豆素类化合物5种(含量0.51‰),苯丙素类9种。五指毛桃泡腾片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25%五指毛桃水提液干粉,50%崩解剂(柠檬酸与碳酸氢钠质量比为1:1.5),20%甘露醇,5%PEG-6000。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五指毛桃泡腾片溶液呈棕黄色,且澄清透明,口感酸甜适口,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为1.65 mg/mL。五指毛桃水提液制备泡腾片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且具备抗氧化活性。
-
关键词
五指毛桃
水提液
活性成分
泡腾片
制备工艺
-
Keywords
Ficus hirta Vahl
aqueous extraction
active ingredients
effervescent tablet
preparation process
-
分类号
TS201.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风藤叶片挥发油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 6
-
-
作者
周建金
邢建宏
罗晓锋
欧建德
-
机构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林业工程学报》
2025年第6期71-77,共7页
-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J011173)
福建省林业厅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闽林推(2017)SJ4号,闽林科(2013)5号)。
-
文摘
探究了风藤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叶片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以期明确风藤叶片的开发用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利用O_(2)^(-)、·OH和H_(2)O_(2)的清除试验、佛波酯(PMA)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模型、微量稀释法和琼脂打孔法测定抗氧化、抗炎和抑菌活性。GC-MS结果表明,风藤叶片挥发油得率为0.457%,是藤茎的2.17倍,二者差异性达极显著水平。叶片和藤茎挥发油组分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共检出259种化合物,包括萜烯类、醇类、醛类、酮类、醚类、酯类及其他类;二者共有化合物81种,叶片特有化合物82种,藤茎特有化合物96种;二者挥发油相似度为0.687。叶片挥发油主要化合物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蒎烯、蒈烯、松油烯和柠檬烯等。活性研究表明,挥发油对H_(2)O_(2)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O_(2)^(-)与·OH的清除能力较弱;挥发油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且呈剂量依赖性;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对痤疮丙酸杆菌、大肠杆菌抑制效果不显著。本研究探明了风藤叶片挥发油的主要成分,验明其在抗氧化、抗炎和抑菌方面的生物活性,为风藤非药用部位叶片的产品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风藤
叶片
挥发油
生物活性
-
Keywords
Piper kadsura
leaves
volatile oil
biological activity
-
分类号
S666.5
[农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