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3月湖北省秭归县M4.2、M4.5地震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秋良 张丽芬 +1 位作者 廖武林 李井冈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库首区秭归县分别发生M4.2和M4.5地震,震中相距约1km,地震序列类型为双震型。地震发生在175m试验性蓄水库水位缓慢下降阶段,G-R关系显示地震序列的b值与该地区构造地震的b值较为接近。为了检验库水对地震的... 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库首区秭归县分别发生M4.2和M4.5地震,震中相距约1km,地震序列类型为双震型。地震发生在175m试验性蓄水库水位缓慢下降阶段,G-R关系显示地震序列的b值与该地区构造地震的b值较为接近。为了检验库水对地震的影响,利用ETAS模型检验了库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三峡库水对秭归地震序列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但影响较小。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2地震序列发生在NNW向仙女山断裂与NE向断裂的交会部位,平面上呈共轭展布。采用矩张量反演和P波初动2种方法研究了2次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显示逆走滑性质。结合余震分布特征可知,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分别为NE向节面和NNW向节面。从震源深度剖面分析,M4.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走向NE,倾角较陡的断层,余震震源深度剖面呈三角形,分析该地震序列在其右侧受到了走向NW界面的约束;M4.5地震序列是在NE向小断层和NNW向仙女山断裂共轭作用影响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震源深度剖面 震源机制 ET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序列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序列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凌云 王杰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238,253,共7页
从地质背景构造、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等方面对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14年M4.7、M4.5地震从微构造上与仙女山断裂北段有关,2017年M4.3、M4.1地震震区最近断裂为周家山... 从地质背景构造、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等方面对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14年M4.7、M4.5地震从微构造上与仙女山断裂北段有关,2017年M4.3、M4.1地震震区最近断裂为周家山-牛口断裂。2)2014年M4.7、M4.5地震余震丰富,记录到的余震500余次,其中2级以上余震5次,最大余震M2.9(ML3.5),余震活动持续超过一个月;2017年M4.3、M4.1地震只记录到余震160多次,2级以上余震3次,最大余震M2.6(ML3.3),余震活动持续20d左右。3)2014年M4.7、M4.5地震的最佳震源深度约为7km,2017年M4.3、M4.1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5km。4)2014年M4.7、M4.5地震主震优势频率和拐角频率均不高,优势频率为1.5~8.0Hz,拐角频率为3.0~8.0Hz,这种频谱特征可能是水库诱发构造地震的特性之一;2017年M4.3、M4.1地震优势频率不高,拐角频率亦较低,有近似陷落或浅表滑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巴东地震 孕震构造 震源机制解 拐角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三峡秭归M4.5、M4.7震群序列定位及震源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凌云 莘海亮 +4 位作者 董彦君 何凯 丁文秀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4-544,共11页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4年3月27日M4.7和3月30日M4.5秭归震群重定位显示:0~5 km深度层P波高速区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中段和九畹溪断裂北段,天阳坪断裂一带为低速区;8 km深度层高速区分布在九畹溪断裂东侧,仙女山断裂较低;11 km层高...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4年3月27日M4.7和3月30日M4.5秭归震群重定位显示:0~5 km深度层P波高速区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中段和九畹溪断裂北段,天阳坪断裂一带为低速区;8 km深度层高速区分布在九畹溪断裂东侧,仙女山断裂较低;11 km层高速区仅分布在高桥断裂和周家山—牛口断裂之间地带。在地震集中区的下方(即8~12 km处)存在分布较为稳定的低速区,较大地震事件主要分布在高速区或高低速区交界地带,低速区内则很少有地震分布。局部高速体的存在为岩石发生瞬间破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与低速体间的梯度带是发震构造常发育的区域。研究区内的仙女山断裂北段、九畹溪断裂正是在该梯度带内发育的两条活动断裂。本地震序列的自地表至5 km和5~10 km深度范围内均有大量破裂存在表明,浅层地震仍在水库渗透范围内,而深部地震则与流体渗透无关。此次地震活动同时存在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震群 双差层析成像 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湖北及周边地区应力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凌云 高原 +2 位作者 太凌雪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8-284,300,共8页
利用湖北及周边地区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的地震观测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该地区1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少部分地震存在S波分裂现象,18个台站的快剪切... 利用湖北及周边地区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的地震观测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该地区1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少部分地震存在S波分裂现象,18个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E、近NS方向,并无明显的第一优势偏振方向,说明该区台站应力场可能为区域构造背景应力环境与局部断裂诱导的各向异性综合效应;复杂的局部构造会影响剪切波分裂结果,造成偏振优势方向与主要活动断裂走向不一致或与区域主压应力相差较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及周边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