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造山带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妍蓉 周海 +9 位作者 赵国春 韩以贵 张东海 王盟 赵少伟 裴先治 赵千 Narantsetseg Tserendash 耿红燕 Enkh-Orshikh Orsoo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共18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对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这一关键时期的岩石组合做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石炭世(350~325 Ma),晚石炭世(320~305 Ma)和早二叠世(300~280Ma)3个阶段。早石炭世(350~325Ma)发育典型的弧岩浆岩且具有向南变年轻的趋势。此外,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其主体具有显著的地幔贡献。综合前人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古亚洲洋主洋盆以北多个次生的弧后洋盆俯冲后撤的结果。晚石炭世(320~305Ma)以高硅花岗岩为主,尤其315~310Ma的碱长花岗岩、碱长正长岩等是年轻弧地体重熔的产物,是俯冲大洋板片显著消耗的结束。早二叠世(300~280Ma)发育伸展相关的岩石组合(如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基性岩墙),这些岩浆活动显示高温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地幔物质贡献。结合前人工作,特别是笔者的前期工作,上述岩浆活动是由石炭纪板片后撤之后高角度俯冲诱发的俯冲板片断离所造成,且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南蒙古东西两侧均有类似的岩石、构造和沉积记录。因此,笔者提出,古亚洲洋主洋盆泥盆纪--二叠纪多期次的俯冲后撤导致了其北侧一系列次生的弧后洋盆的开启、俯冲至闭合,上述过程伴随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及其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的垂向地壳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石炭纪—二叠纪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南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红壤山地微地形条件下的芒萁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海滨 李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77-1383,共7页
【目的】探索侵蚀红壤山地微地形条件下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Bernh.)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芒萁侵入过程中所受到的主要营养元素限制因子,阐明生态恢复过程中芒萁对养分缺乏的适应特征,为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 【目的】探索侵蚀红壤山地微地形条件下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Bernh.)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芒萁侵入过程中所受到的主要营养元素限制因子,阐明生态恢复过程中芒萁对养分缺乏的适应特征,为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原理对不同坡向(东、西、南、北)和坡位(上、中、下)的芒萁土壤碳(C)、氮(N)、磷(P)状况及比值进行研究。【结果】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在阴坡(东坡向和北坡向)相对高于阳坡(西坡向和南坡向),基本呈由下坡位向上坡位递减的变化趋势;全P含量在不同坡位间的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但处于阴坡的北坡向土壤全P含量相对高于处于阳坡的南坡向,北坡向土壤P含量并不匮乏。土壤C∶N在微地形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比值基本围绕25.00波动;土壤C∶P的变化范围幅度较大,在24.78~95.54,大体呈由下坡位向上坡位递减的变化趋势;土壤N∶P的变化范围在0.80~4.48,下坡位的比值均显著高于上坡位(P<0.05,下同)。土壤有机C含量与全N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二者均与C∶P、N∶P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全P含量与C、N、P化学计量比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南方侵蚀红壤山地土壤在芒萁入侵的恢复阶段受N素限制作用较明显,尤其中上坡位受到N限制的作用更明显,一定程度造成土壤恢复过程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萁 侵蚀红壤区 微地形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VIKOR评估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林珊珊 余高锋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56,共6页
针对乡村绿色生态旅游特征,并考虑旅游者个体感受与群体效益,本文从乡村绿色生态旅游开发与适宜评级概念出发,提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VIKOR评估模型与方法。首先,从等级评估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刻画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评级问题,... 针对乡村绿色生态旅游特征,并考虑旅游者个体感受与群体效益,本文从乡村绿色生态旅游开发与适宜评级概念出发,提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VIKOR评估模型与方法。首先,从等级评估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刻画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评级问题,避免混淆旅游适宜评级和排序两个本质不同的问题。然后,构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评估指标及隶属函数,提出评估指标的熵权确定方法。其次,提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VIKOR评估模型与二元语义等级评估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说明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评级评估 综合评估模型 VIKOR 绿色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