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临床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鲁际 李丽亚 +2 位作者 张安莹 谭光喜 王洁兵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6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首次诊断未考虑为阑尾炎,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者1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轴扫和多平面重建(MPR)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8例表现为阑尾增粗、...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首次诊断未考虑为阑尾炎,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者1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轴扫和多平面重建(MPR)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8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并有明显强化,其中4例阑尾内见结石;盲肠和(或)周围炎10例;右下腹局限性脓肿5例,其中2例伴斑点钙化。采用螺旋CT轴扫法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2例,盆腔炎1例,误诊率15.8%,诊断符合率84.2%。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法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1例,误诊率5.3%,诊断符合率94.7%。结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阑尾炎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螺旋CTMPR方法简单,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及其周围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肺部CT变化模式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松 谢红 +1 位作者 余成新 聂陈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变化模式。方法:对7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女各36例,年龄16~87岁,平均(53±17)岁。动态...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变化模式。方法:对7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女各36例,年龄16~87岁,平均(53±17)岁。动态观察肺部CT图像上病变类型、分布、累及范围等影像学表现,根据每例患者的肺叶受累平均百分比进行CT半定量评分,总结治疗过程中影像变化的模式和特点。结果:72例中38例(53%)有明确接触史,其中12例(17%)为家庭聚集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51例,占71%)和咳嗽(31例,占43%)。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嗜酸细胞计数减少(48例,占67%)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47例,占65%)。最常见的基础病为高血压(17例,占24%)和糖尿病(16例,占22%),有2例(3%)为产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肝功能异常18例(25%)。46例(64%)例康复出院,25例(35%)仍在住院继续治疗,其中2例(3%)危重患者转入ICU病房,1例(1%)因呼吸衰竭死亡。肺部CT扫描显示双肺下叶最易受累。以CT扫描时间点观察病变高峰期在发病后1~37天,平均(9.92±5.01)天。肺部病变范围CT评分的变化模式可分为5型:进展-高峰-吸收型、进展-高峰-缓慢吸收型、逐渐吸收型、平台型和持续进展型。病变在肺内进展方向有三种模式:沿胸膜下平铺蔓延模式、“摊饼”式和弥漫性。病变密度变化模式主要有2种:磨玻璃影-实变-吸收和逐渐吸收变淡模式。结论:COVID-19患者的肺部CT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炎 临床特点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变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