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调查研究
1
作者 曹荣军 陈金良 +6 位作者 田风雷 彭刚志 黄利民 高新章 彭洪林 王功芳 谭艳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为了解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特征,通过设置样方法,对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2属65种,其中乔木14科21属29种,草本15科22属26种,灌木7科7属7种,藤本2... 为了解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杜鹃群落特征,通过设置样方法,对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2属65种,其中乔木14科21属29种,草本15科22属26种,灌木7科7属7种,藤本2科2属3种。样地内四川杜鹃为优势种,共有334株,其中四川杜鹃古树75株,四川杜鹃大小级结构完整,种群相对稳定。该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为四川杜鹃、灌木层优势种为箬竹、草本层优势种为山酢浆草。对该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丰富度指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杜鹃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植被碳储量评估分析
2
作者 冯敬华 丁峰 +2 位作者 余长蓉 张永翠 付彦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96-100,109,共6页
森林蓄积量、森林生物量和森林碳储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通过碳储量来反映森林的碳汇能力以进一步研究森林植被的生产力。根据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不同树种类型蓄积量和生物量... 森林蓄积量、森林生物量和森林碳储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通过碳储量来反映森林的碳汇能力以进一步研究森林植被的生产力。根据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不同树种类型蓄积量和生物量转换方程参数,对不同森林起源、不同林分类型、不同龄组、不同地域分区的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发现大老岭保护区国有林不同林分类型碳密度高于湖北省同类型森林植被碳密度平均值。分析发现国有林不同龄组的碳储量差异显著,有较高的林分改造空间,建议通过加强森林抚育进一步提升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森林蓄积量森林生物量 森林碳储量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毛萼山珊瑚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新章 徐慎东 +3 位作者 陈金良 黄利民 陈显 谭艳 《湖北林业科技》 2016年第5期83-83,共1页
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ana(Hook.f.et Thoms.)Rchb.f,隶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rmae兰科Orchidaceae山珊瑚属Galeola,据《中国植物志十八卷:兰科》记载,毛萼山珊瑚分布于安徽、河... 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ana(Hook.f.et Thoms.)Rchb.f,隶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rmae兰科Orchidaceae山珊瑚属Galeola,据《中国植物志十八卷:兰科》记载,毛萼山珊瑚分布于安徽、河南、湖南、广东西部(信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岭自然保护区 珊瑚 三峡 宜昌 单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门 植物志 兰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档案管理建议及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海燕 丁峰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81-83,共3页
自然保护区科研档案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在仿生学、医学、自然保护学等研究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保护区科研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湖北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科研档案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在仿生学、医学、自然保护学等研究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保护区科研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湖北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为例,在分析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探索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管理对策,高效服务保护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研工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研档案 创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秋季环志雀形目鸟类动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家林 徐慎东 +3 位作者 陈金良 高新章 伍遇普 黄利民 《绿色科技》 2014年第3期191-193,196,共4页
对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于2009年至2013年每年秋季在保护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环志工作,5年共环志各种鸟类11目,28科81属,3227只;其中雀形目鸟类19科63属158种3083只,占总量95.54%。数据表明:迁徙高峰期在10月上旬左右,气候条件与环志数... 对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于2009年至2013年每年秋季在保护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环志工作,5年共环志各种鸟类11目,28科81属,3227只;其中雀形目鸟类19科63属158种3083只,占总量95.54%。数据表明:迁徙高峰期在10月上旬左右,气候条件与环志数量关联度高,不同年份的优势种群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鸟类环志 雀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发现灰腹绿蛇
6
作者 谭艳 彭洪林 +3 位作者 高新章 陈显 吴林庭 陈金良 《湖北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89-90,共2页
宜昌三峡大老岭保护区办公室发现灰腹绿蛇,该发现丰富了灰腹绿蛇的分布地,进一步证明湖北地区有繁殖种群。
关键词 灰腹绿蛇 分布地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洪林 谭艳 +5 位作者 高新章 陈显 曹荣军 曾百林 黄利民 陈金良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43-50,84,共9页
为了掌握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兽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9年3月~2022年4月在该保护区国有林范围内通过划分网格布设相机的方法进行调查。野外调查覆盖61个网格,布设相机104台,累计相机工作日24639 d,收集独立有效照片数为9718张,共... 为了掌握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兽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9年3月~2022年4月在该保护区国有林范围内通过划分网格布设相机的方法进行调查。野外调查覆盖61个网格,布设相机104台,累计相机工作日24639 d,收集独立有效照片数为9718张,共监测到兽类7目14科24种,鸟类6目20科58种。结果表明: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林麝和小灵猫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中华鬣羚、中华斑羚等1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受威胁物种5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20种;新记录种6种,分别是凤头蜂鹰、蛇雕、黄腿渔鸮、小黑领噪鹛、灰翅鸫、灰头鸫。兽类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列前三的分别为小麂(RAI=9.70)、野猪(RAI=7.66)、毛冠鹿(RAI=3.26),鸟类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排列前三的依次为红腹锦鸡(RAI=0.24)、红腹角雉(RAI=0.23)和勺鸡(RAI=0.21)。兽类网格占有率最高为小麂(GO=93.44%),其次分别是野猪(GO=85.25%)、果子狸(GO=72.13%),鸟类中网格占有率最高依次是勺鸡(GO=32.79%)、红腹角雉(GO=29.51%)、红腹锦鸡(GO=27.87%)。此外,本调查也分析了人类干扰情况,并且发现新记录种并更新了保护区鸟兽资源现状,为野生动物保护和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机监测 鸟兽资源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道路受损边坡拟自然生态修复对策
8
作者 王翔俊 丁峰 +2 位作者 林翩翩 王建柱 吴宇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260-263,共4页
宜昌市夷陵区S287省道贯穿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由于道路修建对保护区自然山体进行开挖,边坡开挖后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边坡岩体自重增加,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山体遇雨雪天气易软化、崩解、垮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也破坏了保护区... 宜昌市夷陵区S287省道贯穿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由于道路修建对保护区自然山体进行开挖,边坡开挖后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边坡岩体自重增加,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山体遇雨雪天气易软化、崩解、垮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也破坏了保护区自然植被和自然景观地貌,对保护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产生负面影响。针对道路边坡生态修复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从地质稳定性、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多种修复模式。本文基于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边坡破坏现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破损山体地质地貌、生态植被现状,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拟自然生态修复的模式及对策,为保护区道路建设受损边坡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受损山体 拟自然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繁殖季与非繁殖季时空生态位分异研究——以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9
作者 袁彬斌 陈邦清 +5 位作者 黎经锦 齐一轩 吕坤 林友兴 王成峰 王传华 《四川动物》 2025年第5期525-535,共11页
为揭示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共存机制,于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98台红外相机,基于拍摄率、核密度估计及空间生态位指数,系统研究其时空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1... 为揭示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共存机制,于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98台红外相机,基于拍摄率、核密度估计及空间生态位指数,系统研究其时空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均为昼行性双峰活动模式,繁殖季活动节律重叠度较高(Δ_(4)=0.87,P=0.045),红腹锦鸡活动高峰较红腹角雉推迟约1 h(上午)及2 h(傍晚);非繁殖季重叠度降低(Δ_(4)=0.57,P<0.01),上午高峰推迟约2 h,傍晚差异缩小。这种时间生态位分化的季节性调节,为空间资源竞争加剧时提供了关键补偿机制。(2)二者通过多维空间分化促成共存:红腹角雉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并偏好针阔混交林,红腹锦鸡偏好中海拔落叶阔叶林且更耐受人类干扰。这使二者同域出现的概率显著降低。非繁殖季二者海拔重叠加剧竞争,但植被类型偏好差异的增强及距道路直线距离选择的分化缓解了竞争压力。研究结果揭示了二者通过时空生态位互补分化促成共存的机制,为同域雉类保护及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生态位分异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10
作者 彭洪林 王功芳 +8 位作者 饶国栋 谭艳 彭刚志 吴林庭 高新章 曹荣军 郭义东 万梅知 余长蓉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65-68,共4页
基于2009年与2019年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普查数据,分析了10年间森林资源动态,依据其区位特殊性提出了森林质量提升的经营方案。结果表明:10年间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有林地增加74.86 hm^(2),未成林地增加23.07 hm^(2),森林... 基于2009年与2019年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普查数据,分析了10年间森林资源动态,依据其区位特殊性提出了森林质量提升的经营方案。结果表明:10年间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有林地增加74.86 hm^(2),未成林地增加23.07 hm^(2),森林覆盖率增加1.31%;森林活立木总蓄积增加420 780.2 m^(3)。虽然保护区森林实现了面积与蓄积的“双增长”,但也存在幼中龄林占比大,针叶林面积过多、纯林多、病虫害隐患大、林相参差不齐等问题,应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对现有林分进行近自然化改造,提升森林质量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资源 生态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秋季环志鸟类资源初步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家林 徐慎东 +3 位作者 陈金良 高新章 伍遇普 黄利民 《湖北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55-58,共4页
为摸清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情况,保护区于2009~2013年每年秋季,配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进行为期约二个月的环志工作,五年共环志各种鸟类11目28科81属3227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的有13种,省级保护的20种,属于国家林业局"三有... 为摸清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情况,保护区于2009~2013年每年秋季,配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进行为期约二个月的环志工作,五年共环志各种鸟类11目28科81属3227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的有13种,省级保护的20种,属于国家林业局"三有"种类94种,中国特有种1种,保护区新纪录3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资源 秋季环志 三峡大老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成峰 徐慎东 +2 位作者 杨尚来 余长蓉 周红军 《绿色科技》 2016年第22期15-17,共3页
分析了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近些年的体制改革转型,总结了生态文化建设经验,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推进... 分析了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近些年的体制改革转型,总结了生态文化建设经验,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推进精准扶贫,以期为提升生态内涵等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生态文化建设 现状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植物园19种珍稀树种引种适应性评价
13
作者 高晗 王毅敏 +6 位作者 张双英 张海玲 雷华 李薇 高本旺 魏钰晗 陈晓珞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8-34,42,共8页
在三峡植物园迁地保存试验基地,对19个珍稀树种引种保护率、生长、开花结实、抗逆性等指标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引种适应性评价,为本区域生态环境的用材林、景观林或生态林建设提供树种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星毛蜡瓣花、华榛及夏蜡梅... 在三峡植物园迁地保存试验基地,对19个珍稀树种引种保护率、生长、开花结实、抗逆性等指标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引种适应性评价,为本区域生态环境的用材林、景观林或生态林建设提供树种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星毛蜡瓣花、华榛及夏蜡梅适应性指数大于0.81,适应性很好;台湾杉、巴东木莲、野鸦椿、天师栗、川黄檗、鹅掌楸及黄檗适应性指数在0.61~0.81,适应性较好。迁地保护有效的树种有连香树(美国)、华榛、天师栗、星毛蜡瓣花、台湾杉、巴东木莲、夏蜡梅、黄檗、野鸦椿、川黄檗及鹅掌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树种 引种 迁地保护 适应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老岭秋季鸟类环志优势种群(候鸟)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长蓉 杨尚来 +3 位作者 王成峰 刘益平 隗权 陈建斌 《绿色科技》 2015年第8期18-19,共2页
为摸清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情况,保护区于2009~2014年每年秋季,配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进行了为期约2个月的环志工作,6年共环志各种鸟类12目,33科96属,4 018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的有13种,省级保护的20种,属于国家林业局“三... 为摸清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情况,保护区于2009~2014年每年秋季,配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进行了为期约2个月的环志工作,6年共环志各种鸟类12目,33科96属,4 018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的有13种,省级保护的20种,属于国家林业局“三有”种类94种,中国特有种1种,保护区新纪录4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资源 秋季环志 优势种群 大老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3
15
作者 熊俊 王飞 +3 位作者 梅朋森 张丽萍 黄应平 张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8-1324,共7页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香溪河消落区(海拔145~≤175 m)及其上缘(海拔>175~185 m)土壤中Pb,Cu,Cd和Cr含量.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以及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样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表明,消落区上缘土...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香溪河消落区(海拔145~≤175 m)及其上缘(海拔>175~185 m)土壤中Pb,Cu,Cd和Cr含量.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以及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样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表明,消落区上缘土壤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消落区土壤,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前者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而消落区土壤基本处于轻度污染状态,部分处于安全或警戒线状态;影响香溪河消落区土壤环境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Cd,Pb和Cr.生态风险评价得出4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Cd>Pb>Cr>Cu,生态风险指数(RI)在消落区上缘土壤的平均值为219.85,在消落区土壤为34.32,上缘土壤大部分处于重金属中等或可观级生态风险.可能是由于季节性水淹原因,消落区土壤都处于低等级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区 重金属 生态风险 香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的集群和行为频次研究
16
作者 黎经锦 王翔俊 +3 位作者 齐一轩 彭洪林 郭义东 王传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594,共13页
集群行为是鸟类适应环境普遍且重要的生态习性,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近危(NT)物种,作为华中地区同域分布的物种,对它们在不... 集群行为是鸟类适应环境普遍且重要的生态习性,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近危(NT)物种,作为华中地区同域分布的物种,对它们在不同季节的集群活动情况及各类行为频次的比较研究尚缺乏报道。为此,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照公里网格法同时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分布状况布设98台红外相机。首次系统分析该地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在性别比例、集群和行为类型方面的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两种雉类的雌雄性比在冬季最高,秋季最低;(2)两种雉类集群的个体数量均以1~3只为主;(3)两种雉类的非集群类型在4个季节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孤雄,两种雉类在冬季主要以单性雄群的集群方式为主;(4)两种雉类在4个季节的主要行为均是位移和觅食,在冬季,两种雉类的位移行为频次占比较高;(5)相对活动强度指数显示,两种雉类在春季活动强度最高,在秋季活动强度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两个物种的保护管理及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季节 集群 行为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高海拔地区‘法国蓝’薰衣草农艺性状及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王成峰 刘磊 +3 位作者 余长蓉 周红军 谭艳 郭义东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13,共5页
为了解薰衣草在宜昌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表现,以‘法国蓝’薰衣草为材料,观测株高、冠幅、分头数、花序平均长度、花序平均层数、花序平均花量、花冠平均直径、单株花量以及花期等9个农艺性状,并记录相关气象因子,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 为了解薰衣草在宜昌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表现,以‘法国蓝’薰衣草为材料,观测株高、冠幅、分头数、花序平均长度、花序平均层数、花序平均花量、花冠平均直径、单株花量以及花期等9个农艺性状,并记录相关气象因子,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9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45%~50.95%,除花冠平均直径外其余薰衣草农艺性状在不同年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量与株高、冠幅和分头数间均存在相关性;花序平均层数和花序平均花量与年降雨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薰衣草栽培过程中,可通过优化栽培措施提高薰衣草的生物量,亦可通过控水栽培来提高花序平均层数和平均花量,进而提高薰衣草花量和观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 高海拔地区 农艺性状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宜昌市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金良 谭家林 +3 位作者 黄利民 高新章 武遇普 贺新华 《湖北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加强宜昌市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本文通过分析全市湿地资源的特点和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宜昌市湿地资源因受水电开发、工业污染物排放、农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导致湿地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结构改变和功能部分丧... 为加强宜昌市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本文通过分析全市湿地资源的特点和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宜昌市湿地资源因受水电开发、工业污染物排放、农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导致湿地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结构改变和功能部分丧失,亟待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结合宜昌市情和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提出全面禁渔、停止小水电站审批、健全湿地管理机构、分期多元化实施湿地恢复与重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市 湿地资源保护 湿地恢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花水柏枝残存居群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薇 邱利文 +4 位作者 王毅敏 彭刚志 高晗 李争艳 刘磊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及人工授粉实验,对三峡大坝下游宜昌点军胭脂坝残存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居群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显示:(1)疏花水柏枝残存居群花期较长(9月至次年4月),群体... 通过野外调查及人工授粉实验,对三峡大坝下游宜昌点军胭脂坝残存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居群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显示:(1)疏花水柏枝残存居群花期较长(9月至次年4月),群体盛花期为10-11月,单花花期2~7 d,单花雌雄蕊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重叠,有利于自花授粉;(2)杂交指数(OCI)为2,花粉胚珠比(P/O)为329,均显示疏花水柏枝为兼性自交(异交)系统;(3)人工控制授粉实验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具有部分自交亲和性,但异交处理的结实率显著高于自交处理。推测该残存居群存在自交成分偏高的现象,保护措施应以减少人为干扰和保护生境为主,并加强对残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花水柏枝 开花特性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野生硫黄菌鉴定及其驯化栽培技术初探
20
作者 周刚 冯德品 +6 位作者 申露露 李克彬 夏辉 谭艳 高新章 黄利民 刘世玲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筛选开发野生硫黄菌资源。方法:以野外采集的1株硫黄菌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片段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开展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该真菌为硫黄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对其驯化栽培最终成功出菇。结论... 目的:筛选开发野生硫黄菌资源。方法:以野外采集的1株硫黄菌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片段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开展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该真菌为硫黄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对其驯化栽培最终成功出菇。结论:试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黄菌 ITS序列片段 驯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