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4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支流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关关系
1
作者 刘香正 史邵华 +6 位作者 张茟渲 王佳慧 马兰 黄钰轩 刘梅 阿依巧丽 曾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特点,研究于2021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对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和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龙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11种,隶属6门;汝溪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42种,隶属7门。依照Padisak理论... 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特点,研究于2021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1月)对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和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龙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11种,隶属6门;汝溪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42种,隶属7门。依照Padisak理论,在龙河和汝溪河共发现浮游植物功能群23个。龙河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变规律:春季(B、L_(O)、MP、X1)→夏季(D、J、S_(N)、T_(B))→秋季(D、J、MP、P、T_(B))→冬季(B、D、MP、T_(B));汝溪河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变规律:春季(B、D、X1、X2)→夏季(G、J、S1、X2)→秋季(S1、G、P)→冬季(D、J、MP、S1)。其中龙河和汝溪河的回水区受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呈现出更为相似的特征。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DA)可知,水温(WT)、溶解氧(DO)、酸碱度(p H)、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是龙河和汝溪河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为保护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功能群 季节动态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对城镇化率的响应
2
作者 王程成 韦冰 +7 位作者 姚婧梅 林敦梅 何强 钱深华 智悦 韩乐 邓连森 谭秋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05-2917,共13页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始理化性质的河岸带常见凋落叶,原位设置2种孔径(0.05mm和1mm)的分解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1)高城镇化河流中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了约30%(构树与小叶榕分别下降了约1/4和1/3),难分解树种小叶榕的下降更显著;(2)分解者群落中微生物在城镇河流中均占80%以上的主要贡献;高城镇化率河流中细菌分解者的相对贡献大于真菌,底栖动物中耐污种占比上升至90%,对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撕食者消失,对易分解和难分解树种的相对贡献分别下降了45%与15%。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中低城镇化率河流无明显改变,在高城镇化率河流中显著降低。为阐明亚热带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的退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城镇化 河流 底栖动物 微生物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和不同水位高程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磷的影响
3
作者 邹翠 王尘辰 +3 位作者 赵洋 刘语盈 赵小军 朱广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32-3842,共11页
以重庆大都市区不同城市化区域和水位高程的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团聚体湿筛、选择性提取、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等技术方法,探讨城市化和水位高程下铁锰矿物和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对消落带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铁、... 以重庆大都市区不同城市化区域和水位高程的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团聚体湿筛、选择性提取、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等技术方法,探讨城市化和水位高程下铁锰矿物和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对消落带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铁、锰含量在不同城市化和水位高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消落带土壤主要以游离态氧化铁和无定形态氧化锰为主;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在不同城市化和水位高程上有显著差异,大团聚体(>2mm)和团聚体稳定性随水位高程增加而增加,粉黏粒(<0.053mm)反之,在165m的海拔上,区县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主城;TN、TP在不同城市化区域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主城高于区县,且主城的TN、AN、AP随团聚体稳定性增加而增加,区县TP随团聚体稳定性增加而降低,TN、TP、AN和AP的含量分别为(756.33±198.27)mg/kg,(399.97±108.25)mg/kg,(27.84±15.58)mg/kg和(15.03±11.15)mg/kg;结构方程表明,土壤pH值主要通过影响铁锰矿物形态和团聚体稳定性调控消落带氮磷释放.总体而言,主城的氮磷污染风险比区县大,但在水位高程上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团聚体稳定和铁、锰氧化物能有效固定氮磷,减少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城市化 土壤团聚体 土壤铁锰 土壤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变化特征
4
作者 殷凡 郑杰 +3 位作者 陈洋溢 耿倩雯 刘俊臣 李昌晓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923-6933,共11页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Ward聚类的方法对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Ward聚类的方法对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有8个类型,即芦竹群落、长芒稗-酸模叶蓼群落、白茅-牛鞭草群落、狼耙草-牛鞭草群落、狗牙根群落、西来稗群落、异型莎草-狗牙根群落、艾-狗牙根群落,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明确研究区湿地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水平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表明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对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发现,地理因子通过调控气候和土壤因子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气候和土壤因子均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综合调控机制,为三峡库区湿地及类似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群落 Ward聚类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多样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0
5
作者 马骏 李昌晓 +4 位作者 魏虹 马朋 杨予静 任庆水 张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117-7129,共13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性指数,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通过统计不同脆弱性等级面积,求算得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1—2010年生态脆弱性指数标准化平均值为4.23±1.29,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高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近1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小值为2002年的2.37,最大值为2008年的2.99,三峡水库蓄水后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年递增,2008年到达峰值后有所降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活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状况等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时段内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度脆弱地区的脆弱性显著增加,低度脆弱地区脆弱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脆弱性 压力-状态-响应 空间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骏 马朋 +2 位作者 李昌晓 彭月 魏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26,共10页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86—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86—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增的V字型趋势,1986年为953亿元,1995年下降至948亿元,2000年持续下降至943亿元,2010年大幅增加至整个研究时段的最高值968亿元,其中林地是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大致以巫溪至江津一线为界,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研究时段内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随时间总体上向东南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86—201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敏感性分析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林牧渔业GDP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在库区未来生态环境管理中,应更多地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尤其是应多保护天然林地、草地和水体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高的用地类型,发展高效绿色生态产业,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实现库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 被引量:9
7
作者 安强 龙天渝 +3 位作者 黄宁秋 马志鹏 刘星月 李玉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8-243,共6页
运用GIS技术,在充分考虑气温、湿度、风速以及日照等条件下,计算了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三峡库区22个气象站点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及其时空分布,对三峡库区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的总体分布趋势进行分析.并以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运用GIS技术,在充分考虑气温、湿度、风速以及日照等条件下,计算了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三峡库区22个气象站点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及其时空分布,对三峡库区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的总体分布趋势进行分析.并以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一期蓄水作为时间中点,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变化,同时对库区水位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1月到翌年3月,库区气候偏冷,属于较不舒适人居环境;夏季的6-9月,整个库区气候偏热,属于较不舒适的人居环境;库区年均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整体表现为由库区中部向东西递减的趋势;库区气候适宜性指数在三峡工程前后变化明显,库区水位与气候适宜性因子在2003年6月以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2003年6月以后,与温湿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风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气候适宜性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铁、铝对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一 林敦梅 +7 位作者 魏培 邹翠 赵洋 沈蓉 蔡肖凌 王尘辰 朱广宇 郭劲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为了解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的影响,以三峡库区典型土壤质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溶解提取法测定晶质矿物(DH)、短程有序矿物(HH)和有机金属络合物(PP)中的铁、铝矿物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并通过相关性... 为了解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的影响,以三峡库区典型土壤质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溶解提取法测定晶质矿物(DH)、短程有序矿物(HH)和有机金属络合物(PP)中的铁、铝矿物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及其结合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含量分布为DH>PP>HH,且随土壤黏粒组分增加有明显的上升趋势.DH、PP和HH提取碳含量分别为(6.11±0.35)mg/g,(6.25±0.46)mg/g和(1.14±0.06)mg/g,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32.06%±1.95%),(32.61%±2.33%)和(5.95%±0.33%).提取碳与金属物质的量比值(C:Fe+Al)表现为PP>DH≈HH,表明铁、铝矿物随结晶度的增加,与有机碳的结合方式从共沉淀和络合向吸附作用转变.提取碳含量与对应提取金属(Fe+A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提取铁、铝矿物是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第一解释变量(74.65%).总体而言,铁、铝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驱动了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累积,其中晶质铁、铝矿物和有机金属络合物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马尾松林 土壤 有机碳 铁、铝矿物 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群体形成影响及其形态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安强 李雪琴 +2 位作者 王沙 黄晓龙 蒋韵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为揭示微囊藻群体形成机理,为有效防治水华暴发提供依据,以三峡库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研究N、P浓度,Ca^(2+)浓度,光强,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胞外多糖(EPS)合成和群体微囊藻形成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单细... 为揭示微囊藻群体形成机理,为有效防治水华暴发提供依据,以三峡库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研究N、P浓度,Ca^(2+)浓度,光强,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胞外多糖(EPS)合成和群体微囊藻形成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单细胞和群体微囊藻的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当N≤100 mg/L、P≤5 mg/L时,铜绿微囊藻生物量和EPS合成量随着N、P浓度增加而增加;适宜浓度的Ca^(2+)(65 mg/L)有利于藻生长,EPS产量随着Ca^(2+)浓度增加而降低,过高浓度的Ca^(2+)在刺激微囊藻细胞分泌EPS的同时可能会促进其溶解,Ca^(2+)和EPS均对微囊藻群体形成起桥架粘结作用;光照和温度对EPS合成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其促进效果均高于N、P和Ca^(2+)作用,20℃是同时满足微囊藻生长及EPS合成的最有利条件.群体细胞比单细胞周围的胶质鞘更加明显和清晰,多糖胶鞘表面有许多Ca^(2+)晶体,从微观角度可以确定Ca^(2+)在EPS合成及群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环境因子 铜绿微囊藻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姜永华 江洪 +1 位作者 曾波 何丙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4-237,243,共5页
在分析1995-200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1995-2000年研究... 在分析1995-200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1995-2000年研究区林地、草地、水域和难利用地面积在减少,其中草地减少最多,其次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且增加面积都较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995年的549.387 9亿元减少到2000年的546.706 5亿元,5年减少了2.681 4亿元;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价值系数(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羽杉与池杉幼苗对多种胁迫环境的响应及其对三峡库区库岸防护林营建的启示(英文)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昌晓 耿养会 +1 位作者 叶兵 Schneider Rebcca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4-152,共9页
落羽杉与池杉适应和耐受水淹环境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干旱、盐碱、污染与病虫害将很容易影响3年生以下幼苗的生长与发育。在三峡库区库岸带多种胁迫环境条件下,选择3年生或者更大更健壮的落羽杉与池杉营造库岸林较为理想。3年生或者更大... 落羽杉与池杉适应和耐受水淹环境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干旱、盐碱、污染与病虫害将很容易影响3年生以下幼苗的生长与发育。在三峡库区库岸带多种胁迫环境条件下,选择3年生或者更大更健壮的落羽杉与池杉营造库岸林较为理想。3年生或者更大更健壮的落羽杉与池杉与年龄偏小的幼苗相比抵抗多种逆境胁迫的能力会更强。在三峡库区盐碱地环境条件下,选择落羽杉与墨西哥落羽杉杂交种中山杉302,以及池杉与墨西哥落羽杉杂交种中山杉401作为造林树种较为适宜。总体来讲,落羽杉与池杉是三峡库区库岸造林的优良候选树种。然而,大量开展落羽杉与池杉对深淹胁迫、多种胁迫因子叠加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仍然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胁迫环境 生理生态响应 落羽杉 池杉 植树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国伟 周廷刚 +2 位作者 曾波 沈敬伟 李宗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1-228,共8页
【目的】构建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三峡库区水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采用GIS技术以及Silverlight技术的有效集成,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 【目的】构建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三峡库区水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采用GIS技术以及Silverlight技术的有效集成,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B/S架构,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和ArcGIS Server 9.3.1为开发平台,构建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并对其应用实例进行分析。【结果】在解决了风险源分级方法、敏感目标分级方法和风险分区方法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具备数据管理查询、风险源及敏感目标分级评估、风险分区评估等多种空间辅助决策功能,可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基本的GIS功能及风险评估功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型水环境污染 风险评估 SILVERLIGHT GIS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用地结构变化及演变趋势--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书卿 刁承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0-164,173,共6页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2003...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2003—2007年波动阶段,均衡度变化与信息熵相似。用地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农用地转化为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趋势最强,由此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用地将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将尤为突出。建议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归并,同时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走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演变趋势 梁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态足迹模型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丽 谢世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2-87,共6页
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别应用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中,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具体的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分别存在4... 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别应用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中,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具体的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分别存在4.35hm2/cap和1.846hm2/cap的生态赤字,这说明三峡库区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并简要讨论了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三峡库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玉启 郑钦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0-233,共4页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即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作物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持久性有机污染严重,污水处理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废水垃圾增多,水产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以及这些问题产...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即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作物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持久性有机污染严重,污水处理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废水垃圾增多,水产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实施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政策,即建立完善的政府支出型补偿机制、实行科学的税收改革型补偿机制、培育自助的基金型补偿机制、落实权责一体的责任型补偿机制、培养循环利用的自养型补偿机制和实施合理的区域间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补偿 政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浅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家兰 文海家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0-83,共4页
库区灾害环境现状堪忧.从库区城乡灾害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实施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建立库区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思路.最后从战略重点、主要研... 库区灾害环境现状堪忧.从库区城乡灾害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实施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建立库区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思路.最后从战略重点、主要研究任务、主要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政策措施健全与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库区城乡灾害环境安全保障战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环境 安全保障 生态保育 3S智能耦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常见入侵植物种子水淹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佳欣 张文馨 +3 位作者 贾珩艺 黄欣瑞 曾波 阿依巧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0-108,共9页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入侵植物能否适应水位涨落的消落带环境,随机选择3种库区常见入侵植物紫苜蓿、刺苋和反枝苋,检测其种子对不同水淹强度的耐受能力.将紫苜蓿、刺苋、反枝苋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梯度(0,5,10,15,20,25,30 d)的水淹,对其萌...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入侵植物能否适应水位涨落的消落带环境,随机选择3种库区常见入侵植物紫苜蓿、刺苋和反枝苋,检测其种子对不同水淹强度的耐受能力.将紫苜蓿、刺苋、反枝苋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梯度(0,5,10,15,20,25,30 d)的水淹,对其萌发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紫苜蓿种子经水淹处理后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水淹超过20 d种子死亡;刺苋种子经5 d内水淹处理其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超过5 d发芽率降低;反枝苋种子经20 d内水淹处理其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超过20 d发芽率降低.综合表明,反枝苋种子的水淹耐受性最高,紫苜蓿的水淹耐受性最低,推断紫苜蓿、刺苋和反枝苋种群可能会出现在不同高程的消落带上,其中紫苜蓿分布的高程要高于刺苋和反枝苋,反枝苋种群出现的高程相对其他物种会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消落带 入侵植物 发芽率 发芽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通度指数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杨彦昆 王勇 +5 位作者 程先 李维杰 高敏 王家录 傅俐 张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24-5136,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旨在识别研究区的重要生态区域并保持他们之间连通,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阻力面的科学构建和修正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技术难点。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通过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综合识别源地,...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旨在识别研究区的重要生态区域并保持他们之间连通,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阻力面的科学构建和修正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技术难点。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通过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综合识别源地,构建连通度指数修正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19227.04 km2,占总面积41.65%,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东部的林地。(2)相较于夜间灯光指数,连通度指数在景观破碎地区和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对阻力面修正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也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610.48 km,包括天然廊道和阻力廊道;战略点30个,主要位于耕地、居民点和水域附近。(4)研究区生态连通性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廊道缺失、战略点阻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连通度指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对落羽杉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瑞 马文超 +4 位作者 吴科君 陈红纯 王婷 周翠 魏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6-984,共9页
为了解落羽杉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的响应,2016年9月测定重庆市忠县汝溪河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种植于海拔165 m(重度水淹组)、170 m(中度水淹组)、175 m(对照组)的落羽杉根、枝条、叶片中碳(C)、氮(N)... 为了解落羽杉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的响应,2016年9月测定重庆市忠县汝溪河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种植于海拔165 m(重度水淹组)、170 m(中度水淹组)、175 m(对照组)的落羽杉根、枝条、叶片中碳(C)、氮(N)、磷(P)元素含量以及植株生长指标,分析水位变化对其生长和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通过降低生长速率来适应水位变化,植株整体生长状态良好;(2)落羽杉各器官C含量分配比较均衡,N集中在叶片中,P主要贮存在根中,未见严重缺素现象;(3)重度水淹组植株叶片C含量受到水位变化显著提高;水位变化显著降低了中度水淹组植株根P含量却显著提高了其叶片P含量,导致中度水淹组植株叶片C∶P和N∶P显著降低,根C∶P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能保持器官之间合理的元素分配来保障其生长所需,表现出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的良好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落羽杉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御临河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瑞霖 冉艳 +2 位作者 黄维 何强 李宏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3-200,共8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内支流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来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选取三峡库区库尾一级支流御临河上的5个断面:河口区、回水区(排花、舒家、梅溪)和不受三峡库区调度影响的上游来水区(东河)对PAEs进行... 为了解三峡库区内支流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来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选取三峡库区库尾一级支流御临河上的5个断面:河口区、回水区(排花、舒家、梅溪)和不受三峡库区调度影响的上游来水区(东河)对PAEs进行了原位调研。基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御临河水体中6种PAEs的来源以及主要PAEs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监测断面中6种PAEs(DEP、DMP、DBP、BBP、DEHP和DnOP,US EPA)的总浓度为0.42~0.77μg/L,5个监测断面PAEs平均总浓度依次为:河口(0.771μg/L)>排花(0.638μg/L)>梅溪(0.613μg/L)>东河(0.566μg/L)>舒家(0.421μg/L)。通过对6种优先控制PAEs的解析发现,御临河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DBP、DMP和DEHP。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DBP和DEHP显著正相关,可能与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其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有关;DMP和DEP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性,可能与当地居民的人为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御临河 邻苯二甲酸酯 主成分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