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策略的思考
1
作者 杜合军 王彬忠 +2 位作者 刘娟娟 姜伟 李志远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全球正经历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鱼类多样性也正面临严重威胁。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正面临野外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如何保护中华鲟现有的种质资源,已经成... 全球正经历着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鱼类多样性也正面临严重威胁。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已极度濒危,正面临野外灭绝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本质是种质资源的保护,如何保护中华鲟现有的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大挑战。文章系统概述了中华鲟种质资源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围绕野外就地保护、活体养殖保护和离体种质资源保护三个方面,阐述了系统的保护策略与行动方案,并探讨了当前迫切的行动需求及未来保护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 保护策略 行动方案 中华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支流磨刀溪产粘沉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其广 张琪 +2 位作者 杨志 唐会元 陈小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研究磨刀溪回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可为三峡库区重要生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的4-6月,在三峡库区支流磨刀溪回水区江段(新津乡-龙角镇)开展鱼类资源监测,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 研究磨刀溪回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可为三峡库区重要生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的4-6月,在三峡库区支流磨刀溪回水区江段(新津乡-龙角镇)开展鱼类资源监测,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7种产粘沉性卵鱼类的鱼苗中,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为主;密度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磨刀溪新津口至龙角镇江段共分布有鲤、鲫集中产卵场4处。冗余分析(RDA)表明,饵料丰度、溶解氧和pH是影响鱼苗分布的主要因素。磨刀溪变动回水区江段是粘沉性鱼类产卵场的分布区域,三峡水库4-6月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导致鲤、鲫等产粘沉性卵鱼类资源的损失。建议通过实施生态调度减小水位日变幅或在回水区放置人工鱼巢、恢复水生植被来减缓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沉性卵 鱼类资源 回水区 三峡库区 磨刀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鲢群体耳石微化学差异分析
3
作者 翟东东 李雯 +5 位作者 王东 轩中亚 刘红艳 熊飞 李博 姜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80,共9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基于耳石边缘区微量元素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津区、巴南区、丰都县、太平溪镇等4个样点鲢的判别成功率均值为83.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Li/Ca、Na/Ca、Co/Ca、Sr/Ca、Ba/Ca在4个样点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点之间鲢耳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成分贡献率较高的指标是Sr/Ca (35.3%)、Co/Ca (28.4%)、Ba/Ca (20.2%),表明Sr/Ca、Co/Ca、Ba/Ca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微量元素指标。基于耳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δ^(13)C和δ^(18)O值均存在显著差异,δ^(13)C和δ^(18)O值双位图显示太平溪镇、万州区、丰都县聚为一组,巴南区、北碚区原种场、巴南区原种场聚为一组,表明巴南区采集的野外个体可能是来自增殖放流。综上所述,耳石微量元素Sr/Ca、Co/Ca、Ba/Ca和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在不同鲢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指标,其中δ^(13)C和δ^(18)O值分析可以有效实现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经济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军红 姜伟 +3 位作者 唐锡良 黄涛 陈磊 高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03,共4页
2010—2012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湖北省水产局等单位在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实施了鲢、鳙、草鱼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并标记了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放流效果评价。三年放流规模分别为103.49万、125万、130万尾,标记放流鱼类总计为4... 2010—2012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湖北省水产局等单位在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实施了鲢、鳙、草鱼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并标记了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放流效果评价。三年放流规模分别为103.49万、125万、130万尾,标记放流鱼类总计为4.66万尾,标记回捕率分别是0.046 5%、0、0.011 4%。通过监测及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每年100万-125万尾的放流规模对鱼类增殖具有一定的效果,2010—2012年7—8月家鱼渔获物的产量分别约为3.0 kg/(船·d)、7.3 kg/(船·d)、4.3 kg/(船·d),较放流前有所提高。同步网箱散养放流家鱼试验的成活率在2010—2012年分别为5%、64%、81%,3年中放流家鱼平均体重最低增加到约1.8倍,最高增加到约7.9倍,说明放流对增加两坝间水域鱼类资源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 经济鱼类 增殖放流 标记放流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水文影响条件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诚 黎明政 +4 位作者 高欣 姜伟 刘焕章 段中华 曹文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5-1063,共9页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 2017年和2018年5—7月在长江干流宜都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采样网具包括弶网和圆锥网。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21120粒和仔鱼2123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鱼类5目9科37种。其中,鱼卵...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 2017年和2018年5—7月在长江干流宜都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采样网具包括弶网和圆锥网。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21120粒和仔鱼2123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鱼类5目9科37种。其中,鱼卵有29种,仔鱼有27种。2017年和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24.45×10~8粒和101.07×10~8粒,优势种为四大家鱼和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仔鱼径流量分别为16.43×10~8尾和8.29×10~8尾,优势种为贝氏?和寡鳞飘鱼(Pseudolanbuca engraulis)。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四大家鱼鱼卵来源于三峡大坝下游至宜都断面之间的产卵场,仔鱼来源于三峡大坝以上的产卵场。与2009—2010年相比, 2017—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增大了85.3%,尤其是四大家鱼的鱼卵径流量与2005—2012年相比增加了约13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流量和流量日变化对产漂流性鱼卵密度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2017—2018年仍有大量的鱼卵和仔鱼补充到长江中游江段。与历史数据相比,三峡大坝下游宜昌江段鱼类产卵规模有明显的增加,可能与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亲鱼增殖放流和生态调度等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建议除了已经逐步实施的长江全面禁渔措施之外,还应恢复江湖连通,保护和修复长江中游河漫滩生境,继续开展重要经济鱼类亲本放流,以及开展生态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四大家鱼 繁殖 漂流性卵 鱼类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变化对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戴凌全 张培培 +4 位作者 常曼琪 陈磊 李翀 戴会超 毛劲乔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5,96,共9页
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期不同出库流量与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选取水深和流速作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生境适宜性曲线,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定量评估鱼类产卵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量... 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期不同出库流量与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选取水深和流速作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生境适宜性曲线,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定量评估鱼类产卵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量化鱼类产卵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期增加出库流量对洞庭湖的水位及流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东洞庭湖的影响明显,对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影响较小;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湖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不同湖区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及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响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东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南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不大,呈现双峰曲线,西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8500~2450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22500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洞庭湖 定居性鱼类 物理栖息地模型 生态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葛洲坝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莎 姜伟 +3 位作者 李博 党莹超 苏巍 戴凌全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干流葛洲坝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2009-2019年冬季进行渔获物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坝下江段共发现鱼类54种,为5目10科43属,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1%;优势种为铜鱼、瓦氏黄颡...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干流葛洲坝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2009-2019年冬季进行渔获物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坝下江段共发现鱼类54种,为5目10科43属,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1%;优势种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鳜。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将鱼类群落结构分为2009-2013年和2014-2019年2组,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组间差异显著(R=0.875,P<0.05);相似性百分比(SIMPER)表明,引起组间渔获物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为瓦氏黄颡鱼、铜鱼、圆筒吻鮈、贝氏䱗、鳜,除了圆筒吻鮈外,2013年以后其他鱼类丰度值均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显示,坝下鱼类群落一直处于受干扰状态。2009-2019年葛洲坝坝下鱼类优势种集中,2013年以后的群落结构仅几种鱼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丰度上升,主要种的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降低,但种类数稍有增加,鳤、胭脂鱼等多年未见的鱼种重现。研究表明,随着生态调度、增殖放流、十年禁渔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日渐成效,坝下鱼类的自然状况会不断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丰度生物量曲线 葛洲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党莹超 李莎 +2 位作者 苏巍 胡凡旭 姜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4-905,共12页
为探索适用于宜宾江段鱼类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2021年10月25—27日采集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坝下2km至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干流区段(简称“宜宾江段”)7个采样断面的水样,使用环境DNA技术检测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通过环境DNA样品的采集和... 为探索适用于宜宾江段鱼类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2021年10月25—27日采集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坝下2km至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干流区段(简称“宜宾江段”)7个采样断面的水样,使用环境DNA技术检测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通过环境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宜宾江段环境DNA样品中共检测出30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2属),隶属于5目12科29属,其中1种为国家级保护鱼类,3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铜鱼属、吻虾虎鱼属、黑鲈属和■属在各个采样的断面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属。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目前虽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鱼类调查方法,但其具有工作效率高、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工具,适用于相关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研究。本调查结果丰富了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的结构功能信息,也为禁渔效果评估奠定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eDNA) 宜宾江段 物种检测 鱼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中华鲟环境DNA获取优化
9
作者 王肖静 冯广朋 +4 位作者 王友保 朱佳志 姜伟 张涛 杨刚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4-533,共10页
为了解环境DNA(eDNA)在不同水域、不同物种间的富集和提取效果,并优化分析检测方法,以室内海水养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目标物种,采用qPCR方法,选择直径50mm、孔径0.45μm的混合纤维素膜、醋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膜和聚丙烯... 为了解环境DNA(eDNA)在不同水域、不同物种间的富集和提取效果,并优化分析检测方法,以室内海水养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目标物种,采用qPCR方法,选择直径50mm、孔径0.45μm的混合纤维素膜、醋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膜和聚丙烯膜共4种材质滤膜,通过3种DNA试剂盒提取中华鲟eDNA,比较其eDNA获取效果,同时评估较优滤膜的3种孔径(0.22、0.45、1.20μm)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滤膜材质、孔径大小及DNA试剂盒对中华鲟eDNA获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0.45μm混合纤维素膜富集的eDNA含量更多,且天根DNeasy Blood&Tissue Kit提取的eDNA含量更多,为(457.33±35.10)copies·μL^(-1)。研究结果优化了一套针对中华鲟的eDNA技术操作流程,可为后期应用eDNA技术监测长江口中华鲟资源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滤膜材质 孔径大小 eDNA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基于初级生产力的渔产潜力估算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琪 陈磊 +4 位作者 潘婷婷 袁轶君 高勇 毕永红 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8-953,共6页
于2013—2014年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开展了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调查,并分别采用营养动态模型、Cushing模型、Tait模型和Downing模型计算了该库湾滤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以此来评估其水体承载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初级生产力具有显... 于2013—2014年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开展了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调查,并分别采用营养动态模型、Cushing模型、Tait模型和Downing模型计算了该库湾滤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以此来评估其水体承载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据此计算的渔产潜力显示了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高岚河水域的渔产潜力较其他水域要大;夏季渔产潜力最大,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上述方法计算的滤食性鱼类渔产潜力分别为7.3×103、1.046×104、1.256×104和2.064×106 kg/y。除了Downing模型外,其他方法的估算结果较接近渔业资源量的真实状况。以3个模型计算的渔产潜力为核算依据,确认该库湾滤食性鱼类的水体承载量约为104 kg,最大持续捕捞量可达5×103 kg/y。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渔产潜力 生态容量 香溪河库湾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邢领航 范治晖 +2 位作者 陈进 黄国兵 高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83-89,共7页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命线,开展中线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是"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要保障,也是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针对中线水源地特点,以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为核心开展了保护区划分工作,...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命线,开展中线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是"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要保障,也是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针对中线水源地特点,以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为核心开展了保护区划分工作,在分析国内外保护区划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丹江口水库分流情况、污染源对调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污染物浓度年龄时空分布特征等,采用类比经验法、不利排污情景法以及应急响应法等3种方法,提出了中线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在此基础上,应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推荐方法,辅以GIS技术,分别划分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范围以及准保护区范围,并对各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成果有利于协调周边省份和地区的水环境保护管理,推动水源保护立法,为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提供重要保障,体现新时期"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应急响应 污染物浓度年龄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社区渔业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磊 朱孔贤 +5 位作者 胡征宇 李钟杰 刘家寿 高勇 叶少文 毕永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7-1034,共8页
文章考察了国内外社区渔业的发展概况,并基于三峡水库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渔业社区的构建和运行试验,结果显示,社区渔业在三峡库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综合效应,将是养护三峡渔业资源、开展渔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 文章考察了国内外社区渔业的发展概况,并基于三峡水库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渔业社区的构建和运行试验,结果显示,社区渔业在三峡库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综合效应,将是养护三峡渔业资源、开展渔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可确保三峡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实践还确认了三峡水库实施社区渔业存在现实的困难,渔业社区的构建和运营在准入制度、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三峡水库发展社区渔业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同时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良好的从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渔业 渔业社区 渔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解析水温对长江鲟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光源 史雪涛 +3 位作者 肖衎 成旭 熊冬梅 杨菁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为研究水温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长江鲟受精卵及初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在16℃和19℃进行了长期孵育试验。在10 dph和100 dph时对全鱼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实时定量PC... 为研究水温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仔稚鱼生长、免疫和消化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长江鲟受精卵及初孵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在16℃和19℃进行了长期孵育试验。在10 dph和100 dph时对全鱼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实时定量PCR技术筛选和验证不同时期长江鲟仔稚鱼中基因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显示:随着生长时间推移,16℃组和19℃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逐渐增加,G16_0 vs G19_1和G16_1 vs G19_1的DEGs数量分别为313和7719。在水温变化下,生长(MAPK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免疫(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递呈等)和消化(唾液分泌、蛋白质消化吸收等)系统发育相关通路等基因表达呈现显著变化,如tgf-β、fgf18、stim2、ryr1、ir、myd88stat3、socs3、pla基因等,表明这些信号通路和基因在长江鲟仔稚鱼环境温度变化下的生长、免疫和消化系统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水温对长江鲟的转录组调控数据,可为进一步研究鲟鱼环境适应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优化鲟鱼人工培育条件提供数据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 水温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生长速率差异个体肌肉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
14
作者 张建明 田甜 +3 位作者 张德志 程超 舒德斌 胡亚成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5-1786,共12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出与中华鲟生长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其个体生长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中华鲟的亲鱼选育、人工保种群体培育及种群梯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养殖于相同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的同批次中华鲟F_2代个...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出与中华鲟生长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其个体生长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中华鲟的亲鱼选育、人工保种群体培育及种群梯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养殖于相同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的同批次中华鲟F_2代个体分为快生长组(FGM)和慢生长组(SGM),每组随机选取3尾中华鲟,采集其背部肌肉,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然后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从FGM组和SGM组6个中华鲟肌肉组织样本共测序得到34.86 Gb的有效数据(Clean data),以中华鲟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基因组,共挖掘出16037个新基因,其中有6953个新基因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TrEMBL、EggNOG、Nr等数据库中得到注释。根据FDR<0.01且Fold Change≥2的筛选标准,从中华鲟肌肉组织中鉴定出247个DEGs,其中142个DEGs呈上调表达、105个DEGs呈下调表达。有191个DEGs获得GO功能注释,主要注释到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结构组件、结合、催化活性等功能条目;有100个DEGs富集在88个特定的KEGG代谢通路上,包括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生物合成、碳代谢、蛋白酶体、磷酸戊糖通路等。综合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鉴定出20个与中华鲟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PKM、PGML1、TPI、GAPDH、LDH、GPI、FBPase、PGK1、ALDOA、enolase、TTN、MYBPC3、PLA2G6、CXCL10、MICALL1、GPC6、CLASP1、CARNS1、PSMD7和CDO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的DEGs结果可靠。【结论】中华鲟以糖类利用效率和能量分配策略为主导,耦合肌肉生长、营养代谢及信号传导等基因功能,协同调控个体生长速率的差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生长分化 肌肉组织 转录组测序 糖类代谢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日龄中华鲟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2 位作者 朱欣 张德志 胡亚成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肠道菌群被称作宿主的“第二基因组”。探究外界因素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中华鲟幼鱼的健康培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50日龄中华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 肠道菌群被称作宿主的“第二基因组”。探究外界因素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中华鲟幼鱼的健康培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50日龄中华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特征,并研究了菌群结构与饵料、养殖水源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属分类水平上,肠道和肠道内容物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肠道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而肠道内容物优势菌属为乳球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通过SourceTracker物种来源分析追踪微生物的来源,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中有82.68%来源于饵料,1.89%来源于养殖水源水;肠道内容物微生物中有94.60%来源于饵料,0.93%来源于养殖水源水。研究表明,中华鲟幼鱼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组成在属分类水平上存在差异,前者优势菌属多为潜在致病菌,后者多为有益菌;与养殖水源水相比,饵料对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更高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肠道 肠道内容物 微生物群落 饵料 养殖水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金沙江下游河流生态健康评价
16
作者 郜星晨 张琪 +2 位作者 苏巍 朱佳志 姜伟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在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投产前开展生物完整性评价,为梯级水库水生态健康评价、预警管理和生态修复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2017—2018年对金沙江下游干流30个采样点(参照点5个,观测点25个)进行4次野外调查,共鉴定出86种(属)浮游植物... 在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投产前开展生物完整性评价,为梯级水库水生态健康评价、预警管理和生态修复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2017—2018年对金沙江下游干流30个采样点(参照点5个,观测点25个)进行4次野外调查,共鉴定出86种(属)浮游植物,具备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以硅藻-绿藻-蓝藻型为主,主要优势类群隶属硅藻门,保持着天然河流浮游植物组成特征。基于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对4类27个初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检测和相关性分析,构建了总分类单元数、蓝藻门分类单元数、硅藻门分类单元占比、硅藻门细胞密度和绿藻门细胞密度占比等5个核心参数组成的金沙江下游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评估体系。以参照点参数25%分位数法确定评价标准:P-IBI>3.81,健康;3.04~3.81,亚健康;2.67~3.03,一般;2.28~2.66,较差;P-IBI<2.28,极差。评估结果显示金沙江下游河流生态整体处于较差水平,丰水季各样点健康状态优于枯水期,可较好地反映梯级电站投产前关键时期河流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健康评价 梯级水库 金沙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温胁迫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程超 张德志 +2 位作者 张建明 俞兆曦 舒婷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99-107,共9页
本试验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高温期的长江鲟幼鱼提供健康养殖的科学依据。通过预试验测定长江鲟幼鱼的高起始致死温度(96 h-UILT50),采用突变升温法对体重为(12.59±... 本试验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高温期的长江鲟幼鱼提供健康养殖的科学依据。通过预试验测定长江鲟幼鱼的高起始致死温度(96 h-UILT50),采用突变升温法对体重为(12.59±2.57)g的长江鲟幼鱼进行急性高温胁迫,设置对照组(21℃)和试验组(96 hUILT50,30℃),在试验开始后的0、3、6、12、24、48 h和96 h进行取样,测定肝脏抗氧化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上升,预试验长江鲟幼鱼死亡率不断上升,利用概率单位加权回归(probit)法计算得到96 h-UILT50为30.21℃。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对照组长江鲟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各时间点间无显著差异;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试验组肝脏SOD、CAT、GSH-Px和T-AOC最高值与试验组(0 h)相比,分别显著提高48.77%、171.16%、26.46%和109.29%。丙二醛(MDA)含量在96 h的胁迫时间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最高值与试验组(0 h)相比,显著提高101.35%。在消化酶方面,对照组长江鲟幼鱼在96 h内肠道消化酶指标各时间点间无显著差异;试验组长江鲟幼鱼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LPS)、淀粉酶(AMS)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试验组胰蛋白酶、LPS和AMS最高值与试验组(0 h)相比,分别显著提高51.81%、217.78%和28.80%。96 h的急性高温胁迫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在胁迫初期机体主动增加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以抵御高温应激,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机体逐渐丧失抵抗能力,部分幼鱼出现死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 高温胁迫 抗氧化酶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鲟开口饲料研发的思考与建议
18
作者 陈沛 姜伟 +1 位作者 杨菁 李洋 《广东饲料》 2025年第3期28-31,共4页
由于水蚯蚓供给源头的不稳定性、其自身携带病原菌以及环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华鲟开口饵料的供应,限制了大规模中华鲟苗种培育的进程。因此,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研发替代水蚯蚓的中华鲟开口配合饲料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讨论中华鲟... 由于水蚯蚓供给源头的不稳定性、其自身携带病原菌以及环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华鲟开口饵料的供应,限制了大规模中华鲟苗种培育的进程。因此,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研发替代水蚯蚓的中华鲟开口配合饲料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讨论中华鲟开口生物饵料与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饲料研发的可行性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开口饲料 水蚯蚓 鲜味氨基酸 高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党莹超 戴小杰 吴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1-368,共8页
2013年1-11月,逐月用囊网网目2.0 cm的拖网调查淀山湖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每次拖网30 min,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和生物量谱方法研究淀山湖鱼类群落状况及个体组成结构。研究结果显示,4个季节鱼类的优势种有较... 2013年1-11月,逐月用囊网网目2.0 cm的拖网调查淀山湖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每次拖网30 min,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和生物量谱方法研究淀山湖鱼类群落状况及个体组成结构。研究结果显示,4个季节鱼类的优势种有较大差异,春季的优势种为大鳍鱊、鲫鱼、鲢鱼,夏季的优势种为大鳍鱊、鲫鱼、细鳞鲴、刀鲚、子陵吻虾虎鱼,秋季的优势种为大鳍鱊、鲫鱼、细鳞鲴、红鳍原鲌,冬季的优势种为鲫鱼、鲤鱼、刀鲚;春季物种多样性最低,秋季最高;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春季和冬季淀山湖鱼类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夏季和秋季淀山湖鱼类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几乎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重叠,整体上鱼类群落结构仍处于较大干扰状态;运用生物量谱法分析发现,淀山湖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因此,建议改善淀山湖水质,减轻捕捞强度,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以保护淀山湖渔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山湖 鱼类 群落结构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的鱼类环境DNA样本处理与保存技术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月 刘焕章 +1 位作者 李莎 俞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以实验室内的鲫(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技术,优化了鱼类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样本的捕获、提取和保存方法,并对免DNA提取的PCR直扩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如下:... 以实验室内的鲫(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技术,优化了鱼类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样本的捕获、提取和保存方法,并对免DNA提取的PCR直扩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如下:(1)在同一孔径、不同材质的6种滤膜中,捕获总量最高的是混合纤维素膜,最低的是聚碳酸酯膜,前者获得的ddPCR产物浓度可达后者的17倍;(2)提取DNA总量最高的是Qiagen DNeasy PowerWater kit,最低的是高盐法,前者获得的ddPCR产物浓度是后者的5.5倍;(3)不同滤膜和提取方法对最终的ddPCR产物总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1);混合纤维素膜过滤和Qiagen DNeasy PowerWater kit提取的组合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组合;(4)滤膜在-20℃冷冻保存和利用Longmire’s buffer保存液保存的效果最好;(5)免DNA提取PCR直扩实验结果表明,高保真酶可以直接对水样进行扩增。研究对eDNA操作流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比较,确定了鱼类eDNA样本处理与保存的最优方案,为建立eDNA标准化实验流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滤膜 提取方法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